第18章 擺脫空虛2

3、

無意義的威脅有時與自己的認可也有關,因為生命的有無意義,對自己來說,首先是一種自我認可。有些人遇上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往往會沮喪,會認為生命無意義,這對人生是極為有害的。

有位青年坐在餐廳的角落裏,獨自一人喝著悶酒。一位熱心人走上有去問道:

“你一定有什麽難題,不妨說出來,讓我給你參謀參謀。”

青年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說:

“我的不如意太多,沒有人能幫我的忙。”

這位熱心人立即掏出名片,要青年明天去他的辦公室一趟。

第二天,青年如約前往。當熱心人問其不如意的事時,青年人歎了口氣,說:“我在Z公司已做了三年,本來去年就該升職、加薪的,可如今,比我後來的人都上去了,我還在原地踏步。”

熱心人聽了,也不忙說話,隻拉了青年人的手說:

“走,我帶你去一個地方。”

熱心人用車子把青年帶到荒郊野地,兩人下了車,熱心人指著墳場對青年說:

“你看,隻有躺在這裏的人才統統沒有不如意。”

青年恍然大悟。

人生在世,本來就十之八九不如意,不如意實際上是人前進的催化劑,隻要有不如意,就有存活的希望;隻要正視不如意,總有求得如意的方法。

我們的身邊常有一些長籲短歎的人:雖然在別人看來他們的工作、學習都還不錯,各方麵情況甚至讓人羨慕,但他自己,常為一些不能滿足願望,達到希望值的事情在那裏傷心,進而感到生活空虛、內心寂寞。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這是件令人煩惱的事。為了排除憂愁,擺脫寂寞,有人借酒消愁,有人拿別人出氣,還有人去尋找刺激……諸如此類,卻並不能填補心中的空虛,隻會更加地傷了自己。原因是這些人還沒有明白:

這個世界就是不如意的世界,是有缺陷的世界,人因為不如意而活著,因為有缺陷而活著,去追求如意與完美,人的生存意義也正在於此。這是極少數睿智者的理解,而大多數人,卻不斷煩惱在不如意的無意義威脅之中。

無意義的威脅是一種絕對真理的威脅,也是一種絕望的威脅,它是空虛的消極歸宿,從後一層意義來講,解除了對空虛的威脅,即是解除了無意義的威脅;從前麵一層意義講,要消除無意義的威脅又不象消極空虛這麽簡單,需要轉換行動,調整信念。

一個人在步入無意義的威脅之後,便進了一種無所適從的井內,到處都是圓圓的堅硬的牆壁,很難有重新行動的突破口。這圓圓的井是一種全然的理性認識,即其中很有一部分是經驗甚或積習的感受所至。要從無意義這怪圈中升騰出來,更強調地是注入新的能量。這新能量從何而來,這就需要學習。

為什麽現代人更容易空虛,原因就是學習觀念的淡薄。信息時代導致生活的五彩繽紛,電腦的使用讓人腦因偷懶而變得麻木遲鈍,不願為精深的思考去絞腦費汁,許多事隻圖輕鬆,以為凡事隻要按一下電腦的鍵盤就可以解決問題。而對人生的思考,卻隻能是人自己的事。人腦裏不能裝進許多對自身精深的見解,自然不免會空虛起來,一旦離開繁華的喧鬧與熱烈,自然會無聊、無奈、無意思。

同時,雖然生存中的任何行動,似乎都含有學習的成份。譬如上課是學習,玩電腦、打遊戲何償又不是學習。從對人的身心的鍛煉來說,確實也是學習,但作為注入新的能量來說,又隻能是指對心智的開啟,隻能是需要一種對他人的觀念、經驗、感悟的接受。

人生的大智慧不是幾十年能思考出來的,需要許多智者一代代心口相傳,就象一些真正的“祖傳秘方”一樣,在相傳中不斷深化、完善,最後才得到一種真正能治得“病”的良方。因此,隻有對他人,特別是前人的觀念、經驗、感悟的接受,才可能使自己獲得新的能量、重新開啟自己充實的生活。

孫中山先生曾勸他的兒子孫科要讀有用之書。這是非常有見解的,一個人如果不讀書,肯定會是一個白癡;一個人如果不堅持的讀書,肯定跟不上時代。讀書是聽聰明人談話,是聽有經驗人談體會,有研究發現的人談心得,人之所以能比其他動物聰明、智慧,便是靠了這談話、體會、心得的一代代口授字傳,若不其然,人不過也就與那稍聰明點的動物一般。高爾基說: “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輕快而舒適的詩,好像新生活的鍾聲在我的生活中鳴響了。”

關於讀書,舊俄羅斯偉大作家安東·契訶夫在他那篇精美的《打賭》中,講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故事:

因為死刑和無期徒刑是否同樣不道德的問題,大銀行家與年青的律師發生了爭執而打賭。賭價是:銀行家出兩百萬盧布,如果青年律師能在一間房裏足不出戶15年,證明無期徒刑更道德一些的話,就可拿到這兩百萬。

在監禁的第一年當中,憑律師簡短的字條看來,他感到十分寂寞和苦悶。鋼琴聲不分晝夜,不斷從他的小屋裏傳出來……第二年當中,小屋裏的鋼琴聲沉寂了,律師送出來的字條上隻要古典小說了……到第六年的下半年,囚犯開始熱心學習語言、哲學、曆史……第十年以後,律師靠著桌子坐定,一動也不動,隻讀《聖經》一本書……他看完聖經後看神學和宗教史……最後兩年當中,囚徒讀了許多書,完全不加選擇……自然科學,拜倫或莎士比亞的書,化學書、醫學教科書,長篇小說、哲學或是神學的論著。

後來,最後的時間快到了,當銀行家抱著“要這個人死”的念頭走進小屋子時,看到的是剛剛離去的中年律師留下的字條:

“明天十二點鍾我恢複自由,有權利跟別人來往了。可是在走出房間,看見陽光以前,我認為需要跟你說幾句話。我帶著清白的良心如同在瞧著我的上帝麵前一樣,告訴你:我藐視自由、生命、健康,以及你們那些書裏叫做人間幸福的種種東西。”

“十來年來我專心的研究人間的生活。不錯,我沒有看見人間,也沒有看見人,可是我在你的書裏喝到過芬芳的葡萄酒,唱過歌,獵到過樹林裏的馴鹿和野豬,愛過女人。……為了用行動來對你們證明我多麽藐視你們藉以生活的一切,我不要那兩百萬盧布,當初我想望它如同想望天堂一樣,現在我卻藐視它。為了解除我接受這筆錢的權利,我要在規定時期的五個小時之前走出這個地方,因而破壞了合約。”

這實在是偉大的小說家契訶夫的讀書宣言,因為隻有他這樣的智者才能體會到讀書的神奇力量,才能有這種震憾人心的關於書本的感受與感慨。

4、

一個人,隻有對他人好的觀念、經驗、感悟的接受,才能接受新觀念,才會有新的動作。因此,對於勇者來說,當他不幸步入無意義威脅的怪圈之中,他所要做的事情,也就是最有效地解除空虛的方法,最常用的有五條:

首先是調整需求目標。心中的空虛往往是在工作、生活中達不到自己選定的目標,在敗下陣來之後,預計標準與事實之間產生了差距,人就有了失落感,差距越大,失落感就越強。人們常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強烈,就是這個道理。

隻要失望的感覺存在,人就會出現焦慮和抑鬱的感覺。認為自己不行、完了,結果怨天憂人,消沉喪誌,甚至什麽都不滿意,什麽都不願幹,這不僅於一般人,就是很高層次的人,也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

在克裏承認在美國總統大選中失敗後,他的一些助手們承受不了這一打擊,竟然紛紛去找心理醫生幫助。雖然能夠體會競選總統失敗滋味的隻是極少數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職場中的諸多不如意,所有為工作打拚的人都會有體會。諸如晉升、加薪、崗位變動或是個人前途選擇等工作中出現較大變化時,很多人就會出現焦慮、煩躁不安等情緒。特別是在官場上,看到同事一個個“上”去了,那樣焦慮的心情,實在是讓人見了也替他難受。在官場有許多“祥林嫂”似的人物,每每見了熟人,就會將自己“當年勇”嘮叨一番,說自己當科長時,現任的某某書記還隻是辦事員。這些“祥林嫂”往往把升官當作生活的唯一目標,焦慮和煩躁不安常常伴了他們一輩子。這是個人的悲哀,也是官場的悲哀。

因此,做生活目標的調整是十分必要的。每個人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製定出生活的長遠規劃和近期目標,從近期目標一點點做起來,調動自己的潛力,在事情還沒有明朗之前,不要把目標定得太高,隻盡力把眼前該做的事情一件件做好,在盡力而為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中享受工作的樂趣,就會覺得生活是非常有意義。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努力地來轉移生活的目標,明確官位對自己的實際意義,不要把人生的樂趣隻放在這些過眼雲煙的虛無上。我們可以鍾情於繪畫、音樂、養花;也可以醉心於山川美景,或者如同前文提到的那位癡迷於象棋的裁縫。總之,人生的樂趣是多樣的,不要把升職當官這種最沒趣的事當回事,就會使自己困擾的心境平靜下來,從空虛的狀態下解脫出來。因為隻要我們有了新的樂趣後,就會產生一種新的追求,這就逐漸完成了生活內容的調整,從而感到生活的意義,並填充了心理的空間。

其中,最需要趕緊做的是閉門讀書,特別是讀當代的書。隻要能堅持一年,一種新生活的召喚會使他跳出那個“無意義”的怪圈,而進入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圈子之中。這是勇者的解脫之術。

你可以認為一切都無意義,但最終不要忘了讀書是有意義的。隨時記住這一點,任何威脅就都可以解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