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給外族統治打下句號

朱元璋已經當上了皇帝,這時候,國家一統,當然是最大的事情。他決定親自出馬,來指揮這清掃元帝國殘餘的戰爭。

對於這次北伐,朱元璋早在昨日就單獨地征求了劉伯溫的意見,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他再召來徐達與常遇春等幾位征戰十多年的元帥,要大家一起來討論討記,進一步考證一下劉伯溫昨日看法的正確性。待大家都說了看法後,朱元璋特別要強:

“這次北伐,要注意‘攻’、‘撫’相濟,一定要安撫好百姓,使他們對我大明王朝心懷感激。在北伐的沿途中,將士一定要嚴守軍紀,善待百姓,對於願為我們新皇朝臣民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也要善待他們,就如對待我們中原的人民一樣”。

朱元璋打了十多年仗,而且取得了空前的大勝利。盡管如此,卻沒有半點得意,而是更加小心地來進行每一次戰爭。因為他清楚戰爭的殘酷,一些大的戰爭,一仗輸了,就意味著原來所有贏到的都會輸光。

公元1368年3月,一切準備就緒,朱元璋下達了北伐的命令。徐達、常遇春領軍北進,一路之上,勢如破竹。徐達軍隊以摧枯拉朽之勢,僅2月時間,就奪得河南開封,接著在塔兒灣大敗5萬元軍,然後分兵前去攻占潼關,奪取華州,然後乘勢北上,直搗元朝首都。

朱元璋要親自指揮北伐,就讓李善長協理政事,劉伯溫負責做戰爭的補給後勤保障。隨著權力無限增大,管理的事情無限增多,朱元璋深地感自己有許多方麵無知,而能對自己的不足和無知進行彌補的:一方麵,自己需要努力學習;二方麵,就是需要依靠劉伯溫這種人的智慧。

朱元璋以前沒什麽機會讀書,學習很少,當了皇帝以後,一直手不釋卷。關於用他人的智慧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朱元璋一直認識得很清楚,也做得很好。在新皇朝建立後一係列的政治、經濟方針政策上,他都能很謙虛地聽從劉伯溫等人的意思。譬如鼓勵開墾荒地,進行民屯、軍屯和商屯,等等等等。

不過,作為有為的政治家,朱元璋更有許多來自於自己經曆經驗的想法和主張。貧苦出生的他,非常地關心普通民眾的生活,就在他稱帝的第二個月,對外地前來朝拜的地方官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困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現在重要的是休養生息”。不僅如此,他還帶頭節儉,對於自己居住的皇宮,按“堅固耐用,不必華麗”的原則來修建,他使用的車輿、器具等物,本該用黃金裝飾的地方,全部以銅代替。這些節儉的做法,自然與劉伯溫之類士大夫的講究有些差距。作為乞討出身的朱元璋,在感情上與這些士大夫出身的人距離很大。特別是對於象劉伯溫這樣,似乎有些傲骨的士大夫,朱元璋更加反感。不過,朱元璋天生就有一種帝皇的胸襟,就是對再反感的人,隻要是還能為我所用,他還是會以大局為重,加以包容,大膽使用。

朱元璋來到開封時,徐達己揮師往大都去。朱元璋在開封府清水塘邊的虞亭納涼時,突然就看見一麗人,隻見她年方二八,出水芙蓉一般清麗鮮嫩,“一見鍾情”的朱元璋,便留她在身邊朝夕伴隨,如膠似膝地在開封相互喜歡著,等待著徐達與常遇春的好消息。

不多久,徐達率軍攻克了通州。元朝的大都就在眼前,作為元朝統治近百年的都城,大都的城防十分堅固,還有二十萬的軍隊和豐足的糧食。以謹慎智謀著稱的徐達,為此精心地準備了差不多一個月,這才與常遇春一道,正式對元大都進行攻擊。

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這次具有曆史意義的進攻,卻失去了對象。曾經雄視天下的元朝皇帝知道孤城難守,為了保命,早在徐達攻城的前一天便帶著後妃太子,棄城逃奔漠北。元朝皇帝明智地放棄了他們長達九十七年的中原統治,漢人失去近百年的政權終於收複,徐達與常遇春虛驚一場,就這麽給中國近百年的外族統治打下了一個句號。

得到徐達已克元大都的消息,朱元璋非常得高興,便滿臉笑意地趕往大都。早年的乞討生活使他養成了個習慣,就是想到處去走走,看看。來到昔日的元大都,明朝的兩員開國大將拜見了他們的皇帝朱元璋,然後都非常高興的議論著元朝皇帝棄城逃跑的事情。

當天下的新主子在議論舊主子時,“元順帝”卻並沒有走遠。他繼承的全國性政權雖已結束,卻還是希望做一個地方皇帝。他一口氣逃到了內蒙古正藍旗境內離大都僅幾百裏遠的上都,繼續做他的曆史上稱為北元的皇帝。他的軍隊雖然一路慘敗,但仍然有戰鬥力。況且,他最得力的將軍擴廓帖木兒,率領十餘萬軍隊還占據著山西、甘肅;丞相納哈出還有二十餘萬軍隊在鎮守遼東;此外,雲南匯有十餘萬軍隊。這些,似乎都是他可以在上都繼續做皇帝的本錢。

朱元璋心裏非常清楚,皇帝是靠軍隊來維持的。軍隊之於皇帝,就象氧氣之於人,隻要把他的軍隊消滅,這個皇帝自然就做不成了,朱元璋命令徐達和常遇春:消滅元朝的一切武裝力量!

就在君臣詳細地研究攻占上都的戰略戰術時,有探子來報:元將擴廓帖木兒,已從太原引兵出雁門關,前來進攻北平。

原來,元順帝逃到上都後,閉門思過,總結失敗教訓,得出兩條看法:一是過去的兵力太分散,二是沒有充分發揮擴廓帖木兒的指揮才能。為此,他立刻集中軍力,並大膽的將所有的軍事指揮權交給擴廓帖木兒。大權在握的擴廓帖木兒,為了向元順帝表示忠心,他擬定了一個大膽的以攻為守的十分冒險的作戰方案,決定親率二十萬精銳部隊,突然南下,並讓陝西守將李思齊前來接應,把北平一舉奪回來。

這對朱元璋他們來說,顯然是個意外,大家做夢也想不到,元朝軍隊還膽量來反攻。大吃一驚的皇帝和他的兩位元帥,很快布署軍隊迎戰擴廓帖木兒,由徐達正麵迎敵,常遇春迎戰李思齊然後奪開平。

此刻徐達的部隊,在多年的戰爭中己經異常強悍,而昔日強悍的元軍,早沒有了近百年前所向披靡的那種威力,一戰下來,元軍死傷過萬,有四萬多被俘。

陝西守將李思齊見大勢已去,由鳳翔逃往臨洮,根本不敢迎敵。常遇春揮師北上,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開平,帶著幾萬俘虜和大量繳獲得來的財物,一路浩浩****,還軍南京,行至柳河川時,卻突然發病,昏迷過去,第二天清晨大叫一聲,遺憾地死去。

常遇春一生忠於朱元璋,與徐達一樣,為朱元璋的大明王朝立下了卓越功勳,因此有“一時名將稱徐與常”的說法。常遇春與徐達,他們一個以謀略持重著稱,一個以勇猛果敢聞名,正因為常遇春的配合,他倆相得益彰,才打了許多漂亮的勝仗。然而,常遇春卻在這風華正茂時磕然去世。

徐達打敗了擴廓帖木兒,常遇春奪了開平,朱元璋認定這場戰事大局已定,便帶了這次出征中覓得的佳麗趕回南京,聽了常遇春死去的噩耗,朱元璋悲痛萬分。待常遇春的屍骨運到南京,他親自出奠,將常遇春安葬在鍾山上。為表彰常遇春的功績,朱元璋追封常遇春為開平王,諡忠武,又封常遇春的兒子常茂為鄭國公。

辦完常遇春的喪事,朱元璋心裏還在難受,有人來報:潭王朱梓要謀反。

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潭王朱梓,是他的第八個兒子。平日裏,這些皇子們也常常會犯些錯,可朱元璋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們中竟有謀反的人。朱元璋雖然做了皇帝,有著在軍事戰略、使用人才等方麵超出當時各路義軍領袖的特殊能力。但從總體上說,他是一個受教育不多,心胸外寬內窄,而又特別自私的梟雄。盡管天下是依靠他的謀臣和一幫兄弟拚死拚活打下來的,可是一旦天下到手,他便將天下看作隻是他一個人的。

這樣一來,他不但不願意與他的謀臣武將共享天下,還處心積慮地思考著如何能使自己永久地獨享這天下。如同所有可笑而又自私透頂的皇帝一樣,朱元璋將兒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唯一延續,並由此將天下隻讓他的兒子們來享有。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他的二十六個兒子,除了一個已經封為皇帝接班人的太子朱標,還有一個生下來三個月就夭折的朱楠,其餘的二十四個,都先後封了王。

可是,對於那麽多跟著他一道打天下的文臣武將,朱元璋僅僅隻給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湯和、鄧愈、沐英這六個人封王,並且全部是在他們死後才得到加封的。由此可見,朱元璋對自己的兒子是多麽地偏心偏寵。然而,就是這樣,朱元璋的兒子中還有人要來造反,這使他恨得心中滴血!

朱梓很快被擒住,朱元璋要殺一儆百,太子朱標卻來勸他。朱元璋這個最喜歡的兒子,心地善良、生性溫柔,在父親麵前,從來都是輕言細語的,這一次因為急,聲音有些大地求父皇:“請不要殺朱梓!”

“為什麽?”

“他是我的親弟弟,是父皇你的親生兒子。”

“你知道他犯得什麽罪嗎?”

“謀反。”

“謀反!你知道他是謀反,對謀反的人,你還要施之以仁愛?”

朱標此時雖然有些害怕,但想到親弟弟就要被處死,他徒增了不少勇氣,於是底著頭說:

“父皇不是一直教我要仁愛嗎?古代聖人也說,一個君主,如能重禮教而輕刑法,天下就可以治理得很好,百姓才能夠安居樂業。”

朱元璋沒想到兒子會這麽大膽來反駁他,可兒子的反駁又是他常常告誡兒子的話,他一時無話可說,隻在心裏狠狠地罵道:“這個宋濂,怎麽把我的兒子教成這樣!”

其實,朱元璋就是喜歡與仁厚的人打交道,所以他才把朱標等王子交給以厚道著稱的大儒家宋濂教育。然而,喜歡與仁厚的人打交道是一回事,不希望自己的兒子仁厚又是另一回事。朱元璋曾誇宋濂為“開國文臣之首”,對他讚頌有佳。那時,朱元璋因為自己沒讀過什麽書,希望他兒子能如宋濂那樣博學,那樣厚道。有一次他帶朱標一道郊遊,看到路旁有一叢荊棘,朱元璋停下來摘下一條荊棘對朱標說:“古人曾以此為刑具,考打犯罪之人,你猜是為什麽?”

朱標瞪大眼睛看著父親手中輕輕擺動的荊條,搖搖頭。朱元璋便用荊條抽了一下朱標,聽到兒子“唉喲”的呼叫,朱元璋哈哈大笑了。

“痛不痛?”他問兒子。

“痛。”兒子如實回答。

“可是,如果用這個打你呢?”朱元生意指著身邊的一根鐵棍又問兒子。

“可能會更痛。”朱標還是老實地回答,因為他確實還沒有被這樣的鐵棍打過。

“你說對了。”朱元璋誇獎兒子;“這鐵棍打起來會更痛,不過不僅僅是更痛,還會傷了你的骨頭,讓人致殘或致死。”

朱標點著頭,眼睛睜得更大。

“你說,古人為什麽用荊條作刑具,而不用鐵棍?”

朱標又隻能搖頭了。

“我告訴你,這正是古人仁厚的地方。用荊條懲罰罪犯,既讓他痛,又不傷他筋骨,不會打殘打死罪犯。朱標,古人的仁厚,你一定要牢牢記在心裏。”

可是,當朱標終於懂了父親的一番苦心,漸漸仁厚之後,朱元璋從自己的經驗來看治理天下的事,又感到朱標仁厚是懦弱,如果他今後這樣做皇帝,怎麽可以控製得了那些個文臣武將!

當了皇帝後的朱元璋,已經逐漸習慣了別人在他麵前唯唯喏喏,朱標的頂撞,使他又氣又惱,卻也沒什麽辦法,眼瞪著兒子,在心裏罵完宋廉對朱標一揮手說:

“你可以退下了。朕要告訴你,朱梓定斬不赦,從現在起,有誰再敢勸朕,斬!”

從這以後,朱元璋便很少跟朱標提仁義禮教,隻是常給他講一些人與人之間的利害關係,王者獨步天下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