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沒有殺帝師宋濂

做了皇帝的朱元璋,事情太多,樂事、國事、家事,還有天下事,事事都讓他忙。劉伯溫終於讓他給打發回了老家青田縣,李善長與湯和又忙著給他建造新的京都、建造他朱元璋喜歡常住的新家,徐達在遠遠的北平為他守護著大明王朝的天下,皇後馬秀英老了、貴妃郭麗也沒有以前那麽受用、愛妃茹蘭又死了。

正感到有些孤獨時,唯一能說說話的李善長又病了。

“你病休期間,誰替你暫理丞相的事情?”

李善長趕忙推薦胡惟庸,因為這是個對李善長很忠實的人。聰明一世的李善長,這一推薦倒讓朱元璋警惕起來。

胡惟庸與朱元璋、李善長都是地道的老鄉,在朱元璋起兵不久就跟隨了,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如今已做到了太常太卿之職。但他跟李善長靠得大近,一旦任用,就意味著加強了李善長的勢力,對自己的皇權會有威脅。經過再三斟酌,朱元璋想起了汪廣洋,可又拿不準,想要問人時想到了劉伯溫。

因李善長的排擠,朱元璋的不滿,劉伯溫己回到青田。不過這樣倒也樂得逍遙自在,他每日裏不是與人飲酒弈棋,就是同親人團聚敘舊,別有一番人生樂趣。

劉伯溫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自幼就非常聰穎,天賦又極高,儒家經典、諸子百家,都非常精熟;天文地理、兵法術數,更能學以至用。十七歲時,他就是聞名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元統元年,考取進士,由縣丞做到元帥府都事。原想做官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為國效力,沒想到元未的朝廷那樣黑暗,劉伯溫失望之餘,辭職回鄉,而後,才有南京鍾山靈穀寺朱元璋相邀一事。作為開國元勳,劉伯溫被任命為禦史中丞兼太史令己是委屈。可怎麽也沒想到,為殺一個貪官李彬,竟被迫歸回故裏。雖然更加委屈,但一接到朱元璋的聖旨,劉伯溫又隻能遵旨而行。

讓劉伯溫回鄉後,朱元璋啟用了楊憲,但很快就發覺,楊憲在代理劉伯溫禦史之職的半年中,罷免舊吏,任用親信,專決省事,一意孤行,還經常來朱元璋麵前告李善長的禦狀。

朱元璋這時終於明白,任何人都有他的弱點,你隻要從他強的對麵去尋找,就一定可以找得到:輕利的人,大多都好名;不好名的人,大多都重利;至於那些不怕馬革裹屍的人,很多都是風流鬼……隻要不過份,都可以委以重任。所謂過份,就是影響到皇帝的聲譽和皇帝天下的安穩。除此之外,又算得了什麽。對人材的評價、裁判與賞罰的權力,不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永遠正確的皇帝,對一切事情,隻須權衡利弊,明白其對皇權天下的損與補,就能知人善任,穩定天下。

譬如楊憲,他持寵持才,那又有什麽。李善長的勢力太大,有人製衡一下,是件好事。用楊憲的目的明確了,用他到什麽時候,給他個什麽樣的結果,這才是最顯朱元璋手段的地方。

劉伯溫來時,對用人的事已經有了很成熟的想法的朱元璋,還是很真誠地征求他的意見,問能暫替李善長的人是誰。朱元璋本想劉伯溫先說出幾個人來,看是不是自己心中想的人選,劉伯溫卻說這種事是皇上的事,而且皇上對這種事又太有眼光,做臣子的不能亂說這種事。朱元璋無奈,隻好再問楊憲怎麽樣?

劉伯溫知道楊憲仰慕自己,可他的德卻讓劉伯溫搖頭,於是說:“楊憲有當丞相的才能,卻缺乏當丞相的肚量,而這肚量又是做丞相最關鍵的素質。”

楊憲處處攻擊李善長,護著劉伯溫,而劉伯溫並不就此為楊憲護短,這使得朱元璋更加欣賞劉伯溫,可一想到劉伯溫能如此知人、又這麽正直、如此深得下屬擁護,又很不是味。朱元璋知道,不說一些文臣,就是他最得力的將帥們,都很敬重劉伯溫,這不能不讓人擔憂!

“胡惟庸怎麽樣?”朱元璋又問。

“胡惟庸精明過人,人品過於惡劣。”

“那麽汪廣洋呢?”

“汪廣洋心胸狹窄,為相會添許多亂子。”

“這麽看來,我大明朝中,能做丞相的,隻能是先生。”

“我疾惡如仇,又怕繁鎖的事,也不是做丞相的料。”

劉伯溫一來又讓朱元璋生氣,他真想再趕走這個傲氣的大臣,最後還是決定在用人的事上不理他,於是果斷任命:楊憲為中書左丞,汪廣洋為中書右丞,胡惟庸暫任中書省參知政事。

“這麽安排,中書省裏的幾人互相牽製,這幾個德性都不怎樣的人就不可能合謀來對付朕,朱家的天下,就不會受到大臣們的威脅啦。”這麽想著,朱元璋在心裏偷著樂。

可是,劉伯溫卻連著好幾日稱病在家,懶得去上朝。朱元璋派太監張公公來問候,劉伯溫對張公公說:“老臣身體越來越差,蹲下去站起來就頭昏眼花,看樣子真是老了。”

於是,劉伯溫又被朱元璋打發歸家。從此,劉伯溫不問外事,不惹是非,隻是與幾友人弈棋飲酒,教子逗孫,就連青田縣令來拜訪,他也“稱民謝客,終不與見。然而,朱元璋還在掛念著他,有了什麽不解之事,還會派人前來向他谘詢。

“朕現在想撤換李善長,你覺得怎麽樣?”朱元璋又一次請他來京謙虛地問。

在劉伯溫看來,朱元璋就是撤換了朝中所有的臣子,也不會撤換李善長。不僅是因為李善長可以替他出謀劃策,安排錢糧物質,更主要的是隻有李善長才可以跟他說說話。正因為如此,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善長的兒子,以維持相互間一種更為牢不可破的關係。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時,曾坦白地對眾人說:“善長雖無汗馬功勞,但跟隨我很久,保證軍糧供給,功勞很大,應該大加封賞。”

朱元璋不僅授李善長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綠四千石,子孫世襲,還給李善長免二死,他的兒子免一死的鐵卷。而在當時一同受封的,就隻有替朱元璋打了差不多全部江山的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鄧愈共六人,而李善長竟然位居六人中第一。這些都說明,朱元璋對李善長的非常信任和喜歡。

“不知他犯了什麽錯嗎?”

朱元璋搖搖頭。

“沒犯錯最好不換。”

“你知道他講過你多少壞話。”

“那是另一回事,他做丞相,還是很適合。”

朱元璋聽了,心中一動,在心裏說:

“劉老先生,你今後隻要不給朕添什麽亂,朕一定讓你安享晚年。”

然而,世事總是多變,既由不得劉伯溫,也由不得朱元璋,因為任何人的初衷都是可能改變的,皇上自然也不可能例外。對大明朝立下了不世功勳的劉伯溫,最後終於還是不能安享晚年。

朱元璋要換李善長,主要是他的勢力在朝中膨脹得太快,超出了朱元璋認可的權力範圍。劉伯溫一走,朱元璋就召來李善長,把楊憲等人告他的一疊狀子拿給他看。李善長最懂朱元璋,心裏雖然又氣又惱,但還跪倒在地上,連聲說:“微臣願回鄉下,微臣願回鄉下。”

朱元璋起身上前扶起李善長,友好地望著他的眼睛說:

“放心地回去,好好享受,朕要賜給你許多的土地、家仆、佃戶,讓你能夠風風光光地安度晚年。”

李善長終於走了,在跟隨了朱元璋三十多年以後,終於回老家去了。朱元璋果斷地撤掉了李善長,也守信地履行自己的諾言,送給了李善長大量的土地、家仆和佃戶。

可惜的是,這位最受朱元璋信任,與朱元璋情感頗深的老臣,到了老年,還是不能善終。

李善長走了,滿朝文武大臣中唯一一個可以說說話的人走了,朱元璋想到宋濂,認為宋濂不能再留了,全部的原因是因為他把太子朱標教得太懦弱。朱元璋翻出一份不知是誰告宋濂謀反的狀子,這是一份放了很久的狀子。朱元璋知道,即使是整個朝庭的人都反了,宋濂也不可能反。盡管這樣,他當時還是把狀子留著,以備什麽時侯要用。

現在果然用上了,朱元璋召來楊憲,把狀子扔給他看。楊憲走了後,朱元璋開始想象著宋濂一家被斬的情形,兒子朱標可憐兮兮地來到他前麵,他請求父親放了老師。

“你知道宋濂犯的是什麽罪?”

“知道,禦使左丞說他是謀反。”

“謀反罪該怎麽處理?”

“宋學士是我的老師,我清楚,他不會謀反,請父皇明察。”

看著可憐淚流滿麵的兒子,朱元璋不免有些心動,他心裏也清楚,兒子說的是實話。而且,他也並不想殺宋濂,讓自己背一個不容人的罵名,隻不過想出口惡氣,嚇嚇宋濂,然後趕走罷了。但是,這個好人他不想讓兒子來做。朱元璋現在希望的,是想把兒子從宋濂這個老夫子的陰影中拉出來,學自己威猛的行事手段和集權的君臨天下,因此他目光追逼著兒子問道:

“如果他真的謀反呢?”

“不會,他不會。”朱標慌亂地搖著頭。

“我是問你,如果他真的謀反,你怎麽辦?”

“他是我的老師,不管他犯了什麽罪,都饒他一次。”朱標雖然聲音很低,卻是一字一字說得很清楚。

“皇子犯法,當與庶民同罪,為何你的老師就不能殺?”

朱標聽了,渾身冰涼,跪倒在地上。“父皇!”他哭泣著說:“求父皇饒我老師一命,殺了他,天下讀書人會寒心的!”

“真沒用!”朱元璋看著太監將朱標扶走,心裏暗下殺機,非除了宋濂這老夫子不可。

然而,太子朱標卻為此投進了宮中的積水池,所幸的是還沒淹死就被宮人發現了。第二天,朱元璋派人專門調查了太子投水獲救的詳細情況,將所有入池救太子的人分成兩類,按類分別給予賞罰。朱元璋下旨:

對於穿著衣褲鞋子入池救太子的,官升兩級,各嚐白銀八百兩;對於脫了衣褲鞋子入池救太子的,一律斬首。楊公公大為不解,趁閑時問朱元璋理由。

“人之將死,不去趕緊搶救,還要脫衣解鞋,如此惜物甚於惜太子之人,怎能不予斬首!”朱元璋大聲地說。

太子終於平安無事,朱元璋獨自坐在大殿裏,心裏暗暗發誓道:“罷罷罷!宋濂,就算看在兒子的份上,我也是不會再殺你了!”

可是,這人世間最靠不住的就是誓言,至於帝皇的誓言,就更加靠不住。因為他為了皇權可以不顧一切,更因為他沒有任何製約,也就不會有任何顧及。

這一次,朱元璋沒有殺宋濂,而是讓他去主修《元史》。可是,到了1377年,宋濂己經辭官還鄉後,卻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被流放到四川茂汶,途中病死在重慶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