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登基做皇帝

朱元璋大敗陳友諒,對當時的時局影響很大。

四川的明玉珍,原是隨縣玉沙村的一個屯長,看到元朝腐敗,舉國上下,風煙四起。一三五六年,他也散盡家財,招兵買馬,很快就得了支幾千人的部隊,趁隙擊殺元軍,投靠徐壽輝,做到了統軍元帥的職位。一次在沔陽湖與元軍作戰中被流矢射瞎一隻眼,人稱“明瞎子”。

“明瞎子”對陳友諒弑君奪位的做法非常反感,對他的勢力卻有些懼怕,因此一直不敢有什麽動作,如今見陳友諒被朱元璋打得慘敗,立刻派莫仁壽領兵攻打夔州,與陳友諒斷絕來往,自己在重慶稱起隴蜀王來。

元朝的大將則趁著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時,大舉進攻京都周圍城池,招降了紅巾軍丞相田豐,平定山東、重振軍威,加緊圍剿義軍的領袖小明王。宋政權的實際主宰劉福通雖然勇敢果斷,善於衝鋒陷陣,卻不能在軍事上作一個全局性的謀略。他派出的三路北伐軍,開始時也打了些勝仗,但由於孤軍深入,各自為戰,不能相互策應,最後一一被元軍擊潰。

元朝對宋政權深惡痛絕,一心隻想置之於死地,以重新鞏固自己的統治,便傾其精銳,派出最凶狠的兩支軍隊,分別由擴廓帖木兒和勃羅貼木兒率領,擴廓帖木兒移軍洛陽,加緊對汴梁的進攻;勃羅貼木兒則竭力切斷汴梁與山東的聯係,拚命攻打曹州,兩軍對宋政權的包圍一步步縮緊。

此時的張士誠,果然如劉伯溫所料,大膽派出史文炳、李伯升、呂珍三人,率領精銳人馬,北上收複被徐達奪去的城池,以雪失地之恥。

朱元璋則趁元軍圍殲劉福通之時,大敗陳友諒之機,一舉攻下池州、安慶、南昌,將陳友諒一直逼退到武昌。南京守衛戰勝利後,這一路的掃**,全是朱元璋自己指揮,朱元璋最多隻將自己怎麽安排布置戰事講給劉伯溫聽,再不讓他去發號施令。這使得劉伯溫感到,在與陳友諒決戰之前,自己軍國大事肩負一身,接下來卻像個被人拋棄的婦人,很有些失落的感覺。

擴廓帖木兒圍住汴梁圍後,又讓投降的張士誠來相助。受到兩方麵軍隊夾擊,汴梁很快失守。劉福通帶著小明王逃往安豐。擴廓帖木兒的軍隊接蹱而至,不久劉福通戰死。

小明王韓林兒在父親韓童山死後被劉福通等迎至安徽亳州稱帝,到這時剛好十年。作為整個反元義軍的一麵旗子,年紀太小的韓林兒從他當皇帝的第一天起就從沒能主持過自己份內的事情,宋國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劉福通來打理。如今安豐城被圍得水泄不通,劉福通又戰死,韓林兒絕望中想到朱元璋,感覺在所有義軍的領袖似乎隻有朱元璋對他真心,於是趕緊派人去南京求救。

朱元璋為此事思前想後,權衡利弊,最後還是去救下小明王,並把他安置在濠州。這時候,陳友諒已從第一次北上攻南京失敗後恢複過來。剛失敗時,他的情緒曾經一度低落。原本根本瞧不上眼的朱元璋,不但守住了南京,還揮師南下,將他逼到武昌城裏。特別可恨的是,自己的部下竟然有那麽多的叛變投敵。

“我之所以連連吃敗,是中了朱元璋那賊和尚的詭計;那麽多的叛徒,其中也沒一個親信,全是原來倪文俊、徐壽輝的部下,這些人如今都走了,自己身邊更純潔。”

陳友諒這麽一想,心情好了許多。他要報複,要滅了朱元璋,於是趕緊招募訓練新兵。在這方麵,陳友諒是特有天賦的,他很快就有了近六十萬之眾,戰艦也比原來造得更大更多。複仇的條件具備了,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直奔南昌而來。

南昌由朱元璋麾下的三員猛將,鄧友德、朱文正、趙德勝合力把守,在陳友諒異常強大的進攻中,趙德勝戰死。消息傳到南京,朱元璋又悲又惱,悲惱之餘,又生出許多擔心。他知道與陳友諒一戰,是決定誰擁有天下的要事,可就眼前的實力來看,他還是弱於陳友諒。朱元想啊想,競想到了合肥張士誠的八萬守軍。他們都不是張士誠謫係,是原來方國珍的部下,因嫌方國珍勢弱,就來投靠張士誠。

“如今我屢敗張士誠,要招降這些人,一定可以。如果我收降了這八萬訓練有素的士兵,交給徐達他們來指揮……”想到這裏,朱元璋激動起來,兩眼閃閃發亮“隻是如果我這麽做,不但派不出兵去增援武昌,還要他們給我死守三個月。鄧友德、朱文正以及南昌的四萬將士……”

朱元璋不願再往下想,咬緊牙關點點頭。出兵合肥之前,他讓養子沐英前去頂替趙德勝。朱文正是他的親侄兒,這樣一來,南昌就有他的兩個兒子在堅守。送沐英前去南昌時,朱元璋根本不看沐英一眼,而是把目光投得很遠很遠,在心裏想:

“你們都不要怪我,戰爭就是這樣,要想贏得最後,就必須有局部的犧牲。就算南昌城破,陳友諒也一定死傷慘重,精疲力竭。他六十萬對四萬尚且如此,軍心必然動搖,到那時,我們剛克合肥,軍心大振,軍力大增,千裏救危城,生死存亡決於一戰,士氣必然萬分高漲。如此一來,誰勝誰負,不是很明顯了麽?”

對於在陳友諒大兵壓境時不救南昌反攻合肥之舉,朱元璋麾下眾口一詞地反對,唯有劉伯溫在心裏嘮叨: “一場漂亮的戰役,雖然設計得太過大膽、太過殘忍,但這樣卻能最大可能地贏得勝利。”

以60萬對4萬的兵力進攻南昌,陳友諒原以為最多3天就能踏平南昌城,殺光所有的守軍,沒想到進攻快2月,守軍雖然死傷大半,南昌城還在朱元璋手裏。陳友諒恨得把牙咬得嘣嘣響,正下決心明天一定拿下南昌城,卻有探馬報告:朱元璋水陸並進,來援救南昌。

陳友諒樂了:原是想取了南昌,北上南京,消滅朱元璋。如今朱元璋顧念南昌,自來送死,正好與其鄱陽湖一戰,全部殲滅之。這麽想著,下令:

“鄒普勝領十萬大軍,堵住各要道口,不準朱元璋的援軍與南昌守軍入鄱陽湖,其餘各部及大小船隻,入鄱陽湖口,向東迎敵。”

元末爭天下之戰中最大的一場戰爭開始:陳友諒人多船大,五十萬漢軍,陸上湖上,一連幾十裏,浩浩****。朱元璋隻有24萬部隊,最大的弱點是船隻太小。他讓李善長坐守南京,身邊帶著劉伯溫。與劉伯溫相處了這麽久,他感到劉伯溫並不是個理想的臣子,但絕對是個最有能力的軍師,在這一生最關鍵的時刻,他要把他留在身邊,借他的智謀來打贏這場決定命運的戰爭。

“漢軍船隻雖然高大,但不靈活。我們可以派出精銳部隊,圍殲他幾條,先給他個下馬威。”

劉伯溫觀察之後給出的建議,朱元璋立馬采納,令徐達親率一支船隊,當晚乘夜襲擊陳友諒。徐達果然馬到成功,還帶回三千顆血淋淋的人頭。朱元璋很是興奮,吩咐將人頭捆在木板上用小船載了,運到漢水營前麵放下,說是要震懾敵人,劉伯溫一邊看了不停搖頭,悄然離開。

朱元璋惡作劇完了,回頭想問劉伯溫下一步怎麽辦,卻沒能劉伯溫的影子,於是又令常遇春再去襲擊漢水營。劉伯溫知道後搖頭苦笑,還沒來得及說出原因,常遇春已經隻身逃回,所帶三千勇士,全部被殺。

“偷襲的事,有時就隻能一回。”劉伯溫說到這裏突然轉話說:“國公,請你速換一條船。”

朱元璋見一向沉穩的劉伯溫臉有急色,便忙換了條小舟,剛劃開不到一分鍾,隻聽轟轟幾聲炮響,隨著一團團火球落下,原乘的“**天號”已灰飛煙滅,船上留下的一些水手,頓時全部犧牲。就在朱元璋驚魂未盡時,陳友諒的猛將張軍彪,己經一邊猛烈炮擊,一邊朝他剛換乘的指揮船“天命”號衝過來。

“天命號”很快被擊中,漸漸下沉,衛士將兩條救生的小船放下來,可是,張軍彪的大艦己經逼近,就算是上了小船,一炮也會了結。大難臨頭了,朱元璋投軍以後第一次露出恐懼,卻又非常的不甘心。就在這時候,吳良突然脫下了自己的上衣,遞給朱元璋說:

“國公請與我換上衣裳,留在這裏,待我去引開敵人,國公自可安然無事。”

朱元璋死裏逃生,總結經驗,再不敢妄為,隻堅持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方略:堵死陳友諒糧道,截斷他的後勤;不斷用火攻夜襲,去消滅陳友諒的有生力量。他一麵派汪廣洋去暗殺陳友諒,另一麵讓常遇春加緊防衛陳友諒的攻擊,還讓胡大海與李文忠負責夜襲放火騷擾敵軍、方明軍攔截敵軍糧道。

八月的鄱陽湖,豔陽高照,湖中的兩支隊伍,已經鏖戰了一個多月,勝負還是沒見分曉。陳友諒一次次的大舉進攻,結果都是徒勞無益,死傷慘重;朱元璋的一次次暗殺、放火、偷襲,也殺不了、燒不掉陳友諒什麽東西,這次重創了陳友諒,下次又把偷襲的部隊賠盡。

但是有一點,陳友諒與朱元璋的實力差距在漸漸地縮小。當陳友諒意識到這一點時,暴跳如雷起來,張嘴大罵身邊的謀士。正罵得起勁,湖上刮起風來,陳友諒打了個寒顫,立刻感到不大對勁,因為風是從敵營那邊吹來的。“萬一他們借風放火偷襲……”陳友諒想到這裏,立即吩咐說:“快傳丞相和太尉來。”

他的話音剛落,南邊已傳出炮擊聲,陳友諒扭頭去看,隻見那邊的天已染紅,喊殺之聲,也隱隱傳來。

決戰的時刻到了,偏偏發生在風在向自已一方吹來的時候。這一次,陳友諒突然少了許多底氣,可還沒等他與丞相和太尉商量好,一排裝滿易燃物的木排,已經熊熊地燃燒著借了風力快速地飄來,雖然還隔著很遠,卻能感覺到那灼人的熱氣與嗆人的煙味。

朱元璋果然使了乘風放火一招,陳友諒心裏惱火,下達迎戰的命令。他感到倉裏憋悶,走出去想透透氣。可是,當他的雙腳剛邁到倉前的甲板上時,就聽得一聲炮響,如雨的飛矢閃電般向他射來。瞬時間,陳友諒的衛兵紛紛倒地,還沒明白是怎麽回事,陳友諒的左眼、前胸,就分別中了許多箭,他甚至來不及 “啊呀” 一聲,便倒地死去。

天下最強的陳友諒敗了,取而代之的是朱元璋。現在,唯一有實力與他抗衡的,就隻剩下了張士誠。輪到朱元璋反擊了,他根本不想去奪回張士誠趁他與陳友諒戰爭時奪走的地盤,而是要徹底地消滅他,然後再去掃**方國珍及元朝的殘餘勢力。

朱元璋的目的非常明確,在短短的一個月中,他親自指揮二十多萬大軍東襲張士誠,很快奪回了在進攻陳友諒期間被張士誠奪走的領地,有力地消滅了張士誠的生力軍。

張士誠聞言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便立即停止了對朱元璋的攻擊。這位鹽販子出生的皇上,在1353年是因為一怒之下燒了鄉紳宅院,才勇敢地選擇了造反的。天下大亂的年月,想爭一碗飯吃的人太多,鹽販子振臂高呼,應者如雲而至。他很快聚起幾萬之眾,攻泰州、興化,接著又占高郵。天下富貴如此易得,造反第二年,張士誠便自己做了黃帝。

做鹽販子時張士誠就聽人說,皇帝的權力是上天給的,不但是人間的君王,還是天上的神仙。現在自己做了皇帝才知道,皇帝其實什麽都不是,就是能比所有國人都擁有更多更好的享受權罷了,吃穿住用不說,女人中,最好的,都得由著他皇帝來享受。這多好哇!張士誠最希望的,就是己經做了皇帝的人誰也不要打敗誰,大家就這麽享受下去!

可朱元璋卻滅了陳友諒,還揮舞著利劍向他砍來。張士誠決定在享受中抽出些最寶貴的時間,召群臣到誠王府來商議對付朱元璋的事情。隻可惜他還沒有商議出一個好辦法時,徐達率領的大軍就來到他最後的老巢——平江。

這是1366年8月11日,當時湖州、杭州、紹興、嘉興等地均被朱元璋軍隊占領。到了平江,徐達派馮國勝、湯和、常遇春等,將平江城團團緊圍,日夜猛攻。張士誠眼看城將破時,自舉火把,燒了雲樓,在一大堆妻妾、子女的哀號聲中,拉出長劍,往脖子上抹去……

現在,能與朱元璋為敵的,就隻剩下了盤踞台州的方國珍,占著福建已降了元朝的陳友定,獨霸廣東的“義兵”頭目何真,而元朝的殘餘勢力,也隻剩了南方的雲南王把匝刺瓦爾密,北方元朝的皇室擴廓帖木兒等。於是朱元璋派出兩員大將去滅方國珍,派了徐達去掃**北方的元軍殘餘。

這年是1368年,距劉福通集結黃河勞工,反抗蒙古暴政已有十八年。這時朱元璋才正式麵對的元帝國,在各路義軍、最主要是在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的長期打擊下,早已力量耗盡,昔日強大帝國的牆基已被掘空,隻需輕輕一推,便倒下了。

世上萬物,其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原因還是有了興衰的不斷更替。任何新的東西,都會慢慢地走向成熟、衰老,然後滅亡。元帝國從強大的蒙古帝國走來,在統治了中國近百年之後,終因其內部腐朽變得衰老,走向滅亡。

1368年深冬,朱元璋在眾臣的陪同下回到金陵城。李善長率眾臣一再進表,奉勸朱元璋即皇帝位;朱元璋一邊對皇帝的寶座垂延三尺,一邊以天下未定,四海未定為由,婉言推辭。暗地裏,他早已吩咐劉伯溫,擇定吉日,準備登基。在李善長等又再上表勸了三次,朱元璋這才似乎無可奈何地說:

“好罷,就依眾位之言,登皇帝位!”

登基的所有事宜都有人打理,朱元璋隻須花力氣來考慮人事上的安排。皇後非發妻馬秀英莫屬;多年征戰,朱標受了不少苦,一定要立他為皇太子;貴妃隻能是郭麗兒,這個女人給我的快樂實在太多,而且她從來沒提什麽要求。至於中央領導人的圈定,朱元璋派人悄悄地請來了朱升,主要是征求他對李善長與劉伯溫的看法,他倆究竟誰做丞相更合適。

朱升知道:從治理國家,從治理國家所需要的德才學識來說,劉伯溫更適合做丞相些;從朱元璋個人的好惡,從朱元璋的性格來看,李善長無疑更適合留在朱元璋身邊。這種思考,朱升當然無法直言不諱地說出來,可是說假話,朱升又不善於,思考了一會說:“若是李善長為丞相,跟你一定很合得來;若是劉伯溫為丞相,恐怕有些時候要與你相左,讓你動氣。”

朱升說完再無言語,朱元璋心中也早已有數。

正月初四這天,一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四十歲的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他宣讀賜封時,李善長排首位,為中書左丞相,宣國公;徐達排第二,為中書右丞相、信國公;常遇春為中書平章、鄂國公……其餘百官都晉升了官級。對劉伯溫,朱元璋考慮再三,決定任他為禦史台禦史中丞。這個職務,是立於中書省之外的監察機構,位置重要,凡有丞相缺位時,便以禦史中丞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