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險勝漢王陳友諒

張士德逃到常州,被徐達重兵圍住。徐達略施小計,引出張士德擒住,乘勢衝入城內,明令三軍:收編俘虜、嚴肅軍紀,召告百姓,使之安居樂業。一時間,百姓歡欣雀躍,爭相送子、送夫參軍入伍。徐達兵馬,頓時猛增,加上張士德的降兵,已由鎮江時的四萬,迅速發展到八萬多人。

徐達活捉了張士德,在常州休整兩日,即派郭英率兵二萬奪取了泰興,派趙德勝率兵二萬奪取了長興,自己則帶著四萬將士,拿下常熟,三人集兵一處,故意做出立馬就要南下、進攻杭州的樣子。張士誠急了,讓李行素寫求和書給徐達。

郭英、趙德勝凱旋歸來集聚常熟,見了張士誠的求和書隻是冷笑,催徐達進兵杭州。徐達則認為:張士誠雖說連吃敗仗,但軍隊仍然比自己多,特別是他的身後是元軍的地方,若是逼急了,一定會投靠元軍,到時候要消滅他就更難。同時他還擔心朱元璋會因為陳友諒過於強大隨時召去接應。若張士誠降元,到時就難抽身了。基於這樣的考慮,徐達告訴張士誠的使者:“待我稟告吳國公,再予回複。”完了,一邊派人將情況讓人速去告之朱元璋,一邊部署軍隊準備進攻張士誠。

朱元璋看了張士誠的“求和書”,征求李善長與常遇春的看法,常遇春認為徐大元帥穩住張士誠很對,不宜敗張士誠。李善長聽了讚同地點頭,朱元璋便不等他開口搶著說:“張士誠求和,無非是贏些時間,以圖再起。我看徐達不必再等,應該乘勝追擊。”

李善長在一邊聽著心裏暗自叫苦,結果就在朱元璋剛拿下歙縣時,得到張士誠降元,徐達蘇州受挫的消息,朱元璋慨然長歎:“蘇州之敗,不在徐達,在我朱元璋所為。”

朱元璋雖然判斷失誤,令水軍傷亡慘重,但能當眾承認,不免讓李善長等人佩服不已。長歎後,朱元璋令常遇春負責西南大軍諸事宜,鞏固好長江中部南岸陣地,自己與李善長火速趕回南京。剛進城,有小明王特使到來,宣曰:“封朱元璋為中書省左丞相。”

朱元璋微笑,領旨謝恩,心裏感到有些可笑,嘴裏還是大聲吩咐:“給我重賞小明王特使!”

送走特使,朱元璋故意問李善長:“小明王之旗號,是否還得打下去?”

“必須打著,這樣既可減少目標,又可更得民心。”

朱元璋會意地一笑,心想:李善長幫我出謀劃策、整頓軍紀、安撫百姓、征兵籌糧,調解各方麵關係,可說是我的蕭何。徐達可說是我的韓信,但我的張良是誰呢?這話剛問出來,他想到了李善長無意間說出的劉伯溫等四位大儒,笑得更開心。

第二天,朱元璋邀了李善長一道去靈穀寺。臨行前,他加封李善長為右相國、湯和為統軍元帥、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為平章政事。在人類漫長的爭鬥中,隻有尊重人才並得到他們支持的人,才可能贏得最後勝利。如果說爭鬥的開始靠個人機遇、智謀和勇力,到最後決定勝王敗賊關鍵時,隻能看是誰贏得人心。

靈穀寺前身是什善寺,位於鍾山左側。古鬆間殿宇棟棟,一泓清流潺潺其間,倒是十分的雅致清幽。劉伯溫、葉琛、章溢還有宋濂,白日裏遍遊了城裏城外名勝,入夜便在這左側靈穀寺裏安歇。四人能在南京同遊,全是誌趣相投,並不曾約,便在南京遇上了。來的目的都是一樣,知道朱元璋並不與富人作對,而是以驅遂韃子,一統中華為口號,便都想替他出些力氣,自己也圖個進取。

朱元璋由李善長領著走進靈穀寺,見了劉伯溫等人開口便說:“我今天實在是太高興了!四位乃當今一等一的大賢士,能在這裏與我相見,實是我朱元璋三世修來的福氣。還請四位看在天下百姓的份上,隨我朱元璋下山,平息戰亂,救民於水火。”

劉伯溫、宋濂、葉琛、章溢四位大儒,之所以來南京城,為的就是這句話,於是都跟隨著朱元璋,出了靈穀寺,走下鍾山,進了國公府。

朱元璋進南京後不久,就命人蓋了一座禮賢館,以備講經講學之用。當晚,四人都被朱元璋安置在這座豪華的禮賢館內。等不及第二天,朱元璋當晚就去了禮賢館,他首先請教的,是堅持不受浙東都元帥府僉事,退隱匡山的章溢。談論一番後,朱元璋授章溢為僉營田司事,然後找到宋濂,又是一番長談,朱元璋感到宋濂學貫古今,不愧一代大儒,便將他留在身邊,隨時請教,並在禮賢館內設壇講課,傳授‘春秋’、‘尚書’、‘三略’等儒家經典,教化文武百官。

與宋濂作別,朱元璋找到劉伯溫時,已到下半夜了,沒想到劉伯溫還備了上好的茶在候著,似乎專等朱元璋的到來。

“你知道我要來。”朱元璋品著熱茶問。

“你也知道我一定在等你。”劉伯溫說。

倆人哈哈大笑。笑畢,朱元璋收斂笑容說:“元璋想以天下大事問先生,還請先生不吝賜教。我今日能有些勢力,也全靠大家相幫始成。就是這樣,比之西麵陳友諒,東麵張士誠,也遠去許多,如今處在這兩大勢力的夾縫之中,不知如何才有作為?”

“張士誠目前已降元朝,是有些麻煩。比較而言,陳友諒的麻煩還是更大些。一是他的力量強大,二是他野心勃勃,如今他控製了義軍領袖徐壽輝,對國公您發起進攻,恐怕就在近時。”

“依先生之言,我現在當如何防禦?”

“不是防禦的事。”劉伯溫說:“孫子曰,決定戰爭勝負,主要是從這七個方麵來分析比較,國君政治是否賢明,將帥指揮是否高明,天時地利那方更好,法令能否得到貫徹執行,軍事實力那方強大,士兵訓練是否有素,賞罰是否嚴明。就這七條,國公與陳友諒相比,勝負也就出來了。隻要國公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勢孤力單,一舉可破,然後國公向北挺進,便可成帝王之大業。”

朱元璋聽了,壓住興奮問:“先生分析的精妙,還請講出敗敵良策。”

“以上七條,陳友諒明顯地占著的就隻有一條:軍事實力比國公強大。因此,要敗陳友諒,國公必須集中所有兵力,將西路、東路、北路大軍都召回來,方可一舉擊敗陳友諒。”

“可是,如若召回常遇春與李文忠,張士誠與殘餘元軍必然趁隙反撲,奪我東部、北部的領土,後果一定不堪設想。”

“國公擔心,非常正確。但群雄爭霸,在於實力,喪失土地換來實力壯大,才可能是最後的贏家。如其不然,則實力盡而土地喪,再無爭勝之本錢,不知國公認為是這樣的嗎?”

這一夜,朱元璋就在劉伯溫的館裏,徹夜長談,直到無亮時,才回到國公府。

出身於沔陽漁家的陳友諒,從小便陰毒得讓天下人叫絕,紅巾軍起義不久,他也舉起義旗,投奔徐壽輝,在倪文俊部充任薄椽,因作戰勇猛,幾年下來,便做到了統軍元帥。倪文俊謀殺徐壽輝不成,逃到他那裏避難,反被陳友諒無情地殺了,還提了首級去見徐壽輝。這一招讓陳友諒一舉兩得:這邊得了倪文俊的全部兵馬,那邊得了皇帝徐壽輝的最大信任。不久,掌控了徐壽輝軍隊的陳友諒幹脆殺了徐壽輝,自已做皇帝,即位後便下達命令:

“三日後,水陸並進,去奪下南京城!”

1357年,朱元璋派出三路兵馬向外擴張,攻城掠地。但是,沒過多久,三路兵馬,不是受阻,便是失利。北路攻下揚州、六合後,便再難發展;西南路攻下常州、常熟、江陰、無錫等直逼杭州,也受阻難進;東南路取了當塗、銅陵、池州,南掠歙縣而後,在向西北上攻杭州時失利。就在這時候,投靠元朝的張士城開始反撲,陳友諒現在又來大舉進攻,從南而北,一鼓作氣奪回池州、銅陵、當塗,然後水陸齊進,二十多萬大軍直逼朱元璋的老巢——南京。

就在朱元璋與劉伯溫通宵達旦長談的第二天,得到陳友諒大舉進攻的消息。這樣的事朱元璋也曾料到,隻是沒想到會來得這麽快、這麽猛罷。因此,他一麵召回各路戰將,一麵召集群臣,商議退敵之策。一時間,南京城裏,熱鬧非凡。

實力是明擺著的,陳友諒大艦兩百餘艘,小船三千條,步兵十八萬,水軍七萬;而能夠趕來守衛南京城的軍隊,到齊了也就隻有十二萬。大敵當前,大家都爭著發表意見。葉琛首先提出退守鍾山,立即遭到反駁:十二萬軍隊加三十八萬居民,五十萬之眾到了鍾山上吃什麽喝什麽?

鄧友德再提出派出幾支敢死隊,趁其不穩,發起攻擊。有人說陳友諒如今沿江水陸齊下,士氣正旺,幾支敢死隊去擊敵,隻有白白送命。常遇春憋不住了,站出來道:

“自古兵來將擋,水來土填。我們以前對十倍之敵,也敢去進攻,現今陳友諒雖兩倍於我,又何懼哉!”

討論正激烈時,張橫遍身是傷進來,報告了“和縣失守,全體將士陣亡”的消息。全場正大驚時,又有探馬來報:陳友諒高大的戰艦,已從和縣順江而下,直奔南京來。馮國勝的弟弟馮國用聽了不服氣地說:“戰艦高大,士兵眾多,又有何用?適才常元帥說得好,曾經十倍於我的敵人,照樣擊敗之,何況陳友諒之兵僅倍於我。就按常元帥說的,我們沒什麽可怕的兵來將擋,水來土填就是。”

在這種時候說一些鼓舞士氣的話當然有好處,但朱元璋此刻更想聽的還是切中要害的具體打法,他用眼睛示意徐達說話。

“陳友諒傾其水軍而來,水路我們肯定贏不了他,隻是他最後要想打贏我們,還得登陸上岸。因此我們要即刻搞好西麵與北麵臨江的布防。除去水軍,陸路軍隊陳友諒僅多我們一半。憑我現在實力,要擊退陳友諒的進攻並不是難事,但我們必須即刻加強南麵的城防。同時組織一支敢死隊,不去襲擊陳友諒,而是去襲擊他稱帝的當塗,從陸路上截斷他的糧草供應。”

徐達的意見切中要害且具體,朱元璋點頭讚許,把目光投向劉伯溫。

“本人元朝舊官,閑居山裏,蒙國公錯愛,聘為軍師,今首次參議軍國之事,聽諸將帥謀士之言,欣慰不已。得天下者,必國公無疑。我這麽說,是有依據的,縱觀當今之天下,元朝崩斃,隻是遲早之事。群雄之中,稱最大者,是劉福通、韓林兒;稱最富者,是張士誠;稱最好者,是方國珍;稱最強者,是陳友諒;而甚稱最雄者,是吳國公。大在形,形不能決定勝負;富在財,財常是勝的克星,張士誠富,他守富不思進取。我堅信,我們與陳友諒打,張士誠一定不會幫他,而隻會趁這機會,去奪回被我攻占的城池,以保其富。好在優,優讓人滿意卻不能決戰取勝;強在硬,而硬不能決定決戰中的勝負;雄在氣魄與力量,這是決定最後勝負的關鍵。所以我方才說:得天下者,必國公無疑。徐達元帥已經說得很好,憑我現在實力,要擊退陳友諒,已並非難事。隻是要怎麽來打好這一仗,方可以趁勢消滅他的有生力量,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劉伯溫一口氣說完,武將門個個群情激動,三呼萬歲。朱元璋見了,便對劉伯溫說:“如今敵人說話間就要兵臨城下,守攻之事,就請軍師速作安排,諸將帥一律依令而行。”

聽朱元璋如此說,劉伯溫點頭謝過,開始發號司令。

陳友諒的二百零八艘大艦,三千餘艘小船,在江麵上行駛的場麵十分壯觀;陸路,近二十萬人馬,望不到頭,看不到尾,威武向前,隻是一路前往南京城的途中,水陸出兩路都受到了各種出人意料而又十分頑強難纏的阻擊。經過這一番截殺,陳友諒水軍隻有少部分戰船得以靠岸,餘下的幾萬水軍,不是溺死,便是被殺死;而由張定邊帶領的陸軍,則在獅子山丟下兩萬屍體後才來到南京城南,

朱元璋此時正在盧龍山軍帳中,密切地注意陳友諒的動靜,不等陳友諒與張定邊兩軍匯合,命令紅旗搖動,所有部隊,乘勝追殺。陳友諒一敗再敗,一直退至當塗,一聲炮響,湯和竟在城牆上冒出。

當塗失守,陳友諒歸路切斷,於是發起猛攻。湯和畢竟人少,很快被迫棄城撤兵塗山。殺紅了眼的陳友諒並不就此罷休,非殺死湯和方可解恨,於是進攻塗山。湯和正支掌不住時,南京方向一片喊殺聲起,徐達常遇吞解決了張定邊後,率大部隊前來。

鄒普勝與張必先見了,忙勸陳友諒到江邊去躲避。已經做了皇帝,當然不能再擔半點風險,眾人簇擁著陳友諒,緩緩地向江邊退去。

機敏的湯和在山上見了,抓住這個難得機會,鼓勵著一群饑兵,齊聲吼著:“漢軍退了,衝啊!”

漢軍們去尋找他們的皇帝,他們的皇帝已退到江邊的船上去了。一時間,漢兵大亂。陳友諒手下的潘軍、簡得智等猛將,也漸漸亂了套路,虛晃刀槍,去追他們的皇帝。衝上前來的徐達常遇春見了,並不急著去追殺陳友諒,隻將那些還在抵抗的漢軍圍住,一一斬殺幹淨。

一時間,當塗城外,漢軍屍橫遍地,血水淙流。一批殺紅了眼的漢軍,突然發現他們的大部隊已經潰散,一時紅眼變成傻眼,紛紛舉手投降。

朱元璋下令:收編降軍,用著先頭部隊,向南進攻,直搗陳友諒老巢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