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那就叫吳國公罷

人生如棋局,精於謀劃者才獲勝算,意外的幸運隻會使人冒失、狂妄,隻有經過磨練的幸運,才會使人成就大業。早在去年時,元朝震驚於起義軍日益強大,曾派大將脫脫率大軍南下向起義軍發動全麵反撲,攻勢強大,義軍連連敗退,喘不過氣來。可到了今年,元順帝卻聽信讒言,罷免了脫脫的軍事指揮權,義軍這才立住腳跟,進行反攻,搶占地盤。

張士誠抓住機遇,率先趁勢奪取淮東地區;徐壽輝部也不含糊,重新占領湖廣;其他各地義軍,也借機主動出擊,各自搶占地盤。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走出濠州,無疑是遇上了天賜好的機遇。走出濠州的第一天,到達安泰鎮外時,朱元璋召來湯和、常遇春等,商議軍紀的事情,然後集中全軍,親自宣布軍紀:

“凡是以強淩弱,搶民財,奪民食,奸民女者,一律斬首!”朱元璋高高地站在土丘上,對他的八千將士大聲說:“安泰鎮就在前麵,從現起,我們不能發生任何擾民的事。現在開個好頭,讓老百姓歡迎,今後占了定遠,占了其他地方,也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歡迎。”

所有能做大事的人似乎都是這樣:對周圍環境看得非常清楚,能準確地知道自己當前最需要的是什麽,能夠適時地利用他人的長處,對症下藥地彌補自己的欠缺,從而健康地成長自己。

擁有八千兵馬的朱元璋在前住安泰鎮的路上一路招兵買馬,還截了元軍的大量財寶,到安泰沒幾日,部隊就增加到二萬,金錢也很充裕。亂世,什麽投資都不好做,若是拉隊伍,一天隻要拿得出兩斤大米,就有一個窮人願來當你的兵。

二萬人的隊伍每天都等著要吃的,而定遠現在也正缺糧食,攻下定遠,將有幾萬饑民等待朱元璋安置。部下便紛紛勸朱元璋先去去打德勝山,奪了馮氏倆兄弟的糧食。馮氏兩兄弟是定遠一帶最有名望的鄉紳,若去搶劫他們,勢必大失民心;馮氏二兄弟雖僅有七千人馬,為自保必當憑險拚殺,勝負又恐難預料。朱元璋苦苦地思考著,權衡著,他終於有了一個成熟的主意,親筆寫了封很謙恭的信,派湯和去德勝山找馮氏兄弟。

馮國勝兄弟是定遠一帶首富,從小刻苦讀書,精通儒學、兵法,長大後雄勇多智謀,原想替朝庭幹一番事業,隻因當時元朝不把漢人當人,定遠那個韃子縣令總不能平等待之,一氣之下,便移居德勝山,結寨自保。這日讀了朱元璋的信,馮國勝心裏非常激動,決定隨湯和去會一會朱元璋。

真是聞名不如見麵,馮國勝與朱元璋越談越投機,當天就應邀做了軍師。朱元璋有了第一個軍師,不但解決了棘手的糧食問題,還得到了高明的指點。在馮國勝的建議下,朱元璋令大軍把定遠圍得水泄不通,不去進攻卻隻往城裏放箭,每支箭上都綁著一封信,上麵寫著:“我們奉小明王令來攻占定遠,隻為驅逐韃子,趕走貪官,定遠百姓,守軍,我們一概視為兄弟,若有助我們攻占定遠的,論功行賞……”

結果一切如馮國勝所料,定遠的城門為漢人打開,定遠縣令耶律正呼被手下殺死。然而,就在朱元璋智取定遠時,濠州的郭元帥卻被副帥孫德崖抓起來了。

原來,劉福通手下大將趙均用在盱眙西部與北上元軍大戰失敗,他帶著三萬多敗軍逃進濠州,第二天便喧賓奪主,發號施令,使得郭、孫二人都非常的不愉快。原來是郭子興主張大開城門,迎接趙均用,現在見趙均用這樣,不免牢騷幾句。孫德崖聽了,心生一計,心想:趙均用隻是暫住,何不趁此機會,借趙均用之手除了郭子興!於是去找趙均用,誣說郭子興當初就不肯開城納趙。趙均用聽了,果然火冒三丈,立刻下令關押了郭子興。

朱元璋知道後,帶領幾個最得力的兄弟,星夜趕往濠州城,巧妙地擒住孫德崖,逼他在趙均用麵前說了實話。真相雖然大白,郭子興救出來之後卻很快死去。趙均用心有欠意,奏請小明王韓林兒對郭子興的親屬加官進爵,封郭天敘為元帥,其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

朱元璋雖居第二,但濠州城裏就那麽幾萬軍隊,而他朱元璋單是留守定遠的就有四萬餘眾,還有那個常遇春、湯和、花雲等一幹死弟兄,由此成了實際上的郭家軍老大。而郭天敘雖是個花花公子,權力欲偏又很大,一心想殺了朱元璋而後快。

馮國勝很快看出這一點,勸朱元璋趁勢奪了濠州,免得受郭天敘這樣無能的人所治。朱元璋想到郭天敘父親的種種提攜,最後還是堅持回定遠,到金槍河邊時,離太平鄉隻有幾十裏路。望著潺潺東流的河水,朱元璋不由得想起兒時天天看到的那曲線溫柔似美人的山峰、想起那山上的青草綠樹,想起兒時的遊戲、自己的父母、兄弟和那許多的朋友。於是,他決定回一趟久違的故鄉,去招募一些家鄉子弟。

這一次回鄉,朱元璋收獲特別大,他得到了為他打下大明王朝天下的徐達、胡大海、陳德、丁德興、鄧友德、耿再成、陳恒、顧時等等這些最可寶貴的開國功臣。人生有時就這麽奇怪,運氣有時說來就來。朱元璋剛得到大量一流的人才,郭天敘卻因進攻南京而慘死城下。朱元璋趁郭天敘攻南京時率軍奪取滁州,郭天敘一死他又順便收回了濠州,一時間便擁有了安徽中部十幾個縣市,部隊轉眼發展到近十萬之眾。好事連連,這年馬秀英給他生了個兒子,取名朱標。

夫妻倆,還有他們的兒子,歡天喜地搬進蒙古縣阿呼都無的官坻住下後,朱元璋馬上對諸將官一一進行封賞。將他朱元璋職權內所能授的最高官銜,都給了他的文臣武將。此刻的朱元璋,對前途雖然已充滿了狂想,心中卻暗暗地開始有些兒懼怕。因為他親眼看到,曾經是那樣強大的元帝國,沒出幾年就變得苟延殘喘,而更有諸多早於他投入起事的義軍,一個個又都在戰亂中成長得兵強馬壯,不少已經稱王稱帝。朱元璋感到自己現在還非常危險,一不小心就會讓人吃掉,於是更加友好地對待將士,更加謙虛對待謀臣,遇事總能先征求大家的意見。

“南京是個龍蟠虎踞之地,一向屬於帝王的都會。它的西北,有長江天險可憑,它的東南,有江浙富遮可資。這樣的地方,如果被我們占有,作為我們的大本營,待我們發展到足夠強大的時候,就可以據此四麵出擊,掃**殘敵,振救人民於水火之中,使天下歸心、四海平定。”

馮國勝的話,朱元璋聽著心頭發熱。在占領了平江、和縣等處後,朱元璋又巧勝了李普勝與趙普勝,奪得了他倆巢湖水師的大部分,然後命投降的俞廷玉父子、廖永安兄弟來統領操練全部水軍,做好一切進攻南京的準備。

1356年初,迅速壯大的紅巾軍在劉福通的指揮下,兵分三路,全線向元軍出擊。在元軍被劉福通進攻的無力他顧,各路趁機而起的義軍,有的忙於鞏固地盤,有的忙於稱王稱霸,有的則忙於享受作樂。朱元璋審時度世,迅速抓住這難得的機會,也拚命在南方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先後派兵攻占了鎮江、廣德、長興、江陰等地,勢力範圍得到迅速擴展。

萬事俱備了,1356年4月,朱元璋親率部隊順江而下,來到南京南門外僅三十裏處的辛遠鎮安營紮寨。他要攻打南京,奪下這虎踞龍盤之地,作為自己爭霸天下的大本營。然而,當他確信南京唾手可得時,卻在想著如何來治理這個城市。他把奪取南京的事交給馮國勝與徐達,自己卻去請一個馮國勝在路上給他說的大謀士。

走了很長一段山路,在一所小巧別致的四合院裏,朱元璋見到了四十出頭年紀、五短身材、健壯精神的李長善,開口便說:“能找到先生,真是老天爺可憐我朱元璋啊!”

李善長聽了心很熱,問道:“元帥放著攻占南京之大事不去領導,卻反來深山找我,所為何事?”

“南京已是囊中之物,取之甚易。”朱元璋說:“隻是取得之後,無能人治理,我之奪取天下,是為天下人造福,如其不然,奪之豈不是犯罪之事?正為此事,我朱元璋冒昧前來,一是為求治國平天下之道,二是請先生看在苦難百姓的份上,隨我下山,救民於水火。”

李善長心裏更熱,一堆好話也跟著出來,再開口便把朱元璋與漢高祖相提並論。這世上第一次有人這麽恭維他,朱元璋心裏高興地打顫,嘴上卻說:“先生此言,朱元璋實在羞愧不已。”

“我說的全是實話,並無半點不實之詞。”李善長卻很嚴肅地說:“我雖不深知元帥,但也聽說一二。元帥智救五河之圍,勇奪元軍糧草,智勇無比;取定遠、奪滁州,得濠州,均是上謀伐之;攻城掠地皆以妙計奪之,奪之後安之撫之,深得民心民意,尤其是巢湖水師歸降、曹良臣部下臣服,不戰而屈人之兵,那樁不可與劉邦相比?”

李善長嘴才了得,接著是引經據典,一番分析誇讚,最後直說得朱元璋跪在他麵前,請他下山協助。

馮國勝徐達等激戰三天,迫使南京守將魯達花赫福一劍結果了自己。1356年,還剛滿28歲的朱元璋,統領十餘萬大軍,在眾人的擁戴下,帶著李善長,浩浩****進了南京城。按照李善長的意思,使人封了元軍官府,到處張貼告示,讓百姓安居樂業。並嚴令全軍:如有擾民、欺民、奪民女者,格殺勿論。於是,若大個南京城,百姓高興,慶慰脫了元朝苦海,一些豪紳,也紛紛前來投靠。

朱元璋請李善長做他的參議,所有軍事上的戰略安排,軍隊的管理製度,都讓他參與謀劃,製定方略。在以後的三天裏,朱元璋將諸事都交給李善長、馮國勝、徐達等人去做,自己關起門來,認真考慮給各位文臣武將的官銜。他如今已經非常明白:一個能做得了大事的人,其高明之處就在於用人,而用人,關鍵是把官銜授給深合適宜的人。經過三天的深思熟慮,朱元璋對他的文臣武將一一進行了封賞。他任命徐達為總督軍馬行軍大元帥,常遇春為前軍元帥,李文忠為後軍元帥,湯和為左軍元帥,鄧友德為右軍元帥,胡大海為提點總管使,李善長為參議官,馮國勝為親軍指揮使……

“至於我自己,快馬將捷報給小明王送去,他給什麽官,就做什麽官。”朱元璋自嘲地說。

但武將們都希望他稱王,這雖然是朱元璋非常渴望的事情,但他又顧及一旦稱王,就要遭到更多人的攻擊,會使自己處於外有元兵,內有義軍攻擊的困境之中。

李善長等文臣也是這個意思,以常遇春為首的武將,還是認為朱元璋不稱王太受委倔,又經過一番議論,大家一致認為,南京古稱吳國,不如先稱吳國公,這樣總比總稱元帥要好。

“既然如此,”朱元璋便笑嘻嘻地說:“那就叫吳國公罷。”

這是1356年春季,北麵的劉福通為分散元軍對其宋政權都城的壓力,擴大戰果,開始分兵出擊;東麵的張士誠則揮師南下,占領江蘇的南通後,接著渡江入福山港,占領常熟、平江;西麵的徐壽輝也忙著將天完政權遷都漢陽,攻元太平……

麵對三路稱王稱帝之師,朱元璋一點也不以為然,他心裏非常清楚,無論是王也好,帝也罷,這些個顯赫的聲譽,都得靠實力來支撐,若不其然,終歸會鬧出笑話來。於是,他親率東路十萬大軍,往東進攻鎮江,他要抓住這個機會,迅速地擴展地盤,增加自己的實力。剛占據鎮江東南常州的張士誠聞言朱元璋取了南京後又馬不停蹄地往鎮江奔來,忙派兵從西北往鎮江進發。

遺憾的是,精通欣賞女人侗體的張士誠,沒有朱元璋的兩位大將精通打仗,在徐達與常遇春強大的攻勢下,自己隻好棄城而逃。軍士們擁著妻妾成群的張士誠,一路擔心受怕地逃到常州。立足還未穩,又聞徐達殺將過來。丞相李行素勸他往江陰去。

張士誠便留弟弟張士德守常州,自己一口氣逃到江陰。

不知是朱元璋實在太利害,還是張士德太不爭氣,他的近十萬人馬在徐達的趁勝進擊下不堪一擊,在常州丟下上萬具屍體,帶著殘兵敗將南逃。

“這個徐達,真是個軍事天才,到部隊來並沒有多久,就能獨統三軍!”朱元璋接到西南徐達的捷報,非常高興大聲說。

然而,進攻銅陵的常遇春卻久攻不下。

“常元帥取銅陵,並非難事。隻是南方的陳友諒太陰毒。他原是倪文俊屬下,倪文俊殺徐壽輝未成來投他,反被他所殺邀功徐壽輝。前不久他攻占了軍事重鎮安慶,等於守住了東大門,隨之又乘勝連克龍興、瑞州、邵武、吉安、撫州、建冒、直至贛州、長汀等,實在是勢不可擋,梟雄一個。如今徐壽輝已被他控製,常元帥如取了銅陵,陳友諒必奪池州,切斷我南下發展之途徑。”

聽了李善長,朱元璋決定親自西南而下,去與常遇春匯合,奪下銅陵。於是留下高郵人汪廣洋守鎮江,自己讓李善長相隨,帶著大隊人馬,往南進發,回到南京。這一次,他遇到當時的名儒朱升。

朱升時為池州學正,博聞廣學,善思深慮,被當時學者稱為楓林先生,著有楓林集十卷留傳於世。

朱元璋知道朱升為當時大儒,畢恭畢敬地向他征詢治國齊家平天下之道。朱升見朱元璋禮遇堪佳,大為感動,開口侃侃而談,最後,給朱元璋提出三條戰略方針: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朱元璋見朱升與自己的見解相同,又有高出的地方,不由非常高興,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他隆重地接待朱升,要留他在南京做官。朱升看多元朝腐敗,很是厭惡官場,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更為主要的是,朱升閱曆豐富,知識廣博,一生閱人無數,與朱元璋一番交談,見他雖然待人誠懇,也算豁達大度,但骨子裏深藏不平,很是自私殘忍,不可與人終身善處,於是婉言謝絕。

朱升雖然離開,留下的九字真言卻幫助朱元璋成就了天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