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疆域比漢唐盛世更廣闊

忽必烈很難、簡直就是無法征服海都,卻能夠比較容易、或者可以說是無需怎麽費力,就能輕而易舉地掐斷了南宋最後的根苗。

趙顯的弟弟趙昰和趙昺在大臣保護下逃出臨安,到了福州,大臣們擁立宋度宗長子趙昰即位後,在那樣的情況,小朝廷的內部還是爭鬥不斷。到1277年底,蒙軍逼近福州,小朝廷無力抵抗,小皇帝趙昰與皇弟趙昺在朝臣陳宜中、張世傑的護送下,乘船南逃。

從此,小朝廷在海上行使了一段時間的皇權。1278年春,小朝廷抵達雷州,年僅11歲的小皇帝趙昰竟然在元軍追擊中受驚嚇死。陸秀夫等大臣沒了皇帝便沒了大臣的頭銜,於是再擁立宋度宗幼子趙昺為帝。

元軍攻擊猛烈,雷州很快失守,小朝廷被迫遷往崖山。元軍在北方漢人將領張弘範的率領下,緊緊追在後麵,對崖山又發起猛攻。此時的宋軍,已毫無戰鬥力可言,在元軍凶猛地進攻中,戰鬥十分慘烈,守衛崖山的十餘萬宋軍全線潰敗。

陸秀夫背著8歲的趙昺,跳海水殉國。南宋最後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滅亡。水軍統帥張世傑、楊太妃及趙氏皇族八百餘人見此,也集體跳海自盡。這些皇族大臣們的屍體,混進被元軍殺死的近十萬宋國軍人中,在海上漂浮著,茫茫一片,望不到頭。愛國將領和著名詩人文天祥親眼目睹了這一慘狀,憤然作詩雲:

羯來地海上,人死亂如麻。

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

弱肉強食是人類發展的動力,當然也是人類的悲哀,由於有弱肉強食這麽一個血腥的生存發展原則存在,在人類曆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以肉為主食的民族常常會比較容易地就打敗以糧為主食的民族,勝利更多屬於海洋邊的食魚者和草原上的食畜者。

或許正是因為如,盡管距離太遠,存在交通不便等問題,忽必烈在印度支那的征服行動,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安南王陳仁宗盡管曾經成功地抵抗了忽必烈的多次攻擊,高唱凱歌返回自己的都城,但由於忽必烈堅持地一次次來征討,到1288年,安南王隻好無奈地承認自己是忽必烈的屬臣,後來因為他卻拒絕親自前往北京朝見忽必烈,還被忽必烈扣留了他的使臣陶子奇。

至於占婆國,差不多沒什麽抵抗國王就履行了封臣的義務。緬甸的情況稍為好一些,1283-1284年,忽必烈遠征軍再次入侵緬甸,緬甸國蒲甘王那羅梯河波帝嚇得棄都城而逃。隻不過蒙古軍進軍的速度遠比蒲甘王逃跑的速度慢,直到1287年,遠征軍才南下到伊洛瓦底江流域,直抵緬甸都城蒲甘。與往常一樣,這些千裏迢迢趕來的蒙古軍隊毫不客氣地搶掠了蒲甘城。不過,忽必烈生前卻一直沒有讓緬甸臣服。直到忽必烈死後4年,1297年,蒲甘新王喬苴為了避免百姓的災難,這才承認自己是蒙古人的屬臣。

對於東南亞的影響,蒙古軍隊一直到達柬埔寨,從1294年起,清邁和速古泰兩個泰族王國都成了元朝的屬國。1292年,忽必烈出兵征伐爪哇,原因是爪哇國王刺元朝詔使孟右丞,忽必烈認為這是對大元帝國的莫大侮辱,非派兵剿滅不可。史弼奉忽必烈之命統兵2萬,戰船千艘,渡海進攻爪哇,一直到達蘇門答臘島後,招降了島上的國家。後來卻因罕必舍耶反叛元朝,殺害元軍將領,並率部進攻元軍,逼使元軍敗退,至使進軍爪哇沒有什麽結果。

雖然如此,爪哇國王卻因此對元朝軍隊產生了害怕,加上中國元朝的南方人大量南下東南亞開展遠洋貿易,元朝南方海軍經常在南中國海巡邏到婆羅洲(加裏曼丹島),爪哇便主動派遣使者來向忽必烈入貢,自願為元朝藩屬國。

比較而言,對忽必烈來說,最不那麽理想的征服對像還是與自己一樣食肉的蒙古同胞。在忽必烈離世的前一年,1293年,他命令留在蒙古統率帝國軍隊的伯顏,以哈拉和林為基地,成功地發動了一次對海都的遠征。然而,忽必烈生前還是沒有能夠看到征伐海都戰爭的最後結束,當這位雄心勃勃的大皇帝去世時,窩闊台家族的大汗仍然是杭愛山以西的蒙古和中亞的君主。最後不得不由忽必烈的孫子、皇權的繼承者鐵穆耳完澤篤來繼續進行這場戰爭,了結忽必烈的心願。

當時的海都,擁有統治著突厥斯坦的察合台兀魯思首領都哇為主要盟友和屬臣,在1301年時又作了進攻大元帝國的最後一次努力。這次有窩闊台係和察合台係的許多宗王參加。他們浩浩****地最後一次向哈拉和林進軍,與鎮守和林的鐵穆耳皇帝侄子海山王子於1301年8月在和林與鄂爾渾河左岸支流塔米爾河之間展開一場血戰。可憐的海都終是戰敗了,而且很不幸運地在撤退中死去。

盡管如此,忽必烈的心願還是得不到徹底了結,因為海都的兒子察八兒,又在塔爾巴哈台的葉密立地區豎起大旗,繼海都成為窩闊台兀魯思的首領,並且上演著同樣反大元皇帝、反對忽必烈家族帝國權利的鬧劇。

遺憾的是察八兒沒有海都那樣的凝聚力、謀略和堅持性,不久內亂紛紛,察合台兀魯思首領都哇因厭倦了無休止的反元帝國戰爭而勸說察八兒承認鐵穆耳皇帝為宗主。結果兩位宗王於1303年8月派使者到北京宮廷表示效忠,不久相互之間又發生爭鬥,到1309年,窩闊台兀魯思就這樣結束了他從1269年以來、長達40年與大元帝國的抗衡。

1294年2月18日,享年80歲忽必烈遺憾地離開人世。他的兒子們按照他身前的交待,把他葬於漠北起輦穀,與他的祖父成吉思汗在一起。起輦穀是個樹木茂密的地方,是成吉思汗生前自己選定的墓地。有一次成吉思汗出去打獵,在一個長著一顆孤樹的地方下馬休息,看著密林說:“這個地方做我的墓地倒挺合適!在這裏做上個記號吧!”成吉思汗死後他的兒子們便將他葬在這裏,由兀良罕一個千戶守護。

忽必烈不愧是位草原上一等一的梟雄,競然能在自己短短的一生中,從根上結束了中國數百年來南北對峙的局麵,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國。他一手創建的這個東方大帝國,其規模之大,在中國曆史上是空前的。這個帝國的疆域,它北抵北海,西至中亞,西南達喜馬拉雅山,南到南洋群島,東臨大海,為當時世界之最。

忽必烈在位35年,執政中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從自己的需要出發知人、選人、用人,這是他建立龐大帝國的根本;堅持軍事與政治並用,戰撫兼施、重視建軍治軍,依照漢法改製則是他龐大帝國得以形成和存在的保證。

忽必烈公元1271年創建的大元朝,從此蒙古人在中國這塊地盤上之所以能一口氣統治九十七年,與忽必烈在初創大元時的政治製度建設是分不開的。他在用蒙古刀砍下空前龐大一片國土的同時,還在管理上頗費了一番心機。在漢儒們的幫助下,他創造性地將天下分為十一行省,這是中國地方行政區稱“省”的開始,是元朝留給後人的遺產。

忽必烈的祖父成吉思汗,雖然靠蒙古勇士的鐵騎踏破了歐亞大陸,還建立起蒙古大帝國;但是,就如何來統治管理這個廣闊的、文化先進、經濟發達的地區,卻沒能來及找到答案就死去了;忽必烈卻因為是站在他祖父的肩膀上,比他的祖父受到更好的教育,特別是漢學的教育,結果基本上解決了這個管理的難題。他在一批蒙漢臣僚的幫助下,依照漢法建元改製,所製定和實行的一係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政策,不僅為元朝的百年江山奠定了基礎,還為後來的清朝統治者提供了非常實用的經驗。

忽必烈不僅是個戰略家,同時是個戰術家,他的注重集中兵力,避免兩線作戰主張;善於運用遠程奔襲、迂回、圍殲以及步兵、騎兵、炮兵、水兵聯合作戰等戰法,為他奪取勝利,為他大元朝的建立和鞏固,都起了最直接的作用。

因為忽必烈的超常智慧和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使他完成5世紀的拓跋氏突厥人和12世紀的女真氏通古斯人都沒有實現的事業,實現了10個世紀以來,世世代代 “所有居氈帳”遊牧民們,所抱有的朦朧夢想。由於忽必烈的空前大勝,草原上漫遊的“灰狼和紅色雌鹿的所有子孫們”,都萬分幸運地隨著忽必烈一起,成了中國——整個亞洲定居農民中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的主人。

盡管這征服比較緩慢,但其間的血腥還是讓千年的後人都可以聞到。好在,這位遊牧民最傑出的代表在武力征服了中國的同時,他本人也被中國的文明所征服。這一來,他就有了一個對中國有利的目標:成為真正的“天子”,使蒙古帝國成為中國帝國。

有了這一目標,忽必烈的路敞開了。宋朝一滅亡,他不想隻做蒙古帝國的皇帝,而是接著亡宋來做具有15個世紀悠久曆史的中華帝國的合法君主。1271年忽必烈將他的王朝取名為元朝,就是希望追隨中國以往的22個王朝的步伐。

忽必烈的中國化,除了跟隨王朝的步伐,接受了中國政治文化等方麵,還有個最明顯標誌就是:他從阿裏不哥手中奪回哈拉和林後,從來就沒有到那兒去住過。從1256年到1257年,他花了兩年時間在察哈爾東、多倫諾爾附近的上都府建了一群夏季駐地的宮殿,作為夏季駐地。1260年,忽必烈遷中都往大都;1267年,他又開始在原金朝中都的東北營建新城,稱之為大都,即 “偉大的都城”,使它成為蒙古君主們的冬季駐地,而把上都府仍作為夏季駐地。

忽必烈開創的元代,其疆域較之漢唐盛世更加廣闊,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疆域的雛形。這樣的疆域,從廣闊度來說,隻有後來的清王朝才可以與之相提並論。這樣一來,忽必烈中國化了的結果,實實在在地為中國擴大了版圖,盡管這是十分地殘酷和血腥,但事實上中國的版圖由於忽必烈而擴大了。為此,後來的學者們一直都在誇讚他,這根本不應該,因為這與誇一個搶劫者為我們增添了食物似乎差不多。

當然,今日中國疆域的基本格局,並不僅限於忽必烈的貢獻,而是經過康雍乾三代開拓、逐漸定型的。從另一方麵說,忽必烈的征服也是兩條路子的,征服南宋、高麗、日本,血腥確實太濃,但第一次將吐蕃納入中國版圖並治理時,卻通過實施一種帝師、宣政院和政教合一的製度而進行的。

令人遺憾的是,全國統一後,這位十三世紀讓世界驚駭的草原梟雄——忽必烈,因為勝利、因為對漢儒的疑慮加深,他的黷武、嗜利和保守等消極因素都更加充分地顯露出來。除了晚年時還接連不斷地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等地,他為了維護蒙古貴族的利益,在利用漢法改革蒙古舊製的同時,卻在政治文化的許多方麵都保留了蒙古舊俗。

建立大元後的忽必烈,在吸收漢法時,首先是以不危及蒙古貴族的根本利益為前提。正因為如此,忽必烈的政治文化政策帶有明顯的蒙漢二元性。這種二元政策,一方麵在多數情況下是以“內蒙外漢”的形式表現出來,即草原舊俗為代表的蒙古製度相當多的占據了忽必烈政治文化政策的核心部分,漢法製度則往往居外圍或從屬地位;另方麵就是非常不公正地對待蒙古人以外的民族。

因為忽必烈的政治文化政策是以蒙古製度相為核心,他的漢化措施,事實上到了其統治的後期就已經陷入停滯狀態,而且一停就是幾十年,直到元朝滅亡前夕才重新開始,不過為時已晚。所以,元朝統治者的漢化程度遠遠趕不上此前的北魏、金,也趕不上此後的清王朝。又因為忽必烈的統治是以蒙古貴族的根本利益為前提,再就是沒有廢除驅口製度,使得華夏大地上已經消失了一千多年的奴隸製度竟然重新出現,而且驅口數量之大,令人瞠目。

而更令人瞠目的,是這位自以為是、視生命如草介的草原霸主,盡管他己經追隨中國以往的22個王朝的步伐在向前走,做了中華帝國的合法君主,可他還是堅決地繼承了他祖父成吉思汗對漢人的輕蔑,將國人分成四等,把占據帝國絕大多數的漢人列在末等。

忽必烈的這種做法,使他所開創的元朝,其統治之黑暗,民生之艱難,也象他所征服到的廣袤土地一樣,遠遠地超過似乎所有的封建王朝。

僅就人口來說,元朝在冊人口1290年還隻有5800多萬,而在此之前他征服的金朝人口最多時就有5000多萬,而南宋人口則高達6000多萬,金與南宋人口合計超過了1億1000萬。即使除去蒙古帝國原有的人口,忽必烈的勝利大統一,也導致了中國人口銳減了5000多萬。當然,這裏邊有他父輩祖輩的功勞,但不管怎樣,如果可以讓百姓說話,這樣的勝利大統一絕對是應該受到詛咒的。

忽必烈是個偉大的英雄,更是一位絕世的梟雄。他最大的遺憾應該說是沒有廢除他祖父立下的四等人製度,這是使他所創建的空前龐大強盛的元朝之所以活不到百歲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