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對漢臣的依賴和防範

蒙哥7月死於合州釣魚城下,8月消息傳遍蒙古諸路軍隊。大汗死去,對外的軍勢行動理當暫停,此時的忽必烈卻因建功心切,以兵馬已動為由,下令繼續南進。他的鐵騎渡過淮河,向南一路勢不可擋,很快到達黃陂,臨江擺開陣式。

從征顧問郝經即時進言說:“我們現在孤軍深入,處境艱險,蒙哥漢去世,蒙古後方危亂隱伏,災難禍患隨時可能發生。值此關鍵之時,斷然班師,盡快北上,奪取最高權力,以穩定社稷、安撫人心才是上策。”

郝經是陵川人,儒士世家,祖父郝天挺是元好問的老師,郝經自小深受儒學影響,因金末亂世家貧,卻是“晝則負薪米為養,暮則讀書”,後在順天府左副守帥機賈輔家做教師,又在蔡國萬戶張柔府作館師,“二家藏書萬卷,(郝)經博覽無不通”。連元好問都誇他“挺然一氣,立於天地之間蓋亦鮮矣”。

生蓬強大的蒙古將君臨中原的現實,郝經相信,蒙古也可以像元魏、遼、金那樣“附會漢法”、“致治成化”,隻要自己以儒家的安邦經國之道去影響較為開明的蒙古統治者,借他們之力還可以“挽回元氣,春我諸華”,逐步使亂世走向治世。

為此,1255 年秋,當“好儒術、喜衣冠”的忽必烈遣使召見郝經時,郝經雖然沒有應召前去,卻草擬了一道名為《河東罪言》的奏議托使者帶回。奏議陳述了漢地因蒙古貴族和地方胥吏“榜掠械係”、“殊求無藝”而失於治理的嚴重狀況,提出了“輕斂薄賦以養民力,簡靜不繁以安民心”等項應行改革的對策。

郝經這一招投石問路,竟然觸動了忽必烈,兩月後再遣使征召郝經。1256 年春,郝經欣然往漠南金蓮川上見忽必烈,成了忽必烈最器重的漢儒之一。1258 年,在以從征顧問的身份跟隨忽必烈的大軍一路走來,郝經已經提了三次建議,基本上都被忽必烈采納了。可到了這第四次,忽必烈統領的東師已經一發而不可收。

忽必烈無意北還,縱馬渡江包圍了鄂州,結果碰上了硬果子,“攻城百餘日而不能下”,隻好再次召集部屬會商行動方略,郝經再次懇請忽必烈立即撤軍,回和林汗廷商議擁立新大汗事宜。忽必烈立功心切,還是猶豫。

就在這關鍵時刻,留守開平料理王府事務的劉秉忠,以王妃察必的名義送來緊急情報,把阿裏不哥圖謀搶登汗位的種種跡象密報忽必烈。忽必烈聞言大驚,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決定撤兵,卻又擔心宋軍趁勢攻擊,正考慮如何全身而退時,竟又是好事從天而降。

統領諸路援鄂大軍的宋國右丞相兼樞密使賈似道,不但不敢乘忽必烈陷入困境之際發起反攻,反而遣使求和,願割江為界,歲奉銀絹各二十力(兩、匹)。忽必烈大喜過望,黑亮的眸子閃著光芒,他久久地注視著賈似道派來的使臣,故作矜持地滿足了宋國的願望,許和撤圍。

這宋使一走,忽必烈忍不住失聲笑了出來,然後捂著寬大的嘴下令:退兵北還,弭平內亂!他要搶在阿裏不哥之前登上汗位,爭取做蒙古帝國主宰的主動權;盡管如此,撤兵時他還是留下霸都魯統領一部分軍隊駐江北待命,同時派出部分兵力去接應兀良合台軍隨後渡江北撤。

至此,蒙古攻宋戰爭,暫時告一段落。

1260年3月,回到開平府的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建立元中統,中央設中書省,用王文統任他稱汗後的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10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為使。

忽必烈雖然做了大汗,大蒙古國的五個國家己不複存在。拔都的金帳汗國,西亞的伊爾汗國,南亞的察合台汗國,中亞的窩闊台汗國,都因忽必烈違背大汗選舉傳統以及他的“行漢法”主張,紛紛與他的中統汗國斷絕來往,脫離了他的統治範圍。至此,忽必烈的政權隻包括中原地區、西藏和蒙古本土。

王文統是金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人,為金朝末年舉經義進士,所學不局限於儒家﹐還喜讀權術﹑謀略方麵的書,曾以所學權謀之術遊說諸侯,被益都行省李璮留為幕僚。忽必烈率東路軍攻打南宋鄂州時久攻不下﹐對見賈似道的備禦十分讚賞,很想蒐羅這樣的人才。劉秉忠﹑張易等知道後,就推薦了王文統。

擔任中書省平章政事後,王文統的位置僅次於兩位丞相,成為政府中最有權勢的大臣之一。他對於在全中國建立四通八達的道路、使用紙幣以及發展商業貿易等方麵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忽必烈及其幕僚設計的稅收係統貢獻,也是頗多的。王文統的這套稅收係統,一定程度上限製了蒙古﹑色目貴族的任意搜括﹐使國家財政收入大增﹐為忽必烈戰勝阿裏不哥和建立新政府提供了很好的財政保證,因此深受忽必烈的信任。忽必烈本想升任他為丞相,卻因他的布衣出身,資望不足而作罷。

在忽必烈開平府即汗位的同年5月,阿裏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於和林。阿裏布哥與蒙哥、忽必烈及旭烈兀,同為唆魯禾帖尼所生。他在哈拉和林稱大汗後,控製了蒙古本部和察哈台、窩闊台兀魯思分封的地盤。

一山容不下二虎,沒等過年,剛入冬天時,忽必烈就兵發和林。阿裏布哥知道自已不是忽必烈對手,虛晃幾招率軍沿葉尼塞河往上逃到謙州,憑險地抵抗忽必烈,不久又擊敗背叛自己的阿魯忽,占領了阿力麻裏和伊犁河地區,第二年又占領哈剌和林。忽必烈憑借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再次發兵進攻,大敗阿裏布哥軍於昔木土腦兒。直到1264年,終為忽必烈所製,不久悄然病死。

就在忽必烈與阿裏不哥鏖戰正激時,1262春,益都行省李璮乘機叛亂。李璮是金朝末年山東軍閥李全的兒子,1227年李全投降蒙古,被任為山東淮南楚州行省,1231年李全死後不久,李璮襲為益都行省。

由於蒙古人對漢人的歧視,作為世襲的漢人官二代,李璮因蒙古人常期的不公正對待有一種天生的反感。1258年,蒙哥曾要求李璮到中原與他會合,然後一起南征,李璮卻以益都需要保護為由請求留在後方。蒙哥汗允許後,李璮卻趁南宋軍隊正全力應付蒙軍的攻擊時,率軍襲擊了南宋沿海城鎮,一舉占領了東部的海州和漣州。

因為李璮襲擊的是宋軍,蒙哥並不很反感。?1260年忽必烈登基的時候,對李璮在東部的活動也並沒有太大懷疑,還提升李璮為江淮地區的大都督。李璮趁此謊報南宋權臣賈似道和呂文德欲攻漣州,請忽必烈撥款加固漣州城牆。忽必烈撥了三百錠銀子給他,李璮再提請求,準許他越過淮河騷擾南宋。忽必烈擔心李璮越過淮河後會變得太過強大,拒絕了李璮的請求。

李璮的這一係列動作,其實都是心中的那點不滿有意向蒙古人挑戰。暗地裏,他正在與南宋的統治者聯絡。這時李璮的勢力已經稱得上強大,他不但擁有數量可觀的軍隊,還擁有山東省的鹽、銅等大量財富,完全可以有了打硬仗的實力。身為一個漢人,他不願祖祖輩輩都受蒙古人的氣,他感覺自己應該忠於南宋。

?1261年末,李璮公開與忽必烈決裂,他沒有按忽必烈的要求向蒙古軍提供戰馬,而是讓正在蒙古汗廷做人質的兒子李彥簡逃回到益都與他會合。??兒子安全地回到身邊,李璮與兒子過完春節,1262年2月22日,他命令部下搬空益都倉庫,殺盡當地的蒙古軍人,同時把漣州和海州交還給南宋,又派軍隊前往“洗劫”益都附近的城鎮及稍遠的濟南。

忽必烈暴怒了,他權衡了一下阿裏不哥與李璮的輕重,感到李璮的威脅更大,便立即從與阿裏不哥戰鬥中派出幾個最得力的將領史天澤和史樞等,連同他得力的幕僚趙壁,也一同前去山東消滅李璮。3月下旬,史天澤和史樞發動了對李璮的進攻。兩軍交戰在濟南附近,李璮很快潰不成軍,四千多名士兵被蒙古軍刀砍死。李璮退進濟南城,蒙漢聯軍一路追殺而至。

在強大的蒙古鐵騎麵前,李璮的一些將領開始棄他而投降蒙古人。忽必烈十分明智地赦免了降將,鼓勵了更多的人來投降,同時又告誡蒙古官兵不要傷害百姓,不要破壞房屋。忽必烈的策略很奏效,越來越多的人背叛了李璮。在史天澤的包圍下,李璮補給品和武器來源被切斷,明白自己必敗無疑時,李璮欲投大明湖自殺,卻被蒙古軍隊所救,之後將他裝在一個麻袋裏,讓許多馬來踐踏他。這是蒙古人的風俗,用馬踏死來處死異國統治者。?

李璮與忽必烈翻臉,殃及池魚,首先是王文統受到牽連。王文統不僅做過李璮的幕僚,還在那時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忽必烈見他們關係非同一般,便派人細查,果然查出王文統幾次派兒子送信給李璮報告過忽必烈的動向。證據是確鑿的,有李璮寫給王文統的信為證。忽必烈又驚又怒,這是他登上大汗之位後給出最高官職的漢儒,而且是他最器重的漢儒劉秉忠等人推薦的。

忽必烈不愧一位政治天才,他的心裏盡管憤怒得想馬上就一刀劈了王文統,但卻能夠很冷靜地將一些主要漢儒幕僚召集起來開會,他讓大家來討論對王文統的懲處意見。王文統很自然地受到一致的咒罵,有人甚至建議對他采用的極刑方式最好是千刀萬剮,因為他不僅對蒙古主子不忠,也傷害了自己同胞的利益。這正是忽必烈希望看到的,因為在他看來,對叛徒最好的懲罰就是讓他自己的同胞來判他的罪,而且這還可以讓所有漢臣知道:背叛他這個大汗的人,也一定是出賣漢人的人。

王文統和他的兒子一起給處決了,但由漢人將領領導的反叛,並得到了他一向最信賴當朝大臣暗中支持一事,卻在忽必烈心中留下了一個對漢人最不好的記憶。他開始懷疑漢人對他的忠心,懷疑漢人幕僚能否替他去進行征服他們同胞的戰爭。既然依賴漢人治國可能會出現危及他統治的種種危險,忽必烈開始想從色目人幕僚那兒尋求幫助。

色目人指的是當時除了蒙古人和漢人之外的外國人。“色目”就是“各色名目”的意思。元人使用“色目人”這個名稱,就是因為其種類繁多,至少有三十一種,分別是唐兀、乃蠻、汪古、回回、畏兀兒、康裏、欽察、阿速、哈剌魯、吐蕃、契丹族等等。

其實在忽必烈的祖父成吉思汗時,就任用了契丹族耶律楚才這樣傑出的政治家為蒙古帝國大臣。成吉思汗曾以他的喜好把各民族分為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就是色目人,而漢人和南人隻能排三等與四等。成吉思汗是很歧視漢人的,曾規定,殺蒙古人的償命,殺色目人的罰黃金四十巴裏失,而殺死一個漢人,卻隻要繳一頭毛驢的價錢就可以了。

忽必烈身邊之所以更多的是漢儒,一切不過是機緣巧合罷了。一直以來,他對完全依賴漢人幕僚還是持非常謹慎的態度,現在,他在對這種依賴產生懷疑之後,便自然而然地認為自己需要招募色目人幕僚來平衡漢人的影響力,隻是一時還拿不準依賴色目人幕僚與依賴漢人幕僚的危險性究競孰高孰底。

盡管如此,做事曆來果斷風行的忽必烈還是馬上就采取了一係列有力措施,來防止依賴漢人幕僚的危險性於未然。他一方麵廢除了漢人諸侯的世襲製度,削弱漢人世襲家族的各種特權,同時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這樣既可加強中央集權,又可嚴密對漢人進行防範;另方麵,忽必烈開始在各級政權中大量引進色目人分掌事權,使色蒙古目人官員充斥在元朝各級政府機構中,在蒙人的主管下與漢人官僚相互牽製。譬如一般的地方政府:規定蒙古人任達魯花赤(意為“鎮守者”),漢人任總管,色目人任同知。

忽必烈處理好李璮背叛後他認為必需處理的問題,元中統內部讓他稍稍放心之後, 1264年七月,也就是中統五年,阿裏不哥也被他打得走投無路,隻好乖乖投降。蒙古國重歸一統,高興之餘,忽必烈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有熱心的漢臣勸他:“可以進攻大宋了。”

忽必烈隻是微微一笑,他想到了他的蒙古帝國,想到了一件一直讓他感到有些不那麽理直氣壯的事,他要趕緊把這事處理好,以免給人留下話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