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勇士們如黑浪般湧進大理

早在大漠做藩王時,“大有為於天下”抱負的忽必烈就對漢族先進的文化很有興趣、非常的神往,他不惜以優厚的待遇延聘漢人到他王府來做幕僚,並且很謙虛地向他們學習漢人的文化和製度,與他們探討傳統儒家的治國方略,不久,在他的身邊,雖然有不少是想得到高官厚祿、能封妻蔭子的人,但也有一部份是非常有學問、抱著自己理想的人才,譬如給他一招以退為進謙恭作法建議的姚樞,以及趙璧、劉秉忠等等這些漢族幕僚。

姚樞實際上是趙璧給忽必烈招聘來的。趙璧1220年出生,少年時從名師九山李微、金城蘭光庭研習儒術,“朝誦暮課”,學業長進很快。1242年,二十三歲的趙璧被藩王忽必烈召聘到他駐牧的地方。當時去漠北去的儒人很少,趙璧以接對精敏受到忽必烈的厚遇,不僅讓王妃親製衣服相賜,見麵時還總是尊稱他為“秀才”。不久,趙璧奉忽必烈令驛馳中原,為他征聘流落在各地的舊金名士到藩邸來輔政,姚樞、王鶚等人就是這時由他羅致來的。

姚樞是河南人,早時在金朝為官,十三世紀四十年代,耶律楚材失勢,姚樞因鄙棄台長魯瓦爾的為人,棄官攜家退居輝州蘇門。他天資聰穎,胸懷坦**、信念堅定,以勤奮好學著稱於世,對程朱理學的研讀與傳播,如癡如迷。趙璧去請他,他慨然出山,表示自己很樂意為元廷服務。趙璧曾問他緣由,姚樞微笑道:“程頤說‘聖賢之於天下,雖知道之將廢,豈肯坐視亂而不救’?我認為這很對。”

正是這種“慨然以道為己任”思想支撐,致使姚樞等儒生在宋衰時決心以自己的行動去保護、推動儒道的流行,去感化、影響、轉變新盛的元統治者舊俗,不讓中原文明斷送在這些遊牧貴族統治者手中,結果他們也確實達到了一定的目的。。

忽必烈見到姚樞時非常高興,“待以客禮”之後便向他征詢救世治國之大略,姚樞“乃為書數千言,首陳帝王之道”,把“治國平天下之大經”歸結為修身,力學,尊賢,親親,畏天,愛民,好善,遠佞八目;同時提出“救時之弊”三十條。元世祖看了,對姚樞的才思驚訝不已、大喜所望,即以姚樞為高級幕僚,在以後的舉措中“動必召問”。姚樞非常爭氣,一生中向忽必烈提過很多好的建議,對元的統治發揮了重大作用。

至於劉秉忠,更是個“風骨秀異,誌氣英爽不羈”的人。他“ 八歲入學,日誦數百言,”十七歲即為邢台節度使府的令史,算得上是位大器早成的神童。蒙古王朝滅金後不久,劉秉忠就歸隱武安山,更名子聰,跟著奉忽必烈之請的高僧海雲印簡北遊和林。忽必烈召見他二人,問道:“佛法裏有沒有安天下的辦法呢?”

“這辦法應該在天下大賢碩儒中求問。” 海雲平靜地回答後,以目示劉秉忠。

博學多才的劉秉忠,天文、地理、律曆無所不精,對於《易經》造詣尤深,論及天下大事,他了如指掌,古今中外,開口滔滔不絕。一席交談,忽必烈為其才氣傾倒,將他留在身邊,商議軍國大事。

和林之行,劉秉忠得遇明主,自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蒙古帝國的命運。之所以能夠這麽說,因為忽必烈能登上汗位,能完成元的統一大業,根本就與劉秉忠這些個漢儒的出謀劃策分不開;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初期典章法度的製訂、官吏機構的設立、以及國家的治理等方麵,都有趙璧、姚樞、劉秉忠以及稍後一些入幕的郝經等人的智慧計謀學問和貢獻在裏麵。

完全可以這麽說,在物色人才這一點上,忽必烈並沒有比他的祖父差,成吉思汗的麾下,擁有一大批能征善戰的猛士,除了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他們四個兒子,還有成吉思汗的合撒兒、合赤溫、別勒古台、鐵木格四兄弟,還有忠實的哲別、速不台、者勒蔑、忽必來四犬和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四傑,以及曲出、闊闊出、失吉·忽圖忽、博爾忽四養弟與術忽台,乎術勒答兒二勇將,再加上博爾濟、耶律楚材、雅戈爾他們這些文臣;而忽必烈的藩王府中,也擁有趙璧、姚樞、劉秉、郝經等這些漢儒。

別小看忽必烈身邊這些手無搏雞之力的漢儒,正是他們,設計出大元帝國的藍圖,勾畫出大元帝國的早期形像;也正是他們,對忽必烈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麵產生了極為關鍵的作用,才有曆史上的這麽一個由他開創的、空前龐大的大元帝國,這與成吉思汗麾下的濟濟人使他戰無不勝、戰果空前絕後的成就相比,絲毫也不遜色。

因為姚樞的建議,忽必烈婉拒了蒙哥汗封賞的漠南漢地,接受去漠南漢地替蒙哥主持軍政事務的旨令,立即與趙璧、姚樞、劉秉忠等商議藩王府的“禹兒惕”(營地)問題,大家商議後都認為爪忽都是個最理想的地方。

於是忽必烈就將藩王府向南移往爪忽都,也就是漠南金桓、撫二州之間的金蓮川。這裏是蒙古高原向華北夏綠林過渡地帶,位於河北省北部塞外沽源縣老掌溝境內,東南距北京僅200公裏,原來是金王朝的行宮,境內山嶺重疊,溝穀縱橫,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又處在中原與漠北都城和林的中間位置,藩王府設於此,既便於忽必烈南下處理中原政務,又便於北上與都城聯係。

在公元前相當長的時間到公元一世紀中,金蓮川是匈奴統治的區域;公元二世紀到三世紀,金蓮川成了鮮卑人的屬地;到四世紀末,另一古代民族柔然成了該地區的統治者;到五世紀中葉,轉由突厥人統治;從六世紀到九世紀,這裏又接受了回紇人的統治;直到十世紀時,契丹人憑彎刀砍下了這個地方,把它變成遼國皇帝捺缽避暑的休閑地。

十二世紀初,女真滅遼,建立金朝,在曷裏滸川北岸建造桓州城,治理金朝西北邊陲,這裏成了金朝西京路桓州府所在地,又為金朝西北路招討司治所建帳之所。金國皇帝金世宗完顏雍很喜歡這裏,便將它更名為“金蓮川”,說“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義”,經常率騎兵來此消夏圍獵。可惜好景不長,1211年,草原之鷹成吉思汗展翅南下,蒙古勇士馬踏金國,“下金桓州,得其監馬幾百萬匹,分屬諸軍,軍勢大振”。

然而,由於蒙古軍隊進入中原之初一直是對當地進行**裸的直接搶掠,在蒙哥繼位前夕,攻占之地不治的情況就已經很嚴重,百姓不堪重負,紛紛四處逃亡,廣漠的土地上,荒無人跡。忽必烈接管漠南地區時,麵對的是遍野荒涼。

好在在部隊開往金蓮川之前,忽必烈就到達河北之後該做些什麽就又虛心地請教了趙璧、姚樞、劉秉忠等人,這些漢儒為忽必烈就如何治理漠南一事,開例出一係列革新措施。忽必烈的王藩府在金蓮川安置下來後,便一一開始實行。

忽必烈在拉攏當地漢族人士,積聚軍事物資、夯實軍事基礎的措施的同時,采取禁止妄殺、變更稅製、整飭吏治、軍人屯田、招撫流亡、整頓財政等措施,任用熟悉漢族法令的宋金官僚、知識分子進行統治,很快扭轉了局麵。

忽必烈初到的漠南漢地,由於典章未備,法製不立,蒙古貴族、官吏隨便殺人的現象時有發生,百姓為之誠惶誠恐。為了安定民心,忽必烈屢次下令,禁止諸將亂殺無辜,軍士有違令的,斬首示眾,大大改善了擾民侵民的狀況,使百姓得以安心生產生活。

在窩闊台汗時期,曾在新衛設立了軍儲所,用來征收山東、河北等地百姓的稅糧,以助軍費。當時的官府,為了他們征收、儲存與運輸方便,稅糧隻收銀帛,不收實物。老百姓交稅糧時得先將糧食折換成銀帛,然後才能上繳,十分地不方便。忽必烈采取漢儒的意見變更稅製,首先就是從這裏入手,將稅糧隻收銀帛改為稅糧直接收糧食,並奏請蒙哥汗,在黃河邊築起5座糧倉,來做儲藏老百姓直接繳納的糧食用。就此一改,既方便了軍隊用糧,又方便了老百姓交稅,更使忽必烈在漠南人氣大漲。

接下來,忽必烈又讓軍人屯田於唐、鄧,平安無事時,由官府提供耕牛,讓軍隊耕田收糧,以備軍用;有宋軍來侵,則出軍抵禦。為此特置屯田萬戶一職,派一些漢人儒士充任,兼掌其事。這樣一來,既管好了軍隊,又充實了軍糧,使得百姓少受軍人騷擾,又減輕負擔,收到非常好的效果。金朝時,邢台人口眾多、經濟繁榮;蒙古軍入侵之後,大肆燒殺搶掠,當地居民急劇下降。忽必烈看到滿目瘡痍的邢台,決定以其為試點,派張耕、李簡等人去治理。他們到邢台全力革除貪暴、積極安民,不到數月,人口便增加了幾十倍。忽必烈又派遣楊惟中、史天澤、趙壁等治理河南,使河南經濟也得到恢複。邢台河南的治理效果,使忽必烈感觸頗深,從此更加器重漢儒,並逐步委以重任。

根據謀士們的建議,忽必烈奏請蒙哥,不但設置了邢州安撫司,同時也設置了河南經略司和關中封地的陝西宣撫司,薦舉漢儒與藩府侍臣任長、次官,懲辦貪殘官吏,約定法製,獎勵農桑,均平賦稅。

1253年,蒙哥汗再將京兆(今陝西西安)賞賜給忽必烈作封邑。忽必烈在該地設置了京兆從宜府,專門負責在鳳翔開辟屯田事宜,招募了大量流亡百姓來耕種荒地,用糧糧去換河東解州的鹽,結果軍民兩利,大家皆是歡喜。在劉秉忠的建議下,忽必烈還開辟了嘉陵江的漕運,方便運糧供養軍隊。除此之外,忽必烈在京兆設立宣撫司,負責日常政務,至使關中大治;又在京兆設立交鈔提舉司,印製交鈔,即有助商業流通,又補充了軍費。

這樣,忽必烈無意間逐漸控製了當時蒙古政權在中原漢地的相當部分的財權,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和普通百姓對他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然而,他采用漢法治理漢地方式在新置三司實行“新政”,成效頗著,很得中原人心,但不免侵害了那些慣於肆意征索的蒙古遊牧貴族和西域商人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不滿,而他在中原與日俱增的威望,日益壯大的藩府勢力,以及治理陝西、河南過程中大量財力、物力的積聚,等等這些,在客觀上都形成了對蒙哥汗皇權的挑戰和威脅。

性情沉穩的蒙哥汗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裏,就在將京兆賞賜給忽必烈的當年,又命他與大將兀良合台去遠征雲南,要他把大理國給滅了。

大理國疆域不小,政區與南詔相當,東至普安路之橫山( 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傑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相當與今天雲南省麵積的2.9倍。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政治製度與南詔基本相同,社會經濟較南詔時有較大發展。

忽必烈奉命征討大理,姚樞知道了之後特意給他講了當年宋太祖趙匡胤的大將曹彬攻占南唐後不殺一人,市不易肆的故事,委婉地勸諫忽必烈攻克大理後不要濫殺無辜。忽必烈何等聰明,一聽就知姚樞的用意,當時就說了“謝謝”兩個字。第二天出征時,忽必烈在馬上大聲地對姚樞說:“你昨天說的曹彬攻占南唐不殺一人的故事,我也能做到,一定要做到!”

忽必烈之所以挑這種時候故意大聲地這麽說,一方麵是表示自己的決心,另方麵也是說給他的鐵騎聽,告誡他們不要濫殺無辜。

可是,蒙古國的興起和強大根本上就是鮮血澆灌的,殺戮外族、掠奪他們的財富、女人和土地,在蒙古勇士眼裏從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種積久形成的生存觀念,要改變還真不容易。

在科技並不是很發達之前,如果是一支相對文明的國家與一支相對野蠻的國家交戰,失敗大多會屬於文明的國家。大理國的軍隊似乎不堪一擊,很快就被忽必烈的鐵騎擊潰。蒙古的勇士們一個個橫刀勒馬,將大理城團團圍住。

可憐的大理古國,眼看就要城毀人亡,姚樞等隨軍儒士見了不忍,於是向忽必烈建議,派玉律術等三名使臣前去勸降,忽必烈聽從了。

大理國王段興智有意歸降,奈何大權在握的外戚高和、高祥反對。為了斷絕段興智的投降念頭,他倆竟暗中將忽必烈派來的使者殺害。本來就脾氣暴烈的忽必烈憤怒了,他長劍一揮,勇士們如黑浪一般湧進大理城。

“令殺光城裏所有的人!”憤怒難平的忽必烈下達了這太陽都會顫栗的命令。

眼看大理國要血流成河,姚樞、郝經等苦苦相勸。以往對他們的話多半能聽的忽必烈這回卻非常堅決地搖頭了,臉上露出冰冷的笑。姚樞、郝經沒辦法,都無可奈何地把目光投向劉秉忠。

“如果有一個牧羊人得罪了你,你卻拿無辜的羊來出氣,你認為這公平嗎?”劉秉忠走上前去,大膽地看著忽必烈的一雙眼睛,十分溫和地問道。

忽必烈聽了,心中一動,烏黑地眸子緊盯著劉秉忠,很久都一動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