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職業的考慮

北京的三月,陽光已然沒了夏日的炙熱,一種溫馨的暖和,連同微風中殘存的絲絲涼意,令人感到分外的舒心。

這,本該是個最宜出遊、古人稱之為“踏青”的季節。可是今天,因為一個偉人的離去,北京人全然沒有了這份心情,一個個心裏沉甸甸的,巨大的悲哀讓人隻是流淚、隻想大哭一場,扯開嗓門大喊一聲:

蒼天大老爺啊,為什麽要讓我們的領袖這麽早就離去!

可他還是走了,因為肝癌不治,孫中山於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逝世於北京,終年59歲。

國旗滑下來一半,酒樓停止宴會,市民停業七天、在職人員則停工一個月、各機關用藍印一月、兵士及各機關職員纏黑紗一月。

僅在北京,簽名吊唁的就高達74萬多人,而直接參加送殯的,也有30餘萬人;在南京、廣州、上海、香山(今中山市)等地,群眾們也都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深切悼念這位中國革命的偉大領袖;在日本、東南亞、美洲、歐洲許多地方,華僑和國際友人,也紛紛舉行追悼會,來追念孫中山為中國革命立下的豐功偉績。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在他敬獻的長挽聯上寫道:

“廣東是現代思潮匯注之區,自明季迄於今茲,漢種孑遺,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類皆孕育萌興於斯鄉;先生挺生其間,砥柱於革命中流,啟後承先,滌新淘舊,揚民族大義,決將再造乾坤;四十餘年,殫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喚起自由獨立之精神,要為人間留正氣。”(上聯)

“中華為世界列強競爭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經濟侵淩,甚至共管陰謀,爭思奴隸牛馬爾家國;吾黨適丁此會,喪失我建國山鬥,雲淒海咽,地黯天愁,問繼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億兆有眾,惟工與農,須本三民五權,群策群”力,遵依犧牲奮鬥諸遺訓,成厥大業慰英靈。”(下聯)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一戶貧苦的農民家中,他學名一個“文”字,字德明,因1895年避難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中華民國成立後被稱為中山先生。1925年4月2日,孫中山走完了他59年的人生之路,安息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內石塔中。

1929年6月1日,北伐成功後,根據他生前遺願,將陵墓永久遷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永久安葬。

1940年3月2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通過決議:“尊稱本黨總理(孫中山)為國父,以表尊崇。”。

1941年5月29日,汪精衛政府的中央政治委員會第49次會議通過尊稱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議案。

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一直尊稱孫中山是“中共的老師”和“革命的旗幟”,在正式的場合或文書上提及孫中山時,通常使用的稱號是“革命的先行者”;在民間,一些人還是沿襲民國時代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

今天,孫中山逝世己經有85年了,一直以來,每逢他的誕辰和忌辰,不同的黨派、政府,廣大的民眾,都要舉行各種形式的活動,來悼念這位讓人崇敬的民族英雄。

孫中山究竟是個什麽人,又做了什麽事,竟然這麽地受到眾人的敬仰和愛戴?!

一個人是什麽樣的人,往往是由他做了什麽樣的事來評判的;一個人能做出什麽樣的事,又常常是由他從事於什麽樣的職業來決定的。

1886年,在皇仁書院學習了一年多、已經20歲的孫中山,開始非常認真地考慮自己今後將要從事的職業。

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座落在歌賦街中,是香港最早的官立中學,學生來自世界不同的地方,主要研究中國經典。該校辦學宗旨最後有這麽一句話:“藉此讓學生在人生各方麵都有成就感和能成為明日的領袖。”

這話,聽起來很雷人,沒想到後來竟成了現實。孫中山、廖仲凱、唐紹儀、霍英東、何鴻燊、何東,等等等等,一大批軍界、政界、商界的領袖人物,都從這裏脫穎而出。

這時的孫中山,對於自己一生將要從事的職業,除了不曾想到當領袖,其它的倒是想過很多。

早在少年時,在美國學習的孫中山曾冒出一個要當傳教士的想法。

年幼的孫文跟在姐姐孫妙茜的身後,不是到村後的金檳榔山砍柴刈草,就是到灣灣的蘭溪河邊挖野菜、挑豬草。他活潑好動,有空就去放風箏、跳田雞、踢毽子,還常常爬到參天大樹上去掏鳥窩裏的鳥蛋,捕捉小鳥。

除了這些,泅水最是孫文的拿手本領。雙手合起跳入水中,如一隻青蛙,一個猛子能紮出好幾丈。這還不算,他還跟著外祖父楊勝輝駕船出海,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裏撈取海貨。

翠亨村有一位太平天國的老兵,名叫馮爽觀。他見多識廣,經曆過無數次的血腥戰鬥,能講許多太平天國的故事。這些故事,使得少年孫文喜歡上了洪秀全,玩起了打仗的遊戲。他常拉著學伴,跑到鄰村的三合會秘密武館去看練武。回到家裏,便找來木棍做成刀槍,回憶著武師們的招式,飛拳走腳地苦練起來。

直到1879年6月的一天,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在美國檀香山(夏威夷)打拚富起來的哥哥,讓孫中山到美國去接受教育。孫中山雖然舍不得故鄉的父老鄉親,特別是那些玩伴,可他更渴望出去見一見大世麵。於是,13歲的孫中山便隨著母親坐上了一艘名叫“格寺諾克”號的大輪船。

無邊的海洋,連天接地的浩瀚中,海風呼呼地嘶叫,驚濤拍浪地翻滾,這艘英國造的兩千噸級龐然大物,因為有著堅硬的鐵殼,卻勝似閑庭信步般地乘風破浪。這一切,都強烈地震憾著13歲少年孫中山的心。

“十三歲隨母往夏威仁島,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 1896年,孫中山30歲生日,在寫給友人翟理斯的信中這樣地回憶他首次離鄉出洋的印象。

檀香山是美國第50個州,由一係列大小不等的八個小島組成,距離中國東海岸約4千餘公裏,曆史上卻與遠隔重洋的中國南方一隅香山縣結下不解的“中國結”。

檀香山群島氣候溫和、土地肥美,非常適宜種植甘蔗,發展製糖業。從1852年開始,該地人就來廣州招工。到了1898年,華工在檀香山群島的人數已達高到3、7萬人(香山人占80%),其中不少經過自己的頑強打拚、吃苦耐勞,象孫中山哥哥孫眉那樣成了檀香山華僑巨富。

到後來,他們大都對孫中山反清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革命給予了積極的支持。

孫中山經過二十多天的海上航行,到了檀香山,在哥哥的安排下進了當地英國教會開辦的“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在這所收費很高、用英語授課的小學修讀英語、曆史、數學、物理、聖經等科目。

三年後,1882年8月,16歲的孫中山以優秀的成績在這所美國的貴族小學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

然後,他順利地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胡學院”(Oahu College)繼續學習。

這是美國一所著名的中學,培養了許多世界一流名人,不僅有孫中山,美國的現任總統奧巴馬也是從這裏出來的。

遺憾的是,孫中山在這所學校僅僅學習了不到一年,1883年7月,他便在炎炎的熱風中乘坐輪船,回返中國。

原因是孫中山在“奧阿胡學院”求學期間,受到宗教教育的感染,腦海裏閃出了當一名傳教士的想法。

“去為大眾布福音,帶領眾人走過黑暗,為世界的和平安寧而工作,是一件多美的事情。”

老師這麽對他說,孫中山非常讚同。

可哥哥孫眉卻不這麽認為,他不那麽相信傳教士工作的意義,不希望自己的弟弟一生去做那樣的事情,便毅然終止了他的學業,命他回國。

夏威夷港口的海水清藍,天空中的空氣也非常清純,港口雖然也有許多稅吏,但一切都是照章辦理,井井有序。孫中山站在甲板上,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裏,隨著輪船的長鳴聲,思緒轉到了故鄉。

位於廣東珠江三角洲南端的香山縣,是廣東省西江、北江及東江的出口處。這裏西北連接內陸,東南瀕臨南海,島嶼羅列,與香港隔海相望,是中西文化交匯之處。正是這樣的一個地方,為青少年時的孫中山 “雙眼向洋看世界” 提供了條件,也為這裏的窮困人家向外謀生提供了便利。

1871年,孫中山的哥哥孫眉剛滿17歲,就因家境困難被迫離鄉背井,跟隨親戚飄洋過海去到美國的檀香山,開始了千萬華僑辛苦的創業生涯。他先在在一家菜園裏當雇工,後來又到茂宜島墾荒,然後是一邊從事農牧業一邊兼營商業。

孫眉是華僑中的幸運兒,八九年後,他成為當地首富,被尊稱為“茂宜王”。

早先因為家裏窮,孫中山10歲才進入村塾讀書,功課照例是誦讀《三字經》、《千字文》、《幼學故事瓊林》,以及《論語》四書五經等。他很快就背熟了,便站起來對斯文的王先生說:“請您給我講講意思好嗎?”

王先生搖搖頭,孫中山隻好去請教村裏的老儒生,直到弄懂意思為止。好在這樣的生活,孫中山隻過了三年。富起來的哥哥,使少年的孫中山獲得了外出求學的機會。結果,卻因為他想做傳教士,又這麽回來啦。

四千多裏的海路,二十幾天後便到了盡頭。

“夏威夷真的很漂亮,可是我的香山縣卻是更美麗。”孫中山正這麽想著,突然聽到有人在大聲爭吵。

“我們已經交稅了。”船主理直氣壯地說。

“沒人說你沒交,但我們還要驗驗貨。”

“剛才不是驗過了?”

“是驗過了,可我們想再驗一次。”

船主還要說話,被身旁的一位長者拉住,用英語說:“給他些好處費,就不用再驗貨了。”

“這些清國稅吏。”船主給了“好處費”,氣憤地說。

“他們就是這樣,這些清朝官員,最貪婪的就是稅吏。他們肆無忌憚地聚斂財物,每個有一官半職或一些權力的人都能積攢下厚厚的家底,用來買房、買地,或者是開錢莊……”

輪船剛進入中國海域,孫中山就看到這樣的事、聽到洋人這樣的議論中國人,不由得又氣又恨,心事重重地踏上了歸鄉之路。誰知剛剛進村,又聽見有稅吏在對著村頭的張生大聲吼叫:

“你今天若不按期交稅,就是抗稅!抗大清的稅,你知道要受到怎樣的懲罰!”

“可是我家都已經砸鍋賣鐵了。”

“這不是我們管的事情,我們隻管收稅。”

“求你們……”

“別求。你不是還有一閨女嗎,聽說模樣還不錯。”稅吏摸著下巴,斜斜地瞄著張生,****地笑著。

孫中山見了,上前一把抓住稅吏。

“你要怎樣?”稅吏發怒了。

孫中山揚起拳頭,卻被張生用力地抓住了。“求求你,別給我惹事了。打了稅吏,我們一家人就隻有死路一條了。”

孫中山痛苦地放下拳頭,從懷裏抓出一把錢來,塞在張生手上,轉身大步離去。

路邊許多人在那兒拜菩薩,連同剛看到橫行的稅吏,與檀香山的見聞相比,孫中山心中感慨頗多。

可愛的翠亨村,一別就是四年,還是那樣的美麗、那樣的讓人眷戀,卻也還是這樣的貧窮落後,這樣的讓人傷心。苛捐雜稅仍然那麽的多,村民一如繼往地保守,私塾教學仍然舊規沿襲,隻是強記硬背,很少有象“意奧蘭尼書院”那樣啟迪心智。

“這種現狀應該改變,可我又無能為力。”孫中山對自己說:“一個人發覺自己無能為力時,就應該去學習。”

於是,孫中山跟父親商量,他要去香港求學。

1883年11月,17歲的孫中山離開翠亨村,滿懷希望地走進香港拔萃男書院(Diocesan Boys' School)。這是基督教聖公會教區所設辦的一間學校,用公開考試的方式擇優錄取男生,為香港培養了許多官商名人,被港民視為名校。

令人感慨的是,作為中國人的孫中山,在這所學校讀英文的同時,反過來請香港道濟會堂長區鳳墀補習中文。嚴格地說,此時的孫中山英文比中文好,因為在他的求學生崖中真正所聽的中文課的還隻有私塾的那三年。此時此刻,隨著渴望對中國方方麵麵地深入了解,他選擇了補習中文。

區鳳墀名逢時,字錫桐,是廣東順德人,基督教華人傳教士。他曾出任柏林大學教授數年,長於文學。

孫中山拜他為師後,發奮學習,國文日漸長進。受區鳳墀影響,孫中山感到基督救世的宗旨與革命相通,加之他與區鳳墀有約在先,“信教重在精神,不墨守成規”,便與陸皓東一同接受了美籍牧師喜嘉理的洗禮,取名“日新”,體現出他去舊迎新 ,接受新事物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孫中山當時由於區鳳墀的影響喜歡了基督為眾人的犧牲精神,區鳳墀後來也由於孫中山的影響而參加了為推翻滿清的革命。

在轉到拔萃男書院時,孫中山曾想進海軍學校,當一名海軍,禦侮圖強。可是,緊接著1884年的中法戰爭,中國海軍學校被炮轟擊毀,孫中山的願望無法實現;眼看著列強肆意侵我中華,孫中山轉而想進陸軍學校,直接參加衛國之戰,由於得不到政府的幫助,也隻好不了了之;然後他又想做一名法律家,為貧苦大眾主持公道,可惜中國當時還沒有法律學校,這願望孫中山也隻能作罷。

在拔萃男書院學習了不到半年,孫中山為了更好地學習國文,於第二年4月進入皇仁書院。此刻的他,一邊學習一邊還在不斷地在想:

我究竟做什麽好呢?做什麽才能更好地報效我親愛的祖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