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亂世雄3

人生如果有精神力量來支撐,才會有力;如果有遠景目標來激勵,才會堅硬;如果無需名聲來支撐,其事業才會衝向更高峰。

62、

馮國勝等感激朱元璋的無限信任,召來文臣武將,商議攻占南京一事。馮國勝說:

“現在的南京守軍,不過三萬餘人。我們呢,如果加上俘虜,就有十五萬之眾,比敵人多出五倍。而且,我們士氣高揚,民心盡歸,要破南京,用不了多少日子。如今,元帥把這樣大的功勞交給我們,我們需要努力謀劃,求一良策,奪取一個完整的南京,以報元帥的信任之恩。”

徐達與常遇春等聽了,紛紛表示讚同的意思。馮國勝見大家統一了念想,親率降軍,為先鋒攻城。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整整一天,雙方的死傷,都比較慘重。第二天,馮國勝與常遇春各率一支大軍,同時展開猛烈地進攻。血戰了整整一天,常遇春的部對,終於殺上北樓。

魯達花赫福雖是文官,但勇氣過人,一腔忠心。兩天來,他手握長劍,巡視城上,不斷鼓勵士氣;又把家中金銀,全數拿出,獎給守城有功之人。雖說守軍少了一半,但餘下將士鬥誌還是非常之堅定。魯達花赫福遠遠地見了,並不驚慌,指揮部隊,迅速地向突破口衝來。殺上北樓的人少,魯達花赫福帶來增援的人多。不一會,就把衝上來的人悉數殺死,又重新堵上了突破口。常遇春在下麵看了,隻能在心裏滴血。

第三天,馮國勝、常遇春再組織大軍,發動更為猛烈的進攻。又是攻了整整一天,直殺得天番地暗,血流成河,連天上的老鷹,也驚得睜大眼睛,呆呆地看著。常遇春與馮國勝的部隊,都曾多次攻上高高的城牆,可結果還是給打退下來,而且死傷特別嚴重。這一次又以軍敗收場,馮國勝、常遇春倆人,都焦急萬分。凡事不過三,馮國勝與常遇春此時都非常明白,象這樣的進攻,如果繼續下去,部隊死傷嚴重,對他們非常不利。如果不想出一個好些的方法,這南京城一時恐怕是難攻下來。於是,他們請來諸將,大家一起商議。情況如此,諸將也提不出什麽好辦法來,徐達緩緩地說出了自己這幾天來的一個想法。

“從這幾天攻城的情況來看,我軍之所以還占領不了南京城,主要是城上魯達花赫福親自率領的增援部隊太有殺傷力。所以,要攻占南京城,就必須將魯達花赫福親自率領的這支增援部隊引開。這事,我們可以去請水軍督尉俞廷玉來,讓他派出一支精悍水軍,帶了火藥,從水上繞道西門城下,轟炸城門。到時候,那魯達花赫福必然要往西門去,趁此機會,我們大家全力攻城,一舉可破矣!” 徐達說完,征詢地望著常遇春與馮國勝。

“徐將軍所言,非常有理。如此一來,南京破在近日。” 常遇春高興地說。

“對!我們就這麽辦,立即派人去告知水軍督尉俞廷玉,令他們速派出水軍,帶了火藥,繞道西門城下,轟炸城門。”馮國勝也非常讚同徐達的意見,馬上一一作了安排布置。

第二天,馮國勝、徐達、常遇春將人馬整編好,雲梯準備好候著,到午時,隻聽得西門連珠炸響。南門城門一片慌亂,稍過些時,估計魯達花赫福已經離開去西城門。馮國勝一聲令下,常遇春、徐達奮然上前,千萬兵士,架起雲梯,勇敢向上,終於有人爬上城牆,與元軍搏戰。隨著爬上去的人越來越多,元軍漸漸不支,向城下敗去。

徐達與常遇春奮然登城,一路殺去,追至城門正樓。常遇春揮刀砍斷繩索,過橋掉下,城門大開,馮國勝早已等得著急,揮劍高呼:

“衝啊!”

“衝啊!”隨著軍師的呼喊,千萬軍士齊聲響應,大家呼喊著一路殺進城去。

魯達花赫福帶著一隊精銳部隊趕往西城門,隻見轟炸聲停了,硝煙散了,就不見敵人進攻,方知上當。正準備重回南門,隻見南門守軍張義慌忙跑來:

“大人,南門已破,我們護你往北門出逃。”

魯達花赫福對張義看看,仰天長歎一聲:“天亡我大元,事已至此,我怎能逃,你們去罷,我唯一死耳。”說罷一劍結果了自己。

張義見了,慌忙丟劍逃奔。

徐達趕到西門,隻見地上躺著魯達花赫福的屍身,對手下人說:“真是一位忠義之士,隻可惜生不逢時,把他給厚葬了。”

說罷,徐達引軍追趕張義等人。

63、

朱元璋與李善長隨大軍,浩浩****進了南京城,按照李善長的意思,使人封了元軍官府,到處張貼告示,讓百姓安居樂業。並嚴令全軍:如有擾民、欺民、奪民女者,格殺勿論。

於是,若大個南京城,百姓高興,慶慰脫了元朝苦海,對朱元璋十分擁戴,本地一些豪紳也都來投靠。朱元璋請李善長做他的參議,所有軍事上的戰略安排,軍隊的管理製度,都讓他參與謀劃,製定方略。至此以後,一直受朱元璋重用,為開國第一功臣,封韓國公,尊貴之極。隻可惜李善長到了古稀之年,一顆白頭發的腦袋,還搭上滿門七十餘口顆頭顱,都被明太祖朱元璋斬於午門前。朱元璋還親自為其手詔《昭示奸黨三錄》,列舉李善長罪狀,召告天下。這是後話。

1356年的朱元璋,還剛滿28歲,統領十餘萬大軍,在眾人的擁戴下,進了南京府,看到“金陵府”三個字,朱元璋不覺搖了搖頭。馮國勝看了問道:

“元帥是否以為‘陵’字不妥?”

“陵者,墓也。”朱元璋說。

“哈哈,難怪元朝命在旦夕。”馮國勝說:“南京乃虎踞龍盤之地,元帥何不更名為龍盤府。”

“龍盤府。”朱元璋啄磨著說:“好是好,但是否張揚了些,會惹得各路義軍群起而攻之。你看如何?”朱元璋扭頭問他剛剛任命為參議的李善長。

“元帥舉兵攻城,乃是順應天時,解救百姓,可否更名為‘應天府’?”李善長說。

“‘應天府’,好!就叫‘應天府’。”

眾人請朱元璋坐上昔日魯達花赫福坐的雕花大木椅。朱元璋放眼望去,隻見殿內宏偉華麗,堂下將軍威風懍懍,這應天府可真比滁州又強多了。看著喜氣洋洋的文臣武將,朱元璋想:

如今該是給他們加官進爵的時候了!

這以後的三天裏,朱元璋將諸事都交給李善長、馮國勝、徐達等人去做,自己關起門來,認真考慮給各位文臣武將的官銜。他如今已經非常明白:一個能做得了大事的人,其高明之處就在於用人,而用人,關鍵是把官銜授給深合適宜的人。經過三天的深思熟慮,朱元璋對他的文臣武將一一進行了封賞。他任命徐達為總督軍馬行軍大元帥,常遇春為前軍元帥,李文忠為後軍元帥,湯和為左軍元帥,鄧友德為右軍元帥,胡大海為提點總管使,李善長為參議官,馮國勝為親軍指揮使……

“至於我自己,快馬將捷報給小明王送去,他給什麽官,就做什麽官。”朱元璋自嘲地說。

“元帥,我有一言不知能否在這裏講一講?”南京著名豪紳吳提舉上前說。

“可以說,請講。”朱元璋回答。

“我看元帥已成大業,擁兵十餘萬,今又占應天府,完全可以與其他各路義軍相衡,不再臣服在小明王之下,而是與他們平起平坐稱王。”

“是啊,我們懇請朱元帥稱王?”

“我們懇請朱元帥稱王。”

……

南京幾個豪紳,還有朱元璋麾下一些文臣武將都齊聲說。

朱元璋看看馮國勝,又看看李善長,三人會心一笑。

稱王,已經是朱元璋非常渴望的事情,可是,在與馮國勝、李善長商議之後,朱元璋也感到自己現在不能稱王。因為如今張士誠在東麵稱王,徐壽輝在西南稱王,劉福通與韓林兒在北麵稱王,至於其他兵力極弱者,稱王的還有幾家。論實力而言,朱元帥完全可以稱王,可一旦稱王,就要遭到更多人的攻擊。這樣一來,就會使自己處於外有元兵,內有義軍攻擊的困境之中,實不利於發展實力,爭取人心。

如今的朱元璋,雖然還很年輕,卻已經非常清楚:在這種腥風血雨的年代裏,實力比任何榮譽都重要得多。這麽想清楚了,年青的統帥決心舍虛名而求實力。正因為這樣,朱元璋與李善長、馮國勝才笑得這樣會心。為了說服眾人,朱元璋示意李善長給諸位文臣武將解釋一下。

李善長點點頭,徐徐開口,為朱元璋分析了時局及應對之策,他說:

“元朝製度,嚴格祟上,嚴密而又偏急地由上而下控製,而下層的基礎又不屬於他們。因此,一遇天災人禍,最下層便猛烈相左,整個製度便崩潰瓦解。而今各路義軍,力量發展之所以如此迅速,原因就在元朝統治基礎的不牢靠,可他們發展起來之後,這些義軍卻不明白這些道理,在自己力量還沒有強大到足以禦國的時候,便忙著稱霸封王,結果相互爭戰,必然往下坡路走。而我們正可趁此良機,不慕虛榮,從近而遠,從小而大,迅速掃**周邊元軍,占領周邊城鎮,發展實力,擴大勢力範圍,爭取民心,待到力量足以禦國之時,帝王之位,不封自來也。”

朱元璋是個聰明透頂的人,經馮國勝、李善長一點即通,這時,他不但從心裏同意他的看法,而且有了自己更深的想法:

他發覺自己現在正處在韓林兒,張士誠、徐壽輝這三股力量之間,這三股力量中隨便那一股都可以與元軍力量匹敵。他們現都稱了王,各自都在與元軍激戰,無力他顧。如果自己能利用這一有利形勢,打著韓林兒的旗號,消滅周圍一些與大部隊隔絕、孤立、分散的元軍及其他反對我們的地方軍隊,一年之內,就可以拿下應天周圍的鎮江、長興、常州、寧國、江陽等地,待北方的仗打得差不多時,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強大起來,就可以與所有力量抗衡,就可能避免為他人所滅的命運。因此,他不能要虛榮的名號,他需要實力。

朱元璋這麽想著,由不得微微地笑了。

64、

常遇春一直在看著朱元璋,不知道他為什麽會笑,聽了李善長的一番話,他覺得雖然有道理,但還是認為朱元璋太受委倔,於是站出來說:

“元帥可以暫時不去要什麽王的名號,但還是得有個封號,就一個南京平章,太委倔元帥。”

馮國勝聽了,想了想,也很讚同。南京古稱吳國,不如就建議朱元璋稱吳國公。想到這裏,馮國勝說:“常將軍的話很有道理,依元帥現在的實力、聲譽,封王早以足矣,隻是不願太露鋒芒,為眾矢之的。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先晉封為公,作一個過渡。這南京,古有吳國之稱,元帥不妨暫稱吳國公。大家看看是否可行?”馮國勝說到這裏,掉過頭去,征詢地望著李善長。

“好!吳國公,我認為好得很。隻不知元帥意下如何?”說著,李善長目光留在朱元璋身上。眾人的目光,也都轉向朱元璋。

“既然如此,”朱元璋便笑嘻嘻地說:“那就叫吳國公罷。”

這是1356年春季。北麵的劉福通為分散元軍對其宋政權都城的壓力,擴大戰果,開始分兵出擊,遣李武、崔德,經潼關入陝西,遣毛貴進兵山東;東麵的張士誠則揮師南下,首先占領江蘇的南通,接著渡江入福山港,占領常熟、平江,並將平江稱為隆平府,遷來高郵政權,任命陰陽先生李行素為丞相,張士德為平章;西麵的徐壽輝也忙著將天完政權遷都漢陽,攻元太平,以倪文俊為丞相,分兵四處出擊,勢力已擴展到湖南、浙江、安徽等地,結果在圍攻軍事重鎮安慶時受挫……

麵對三路稱王稱帝之師,朱元璋一點也不以為然,有半點不平的感覺,當然談不上要與誰去一爭高下了。此刻,朱元璋心裏非常清楚,無論是王也好,帝也罷,這些個顯赫的聲譽,都得靠實力來支撐,若不其然,終歸會鬧出笑話來,比那戲台上下了妝的大王、皇帝,要可憐千百姓。於是,他親率東路十萬大軍,往東進攻鎮江,他要抓住這個機會,迅速地擴展地盤,增加自己的實力。鎮江東南的常州,當時為張士誠占據。聞言朱元璋取了南京之後,又馬不停蹄地往鎮江奔來,張士誠急了。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元朝殘留著的這些城鎮,一個個讓朱元璋占去。在他的眼裏,這些城鎮在元軍敗走以後,應該是歸他所有的。這麽想著,張士誠忙派兵從西北往鎮江進發。

此時鎮江的守軍,為元朝大將定定。他見朱元璋率十萬兵西來,張士誠率十四萬南來,知道守城無望。為保存實力,他不等西、南兩路軍來,便帶了全部將士,棄城北去。朱元璋大軍先行了一步,已經開進鎮江城,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才來到鎮江城下。看到城上剛剛掛起姓朱的戰旗,不由又氣又惱。氣惱之下,親率大軍攻城。

徐達急往吳國公府稟告:

“現張士德率兵十二萬兵臨城下,意欲攻城,如之奈何?”

朱元璋與李善長正在商議戰事,聽到徐達稟報,便問李善長:

“如何處之?”

“江浙富遮之地,盡在張士誠之下。”李善長說:“欲與諸路軍爭雄,必奪之方可立足。與張士誠之戰,事在必行。如今我奪元人之地,他來攻我,正是好事。國公不妨修書一封,願與之修好、和睦相處,再作定奪。”

“我們本要奪張士誠之地,原無借口,如今他來攻我,正好擊之再擊,參議官何出修書與之修好之言。”朱元璋問。

“張士誠如今節節勝利,躊躇滿誌,且兵多將廣,根本不會把國公你放在眼裏。”李善長說:“而今修書,根本不能修好,隻是更驕其心,更狂其形,到時方可慘敗其軍。”

朱元璋聽到這裏,恍然大悟,即讓人拿來紙筆,書寫道:

“隆平王兵多將勇,所向無敵,不久將可稱雄天下,如今我朱元璋托隆平王之福占了鎮江,能與隆平王東西相鄰,實在榮幸,希望我們能互相支持,互不尋釁,實是莫大榮幸……”

信書畢,朱元璋喚來吳良,剛要吩咐,李善長阻止說:

“請國公擇門前最粗猛衛兵去最好。”

朱元璋似乎有些明白,便不多言,讓吳良留在身邊,使門前一粗猛衛士前去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