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希望為國事盡力2

開始的五人依彼此年齡的長幼,稱負責人楊振聲為大哥,沈從文為二哥,蕭乾為三哥,楊振聲長子、年輕的植物學家楊文衡為四哥,張兆和的五弟、時逃難到此的大學生張寰和為小五哥。

不久,朱自清也加入他們的行列。

在“八一三”事變爆發後,國民黨教育部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合並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7年8月28日,教育部又任命楊振聲為長沙臨時大學籌委會秘書主任,從這以後,楊振聲多在長沙工作,教科書編纂工作,實際由沈從文負責主持。

“目前還可支持下去,生活苦,精神好……我們這裏還是照常工作,學校開門一天,必一切照常作去,每日按時到圖書館書庫中抄書。不過如果南京為敵所占領後,這方麵學校恐即無形停頓,我們工作亦必無從進行,屆時或得過長沙,或得上四川,一切看緩急而定。明年不能繼續時,當另外想法作事。或教書,或做別的事”。

11月26日,沈從文在給大哥沈雲麓的信中這樣說。

此時武昌還算平靜,張兆和的娘家卻遭到了炮擊,沈從文正在給中國的青少年編寫明日的教材時,他的許多珍貴文字卻在這炮擊聲中毀去。

“蘇州家屋毀於炮火……有兩件東西毀了是叫我非常難過的。一是大大的相片,一是婚前你給我的信劄,包括第一封你親手交給我的到住在北京公寓為止的全部,即所謂的情書也者,那些信是我倆生活最有意義的記載,也是將來數百年後人家研究你最好的史料,多美麗,多精彩,多淒涼,多豐富的情感生活記錄,一下子全完了,全淪為灰燼!多麽無可挽救的損失啊……為這些東西的毀去我非常難過,因為這是不可再得的,我們的青春,哀樂,統統在裏麵,不能第二次再來的!”

正編著教材的沈從文,收到張兆和這封12月14日給他的信,心中非常不是滋味。他與張兆和情書都沒了,那是一段多美的記憶啊!戰爭,總是在無休止地在毀滅文明。

由於戰事吃緊,12月下旬,武漢大學停辦,沈從文與編寫教科書的成員離開武漢,跟隨當時仍在武漢的文教界人士再向後方撤退。情況既然這樣,我還是先回到家鄉看看。沈從文這麽想著,南下湘西。到長沙時,與曹禺、蕭乾等人一道去八路軍長沙辦事處拜訪徐特立,想了解一下延安的情況。

因為在此前不久,曾有熟人來傳言:延安方麵歡迎沈從文、巴金、矛盾、曹禺、老舍、蕭乾等10位作家去延安。

徐特立是毛澤東老師,曾以57歲的高齡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深受毛澤東等共產黨高層領導的尊敬。1937年11月,徐特立以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高級參議名義回長沙,任八路軍駐湘辦事處代表。

沈從文一行拜訪徐特立時,請他講講延安的情況,徐特立坦誠相告後說:

“能去的當然歡迎,若有固定工作或別的原因去不了的,就留下做點後方團結工作,也很重要。因為戰事不像是三幾年能結束,後方團結合作,還值得大大努力,才能得到安定,才能持久作戰。”

徐特立的談話給了沈從文很大的啟發,這種啟發很快就反應在他第二次還鄉的《湘西》中,同樣地“談地方問題”,卻不再將湘西問題當做中國社會的一般問題來表現,而是帶著鮮明的民族傾向:洗雪曆代統治者強加於苗族人民頭上的恥辱,唱出長期受壓迫的少數民族的心聲,與當時舉國抗戰的民族熱情,渾然一體,旗幟鮮明地表現了沈從文從來沒有過的政治熱情。

“國家存在,個人方能夠存在;國家破亡,男的成為敵人的牛馬、女的不拘老幼都得受汙辱”。

作為一介書生,沈從文不忘報效國家,他在1937年底寫成的這篇《莫錯過這千載難逢的報國機會——給湘西幾個在鄉軍人》的文章裏,對鄉親們曉以抗日大義,勉勵大家潔身自愛,或去前方作戰,或在後方把安定團結搞好,他熱情洋溢地號召:

“家鄉後起之秀,自愛自重,奮發有為,不落人後,為中國人爭一口氣,為湘西人爭一口氣”。

國難當頭,沈從文希望和家鄉人民一起,為國事盡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