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孔子已到結婚時 問道老子2

9、

孔子的擔心不能說是沒有道理,但老子也有老子的道理。老子的 “無為”,是說治理國家要順應自然規律,“無為”並非不為,而是說不要妄為,不要去亂為。老子認為懂得“道”的“聖人”, 治理百姓,無須去尚賢用能,使得大家都去爭奪功名利祿。

當時的社會,選賢用能的輿論大起;諸侯各國,爭用賢才也形成必然的趨勢。老子對此針鋒相對,提出“不尚賢”的觀點,並不是要貶低人才,否定人才,隻不過是希望統治當局,不要給賢才過分優越的地位、權勢和功名,免得他們受到**,不顧一切爭權奪利,弄得人心不古、天下大亂。

在老子看來,人性本來純潔素樸,猶如白紙。而尚賢的風氣,使人看到可以貪圖的東西,挑起人的占有、追逐的欲望,導致天下大亂。如此一來,治亂的根本,自然要從源頭上堵住尚賢的風氣。老子希望時人沒了貪欲之念,去享受生存的權利:生活要得到溫飽,身體要保養得健壯;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誌;以自然的規律來治理人事,天下自然也就可以得到治理了。

然而,當時正是諸子、士人的黃金時代,任用賢才、富國強兵後取列國而自己一統天下,已為當時各國君王強烈的渴望。列國需要人才,士人渴望提高社會地位,於是乎縱橫捭闔,遊說諸侯。有的著書立說 ,自由闡發自己的觀點;有的象鳥兒一樣,自由選擇可棲的高枝,以使自己的聰明才智有用武之地。一個熙熙攘攘,腥味濃濃的亂世,卻又因太過黑暗而升起一顆顆燦爛的明星。人類史上最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哲學家……一個個衝天而起。他們都升得太高,以至幾千年後也難有人及。

這些明星,以他們特有的智慧,看到了戰亂的災難:戰爭巨大的消耗轉嫁到普通百姓頭上,苛重的租稅、勞役,經濟凋敝和民生的艱辛,君王的偽善、貪婪、殘暴不仁……明星們開始反思,希望能探究其根本的原因:人的本性是什麽?弄清楚了,或許能找尋到構建理想社會的基石。老子思考的結果,堅信人的本性善良而純真,之所以有種種醜惡的行為,完全是這不合理的社會造成的人性扭曲。為此,他堅持要改變社會,要建立一個能保留人性善美、契合自然之道的社會。這理想的社會,全部由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組成,他們沒有過多的物質享受欲望,沒有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文化和知識,也就沒有什麽困擾、煩惱。

作為一個曆史的循環論者,老子就是這麽認為:讓人們在自由寬鬆中保持人類純樸天真的、與自然之道相契合的精神生活,比物質豐盛,卻危機四伏、爭鬥不斷、勾心鬥角的生活更加符合於人類的本性。基於這樣的考慮,老子要求君王們能給老百姓一種寬鬆的生活和生產的環境,不要對百姓的生存、生活強作幹預,一切順應自然,使老百姓能在一種怡然自得、無苛政之苦、無重稅之憂的生活環境裏愉快地生活的同時,來感受到君王的種種好處,來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敬仰自己的君王,從而達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達到無為而治的治理效果。

年僅17歲的孔子,在與老子的一番長談中,弄清了老子的觀點以後,在心裏對自己說:這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願望,也是一種非常美妙的想法。隻可惜,在弱肉強食的動物性還不能完全褪去的人類發展時期,這隻能是一個脫離現實的空想,是一座虛渺幻想中架設起來的空中樓閣!看來,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想法,與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不是這樣的深合適宜。隻是,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考慮,也不是很深很透,一時也拿不出很好的見解來。遇上這樣的情況,我隻有閉上嘴,再努力地去學習,去思考,直到有了這方麵的知識,有了對這個問題比別人更透徹的理解,才可以來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孔子這麽想著,一方麵失去了對老子的許多神秘感,一方麵對老子也更加尊敬。因為孔子知道:一個能為天下安危絞盡腦汁的人,必定是值得特別敬重的人。在此同時,孔子對自己也多了許多自信,因為他見到了當今天下第一聖人,而且親耳聆聽了他的教誨,並發覺一直苦腦自己的問題,第一聖人也不能很好地解決。孔子不由得在心裏說:

老子,盡管你的一些看法,不能完全為我接受,但我還是要衷心地感謝你!你是我的恩師,不愧為大周的聖人!能有幸當麵向你請教,對我來說是個非常難得的機遇,我一定要抓住這相機遇,爭取向你多請教幾個問題。

孔子有了這樣的想法,謹慎而恭敬地對老子說道:“晚學想再請教聖人關於‘禮’的問題,不知可以嗎?”

老子睜開半閉的雙眼,高興地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