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街痞子2

十五世紀,歐洲人在發現南美洲的同時,也發現了許多農作物新種。包穀在十六世紀引種中國,估計在十七世紀就在武陵山區種植了。就原來的那些老品種作物養活不了這麽多人,可以說包穀極大地改善了武陵人的生活狀況,改善了人們的食物結構,拯救了眾多生靈。此後,挖蕨就隻是災害年份時和少數人做的苦差事了。歐洲人在推廣包穀等一批優秀農作物的同時,又推廣了煙草,使人們染上了這種難以改掉的惡習。

初秋時節,包穀砣剛剛蔫須,包穀籽還很嫩,沙道溝人喜歡這時把包穀籽掰下來,用磨子磨成漿,再用桐子樹葉包住蒸熟,吃起來是又香又甜。這種食物叫漿粑粑,是時令食品。叉叉的父母平常賣油粑粑,端午賣粽子,秋天賣漿粑粑,臘月賣糍粑,荒月賣蕨粑粑。什麽季節賣什麽粑粑他家裏把握得特別好,人們都叫他粑粑客。

這又是一個吃漿粑粑的時節,粑粑客要叉叉到山上去采點桐子樹葉回來好做漿粑粑賣。

桐子樹是種養植物,喜歡陽光,隻在路邊土坎上長得特別好。沙道溝酉水河上遊去沙坪的路邊桐子樹長得很茂盛,所以葉片也大。叉叉邀約了王仁祥幾個夥伴在這裏爬上桐子樹一片一片地采摘。這些成年樹上結滿了桐籽果,他們在采摘樹葉的同時,樹上的桐籽也在不斷地往地下掉。路上一個和尚穿著袈裟,手撚佛珠,從這裏經過。他看見一群孩子在這桐子樹上玩耍,便信口念道:

“樹下童子,

樹上桐籽。

童子打桐籽,

童子樂,

桐籽落。”

叉叉聽到這位和尚以他們的活動為題作出一副上聯,十分有趣,不由心喜,便在樹上應對了下聯:

“路上和尚,

路下河上。

和尚跟河上,

和尚禿,

河上途。”

這位和尚聽罷,驚訝不已,覺得這小子實在聰明,他所對出的下聯倒是把他自己給列卻了,而且叫他還無言以對。

他是一個遊缽僧,中原人,自小家貧,12歲進洛陽白馬寺皈依佛門。白馬寺古稱金剛崖寺,為“中國第一古刹”,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所官辦寺院。它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曆史。白馬寺,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為“釋源”和“祖庭”,享有獨特的地位,寺中的佛道是博大精深。遊缽僧在白馬寺中,認真學習佛家經典,知識頗豐。其師見他年少勤奮,便賜名玄空。後來玄空覺得天下受苦受難的人很普遍,就蹲一佛堂,慈航弗遠,便請示師傅,要求雲遊四方,以讓更多的人能得到佛的照應。師傅很開明,認為人各有誌,便應允了他的請求。玄空便獨自一人,一缽、一佛珠、一袈裟,即行即施,走南闖北,實在是見多識廣。但玄空怎麽也沒有想到,在大江大海裏都是順水順風,卻在沙道溝這小地方翻了船,被一童子張叉叉給列卻了。玄空認為叉叉這小子今後定成大器,於是便送給了叉叉一串小佛珠,告訴叉叉今後若是相會,就以此物為憑。這位和尚後來雲遊到中間河的中武當道觀,看到此地是一塊風水寶地,便改佛門為道觀,變和尚為道士,由行僧為坐道。叉叉後來與玄空幾次相遇,二人憑過去的信物相識,成了忘年至交。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