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石子發芽1

800裏清江,與北緯30度地理線平行。兩岸土地肥沃,氣候優越,丟顆石頭子兒都能夠發芽,這裏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趙誠實與覃遵戌一次山野裏的媾和,就有了他們的兒子覃清江。此三人成為本書的主人公,在龍洞溝、龍門口、恩施城多地演繹著一段段驚險、悲苦的離奇故事,供讀者玩味。

1

清江發源於利川市齊嶽山北麓的都亭山濕地,南北到來的潮濕空氣在此相遇後形成積雨雲,再降落到這片廣袤的草地中,水從濕地滲漏,再由龍洞溝溢出,流經恩施、宣恩、建始、巴東、長陽,在宜都注入長江,全長423公裏,俗稱八百裏清江。

清江古時稱為“夷水”或“鹽水”,《水經注》中記載:“水色清,照十丈,(能)分沙石。蜀人見其澄清,因名清江也。”

清江的流向一直向東,其走向與緯度基本平行,正在北緯30 度線上,所以清江的整個流域都處於神秘的北緯30度兩側。

北緯30度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適應人類居住的地方,清江流域更是這北緯30度線上的一朵奇葩。整個清江流域都被流水切割得溝壑縱深,幾乎每一條山溝又都有一條小河,且河水潺潺,清澈明淨。溝壑兩邊的群山大都由石灰岩發育而成,山體被切削得怪古嶙峋,峭壁下溶洞眾多,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河道兩旁散落著由溪水衝擊形成的平壩,其土地深厚肥沃,水源充沛。而隻要有一塊平壩就會有一片村落,這是土家人居住的特點。這裏的氣候不冷不熱,雨量豐富,四季分明,人們在這裏守土為家,繁衍生息,處處都稱得上是世外桃源。

有位清江土家族詩人曾站在清江岸上大聲地吟唱道:

“地球是人類的天堂,清江是天堂裏的後花園。”

這裏,森林茂密,植物種類繁多,似乎丟粒石頭子兒都能長出個芽來。詩人又唱道:

“我的一直走不出森林走不出青紗帳的鄂西。”

這裏,男人彪悍,性格勇猛率直;這裏,女人水靈,體香攝魂奪魄。詩人還繼續唱道:

“啊——我的隻會摟女人不會談戀愛的鄂西。”

這裏,民風樸實,民情善良,到清江去旅行,沒有盤纏都不會挨凍受餓,都能走出大山。詩人還繼續唱道:

“我的盛產歌舞盛產神話盛產龍門陣的鄂西。”

清江流域有這麽兩句俗語:

“大田大壩得個名,三溝兩岔出金銀。”

“有錢難買獨家村。”

在過去的自然經濟時代,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喜歡獨處。因為清江的物候條件優越,高山、二高山、低山的地理集溫帶、亞熱帶、熱帶氣候於一體,幾乎是什麽作物都出產。人們居住在這裏,自給自足,隻要人勤快,什麽都不會缺。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動亂年代,住在這大山溝裏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安全,兵不擾匪不犯,土匪強盜因為山深路遠都難得進來關顧。有的地方豬、馬、牛、羊是長年放在山上,豬、羊不到宰殺時不收回,馬、牛不在耕作時不牽走,任這些畜牲們在這大山中自由自在:隨意地覓食,自由地**,自然地生長繁衍。有的人家在勞動後把鋤頭、犁鏵之類的生產工具丟在地裏多時不收回,這些木質的農具任憑日曬雨淋,長了死木菌都沒有人去動它。可見住在這山裏的人們是何等的安逸,何等的消閑,何等的與大自然相容一體。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一處處真真切切的世外桃源。

水土好氣候好環境就好,環境好情味就濃。住在這些溝溝岔岔裏的人們有的一生都沒有走出過大山,“蠻不出峒”。千百年來,他們生活在裏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知曾經發生過多少風流韻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很多故事就像這大山裏倒伏的植物一樣,甕在裏麵短暫地發酵一段時間,然後就自生自滅了,這實在是令人頓足歎息。所以,這是一條神秘詭譎的清江,是一條多情善感的清江,是一條怪事百出的清江。在這八百裏彎彎曲曲的清江上,是彎多,景多,故事多,而且風流故事更多。

龍洞溝是清江河的源頭,處在齊嶽山腳下的深處。

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在龍洞溝的山穀中住著一戶覃姓人家,就母女倆,獨門獨戶。

生活在清江流域溝溝岔岔裏的人都得會兩件事:狩獵,采藥。

早先,這戶人家的男主人覃章華狩獵的主要方法就是放套。因為放套不需要其他人幫忙,可以一個人獨往獨來,獨自操作。這種勞作最適合像他這樣的獨戶人家單幹。

為了狩獵,覃章華喂了兩條狗,純白色。他給這兩條狗分別起名叫“大白”“二白”。這兩條狗是一胎的同胞兄妹,一公一母,一樣的體格一樣的毛色一樣的脾氣。它倆晝夜相互廝守形影不離,看家狩獵最是盡責,旁人很難分辨清這兩條狗哪是“大白”哪是“二白”。你若到龍洞溝去,它倆總是撕裂著牙跳上跳下地圍著你叫喚,死守著這個茅屋院壩不讓你進去。而這兩條狗又非常通人性,隻要你對著它倆喊幾聲“大白”、“二白”,它倆“汪、汪”的狂吠馬上變為“哼唧”乞憐,左右亂竄的動作會迅速變成向你搖尾示好,怒目的眼神會馬上變得溫馴而友善,因為它們知道你懂它了。

這兩條土種狗不高不大,卻動作麻利嗅覺靈敏哨口狠毒。這天,覃章華到屋後山上的屋脊界去放套。他帶了鐮刀棕繩,背著自己請木匠用黃楊木雕刻的在中武當請觀裏的道士開過光的山王菩薩,狗跟著他竄前竄後。在進山口時,覃章華把山王菩薩安頓在一處岩孔下麵,用一撮紙裹上三根香,安放在菩薩的臀下。這叫軋碼子。他一邊軋一邊作揖,還一邊細聲地念歌錄訣:

日月照於天下,無處不明。向王降於人間,有求必應。禽獸遍於荒野,人皆有份。財寶長於大地,施舍百姓。進山去獵捕,手執開山斧,劈開千座岩,穿洞進地府,走山如平地,越穀駕雲霧。岩羊跟我走,野雞任我捕,獐鹿隨我捉,山神賜我福。出獵不空歸,野物堆滿屋……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律令。

這歌錄訣中的“向王”是舊時的土司將軍,更是狩獵高手。清江流域在早年元明清時代實行的是土司製度,有“覃家土司向家將”之說,向王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是力大無比、不可戰勝的王者。

覃章華的這一套法事叫安土地神也叫安山神。在狩獵人的心中,有山神的保佑和向王冥冥中的支助,必然能戰勝惡魔,必然會安全,必然有大的收獲。

覃章華把山神安好後,再往山裏麵走。屋脊界山巒起伏,灌木叢生,他走上坳口,認準了這就是野獸經常出沒的路徑,再選了一根粗大又有彈性的青岡木。他爬上樹將樹梢下壓著地做弓杆,再將樹梢同一根地上的灌木綁定後,在樹梢下麵用一根木棒做好機關和用繩索做好套口,繩子一頭連接機關,一頭連接樹梢,最後用雜草作好偽裝。覃章華認真端詳了一回自己的傑作,高興地想到隻要獵物踩進套口,就會觸到機關,機關一滑動,弓杆樹就會突然彈起拉緊套口,繩索就會套住獵物的腿腳被青岡木弓杆彈起吊懸在空中。在他一切都滿意後才一步一回頭的離開這玄妙之地。

在放套後兩三天覃章華就去打望一次。因為久了套住的獵物就會死掉腐爛。發現有獵物上套,是大動物就用梭鏢將其戳死,再解套取物,小動物就活的給捆了,帶回家裏喂養著,這樣活著的獵物就可以多管些時辰,慢慢地留著宰殺享用或出賣。

覃章華每次收獵物回家時,要到山口向置放的山王菩薩還願。還願首先是滴上幾滴獵物血,然後一邊作揖,一邊默誦感謝菩薩的保佑之恩,再把碼子燒了以示敬奉,這些法事做完後才能把山王菩薩和獵物一起背回家中。

那一天,覃章華的套口套住了一隻老虎。那老虎被繩索套住後,由那根青岡木像撐杆跳一樣把它懸在空中。他見此情景內心高興得無法形容,因為那時的一張虎皮可以換一頭牛,虎骨入藥,都能搞個好價錢。他瞧著老虎在空中那一雙鼓得渾圓嗔怒的眼睛,因為死虎是不閉眼睛的,他以為是虎死不倒威,沒把這隻“死虎”太放心上。也可能是他高興得過度了,覃章華在攀下躬杆取套繩時太疏忽,那隻“死虎”一著地就突然掙脫了套繩,奔命的老虎一口咬住了覃章華的喉嚨,覃章華鬥打不贏,盡管有“大白”、“二白”竭力相助,但都不是這隻老虎的對手,最後是覃章華讓老虎給撕滅了,“大白”、“二白”也受了重傷。

今天我們講要與自然和諧相處,要保護森林愛護動物,那是因為人類已經真正地做了地球的主人,已經完全地征服了地球上的一切強大動物,已經成為了齊嶽山的“山中之王”“獸中之王”,森林中的獸類已經被人趕殺得不敢出沒了,大型動物幾乎滅了種。這時人類才突然發現“當動物滅絕之日也是人類的滅亡之時”的真理,才懂得:動物與人類盡管對生存環境競爭的厲害,到頭來都是相互依存的夥伴,都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員。早年人類在科學不發達生產工具還非常落後的原始時代,人要想生存下來,同野獸的鬥爭實際上是長期的,是非常艱辛的,也是必須的,而且還是你死我活的,鬥智鬥勇,弄不好人就成了動物的口中餐。實際上這符合達爾文物競天擇的理論,當人類有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後,人類才更有能力在這個地球上生存,這樣才真正成了“動物之王”。

地王菩薩沒有保佑住覃章華的性命。這家人就隻留下他的妻子和女兒相依為命了。女兒叫覃遵戌。“遵”是覃氏的輩分。舊時的土家人讀書的不多,起名的思路很窄,大都以出生的的甲子年份或時辰為名,什麽“庚生”“寅生”“卯香”“戌英”之類。土家人有個習慣,是姑娘多叫“妹兒”或“妹娃兒”,所以人們常叫覃遵戌為覃戌妹兒或戌妹兒的多。

深閨中的戌妹兒年方二八,正是含苞待放的花季年齡。清江的水土養人,隻要成人,姑娘都會長得皮膚白皙,眉清目秀。戌妹兒是喝著清江源頭的水長大的。這水土養人,盡管她每天勞動,依然長得嫩生,眼如水晶,膚若凝脂,一頭黑發烏光油亮,的確是可愛至極。

這龍洞溝雖然地方偏僻,因為是土地肥沃,地廣物博,再加上他們娘兒倆勤勞會盤算。俗話道:“窮光棍,富寡母。”就是覃章華死了這麽多年,他們的日子總還算過得殷實。

龍洞溝在齊嶽山腳下。齊嶽山是秦嶺的一支餘脈,連綿數百裏,是恩施的幾大名山之一。山上盛產藥材。傳說明朝時有一位道人要用百種草藥煉長生不老之丹,他采遍天下名山,所需幾味主藥終未齊備。後來,他尋找到了齊嶽山中,發現他所需的幾味主藥這裏幾乎遍山都是,他高興極了。最後他從這裏把藥草采回,煉成了長生不老之丹,還進貢到宮中,受到朝廷的嘉獎,算是功成名就。齊嶽山也因此而名揚天下,並曾被人叫做齊藥山。

采山藥賣是戌妹兒母女倆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平常把藥材從山上收集到家裏,先曬幹再經過簡單的製作後,遇到鎮上逢場就背去賣了,換些鹽巴布匹之類的生活日用品回來。

趕場是山裏人最重要的物資交換和信息交流的活動。龍洞溝離石虎場鎮上有十多裏地,一去一來,加上在街上轉一回就要麻麻亮走到麻麻黑。那天戌妹兒媽李卯香到石虎場賣山貨後要到汪營親戚家有事,回來不了。舊時閨中的大姑娘一般是不上街的,戌妹兒在家,他媽對她囑咐道:

“你在家裏守屋,晚上把門關緊,不是誠實人千萬不要搭理他。”

戌妹兒點頭謹記。她在這老山溝裏出生,在這老山溝長大,熟悉這裏的一切,有“大白”、“二白”在家作伴,尚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