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考察的緣起及準備3

齊家玉器時代之後,靜寧經曆了商、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的氐羌係民族寺窪文化和戎人文化。這兩種文化在靜寧交融的情景,生動地再現於仁大鄉高家溝出土的馬鞍口罐,陽坡鄉周家峽口出土的簋、豆、鬲、罐等陶器,仁大鄉陳坪村戎人墓出土銅鏃、車馬器具,八裏鄉郭羅村戎人墓先後出土銅戈、刀削和車馬器具,李店鄉大莊、仁大鄉常坪、高家溝等遺址中出土的數件蛇紋鬲,八裏鄉郭羅村戎人墓中的啄戈及李店鄉店子村出土的透雕鹿形銅飾片等實物上。它們也有力地佐證了靜寧就是當時包括匈奴在內的北方草原民族與隴右氐羌、戎狄等族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交流,必須以交通為前提。古老的玉石之路依然發揮著作用。

前279年,秦國設隴西郡,大概與此同時在靜寧設立了成紀縣。其後不久,秦昭王修長城,從通渭寺子鄉張灣入靜寧田堡鄉陸灣,過蘆灣、四河鄉上寨、張河、紅寺鄉吊岔、張峽、界石鋪鎮楊渠、陳崖、原安鄉高灣、李堡諸村社,出境接西吉縣王民。這條長城,與漢武帝修築的穿越河西走廊直達羅布泊的長城功能相同:抵禦外族,保護交通。成紀縣就處在關中與隴西郡往來的要道上。前205年,漢高祖在靜寧中北部設阿陽縣。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通過甘肅出使西域,傾國力向西拓展。這標誌著絲綢之路正式開通。成紀、阿陽位於接通絲綢之路東段南北二線大道的必經之地,因此,前114年,漢武帝析隴西郡分設天水郡,轄此二縣。至此,玉石之路經過齊家時代的先民及曆代各族人民持續不斷的踏勘後,終於完成了與絲綢之路的順利交接。其後,絲綢之路沿線各地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綿延2000年。而曾經輝煌的齊家時代及玉石之路卻逐漸淹沒在曆史煙塵中。

人類一方麵在現代社會中飛速發展,另一方麵,又頻頻回首,向文明篝火最初燒起的地方眺望。而文獻資料、考古發掘、出土文物、民間傳說和現代科技使現代人的遠眺不再停留於臆想和推測,越來越真切,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準確。

晚上,對著地圖,與葉老師研究接下來的活動。一個個地名如同誘人的珍珠,令人遐想。很多靜寧考古現場想去,平涼想去,固原也想去,但時間有限。定奪不下來,休息。

3月20日清晨,我們計劃沿縣鄉公路去通渭,順便考察成紀古城遺址,還可以眺望對麵出土過漢司馬印的番子坪及距離不遠的“七寶”齊家遺址。

成紀古城在治平鄉劉河與李店鄉王溝、五方河三村接壤處,城牆早已坍陷,但城址依然醒目。成紀河蜿蜒纏繞,形成天然屏障。在通往城址內的小路上,隨處可見大量建築殘件、繩頭、瓦片、陶器殘片之類。昔時城牆內,宮殿樓閣渺然不見,唯有一棵棵排列整齊的蘋果樹正在競賽似地開花吐蕊。地麵上,散落很多殘磚斷瓦。據程書記、王鎮長介紹,城址塌陷斷麵上曾發現五眼秦漢古井,城外四周山坡上秦漢墓葬中出土了銅、玉、鐵、漆等500多件文物,其中有蟠螭紋青玉璧、變體雲紋漆耳環、司馬豲銅印、樹雲紋瓦當及“帛美禾大”、“長樂未央”等文字瓦當,等等。蟠螭紋青玉璧與“七寶”一脈相承,遙相呼應。兩者出土地也相距不遠,都在隔河相望的山坡上。“七寶”出土地近在咫尺,直線距離不過二三裏,沿山路到達現場,則需要半天。大家隻能凝望一陣番子坪及群山,感知感受。這些山,樸實無華,逶迤綿延,仿佛亙古不變,遺世獨立。

山野間還蘊藏著多少奇珍異寶?不得而知。我由衷感歎:“深山藏古玉!”

尋訪靜寧段玉石之路的考察基本結束。去通渭途中,有意外收獲,值得一提:發現路邊、小河邊出現“玉關”、“碧玉”兩個標示牌,很驚奇。前幾天,我們從地圖上看到過“碧玉” 這個鑲嵌在黃土高原中的地名,曾向通渭籍朋友丁虎生、丁宏武了解過。碧玉指碧玉鄉、碧玉村,曆史非常悠久,8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玉關”當指“碧玉關”,其所在地古城遺址至今尚存,以前天水至蘭州的公路從碧玉關穿城而過。曆史上,那裏曾建過西羌襄戎古國。順著這個線索挖下去,肯定有很多發現,但想著時間緊迫,無緣拜會,未料,不期而遇!

於是,停車碧玉村,同村民攀談。他們說,這裏曾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驛站,緊鄰小河叫碧玉河,以前常有玉石自河床衝下來,因為上遊有個古老的玉礦。葉老師問遠不遠?他想去看看。村民笑了:極難到達,我們去也得爬半天山呢。

關於“碧玉”之得名村民說不清。毋庸置疑,應該與玉有關。(配圖6.1 6.2)或許,4000年前,這裏開采的玉石絡繹不絕運往靜寧,又經靜寧輾轉流通到寧夏固原、陝西神木及河南、山東一帶。倘若如此,我們風塵仆仆走了幾小時的山間公路,也曾是玉石之路一個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