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玉門軍道,最早玉門關和火燒溝1

7月18日清晨,告別高台文廣新局盛興榮局長、博物館寇館長等,告別美好的高台,前往瓜州。按照計劃,還要順路考察玉門火燒溝遺址。

巍巍祁連,漫漫古道。劉學堂教授講了一個與考古有關的,他成就的一位年輕新疆女作家的悲劇故事。劉教授站在車門扶手處,以書為話筒,深情,細致,講了大約一小時。每個人都被吸引,被感動。考慮到版權問題,就不記錄了,劉教授答應在他的著作裏寫出來。真人真事真情,可讀性肯定很強。從這個故事聯想到夏人、月氏人、烏孫人、羌人、匈奴人、沙井人、皇娘娘台人、四壩人、東灰山人、西城驛人,以及首次把銅器、鐵器、小麥等傳播到河西的外鄉人,等等,他們的真實生活是怎樣的一種狀態?我想,他們也是多愁善感,至情至性。2000年前後,我創作長篇小說《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遠》,其中涉及到大月氏被匈奴人趕出河西的曆史,專門設計這樣的情節:月氏大英雄站到最後,不願離開故土,從莫高懸崖縱馬一跳,自殺,即將落地的刹那間,石壁裏伸出無數隻手,組成大網,接住他,並拉回石崖中保護起來。其妻尋找未果,也要撞壁自殺,石壁卻凹進去,後來成為莫高窟的第一個佛窟。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對月氏人的人文關懷。

微信圈裏不斷有朋友發來消息,說玉門市發現鼠疫,提醒我們要注意安全。其他考察團成員都收到了相關信息。我們都敬畏鼠疫,但沒有人打退堂鼓,反而談起加繆的《鼠疫》和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

汽車開到酒泉服務區,小憩。十幾輛大卡車整齊排列,司乘人員忙忙碌碌,或檢查車,或抽煙。盥洗室裏,不乏洗漱的現代交通運輸者。有幾對青年男女,應該是四處飄泊、共挑風雨的夫妻。到雜誌社任職之初,我就一直有個願望,希望組織招募誌願者,分幾批,跟蹤采訪含辛茹苦的現代駝客,了解他們,書寫他們。我有拍攝的衝動,但是想一想,忍住了。還是不要打攪他們長途跋涉中的短暫休息吧。祝福他們!

考察團繞過酒泉市和嘉峪關市,直奔玉門火燒溝文化遺址。如此安排,主要考慮到時間。實際上,酒泉肅州區有西河灘遺址、幹骨崖遺址、趙家水磨遺址、下河清遺址,金塔縣也有缸缸窪遺址、火石梁遺址、二道梁遺址、白山堂銅礦遺址等重要文化遺址。尤其是2003~2005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西北大學文博學院合作進行考古發掘的西河灘遺址,是一個介於馬廠文化類型和四壩文化之間,距今約4000年的罕見史前聚落遺址,發現60多座集中連片、排列有序的半地穴式和地麵式房屋基址、石刀、陶器、石斧、骨器、玉石器、儲藏坑、祭祀坑、陶窯、墓葬、畜圈等。還發現430多座較為集中的燒烤坑。高台、酒泉、嘉峪關發現的魏晉壁畫墓中,不乏燒烤內容的表現題材。在高台博物館參觀時我就想,這種燒烤的方式應該很久遠,在古陶時代、青銅時代廣泛應用。西河灘遺址中有430多座燒烤坑,規模不小!他們烤全羊、烤全鹿還是烤全兔?他們慶祝豐收還是大宴賓客?不得而知,留待以後探討吧。

嘉峪關還有黑山岩畫,1998年曾考察過,拍攝過照片,可惜連同相機一起丟失。

坐在疾馳的車上,遙望高聳的祁連山,想探究古代酒泉地區與青藏高原溝通的玉門軍道出自哪個山口。史料記載,隋朝在今玉門市境設玉門縣。唐在今玉門市赤金鎮一帶設立玉門軍治所。唐代於今玉門市境先後設玉門縣、玉門軍。先生認為,鎖陽城(瓜州古城)以南不遠有一山口,今名旱峽口子,是吐蕃軍隊進犯的孔道。結合嚴耕望、陸慶夫、陳良偉等先生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玉門軍道大概路線:從今天青海境的疏勒河上遊,過其他河達阪隘口進入肅北蒙古自治縣境,至荒田地,途經肅北蒙古自治縣舊場部、魚兒紅鄉,由玉門市旱峽山區的紅溝(人馬行走亦可經旱峽口)進入河西走廊區,分為兩路:向東經朝陽村通往玉門市赤金鎮(唐代玉門軍駐地),向西北經紅柳峽通往瓜州縣。通過該道進入瓜、肅二州境,繼續向北,經花海、金塔、居延海道,可通往蒙古高原或河套、寧夏平原。這是吐蕃北聯突厥的一條外交通要道。727年,吐蕃侵襲瓜州、肅州就走此道。

玉門縣、玉門軍、玉門關、玉門軍道,這些名稱顯示出河西走廊中該段地域的重要性,而分布在玉門市的火燒溝、砂鍋梁、騸馬城、古董灘等史前文化遺址更加深了其地的內涵。

我們選擇的是火燒溝遺址。從清泉出口下高速,在玉門市文物局朋友的帶領下,匆匆參觀完王進喜紀念館,便開向位於清泉鄉境內,緊鄰312國道邊和蘭新鐵路的火燒溝遺址。

火燒溝一帶地溝壑縱橫,山巒起伏,溝峁多呈火紅色,故名。1976年,玉門市清泉公社修建中學,施工過程中挖出一些石製器具、陶罐和銅製品。當時,一位在清泉鄉插隊的知識青年撿到一些陶罐和陶片,帶回蘭州,送給在考古隊工作的親戚鑒定。幾天後,甘肅省文物考古隊便派人實地查看。於是,被稱為甘肅六大古文化遺址之一的火燒溝遺址就這樣被發現。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等到省上組織人力發掘時,清泉公社中學已經落成。因此,火燒溝遺址發掘工作在中學周圍白土梁、騸馬城、惠回堡一帶展開。據推測,遺址中心或許就在清泉中學下麵。目前,學校已經另尋新址,這裏全部成為文管所辦公地。我們到達時,陰雲密布,冷風嗖嗖,微雨飄灑,已經搬空的學校舊地顯得有些寥落。學校院牆東邊,就是承載過多少年史前文化生活的台地。火燒溝周邊,是直撲祁連遠山的廣闊原野。遙想當年,先民以白楊河、騸馬河為生命搖籃,狩獵,耕作,放牧,冶煉,雕鑿,製陶,釀酒,無憂無慮地營造出這方水土的人文氣息。時過境遷,這些當時的大地主人無聲無息地走進歲月深處,留下長滿雜草的古老河床和荒涼蕭索的台地,隻有俯拾皆是的破碎陶片仍然執著地躍閃著曆史長河中特定時期的燧影和繁榮。(圖0-17)是的,就在這片曾經布滿古墳堆的地方,在這曾經縈繞著朗朗讀書聲的地方,在這至今仍然響徹隆隆機動車聲的地方,曾經產生了燦爛輝煌的史前文化!

1976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發掘清理上、中、下三層墓葬,發現上麵一層主要是魏晉墓和漢代墓,中間多是漢墓,最下為新石器時代後期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陶器、銅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銀器。火燒溝文化距今約3700年,大概與夏代同時。就是說大約從夏代開始直到漢代,就一直有人在這裏生活。

考古資料顯示,火燒溝是夏商時代重要冶煉中心,在甘肅省早期古遺址中發現銅器和出土數量最多,達200多件,遠遠超過全國各地夏代遺址出土銅器總和。在清理的312座墓葬中,106座有以模鑄為主的斧、鐮、钁、鑿、刀、匕首、矛鏃、釧管、錘、鏡形物等銅器(青銅數量超過紅銅)。專家認為,當時火燒溝遺址的銅器製造技術在全國最先進,一件四羊銅權杖杖首為分鑄,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分鑄銅器。銅箭鏃石範是我國時代最早的鑄箭鏃石範。火燒溝出土的金耳環數量較多,純度很高,顯示出黃金製造的高超水平。

火燒溝人還能冶煉其他合金。考古學家認為,火燒溝文化中的銅器製造業發展水平在夏代諸文化中,僅次於二裏頭文化。因此位列全國100個“最具中華文明的考古發現之一”。

火燒溝文化的彩陶、石器也很有特色。彩陶大多製作精細,造型別致,是四壩文化的典型代表,主要器形有雙肩耳罐、雙大耳罐、帶蓋球形罐、鷹嘴壺、三狗方鼎、四耳罐、單耳罐和盤等,圖案花紋各異,極具藝術性。20多隻陶塤是國內已經出土的古代樂器中年代較為久遠的一種吹奏樂器,極富特色。墓葬男女裝束、發飾、發具等多為遊牧民族風格,且佩戴金銀首飾、鬆綠石珠、瑪瑙珠等,表明當時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都很發達。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推測,火燒溝文化創造者大概是古代的羌族部落。

火燒溝彩陶花紋多以直線構成。以蜥蜴紋從寫實到寫意的係列發展過程更有特色。大家就此展開討論。據劉學堂教授介紹,新疆小河墓地發現了與蜥蜴有關的墓葬風俗。或許蜥蜴也將成為玉帛之路上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符號,劉教授會不會謂之“蜥蜴之路”?

我能看清大地的模樣

但無論怎樣努力

都不能看清曆史的模樣

河西走廊,一條天然的文化通道

文明的力量怎樣互動?

幹涸的土地下

隱藏了多少神秘的微笑和無奈的哭泣?

曆史文化

從來不會如此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