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8月12、13日,羌中道大穿越2
8月13日,自烏蘭出發,經過茶卡鹽湖,繞青海湖西南緣。
青海湖又名“措溫布”,即藏語“青色的海”之意,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由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北魏時青海湖周長號稱千裏,唐代為400公裏,清乾隆時減為350公裏。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緣約20公裏處有古湖堤遺址;距湖東岸25公裏處的察漢城(建於漢代)原在湖濱。1908年,俄國人柯茲洛夫推測當時湖麵水位3205米,湖麵積為4800平方公裏; 2013年8月,青海湖湖區麵積為4337.48平方公裏,最長約104公裏,最寬約62公裏。2014年8月,青海鳥種記錄為222種,分屬14目35科,主要有斑頭雁、棕頭鷗、魚鷗、鸕鶿、鳳頭潛鴨、赤麻鴨、普通秋沙鴨、鵲鴨、白眼鴨、斑嘴鴨、針尾鴨、大天鵝、蓑羽鶴、黑頸鶴等。
唐建中二年(781年),吐蕃攻陷張掖,張掖太守樂庭環、尚將軍及馬雲奇等要員和幕僚全都被俘。有名的和尚遊大德同時被俘。吐蕃將樂庭環、尚將軍等軟禁在灌水(今臨澤縣黎園河)上遊風景區,馬雲奇、遊大德等押解到青海臨蕃(青海西寧西多巴)。他們先被押解到青海湖北麵,兩年後又轉至湟水河畔的臨蕃城(西寧西多巴)。根據敦煌藏經洞發現的詩稿,馬雲奇所走路線是:張掖—扁都口(大鬥拔穀)—青海湖北—臨蕃。進入大鬥拔穀時,寫有《至淡河同前之作》:“念爾兼辭國,緘愁欲渡河。到來河更闊,應為涕流多。”到達青海湖北部,又寫了著名的《白雲歌》,第一次用詩歌語言描繪出青海湖的壯麗畫卷。到臨蕃,他看到同僚成為俘虜,感傷不已,寫了《諸公破落官蕃中製作》:“別來心事幾悠悠,恨續長波曉夜流。欲知起坐相思意,看取雲山一段愁。”他還給舊主寫了一首詩《贈樂使君》:“知君桃李遍成蹊,故托喬林此處棲。雖然灌水淩雲秀,會有寒鴉夜夜啼!” 1看到共和的地名,我想起唐朝在這一帶進行的大非川之戰。唐總章三年(鹹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在唐與吐蕃的戰爭中,唐與吐蕃為爭奪龜茲、疏勒、於闐、焉耆(庫車、喀什、和田、焉耆)四鎮,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曠原,一說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作戰。切吉平原位於青海湖南,海拔在4000米左右,東至磧石軍,西至伏羅川,由此往西可至於闐,東北至赤嶺,西北至伏俟城,南至烏海、河口,確實乃青海之要津。
663年,名將蘇定方剛從朝鮮戰場回來就被派到安西,667年死於軍中。裴行儉因反對冊封武昭儀之事也被調出京城做安西都護,669年調回京都。這段時間,吐蕃於唐朝開始在青海、西域兩邊較量。吐蕃方麵主要競爭對手是論欽陵。論欽陵,全名(噶爾·欽陵讚卓)吐蕃大臣、將軍,姓薛氏,欽陵兄弟五人皆有才略,兄早亡,弟弟分別為讚婆、悉多、於勃論。他們的家鄉在跋布川(又名匹播城),故址在今西藏瓊結。《新唐書·吐蕃傳》:“其讚普居跋布川或邏娑川。”吐蕃前都城,後遷至邏些。瓊結藏語意為“房角懸起多層”,地處喜馬拉雅山北坡、西藏南部山南地區、雅魯藏布江中遊南岸的瓊結河穀地帶,全縣地形三麵環山。物古跡眾多。那裏除了孕育出讚普王族,還有噶氏家族。其中奠基基業者是欽陵之父祿東讚,其人“性明毅嚴重,講兵訓師,雅有節製,吐蕃之並諸羌,雄霸本土,多其謀也。”曾赴長安為鬆讚幹布求親。650年,鬆讚幹布逝世,芒鬆芒讚繼位,祿東讚攝理政務。667年,祿東讚去世,欽陵掌握朝政。吐蕃語稱宰相為論,欽陵實為吐蕃宰相,故史稱論欽陵。670年四月,欽陵吐蕃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個羈縻州,又聯合於闐陷龜茲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切斷唐朝到西北一線以至中亞交通。此前,吐蕃擊潰吐穀渾,進逼河湟。唐廷從朝鮮戰場調薛仁貴、郭待封征吐蕃。672年四月初九,唐朝以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其副,領兵5萬反擊吐蕃軍,借護送吐穀渾主回國名義率兵五萬征伐吐蕃。唐軍出發地點當在鄯州(今青海省樂都縣),薛仁貴率軍經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這年八月,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今海南州共和縣切吉草原)。薛仁貴深知吐蕃軍兵多將廣,且以逸待勞,唐軍須速戰速決,方能取勝。而烏海(今喀拉湖)險遠,輜重車馬不便往行,又易喪失戰機,故留郭待封率2萬人守護輜重、糧草,令其於大非嶺上憑險置柵,構築工事,使之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陣地。隨後,薛仁貴即率主力,輕裝奔襲。吐蕃也早有準備,欽陵親自從安西移部青海,統所部四十萬大軍駐紮於大非川西南,以逸待勞。兩軍在河口(今青海瑪多)遭遇。吐蕃軍大敗,傷亡甚眾,損失牛羊萬餘頭。薛仁貴乘勝進占烏海城(今海南境之黑海),以待後援。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管製,擅自率領所有軍隊輜重向烏海而進,欲爭功。中途被欽陵率二十萬蕃軍截擊,郭待封不能抵敵,輜重、糧草盡失。薛仁貴率部急退大非川。欽陵集兵四十萬圍殺,以絕對優勢大敗唐軍,薛仁貴“與欽陵約和而還”。
此戰雖然名為“大非川戰役”,實際上勝敗決於烏海。烏海(托索湖)自古就是青藏高原上交通要道,文成公主入藏就經過這裏,這裏海拔在4000米左右。薛仁貴此戰已獲先機,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動使唐軍由勝轉敗。此戰,吐蕃軍避實就虛,不與唐軍精銳直接交鋒,而是斷其糧草後,集中優勢兵力奪取勝利;而唐軍遠道出征,且兵力不支,供給不暢,尤其軍中將領不和,副將郭待封擅違軍令,一意孤行,終陷敗局。
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吐蕃與大唐分庭抗禮,吐穀渾亦成為吐蕃別部。唐朝被迫撤銷四鎮建製,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魯番),675年唐重新控製西域安西四鎮。
大非川之戰後唐軍守河源(位於今青海省東北部)。
唐朝時婁師德曾在西寧、平安、樂都、蘭州等地“知營田事”。婁師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人,早年以進士及第授江都縣尉,累次遷官至監察禦史。674年,他以文官從軍向西討伐,屢有戰功,遷官殿中侍禦史兼河源軍(今青海樂都西南)司馬,知營田事。678年春天,唐高宗以中書令李敬玄替其為洮河道行軍大總管、西河鎮撫大使、鄯州(樂都)都督,工部尚書、左(一說右)衛大將軍劉審禮為洮河道行軍司馬,統軍出擊。吐蕃聞訊,以大論噶爾·欽陵督兵嚴陣以待。七月,雙方在龍支(樂都南)交戰。九月,李敬玄與工部尚書劉審禮統兵十八萬抵青海湖,欽陵率軍迎戰。唐軍前鋒部隊打敗,劉審禮戰沒,李敬玄“狼狽卻走”,屯兵承風嶺(今拉脊山一帶),靠泥溝而守寨。欽陵指揮蕃兵從高崗往下攻打,唐寨岌岌可危。左領軍員外黑齒常之率五百人乘夜襲擊吐蕃營寨,驚退蕃軍,李敬玄才得以率軍返回鄯州。唐朝派監察禦史婁師德出使吐蕃去講和,欽陵派弟弟讚婆在赤嶺(今日月山)迎接這位唐使,並相約互不相犯。唐高宗遷婁師德為殿中侍禦史兼河源軍(今青海西寧一帶)司馬,並知營田事。從此,婁師德成為抗蕃名將。679年二月,芒鬆芒讚去世,欽陵與芒鬆芒讚之子器弩悉弄舅父麴薩若擁立器弩悉弄為讚普。680年,吐蕃軍進攻河源(青海省東部),被唐將黑齒常之率軍擊退。黑齒常之經略河源,廣置烽戍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戰守有備。681年,論讚婆率軍3萬屯良非川,河源軍經略大使黑齒常之率3000騎兵在良非川(共和西南)大敗吐蕃軍。682年五月,噶爾·欽陵率眾進犯柘(州治在今四川黑水南)、鬆、翼(州治在今四川黑水東)等州。十月,入寇河源軍(唐朝駐軍之一,軍治在青海西寧附近),婁師德率兵進行反擊,雙方在白水澗(青海湟源南)相遇,唐軍八戰八捷。婁師德受封為比部員外郎、左驍衛郎將、河源軍經略副使,與河源軍經略大使黑齒常之在河源一帶共禦吐蕃。690年,升為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仍舊知營田事,他主管營田十餘年,積穀數百萬斛,得武則天嘉獎。692年,拜夏官(兵部)侍郎判尚書事。次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不久,武則天又任為河源、積石(今青海貴德西部)、懷遠(今地不詳)等地軍隊及河、蘭、鄯、廓等州(蘭州以西、青海湟源以東地帶)的檢校營田大使。後又內遷秋官(刑部)尚書,轉左肅政台(即禦史台)禦史大夫。696年,欽陵同弟弟讚婆統兵在素羅汗山(今洮州一帶)遭遇前來征伐的唐軍。開戰前,唐軍統師王孝傑曾致書欽陵,並贈以粟米、蔓菁籽各一袋,書信聲稱:“吐蕃之軍旅如虎成群,如犛牛列隊,所計之數吾亦相當。諺雲:量顱縫帽,量足縫靴。……天降霹靂,轟擊岩石,岩石再大豈能相比?”欽陵複信答道:“小鳥雖眾,為一鷹隼之食物;遊魚雖多,為一水獺之食物。麋鹿角雖多,豈能取勝;牛角雖短,卻能取勝。鬆樹生長百年,一斧足以伐倒;江河縱然寬闊,一(扌庹)之革舟即可渡過。青稞稻米長滿大壩之上,卻入於一盤水磨之中。星鬥布滿天空,一輪紅日之光,使之黯然失色。一星焰火足以燒光高山深穀之所有果木樹林;一股泉水源頭爆發山洪,足以衝走所有壩上的果木樹林。滿地土塊之中,若使一石滾動,請觀此一石破碎,還是巨大土塊破碎?……你們之軍旅實如湖上之蠅群,為數雖多,不便於指揮,與山頭雲煙相似,對於人無足輕重也。吾之軍丁豈不是猶如一把鐮刀割刈眾草乎?犛牛雖大,以一箭之微,射之難道不能致死乎?……”雙方交戰,唐軍大敗,王孝傑被免為庶民,婁師德被貶為原州員外司馬。697年,婁師德複官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698年,遷隴右諸軍大使,仍檢校河西營田。次年,官為天兵軍副大總管,依舊充隴右諸軍大使,專掌招撫吐蕃事。699年八月卒於會州(今甘肅靖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