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8月12、13日,羌中道大穿越

10、11日兩天,參加“鎖陽城遺址與絲綢之路曆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學術會”。12日晨,在微雨中向敦煌進發,越走雨越大,南邊的亂山子隱罩在雲霧中,顯出少見的溫和秀潤。北邊的戈壁灘則更像一川煙雨圖。到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匆匆與吳三雄、孫誌成晤談工作,即啟程向南。

離開敦煌,在G215線上疾馳。這條道路可通陽關、玉門關,不知走多少次。

過戈壁、沙漠,經鳴山子、阿克塞新縣城,戈壁逐漸褪去,路邊出現散落在簇簇駱駝刺和野草之間的大小石塊。遙望煙霧彌漫的當金山口,開始215線上著名的十八裏大坡爬升。這段路程,汽車將從海拔1680餘米處沿筆直道路爬升到海拔2660米的長草溝,海拔落差竟達1000多米!

這個阿爾金山中的著名山口魂牽夢瑩多少年,此次經過,卻下大雨。後來,竟大霧彌漫,看不清兩邊!

古時從敦煌穿越當金山直通青藏高原。8世紀,吐蕃占領河西,這條路使用頻率更高。當時敦煌凍梨深受吐蕃貴族男女喜歡。每年冬天,大量凍梨經此道運往邏娑(拉薩),這條綿長的道路曾被稱為“香梨之路”。史料沒有記載吐蕃人如何食用凍梨。甘肅民間至今有用炒麵(炒熟小麥、青稞、蓧麥、豆類等碾成的麵粉)拌西瓜、凍梨食用的習慣,或許為吐蕃人所發明。2014玉帛之路考察團原計劃要穿越當金山,然後沿德令哈一線東返;後來因為臨時得知瓜州玉石山的消息,便臨時改變路線。2014、2015我曾兩度遠眺阿爾金山、當金山,對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略有感知。這個縣城位於甘、青、新疆三省交界處,東至燕丹與肅北縣接壤,北依催木圖山與敦煌為鄰,南麵賽什騰山與青海省毗連,西麵芨芨台與新疆戈壁相望,總麵積3.3萬平方公裏。曾經“人跡罕至,飛鳥不駐”,但在古代,卻因當金山口的獨特地理位置,而為曆代所重。當金山係蒙語“當根庫特勒”的轉譯詞,意為“獨山口”,在阿爾金山與祁連山相連接處,海拔3648米,東西長約300公裏,南北最寬處35公裏,最窄處不足10公裏,基本呈東高西低北西走向。當金山層巒疊嶂,山勢陡峻,植被稀疏,縱橫溝穀切割劇烈,當金山北坡陡峻,南坡相對平緩,地表風化嚴重,岩體破碎。當金山埡口即便在炎熱夏天也被積雪覆蓋,是青海西部地區通往河西走廊和新疆要衝,絲綢之路南線羌中道的重要隘口,唐朝稱為“匈門”,曆代被看作“青海北大門”。如今,G215(甘肅紅柳園-青海格爾木)與S305(當金山口-茫崖)公路由此通過。敦格鐵路(敦煌—格爾木)正在修建中。8大雨大霧,汽車開燈在長草溝中前行。就是這條山溝把祁連山與阿爾金山分割開來。根據前人描述,路西側聳立著阿爾金山山脈東段最高峰——海拔5798米的阿爾金山,但因為雨霧,一片茫然!

出山,雨雖小了,但天空灰蒙,似漂浮著沙塵。不過,荒原中的道路非常筆直,劍般插向天邊。長坡相連,緩緩起伏。右邊天際,似懸一片不規則巨大玉斧,那是蘇幹湖。馳騁許久,連續過兩道埡口:青山埡口,3699米;嗷嘮山啞口,3505。

進入柴達木盆地,兩邊荒原無邊無際,至今可感“南昆侖,北祁連,山下瀚海八百裏,八百裏瀚海無人煙”的淒涼景象。

到魚卡,與羌中道主幹道交匯。魚卡山上有兩座烽火台聳立。

羌中道經湟水流域、青海湖、柴達木盆地,東西橫貫青海地區的道路。漢代因地屬羌人,故名。羌中道以鮮水海(青海湖)為中心,東至隴西(治今甘肅臨洮南),稱河湟道;西至鄯善(治今新疆若羌),稱婼羌道。屈原《離騷》中有“約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的句子,說明這條道路很古老。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回歸時依傍南山,經於闐(和田)、且末、鄯善,向東南經阿爾金山進入柴達木盆地,欲從羌中道返回長安,在經婼羌至鮮水海一帶再次被匈奴所俘。西漢出開河西4郡後,絲綢之路河西通道暢通,羌中道便成為河西通道的輔道,一旦河西通道受阻,羌中道便在溝通中西交通中發揮重要作用。東晉年間,河西走廊因前涼、後涼、北涼、西涼割據,絲綢之路改道青海西去東來。

魚卡本來是一種捕魚工具,用“削卡刀,卡刀”削割水竹竹篾而成:竹篾約五公分,兩頭削尖,中間削剮成半月狀,捕魚時候,將其兩端捏在一起,在其尖端插上用鹽水煮的半熟麥子,當魚吃麥子時,卡彈開,繃住魚嘴,將其抓住。羌中道由此西行,可通若羌,南行,經當金山進入河西走廊、新疆。這個地方取名為“魚卡”,是否與地理位置有關?

魚卡河流經其地。魚卡河全場118. 63公裏,源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政委員會大柴旦鎮喀克吐蒙克山,開始南西西流,至馬海灘出山區,逐漸轉北西西流,經格爾木農場馬海分場時河道分流多股,主河槽進入馬海渠,出馬海渠過小兵營注入宗馬海湖。出山口前匯入魚卡河幹流較大支流有哈爾昆德、格奇策爾根、巴嘎拜勒旦爾河、伊克拜勒旦爾河和伊克策爾根河,出山口後,在小兵營有嗷嘮河匯入。9魚卡曾是鄉,2005年撤銷魚卡鄉,並入柴旦鎮。我們過魚卡,魚卡河大橋,大柴達木湖,到大柴旦。大柴旦,蒙古語稱“伊克柴達木”,意為“大鹽湖”,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是柴達木盆地的“北大門” ,青新(315國道)、柳格(215國道)於此交匯。大柴旦曆史悠久,早在20000年前已有人類在這裏生息。現在,小柴旦便保留有舊石器文物遺址。

13點40分。我們在大柴旦縣用過餐,繼續東進。

下午,因為導航錯誤,我們穿越了德令哈市。德令哈是蒙古語,意為“金色的世界”,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市區南30公裏的尕海湖蘊藏著豐富的天然鹵蟲資源;市區以西40公裏的柯魯克湖盛產草魚、鯉魚、鯽魚、閘蟹、蝦等。境內還有柏樹山、黑石山水庫、“外星人遺址”、懷頭他拉岩畫、“褡褳湖”等。

根據資料,懷頭他拉岩畫位於懷頭他拉鄉西北約40公裏處的哈其切布切溝懷頭他拉岩畫內。岩畫創作時間大約在北朝後期和隋唐時代,表現內容包括動物、人物、狩獵、放牧、植物、舞蹈以及**等內容。

德令哈是南絲綢之路主要輔道,也曾是吐穀渾生活地。吐穀渾(285―663),亦稱吐渾,是西晉至唐朝時期活動於祁連山脈和黃河上遊穀地的一個古代國家,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稱為阿柴。吐穀渾王城──伏俟城又稱鐵卜加古城,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鄉以北、菜濟河南,東距青海湖約7.5公裏。早期吐穀渾人信薩滿教,到後來佛教傳入吐穀渾。吐穀渾是青藏高原上最早接受佛教文化的民族和國家,也有可能向臨近地區滲透佛教。誇呂可汗曾遣使至梁,求釋迦牟尼佛像和佛教經論,獲得佛像,及《涅盤經》、《般若》、《金光明講疏》等佛經。

2014年7月考察到西寧,參觀青海考古研究所,發現很多絲綢之路文物均出自都蘭。這次考察本來打算實地踏勘,但由於時間、路途原因,隻能遺憾地遙望了。都蘭(蒙古語意為“溫暖”) 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南隅,全境分為汗布達山區和柴達木盆地平原兩種地貌類型,戈壁、沙漠、穀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都蘭曆史文化源遠流長,從縣境東起夏日哈,西至諾木洪200餘公裏線上分布著近千餘座古墓葬和古遺址。截至2013年,從吐蕃墓葬出土130種絲綢品,還出土漢代中原地區製造的漆器、金銀器和古羅馬金幣、波斯銀幣及來自西亞和中亞的金銀器、彩色玻璃珠和銅香水瓶等,這些文物見證了都蘭的曆史和都蘭早期的地位和作用。吐蕃墓群、吐穀渾遺址與自然風景相得益彰,人文景觀相映成趣。魯絲溝唐摩崖石刻氣勢恢弘,自然形成的岩石人物栩栩如生。著名的香日德班禪行轅隱落於綠洲叢林之中,香火繚繞。境內最大的淡水湖,清澈見底,裸鯉群遊。世界罕見的貝殼梁、海蝦山印證了億萬年前大海和柴達木盆地的變遷。

原本夜宿德令哈,看看時間尚早,便弛奔烏蘭縣。

烏蘭縣位於青海省中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柴達木盆地東部,東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南與都蘭縣相連,西接德令哈市,北與天峻縣交界。早在周秦時期,烏蘭地區就是塞外羌人駐牧地。四世紀初,吐穀渾部遷至青海南部地區,隨後向北發展,烏蘭地區為吐穀渾屬地。元憲宗三年(1253年)起,屬吐蕃等處宣尉使司都元帥府管轄。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東蒙古俺答汗第三次移牧青海後,不斷有成批蒙古人移居青海,烏蘭地區蒙古人逐年增加。清雍正元年(1723年),蒙古巴隆部首領從東部牧業區招募漢族農民到烏蘭地區進行農耕,並教當地牧民農耕技術。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1日,青海建省,烏蘭屬青海省管轄。湟中、湟源、化隆等地的部分回、土、撒拉族農民,為抗拒蔣介石、馬步芳橫征暴斂,成批至都蘭,形成希裏溝、賽什克等小塊農業區。

這天朝發瓜州,暮到烏蘭,行程超過700公裏。烏蘭風大,涼爽,似秋天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