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六盤山,西海固

6月8日下午,過靜寧縣,進入寧夏,經過毛灣、神林、沙塘,考察寧夏隆德縣沙塘鄉渝河北岸北塬新石器文化遺址,然後參觀隆德縣文管所藏品。大家一邊隔著玻璃反複研究碧玉鏟、石琮、石祖、玉琮、大玉璧等珍貴文物及代表草原文化的銅質車馬配件、飾物,一邊請教劉世友所長,收獲很多。因他描述,我對養育隆德史前文化的四條河流產生濃厚興趣。我曾策劃名為“新《山海經》書寫”的調查活動,招聘寫作者對每一條河、一座山的地理環境、來龍去脈、流向走勢、古今變化、文化生態等等進行紮實調查,書寫,先在雜誌發表,然後結集出版。

6月9日早晨,六盤山下大車堵成長龍。劉所長決定帶我們繞道好水鄉去固原。途經倪套村,偶遇一處文化遺址,遍地瓦片。根據筒瓦殘片推測,應為西夏遺址。

順路考察戰國時期遺址北聯池和伏羲崖。之後,與劉所長分別。相聚時間不長,分別時卻難分難舍。淳樸的民風,如同兒時歌謠,令人、令人欣慰。

穿出六盤山,遙見蒼茫固原。固原地處黃土高原上六盤山北麓清水河畔,古稱大原、高平、蕭關、原州,簡稱“固”,前114年建城,自古為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黃流繞北,崆峒阻南,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沿途能感受到“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堠多”的地理風貌特征。

12點,到達固原博物館。館長魏瑾正在等候。固原博物館修建於1988年,至今仍然大氣磅礴,不過時。博物館分《固原古代文明》、《絲綢之路在固原》、《古墓館》、《石刻館》和鍾亭五個專題陳列,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參觀。古代文明展館裏以6000年前的海貝、石器揭開序幕。石器中比較有特色是石磨盤、石磨棒等,骨器中有大約5000前的卜骨和作為農具使用的鹿角器。最為閃光的是齊家玉器。一件由璞玉簡單加工成的玉磬表明古代先民4000年前就非常重視禮樂。還有玉璧、玉琮、玉锛、玉斧等禮器、儀仗器、佩帶器、喪葬器等,無不昭示著那個時代玉文化的興盛。

固原博物館以文物等級陳列,因此在文物時代上客觀具備穿越感、跳躍感。文物展品以北朝至隋唐時期為最興盛。還有草原文化的青銅器、石、銅佛造像、薩珊銀幣、羅馬金幣、鎏金銅佛、玉菩薩、房屋模型、彩繪陶俑、陶牛車、北魏漆棺畫、凸釘玻璃碗、金戒指、環首鐵刀、鎏金銀壺等文物,無不閃耀著中西文化交流的奇光異彩。《絲綢之路在固原》專題展的內容很豐富,我尤其對絲綢之路各條線路感興趣,結合出土文物和地圖,仔細琢磨。

參觀完,大家已經餓得無力說話,每人吃碗新疆拌麵,即啟程前往彭陽。固原農耕文化博物館藏有幾件玉器,時間緊,臨時取消參觀。汽車沿省道309線故道翻越名為“破脊梁”的山嶺。正在修路,塵土飛揚,顛簸難行。

到縣文管所簡陋倉庫裏看到不久前出土的玉璧、玉琮及龍山時期的陶器時,旅途勞頓一掃空。塵土飛揚,雷雨交加。

所長楊寧國謙虛、樸實,印象深刻。

這兩天考察,開局非常好。齊家玉文化的傳播路線逐漸清晰起來。

傍晚返回固原,與陝師大校友武淑蓮教授及寧夏師範學院的博士、教授們座談。

6月10日晨,考察團團長葉舒憲先生向局地考察團員,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甘肅分會平川工作基地主任王承棟授牌。8點出發,前往西吉。出城不久,翻越六盤山餘脈,雲低,霧大,風冷。沿途偏城、唐套溝大橋、軍運溝等地名似乎蘊含昔日戰場殺氣,或與古代文化遺址相連,悠遠深邃。時間倉促,隻能擦肩而過。

西吉錢幣博物館館長擺小龍與他的同事蘇正喜等熱情接待。大家很快就進入參觀程序。一件刻有鳳鳥圖案的玉琮擺在顯眼位置。大家仔細研賞,花很多時間。玉琮是蘇正喜1984年用一袋尿素征自民間,此前百姓作為榔頭使用。

它成為以後路途中反複交談的主題:這個圖案刻於何時?有何蘊意?

11:20分,從西吉出發,翻越月亮山、南華山,到海原。重點考察菜園文化。菜園文化是寧夏考古所徐誠先生命名,有學者認為是齊家文化發源地之一。6月9日,結束西海固尋玉之行。下午大風,沙塵猛襲,沒能看成遺址。山門村出的兩件玉器也因外調展出而隻能看見它們曾在海原文管所擺放的位置。標簽在場,玉不在場。

晤談地方學者後,16:40分,王承棟返回平川,大部隊沿靈州道大致路線北上,疾行4小時,20:30分到達銀川。賀蘭山壯麗火燒雲與環城高速路邊水域互映,大美,大快。中國甘肅網張振宇總編乘火車自蘭州而來,與考察團匯合。

簡餐後,與來訪的寧夏學者馬建軍、薛正昌及詩人張濤等座談到11點半。他們提供的新信息消除旅途疲憊。

遺憾與激奮伴生,何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