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會寧玉璋王

2015年6月8日清晨,“草原玉石之路考察團”團員每人吃個“牛大”,即匆匆上路,開始尋訪齊家玉的考察之旅。

本次考察,年齡最大的是劉炘先生,68歲,資深電視藝術家,出版過多部文化考察專著。他熱衷田野考察,狀態很好,以至於年輕人想不起來照顧他。

葉舒憲教授、易華研究員近年來在學術探索中結下很深友誼。他們高屋建瓴,吃苦耐勞,考察中常常淩晨三、四點就起床,交流,寫稿子。

包紅梅是蒙古族,人類學博士後。她深感大西北民風純樸,讚不絕口,但對黃土高坡上生長的淺草不甚滿意,戲謔說那叫顏色,不叫綠色。我說它們已經很盡心了。

中央電視台攝影師梁小光是多爾袞後裔。他曾在內蒙古山區拍片子,以土豆為主食,連續幾個月,樂此不疲。他的敬業精神與戈壁荒原中的胡楊、紅柳、駱駝蓬之類植物相比,絲毫不遜色。

人民畫報社攝影記者秦斌單純開朗,首次見麵,大家沒說半句客套話,好像是老朋友。

上海交大博士生丁哲少年老成,生動活潑,既有學者的嚴謹敬業,也有年輕人的朝氣蓬勃。金瓊是中國甘肅網記者,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車上,大家七嘴八舌討論,她默默記錄,寫稿子。用餐等待上菜間隙,采訪葉舒憲老師。這是非常好的狀態,點讚!

小牟為考察團駕車,憨態可掬,得空也湊過去看文物,說“開了眼界”。

考察團成員來自中國社科院、上海交大、中央電視台、人民畫報社、內蒙古社會科學院、中國甘肅網、絲綢之路雜誌社等單位,可以說是來自“五湖四海”,是玉文化把大家聯結到一起。在玉文化精神感召下,一絲不苟,其樂融融,開展各項考察工作。

6月8日上午10點多到達位於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東北角的博物館。本來周一閉館,會寧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郭誌輝、會寧博物館馬可房館長等熱情接待,有幸零距離接觸54公分長的齊家文化大玉璋,興奮不已。4月底,我們曾在臨夏州博物館觀摩過一件玉璋,沒想到這麽快就在會寧看到令人震撼的玉璋王。人與人相遇相知需要緣分,人與地方、山水、名物相遇也一樣。對玉,尤其如此。

給我們展示大玉璋的工作人員始終謹小慎微,表情肅穆,增加了這件珍寶的神聖感。

會寧泉坪出土的猛獁象化石骨架同樣具有王者之氣。

考察團首次合影在會寧博物館前,打開旗子,大家齊聲喊:旗開得勝。

離開會寧,前往隆德的路上,討論的主題都是玉璋。

當晚隆德停電,葉舒憲先生次日淩晨3點起床,寫出《會寧玉璋王:養在深閨人未識》,中國甘肅網很快發出來。

玉璋出土地在家堡鎮牛門洞村,距縣城70多公裏。牛門洞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會寧縣文化遺存分布較為密集的新石器時代特大型遺址,也是甘肅彩陶出現最早、發展時間最長、類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位於會寧縣城西北頭寨子鎮牛門洞村周圍牛門洞、大地梁、東山梁、灰條梁、清明灣、中灣頂、鐵木山頂、圈兒、陰山一帶,東接漢岔鄉陰山村,南、西麵接定西縣石峽灣鄉,北臨宜蘭公路(309國道),接鐵木山,總麵積約40平方公裏。文化層厚1—2米,遺址顯示有墓葬、地穴、灰坑、燒土、炭屑、白灰麵、骨類、陶器、石器、玉器等。1920年當地秦安移民墾荒時首次出土彩陶罐。按照國際慣例先發現先命名的命名法則,本應將這一時期新石器文化命名為牛門洞文化;因交通、信息閉塞,五年後,1924年安特生及其助手在臨洮馬家窯發現新石器時代彩陶,從而獲得命名權。1975年,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相繼出土彩陶壺、甕、罐、缽、盆、細頸侈口藍紋紅陶罐、高頸藍紋雙耳罐、高頸藍紋瓶、灰陶盆、紅陶鬲及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紡輪等隨葬品,並在生活區出土大量陶器,製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權杖頭等。其中一部分為甘肅仰韶文化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齊家文化類型;另外,還有數量較多多、製作精美的灰陶缸、陶罐、陶灶、陶井、瓷碗等漢、宋、明、清代文物。

6月26日與西北師範大學機關黨委書記柴繁隆專程沿國道309故道前往位於鐵木山北麓的牛門洞牛門洞新石器文化遺址考察。山根、山間、山梁、山峁、山窪、山溝等地,都是綠色。間有藍色的胡麻花和紫色的苜蓿花。這兩種植物都來自西域,它們的傳播路線、初期種植給先民帶來的喜悅感,似乎還洋溢在溝溝岔岔裏。頭頂驕陽,麵對漫山綠意,倒也不覺燥熱。到山地頂部,地勢趨於平坦。實際上是多條山溝集結成的一座巨大平台,其中心,就是牛門洞村。地形與廣河、臨洮乃至石峁遺址都相類似。石峁遺址三麵環溝,在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禿尾河支流洞川溝內石峁村兩側山梁上;廣河縣鄰近廣通河,齊家坪鄰近洮河。牛門洞台地鄰近關川河。打電話給會寧博物館館長馬可房,落實,確定無誤。登臨村子背靠的、長滿苜蓿的開闊台地,心曠神怡。我進入苜蓿地,遊**。苜蓿地中留有一方兩三米高的土台,似有灰層。我從旁邊“馬道”似的窄坡上去,放眼四周,宏偉壯觀,氣魄極大,與想想中的牛門洞大相徑庭。整齊的層層梯田中,莊稼茂盛生長,寂寞而優雅。有大小田畦構成的豐美景象連綿延伸,順著坡地、溝底向四處延伸。我們所在台地是輻輳中心,天然王都!根據玉璋推測,這裏應該是齊家時期重要王國,中心就在牛門洞,關川河流域及其兩岸台地,或許在其勢力範圍之類。

寧夏文化廳文物保護中心主任馬建軍研究員編著的《二十世紀固原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一書中指出:“菜園文化是一支農牧並重、崇尚簡樸、興盛藍紋素陶的土著文化,以清水河、涇河上遊為分中心,是從當地遠古文化中發展成熟,又從中孕育出齊家文化的主體,應當是齊家文化的直係前身。”(14頁)。如果將來的考古、研究能夠支持是說,那麽,齊家文化在西海固發育後,主要向東、西、南三個方向延伸;向東到石峁文化,向翻越六盤山到彭陽、隆德、莊浪等地;向西發展的重要一站應在鐵木山。

此前,外界對會寧的印象隻是環境艱苦,近些年又提紅色旅遊,而這種壯觀大氣的雄渾景觀被遮蔽了。詩人、畫家、作家到此采風,定能激發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