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烏鞘嶺 漢長城

31日晨,返回蘭州。與徐永盛約定在古浪告訴出口匯合,然後沿G312國道最早的路線翻越烏鞘嶺,考察漢長城。

我們先到古浪河邊一片草地。牛鼻子草,馬蓮,還有一種不知名的大耳草,很精神。

途經曾經繁華的安遠小鎮。

安遠鎮與烏鞘嶺東坡下的武勝驛一樣,道路與街道邊建築古舊落寞,過去車水馬龍、南腔北調交織的熱鬧景象若隱若現。G312國道新路、高速修通前,這條翻越烏鞘嶺的道路是蘭新公路上非常著名的地段。改道後,武勝驛、安遠隨之敗落,恢複到若幹年前的寧靜狀態。

已近六月,烏鞘嶺農民的土地裏豆苗才發芽,此時,河西走廊莊稼正在茂盛成長,陝西關中的麥子也快要收割。緣山而上,終於看到烏鞘嶺西坡的漢長城。有一段修建G312國道時削去。還有一條長城在山腰間飛舞。我們棄車上山,到城牆處觀望。漢長城依然厚實高大,兩邊壕塹也還是那麽幽深。草很淺,勉強遮蓋地表;唯有馬蓮花長得很攢勁。還有一些野草莓之類花朵,開得羞澀,讓心疼,黯然神傷。

南邊山坡上,白犛牛和黑犛牛悠閑吃草。因為距離遠,我和永盛為它們是牛還是羊爭論半天,最後確定是犛牛。

藏族小夥貢布茨仁與母親吆喝著將一群白犛牛趕到長城外側的牛圈。犛牛從山溝底長城垮塌處越過,美不可言,可惜手機拍攝不出效果。

我們上到烏鞘嶺氣象站,就看到烏鞘嶺東坡的漢長城。2在此處,居高臨下,遠眺南邊的馬牙雪山,更能感受到烏鞘嶺“地扼東西孔道,勢控河西咽喉”的地理特征。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霍去病發動祁連山之戰,打敗匈奴,奪取河西走廊,修築由令居(今永登)至敦煌的長城和烽燧。烏鞘嶺漢長城大約就是那次修築。現存烏鞘嶺漢長城呈東南—西北走向,自馬牙雪山北麓跨過金強河後,在312國道北側,順著山勢、蜿蜒起伏、橫越烏鞘嶺、經安遠鎮進入古浪縣,長約15公裏。長城在烏鞘嶺上築有並行兩條,相間約40餘米。夯土版築,殘高2-6米,基寬 米左右,烽台高大,間有殘缺之垛口,雄偉壯觀。長城兩側山巔上還築有高大烽燧,望之巋然。

2010年,天祝縣文聯主席、詩人仁謙才華陪同我考察過,當時匆匆而過。古道無處不滄桑。就是這段路,去年七月玉帛之路考察時沒找到,擦肩而過。現在,天空飄起細雨,更多更濃的雲還在醞釀。冷風嗖嗖。行至半山坡,泊車路邊,我和徐永盛爬到路南山上的烽火台邊。烽火台部分坍塌,鳥以昔時木椽留下的窩眼為巢,看見有客造訪,羞怯地躲在墩頂觀望。我想拍照,它們驚叫著飛走。墩體上還鑲嵌著一塊很大的墨綠色祁連玉。登上墩台,向北俯瞰。有兩道分別從溝底、山腰經過,兩座烽火台分布在溝底和對麵山巔。金強河穀以南山脊上,也飛舞著一道長城。

已經快到一點。與徐永盛商量,先到打柴溝用午餐,然後回來考察北部山巔的烽火台。那裏是製高點,應該能俯瞰到很遠、很宏闊的周邊環境。於是行動。汽車穿過高速路涵洞,沿G312國道故道到打柴溝,吃碗麵。返回時考察了路邊的一座烽火台,然後回到長城密集處。下起大雨。我和永盛撐著傘,越過一道深溝,其間有很多墨綠色石頭,與烽墩間鑲嵌的完全一致。接著,翻越高巍的長城殘體,開始沿著緩慢的山坡向遙遠山巔上的烽火台前進。羊群在遠處吃草。抬頭警惕地打量一陣來人,轉向山坡下。我們慢慢前行。風猛雨大,每走一段路,都要休息。這時,佇立山坡,回望沙溝中的長城和烽火台,以及更遠處的馬牙雪山、金強河穀以及抓秀喜龍草原,感覺天地真空闊。

漢代安門古城依嶺邊地形而建,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00米,城門向南,現存殘牆已成為兩米高土埂。安門古城緊靠漢長城邊,向西過河就是金強驛。漢代,這一帶長城之外居住羌族,此城是守護長城軍隊所設住所;曆史上東西往來商旅征夫遊子使者,均在這裏交驗文書。我們越過安門古城殘牆,大約一小時後,終於到達烽火台下。圍牆,烽墩,石塊,草垛,石苔,如同不完整的歌句,哽哽咽咽,敘說崢嶸歲月中滄桑故事。環顧四周,是無盡的山峰和遼遠的河穀。北望烏鞘嶺山嶺,目光被雲天阻斷。今年2月,我們環繞騰格裏沙漠劃了一個圈圈;5月底,又圍繞龍首山劃了一個圈,即將進行的草原玉石之路考察,又將在更大的空間,將圍繞騰格裏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局部畫出一個更大的圓圈。文化生態就在這些環環相扣、層層疊加的文化圈中互動,生成,發展,沉澱,再生……烏鞘嶺是曆代王朝經營河西的屏障,嶺南安門村和嶺北安遠鎮曆來是戍兵扼守、“兩麵相禦”的營地。許多曆史名人途經烏鞘嶺,都留下了詩篇文字。祁韻士於1805年盛夏過烏鞘嶺時記道:“度烏梢嶺,峻甚,地氣極寒。”林則徐在《荷戈紀程》中說:“八月十二日,……又五裏烏梢嶺,嶺不甚峻,惟其地氣甚寒。西麵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嶺,雖穿皮衣,卻不甚(勝)寒。”馮竣光《西行日記》說:“光緒三年(1877)年,八月二十一日,二十二裏鎮羌驛尖。忽陰雲四起,飛雪數點,擁裘禦酒,體猶寒悚。以經緯度測之,此處平地高與六盤山頂等,秋行冬令,地氣然也。飯畢五裏水泉墩。又五裏登烏梢嶺,嶺為往來孔道,平曠易登陟。十裏至山巔。”明代各行都司中,隻有陝西行都司曾編修誌書《陝西行都司誌》(簡稱《行都司誌》), 為諸多傳世文獻著錄或引述,其中有對烏鞘嶺的記載:“嶺北接古浪界,長二十裏,盛夏風起,飛雪彌漫。今山上有土屋數椽。極目群山,迤邐相接,直趨關外。嶺端積雪皓皓奪目,極西有大山特起,高聳天際,疑即雪山矣。五裏下嶺,十五裏安遠,有堡城,地居萬山中,通一線之路。”

清代楊惟昶詩曰:

萬山環繞獨居崇,

俯視岩岩擬岱嵩。

蜀道如天應遜險,

匡廬入漢未稱雄。

雷霆伏地鳴幽籟,

星鬥懸崖禦大空。

回首更疑天路近,

恍然身在白雲中。

下山時,雨過天晴。回到車旁,已經三點多。上午下午,拋去中午用餐時間,考察烏鞘嶺漢長城總共花去4個多小時。有風,有雨,有陰,有晴。

從安門上高速返回蘭州時,車過華藏寺,一路豪雨,直到西固高速路出口。

到安寧科教城,北邊黑雲才往這邊聚合,要準備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