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條條道路通草原

習慣上,談起絲綢之路都從“張騫鑿空”開始。其實在這之前,東西交通大道逐步推進。秦始皇修築鹹陽到六盤山腹地涇水流域的“馳道”,聯係北地郡與隴西郡。漢武帝時期設置“安定郡”(固原),開通連接黃河以南清水河穀通道與北方草原的“回中道”,又在秦朝焉氏塞基礎上衍生出漢代蕭關古道(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其走向大致有兩條:一是出長安,沿汧河、涇水過三關口,經固原、海原,在甘肅靖遠縣北渡黃河;二是出三關口,翻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北上,在靖遠縣附近渡黃河。兩條道都經景泰直抵河西走廊。

曆史上的絲綢之路在社會安定時基本走長安——涼州一線,有戰亂則繞道草原路。根據最新研究成果,草原玉石(絲綢)之路更早,至遲大約在夏朝時期就開通。目前,這項研究還在進行中。草原玉石(絲綢)之路、綠洲絲綢之路這兩條大動脈或共同或交替發揮作用,保證了東西交通的進行。

聯結草原玉石(絲綢)之路與綠洲絲綢之路的主要古道就是回鶻道、靈州道。

從固原出發,沿清水河而下,就是史書上經常提到的“靈州道”。2015年6月11日,考察繞道西吉、海原,到同心,才正式走入這條古道。

《後漢書·郡國誌》北地郡記載為“靈州”,為東漢北地郡所轄六縣之一,據此推測,東漢時已改靈洲為靈州。647年,唐太宗平薛延陀國,漠北鐵勒諸部尊太宗為“天可汗”、“天至尊”,請求在回鶻(鐵勒諸部之一)以南、突厥以北開“參天至尊道”、“天可汗道”,其走向大致沿秦直道經天德軍到回鶻牙帳(唐安北都護府,今蒙古國和林),然後至伊州、高昌,通往西域。全程設置68個驛站,備有馬匹、酒肉、食品。曆史文獻提到的回鶻道、回鶻路也大致是這種走法。848年,沙州豪族張議潮率眾收複沙瓜二州,遣使循回鶻舊路經靈州到達長安。於是,以靈州為中心、連結西域與中原的交通與貿易之路——靈州道開通,P.3451《張淮深變文》有讚即頌此事:

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初離魏闕煙霞靜,漸過蕭關磧路平,蓋為遠銜天子命,星馳猶戀隴山青。

由於曆史變遷,古靈州確切地理位置始終是我國考古學界和史學界未解之謎。諸多研究成果和考古證據客觀上透露出這樣幾條信息:第一,中衛、吳忠、靈武一帶的黃河綠洲適合耕種,具備設置州城的條件;其二,黃河水流平穩,多處地段適合建造大型渡口;其三,從最早取名來看,這裏經常發生水患。

沿清水河南下、北上的蕭關道必從古靈州渡黃河。按照常理,若經景泰往河西,就在中衛段渡河;若走走回鶻道、靈州道,則可以在中衛段渡河,也可以在吳忠或靈武合適地段渡河。總之,渡口可能不止一處。

晚唐五代、宋初的靈州道不僅包括經靈州西行的道路,還包括經靈州到長安、洛陽、開封的路線。根據敦煌文書及其它文獻資料,靈州道大致輪廓為:由開封西行,經洛陽至西京長安,北上邠州,循馬嶺河而上,經慶州、環州至靈州,渡黃河,出賀蘭山口西行穿騰格裏沙漠,溯白亭河(今石羊河)南下至民勤、涼州;或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到居延綠洲,溯額濟納河(黑河)南下張掖綠洲,然後循河西舊路曆肅、瓜、沙而達西域。歸義軍曹議金、曹元忠時期,這條路線暢通無阻。這是靈州道的兩條主幹道。另有經河西走廊連接印度和五台山兩大佛教中心的道路,即從沙州出發,經瓜、肅、甘、涼、靈諸州,然後北折,經豐、勝、朔、代、怡等到五台山。

《西夏研究》主編薛正昌先生研究認為,齊桓公西征大夏走的可能就是靈州道,即由山西北境西行,經陝西北部至寧夏,渡黃河,過“卑耳山”(賀蘭山),穿越“流沙”(即騰格裏沙漠)。由此推斷,靈州道之“誕生”或可提前到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