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馬銜山

齊家文化玉器材質大體包括石、半石半玉、玉,還有綠鬆石、天河石等,受當時經濟、交通等條件限製,隻能就地或就近取材——不管“就地還是就近”,都必須有玉礦。考古發掘和礦石開采活動表明,齊家文化分布範圍內存在著豐富玉礦,武山、積石山、馬銜山、祁連山等地都有玉礦發現。但幾千年前被用來製作齊家玉器數量最多、質量最好的當屬馬銜山玉料,當然也有少量和田玉、青海玉。興隆窪、紅山、大汶口、良渚、龍山、淩家灘、石家河、夏家店、陶寺、二裏頭等高古文化玉器選料基本以本地玉材為主,其材質各有特點,但整體上較馬銜山玉料遜色很多。馬銜山處於齊家文化中心區,玉材堅硬、致密、油脂性強,其中大部分為質地極為細膩均勻的微晶質玉材硬度、密度、油脂性和晶體結構都接近和田玉,顏色更為豐富,有青白玉、白玉、黃玉、碧玉、墨玉、糖玉、雜色玉等,為齊家文化玉器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也才誕生了玉璧、玉璜、玉琮、玉璋、玉圭、玉刀、玉戈、玉鉞、玉戚、玉斧、玉锛、玉鑿、玉鏟、玉握、玉梳子、玉管、玉鐲、玉墜、玉珠串飾、玉臂飾等各種各樣的玉器。

29日一項重要考察任務就是拜詣馬銜山。中午趕到廣河用餐,然後驅車上高速走一段,從三十裏墩下來,沿309國道進大碧河穀。首先到峽口鎮,與朋友介紹的民間收藏家杜天鎖(34歲)對接。他給我們出示撿來或收到的馬銜山玉料,可與和田玉媲美,我們大為吃驚。葉舒憲先生口口聲聲多次念叨馬銜山,委托我調查玉礦。我曾兩次從榆中縣城出發到過馬銜山,看見高山草甸和犛牛。其中一次還遇到大風暴雪。實際上,我對馬銜山出玉總是持懷疑態度。26日見麵後葉老師贈我一本他與古方主編的精裝本《玉成中國:玉石之路與玉兵文化探源》(中華書局2015年4月出版),其中收錄古方先生《甘肅臨洮馬銜山玉礦調查》,看到玉料、玉山圖錄,才相信馬銜山產玉。

馬銜山地處興隆山南側,在榆中、臨洮兩縣交界處,屬祁連山脈向東延伸的餘脈,呈西北、東南走向,海拔3670米,是隴中高原最高山峰,洮河與阿幹河、宛川河的分水嶺。山頂寬約8至10公裏,長約40至50公裏,地勢高聳,氣候嚴寒,與青藏高原類似,山上沒有黃土層,而有高山草甸土與草甸植被,山間生長著野黨參、貝母、防風、柴胡、秦艽、羌活、甘草、赤芍、黃柏等多種名貴中藥材。

馬銜山曆史悠久,流傳著大石馬、小石馬、石棺材、金龍池等民間傳說。相傳漢武帝西巡時到過此地。據《榆中縣誌》記載,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誌序》中稱馬銜山為“薄寒山”。宋、明稱“馬禦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肅莊王朱楧辟作避暑山莊。馬銜山中的官灘溝是曆代甘肅施政官員所看重的養馬基地,至今留存一座明肅王“牧馬官灘”界碑。馬銜山曾名空頭山,清代,以“山有野馬數群,土人圍之,馬皆化為石”傳說故事改名馬寒山,後又改名為“稀薄地山”。民國改稱“馬銜山”,又作馬銜山(甘肅人讀銜、銜均為寒),沿用至今。民間收藏界都知道齊家玉器很大一部分原料來源於馬銜山,由其製作的玉壁、玉琮時在收藏家手中傳遞。最早在1985年7月,專業人士就對馬銜山玉石樣品鑒定,礦物成分為陽起石化透閃石,屬軟玉類,主要化學成分與和田玉十分接近。2012年5月28至6月1日,古方、楊雪峰、薑延亭、喬健、馬建平等人考察馬銜山玉礦,古方撰寫《甘肅臨洮馬銜山玉礦調查》一文,他綜述考察成果:

1、馬銜山玉礦玉料成分為透閃石,含量最高為80%,屬於古人心目中的“真玉”。顏色主要為黃綠或灰綠色,大部分不透明,質量最佳者為韭黃色透明度較高的玉料;2、馬銜山玉料形狀分山料和水料,但塊度都不大,現代工藝價值較低,但不排除遠古時代曾大規模開采,以致現代玉礦資源枯竭;3、通過對馬銜山周邊地區博物館和民間收藏界史前玉器的調查,其玉料存在著一致性,可以肯定該地點的玉料是齊家文化玉器原料來源之一。由於馬銜山玉礦地處齊家文化範圍的腹地,在古代可能被大量開采;4、類似馬銜山玉料的齊家文化玉器,在甘肅東部地區也有發現,說明在距今4000年的玉石之路上不僅僅輸送的是和田玉,也包括了甘肅地區出產的玉料。

這是有專業學者參加的首次考察,而且明確提出馬銜山玉料與齊家文化及玉石之路的重要關係。根據古方先生考察,馬銜山玉礦(又稱玉石山)位於臨洮縣上營鄉和峽口鎮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04?17′,北緯35?39′6″;又有馬鴻儒、杜天鎖帶路,考察團沿309省道在山溝穀地中穿梭一陣便進入旁邊伸出的便道。汽車在砂石路上顛簸,時見山間幾乎人家和近處隱居般的農家小院。杏花寂寞開放,正如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書寫的情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走過幾道溝,翻越幾座山梁,終於看見“高山草甸土與草甸植被”和如柱如筍、高聳斜立在藍天下的玉石山。為確保萬無一失,葉舒憲先生讓我拿出“紅寶書”,找到古方的文章及配圖進行比對,確認後,大家才沿著一條小溪穀往山上走去。山腳下的坡地不陡,但路很長。山上有幾位老百姓在低頭趙玉料。近年來,由於齊家玉器價格飆升,馬銜山玉料也走俏市場,附近百姓不安於現狀,隻在暴雨後到大碧河穀“撿漏”,直接到山裏來找。

半路山,迎麵走來四五位有專業裝備的采礦人,聊天後得知他們來自蘭州,從事珠寶行業鑒定工作,利用周末時間來尋找玉料。其中有位男士住在安寧區費家營。人生何處不相見!

開始還集結成群的“找玉隊伍”逐漸稀落、散開,我和葉舒憲、易華、漆子楊跟隨杜天鎖朝著形態奇異的主峰攀緣。這裏海拔大約3500米左右,大家行動緩慢,腿特沉重。天氣也逐漸涼下來。回望遠處,人影如石頭,天空陰雲翻滾,開合不定。資料顯示,因寒凍作用,馬銜山海拔3500米以上即有古代冰緣遺跡,又有現代冰緣形成。即便我們眼睛須臾不離開山頂巨石,但還是有強烈的夢幻感。誰能想象到幹涸的黃土山峁圍擁中會出現這樣的石山!

接近玉石山,地勢陡然險峻,山峰如林,筆直豎立。我們走“之”字形路線。馬銜山地層屬前震旦係馬銜山群,以各種混合岩為主,片麻岩及片岩次之,玉石山坡遍布滾落過程中受阻而就地暫駐的各類石頭,大者如鬥,小者如卵。但沒有一塊完整玉石。回望山下灘地,其他考察人員渺茫如豆;從他們所在位置觀望,也許我們就像懸掛在山腰間的山羊。葉舒憲先生與杜天鎖最先到達石峰下,我和漆子楊教授次之,易華兄最後抵達。他說高山反應了,心跳速度加快。現在的海拔應該已經超過3500米。駐足玉石山峰下,俯瞰遠近群山,更覺所處地勢之高懸,時空之久遠。特別是溪流般渺遠逶迤的黃土丘陵以及歲月皺紋似的層層梯田,都不由得讓人頓生滄桑之感。馬銜山屬祁連山脈向東延伸餘脈, 為隴中高原最高山峰,早有“隴西古陸”之名,登臨此處才有明顯感觸。

喘息一陣,我們才仔細打量玉石山峰。這是整座巨大岩石形成高聳山峰,下有深坑,顯然被開鑿過多少年,石坑裏外丟棄很多淘汰的石塊,它們中間或許就有璞玉。但從這裏搬下山都異常困難,遑論帶回蘭州。我找到表麵看起來玉性較好的一塊石頭做樣品。杜天鎖山峰這邊是綠玉,背後山溝裏則全是黃玉。因天色漸暗漸冷,我們沒力氣攀登到山峰頂部向四處張望,便在前任開采過的石坑、石洞察看一陣,下山。

唐士乾拿著一塊西瓜大小的瑪瑙石,說是王仁湘先生所撿。這位兢兢業業的考古學家還在另外一條溝裏尋尋覓覓。

三位考古學家要去定西,我們從三十墩上高速,返回蘭州。

5月1日上午,西北師範大學《絲綢之路》雜誌社、中國文學人類學甘肅分會就齊家玉文化在蘭州嘉峪關賓館組織主題為“齊家文化與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的訪談活動,主要采訪王仁湘、葉舒憲、易華三位先生。葉舒憲先生將近年來圍繞齊家文化與玉石之路已經完成的正在策劃中的玉帛之路考察歸納如下:

第一次:玉石之路山西道(雁門關);

第二次:玉帛之路河西走廊道(齊家文化與四壩文化之旅:民勤——武威——高台——張掖——瓜州——祁連山——西寧——永靖——定西);第三次:玉帛之路環騰格裏沙漠路網考察;

第四次:玉帛之路與齊家文化考察(齊家文化遺址與齊家玉料探源之旅:蘭州—廣河——臨夏——積石山縣——臨洮馬銜山——定西);第五次:2015’玉帛之路草原道。

葉舒憲先生自2005年來西北考察,易華兄從2008年開始到西北漫遊,他說當年獨自一人背著書包到處走,而現在不經意間形成誌同道合的團隊,再三感歎。王仁湘先生則是專業考古學家看,很早就來西北。但我深入了解還是這次。想起他在考察中的每個細節,都怦然心動,充滿敬意。訪談後,易華兄外套落在賓館,王先生順手拿起。這件小事微不足道,易華兄動情地:“他就像父親。”他年輕時的學術論文被王先生編發,後來又邀請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把難得的發言機會讓給他。

齊家玉器材質好,沁色美,品種多,種類全,簡潔樸素,四千年前的齊家居民對它們懷有原始宗教般崇拜和熱愛,祭祀、起居、生產、佩飾等都要用玉;四千年後,這些嚴謹學者從山西到內蒙,從陝西甘青,從寧夏到新疆,孜孜不倦,超凡脫俗,探勘每一處有可能蘊含珍貴信息的齊家文化遺存或遺址。孔子曰:“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沒有這種情操和理想,怎麽會長年累月跋涉在荒山野嶺之間?

《周易·乾》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這些年來,大家基於共同的誌趣、追求,自然而然走到一起形成團隊,不摻雜任何私心雜念,不計較利害得失,難道不算是很快樂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