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西坪,嵻崀城和齊家坪遺址

27日,葉老師一大清早就攀登鍾鼎山。他推測可能是古代先民的祭天台。我們按他指引路線,隻上到半山,觀望一陣晨曦中的廣河河穀。

早餐後,三位北京專家,廣河文化局局長唐士乾、副局長馬寶民、學者馬俊華等同往石坡梁考察。按照唐局長設計路線,先考察石坡梁上的十裏墩,那裏既是當然烽火台所在位置,又是史前文化遺址,出土過彩陶。不過烽火台**然無存,隻有陶片散落在麥苗青青的田野間。遠眺山坡間悠悠梯田和綠樹,感慨不已。如此厚實的黃土層,如此高遠的台地。四千年前齊家人也應該是這種生存環境,隻是梯田不會覆蓋塑料地膜。

我們又繞過幾道山脊,探看屹立在高坪上的明朝烽火台。遠望如同一頂氈帽。這座烽火台就地取材,由黃土夯築,保存較為完整。這裏視野開闊,居高臨下,可俯瞰廣河縣城,能清楚觀測到對麵群山情況。墩台一角有道裂縫,寶民說大概是不久前的地震震裂的。墩台北麵有較為開闊的土地,可能明朝士兵種過蔬菜、花卉。

從烽火台處也可俯瞰到西坪遺址上殘存的兩道西秦城牆。

返回縣城,穿過一個深巷,便到城關鎮大楊家村附近的“阪泉”。幾棵大樹,高大城牆,開闊平坦的台地,田地裏耕作的人們,恬靜舒緩。“阪泉”因《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的炎黃“阪泉之戰”而著名,近年來引發爭論。有學者認為遺址應在北京延慶縣境內阪泉村,主要根據是:延慶西北部張山營鎮有阪山,有泉名阪泉,山腳下有上阪泉、下阪泉兩村;河北涿鹿縣稱阪泉之戰應發生在涿鹿縣,主要證據是:涿鹿有巨型古泉名阪泉,方圓4公裏聚集20多處古人類遺址、遺跡。另有學者認為阪泉在山西運城解州鎮。而廣河學者馬俊華等則認為我們現在所處的阪泉遺址就是炎黃部落大戰發生地。

下午考察的第一站就是西坪遺址。這處文化層很厚,馬家窯文化與齊家文化共存,兩天來從不同角度觀察幾次,終於成行。我們像羊群漫過田野,尋找古代文化的青草。王仁湘先生係著名考古學家,對各種文化層做出專業、精確解讀。吃不準就直接說吃不準,他從不用大概、或許、也許、可能之類語詞,這與時下有些所謂專家的信口開河截然不同,令人敬佩。與先生相識是2013年6月14—16日在榆林參加由上海交通大學與中國收藏家協會聯合主辦、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榆林文聯承辦的“中國玉石之路與玉兵文化研討會”上,當時參加會議的學者多,沒機會深談。沒想到會有機會陪同先生田野考察,不但能感受他嚴謹的治學風範,還能聆聽他解讀文物,莫大榮幸。王仁湘先生祖籍湖北,原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與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主要研究史前考古、邊疆考古、民族考古、藝術考古等,1974年以來,?他長期從事野外考古挖掘工作,曾先後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隊、西藏隊、甘青隊、雲南隊隊長,主持發掘了若幹重要古代遺址——其中就包括喇家遺址,著有《拉薩曲貢》、《臨潼白家村》、《中國史前文化》、《人之初——華夏遠古文化尋蹤》、《飲食與中國文化》、《飲食考古初集》、《史前中國的藝術浪潮》等,主編《中國史前飲食史》及大型考古學叢書《華夏文明探秘》40種等。

與西坪文化遺址緊鄰的是西秦古城遺址嵻崀城——其實它就建在西坪文化遺址上。

要說清楚這座城,得鉤沉西秦曆史;又因為這段曆史中包含民族融合等方麵的重要信息,因此整理資料盡量詳細。乞伏司繁祖上世代為乞伏鮮卑部落(包括乞伏、斯引、出連、叱盧等部)首領,遊牧漠北。十六國時期,鮮卑族乞伏部司繁繼任其父乞伏傉大寒為部落首領,遷居度堅山(甘肅靖遠西)。因屢受後趙侵掠,遂南下隴西,與漢人雜居,乞伏鮮卑因此又稱隴西鮮卑。371年,前秦益州刺史王統在度堅山攻打乞伏司繁,乞伏司繁在勇士川(甘肅榆中東北,因在漢勇士縣境內,故名;又稱苑川)抵抗。王統偷襲度堅山,乞伏司繁妻子兒女及五萬多部眾全都投降,乞伏司繁隻好也投降,前秦王苻堅封其為南單於,留他在長安;任司繁堂叔乞伏吐雷為勇士護軍,安撫乞伏部眾。373年,鮮卑人勃寒攻掠隴西,苻堅任乞伏司繁為使持節、都督討西胡諸軍事、鎮西將軍,討伐勃寒。勃寒恐懼投降。苻堅便讓乞伏司繁鎮守勇士川。376年,乞伏司繁去世,其子乞伏國仁繼位,仍為前秦鎮西將軍。383年,苻堅遣呂光征西域,同時征丁壯,南擊東晉,以乞伏國仁為前將軍,領先鋒騎。淝水之戰前,國仁叔步頹隴西在反叛,苻堅遣國仁率軍還擊。不久,苻堅淝水大敗。385年9月,乞伏國仁即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領秦、河二州牧,改元建義。並分其地置十二郡,築勇士城而都之,因地處戰國時秦故地為國號,《十六國春秋》始稱西秦,以別於前秦和後秦,後世襲用之。388年,國仁去世,其子公府年幼,群臣推國仁弟乾歸為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河南王,遷都金城(蘭州西北),降服鄰近秦、涼、鮮卑、羌、胡諸部,疆域西至金城、苑川,東暨南安、平襄,北抵牽屯,南達枹罕。394年12月,乾歸改河南王為秦王,保留大單於號的同時,中央置尚書省、門下省,進一步漢化。400年正月,乾歸因所居金城南景門崩,還都苑川。五月,後秦進攻西秦,乾歸兵敗投降,到長安,姚興署為鎮遠將軍、河州刺史、歸義侯。401年,遣乾歸還鎮苑川。407年乾歸被姚興留居長安。408年,乾歸長子乞伏熾磐在大夏古城對麵修築嵻崀城。409年,乾歸回到苑川,他派熾磐留守枹罕,自收眾3萬遷往度堅山,稱秦王,複國,遷都苑川。西秦先後與後秦、南涼、吐穀渾發生爭戰,將其民眾遷到苑川、枹罕一帶以充實勞力和兵員。412年二月,乾歸遷都譚郊(臨夏西北)。六月,乾歸及子10餘人為國仁子乞伏公府所殺。熾磐率文武及兩萬餘戶遷都枹罕,八月襲位,改元永康,自稱大將軍、河南王。414年,熾磐出兵滅南涼,複稱秦王,將勢力伸入四川西部羌族地域。428年,熾磐去世,太子慕末即位,改元永弘。

431年,西秦被夏國所滅,共曆4主47年。西秦學習漢人統治經驗,推行封建製度,同時大力提倡佛教。《榆中縣誌》載,鮮卑乞伏氏“崇尚佛教,供養玄高、曇弘、玄紹3位高僧為國師,追隨弟子300餘人。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名僧法顯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西行取經,到西秦國都苑川勇士城時,適逢佛教徒‘坐夏’,留住3個多月。”炳靈寺年代最早的169窟就是西秦乞伏熾磐建弘元年以前建成。

嵻崀城與大夏古城隔河相對,地勢更為險要,易守難攻,由此可見西秦時期局勢之緊張。當地有些學者撰文認為該城曾是西秦國都,但史料未見載。從建築時間來考察,正是乾歸被羈押長安時,其地又處在西秦重要基地枹罕與國都苑川之間的交通要道上,修城目的,昭然若揭。而西秦最終被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滅亡,令人浮想聯翩。因為赫連勃勃自稱夏朝後裔。如今破損不堪的大夏古城與嵻崀城遙遙相對,不知它們有多少曲折委婉的心事要傾訴。

嵻崀城後來更名為訶諾城。北宋時期,名將王韶率軍擊潰羌人和西夏軍隊,置熙州,收複河、洮、岷、宕、亹五州,對西夏形成包圍之勢。他收複訶諾城(嵻崀城) 後,宋神宗更名為定羌城。王韶駐軍臨洮開熙河,將地方特產洮硯作為禮品送人,在蘇軾、黃庭堅、張之潛、米芾等文人中傳播,後來竟成貢品,躋身四大名硯之列。

中午用餐時,油旋(鄭炳林先生考證藏經洞卷子裏有“油虎旋”記載)、饊子、炕炕、牛饊子、花果等各種美味麵品引起大家注意。王先生不但對中國史前考古有較為全麵研究,在飲食文化考古研究方麵也有建樹,他曾在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百家講壇欄目主講過古代飲食文化。王仁湘先生感歎說沒有文化交流,今天大家就不會享受到這麽多的美食。這些饊子、花果、餅子主要是燒烤而成。王先生說在沒有釜、灶時,可以把東西直接放在火上燒烤,這是一種古老方法,最原始。他們在青海喇家遺址發現一座石板做成的、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烤爐,製作時用薄石板支起來,下麵燒火,上麵放食物。在其它新石器時代出現的陶做的齒狀烤箅,上麵放食物或烤魚、烤肉。如今,烤乳豬,烤全羊、烤羊肉串等燒烤食品依然盛行。

下午,考察大夏古城、趙家遺址後,上高速,直奔齊家坪。一條新修的柏油路正在緊張施工,要迎接即將到來的齊家文化國際學術會議。

古代先民耕種過的土地上,辛勤的齊家坪鎮人自足自樂地生活著。他們大多數都知道安特生及其主要成就,友善打量來客。齊家坪台地上文化層隨處可見,各類陶片散布在田野間,恬淡自然。我們從高高的山塬上俯瞰洮河,遠眺對麵的大碧河穀。據說,大碧河發源於馬銜山,每當暴雨後就有玉石衝下,人們便到河穀地帶撿玉,或多或少,都有收獲。

之後我們穿過村鎮到齊家坪遺址紀念館。我們上次到達時是7月下旬,僅僅半年多時間,水泥道路已經鋪通,紀念館內頁整修一新。館內展覽安特生及相關文物、曆史圖片。大家建議應該在館前立一尊安特生像,紀念這位對中國考古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外國人。

安特生曾任萬國地質學會秘書長、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教授,兼任瑞典地質調查所所長。1914年,中國北洋政府根據當時地質調查所(隸屬於農商部)負責人丁文江先生建議,決定聘請安特生前來中國擔任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司顧問。北洋政府的目的是尋找鐵礦和煤礦,以實現富強之夢。安特生接受邀請,經過印度,輾轉到新疆,沿塔裏木河一路向東,內心交織著興奮、驚喜、衝動、希望、夢幻和理想,於1914年5月16日順利抵達北京。第二天便前往中國農商部赴任。後來,安特生完成了《中國的鐵礦和鐵礦工業》和《華北馬蘭台地》兩部調查報告。安特生對中國的印象大多來自斯文·赫定的《絲綢之路》。這部關於中國西域的巨著使沉寂多年的樓蘭古城重見天日,也讓斯文·赫定一舉成名。但他卻沒有斯文·赫定的好運氣:軍閥混戰使他的尋礦計劃變為鏡花水月,他獻身地質的夢想化為泡影。1916年,袁世凱倒台,地質考察研究因經費短缺而停止。安特生便把精力放在對古生物化石的收集和整理研究上,緊緊盯住浩如煙海的華夏文化。

1923年,安特生在《地質匯報》第5期發表《中國新石器類型的石器》。他推測中原地區的彩陶文化可能從西方傳播而來,便決定遷往陝甘地區,尋找史前文化遺址,以驗證其觀點。這年 6月21日,安特生率領考察團到達蘭州。此後幾年,他們主要在以蘭州為中心、半徑400公裏範圍內活動。他首先研究黃河沿岸地質,對用犛牛皮和羊皮製作皮筏子產生濃厚興趣,並將這些皮筏子作為搬運文物的工具。六七月份,他們繼續西行,在西寧十裏堡、貴德羅漢堂、西寧朱家寨等地進行考古發掘。9月,安特生的助手發現一處仰韶文化時期的聚落遺址——朱家寨遺址,發掘出43具人骨和大量隨葬品,是當時僅次於仰韶村的一次發掘。不久,1923年秋,安特生又在青海省湟中縣卡約村發現卡約文化遺址。“卡約”為藏語,意為“山口前的平地”。卡約文化是古代羌族文化遺存,年代約為公元前900~前600年,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東起甘青交界處的黃河、湟水兩岸,西至青海湖周圍,北達祁連山麓,南至阿尼瑪卿山以北廣大地區,是青海省古代各種文化遺址中數量最多、分布範圍最廣的一種土著文化,西寧盆地中遺址最為密集,顯然是其分布的中心地帶。居民以從事農業為主,工具多石器,有斧、刀、錘等,但已出現銅質的鐮、刀、斧、錐和鏃,手製陶器的典型器物為雙耳罐、雙大耳罐、四耳罐和甕等。

他們滿載而歸,回到蘭州過冬。在蘭州,安特生和他的助手收購了一批精美彩陶。1924年4月23日,他們沿洮河南下,抵達洮河流域,發掘了灰嘴遺址、辛店遺址、齊家文化遺址和馬家窯文化遺址。6月26日,他們發掘出廣河半山文化遺存,接著發現寺窪文化遺存。7月中旬,工作基本結束。

1924年10月,安特生回到北京,1925年返回瑞典。這年他發表了《甘肅考古記》,對以前觀點再次修正,否定中國文化源於新疆的假說,肯定彩陶及一些農業技術是從近東起源,並沿新疆、甘肅傳入河南;而仰韶是自成體係的文化。1927年、1937年,安特生又兩次到中國進行一些短暫考察。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中國史前文化的研究上。1943年,安特生出版他長期研究中國史前史的結晶《中國史前史研究》,再次修正其觀點,得出仰韶彩陶與近東無關結論——他徹底改變了“中國文化西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