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DIY: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縮寫,中文意思就是“自己動手做”。這個詞在中國流行應該在21世紀後。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應該是男人的一個基本素質。為什麽要DIY?對於男人來說,DIY並不是為了想省錢。主要是需要一個新鮮的理念,看膩了市場上工業產品的千篇一律,或千篇一律的市場的市場產品無法滿足自己家的特殊需要,“Do it yourself”的念頭就可能油然而生。做你需要的,做你想要的,做市場上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你自己的作品,成為DIY更高層次的追求。追隨“自己做”,而放棄“別人/機器做”。 我們貼近自然,我們自己動手運動勞作,我們在運動勞作中享受生活的樂趣。——這就是DIY。

我們現在熟悉的DIY其實在西方,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起源了。原意指不依賴或聘用專業的工匠,利用適當的工具與材料自己來進行居家住宅的修繕工作。不過DIY這用語的興起,要歸功至一位英國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與工匠貝利·巴克尼爾(Barry Bucknell),他最早明確的定義DIY的概念並且大力推廣,使得這用詞廣為人知。

在他的有意無意的推廣下,漸漸的DIY的概念也被擴及到所有可以自己動手做的事物上,甚至購買零件組裝個人計算機等,都被納入DIY範疇。DIY的目的也由一開始時節省開銷的理由,慢慢地演變成一種以休閑、發揮個人創意或培養嗜好的風氣。到了21世紀,DIY的用詞更為廣泛,比如美食DIY,發型DIY,等等,更有意思的是,在台灣的年輕族群中,它還常常具有一個比較特殊的衍生用途,用來含蓄地(或戲弄性地)意指人類的**行為。所以作為一個男人,當有人壞笑地問你“今天,你DIY了嗎?”你的回答要當心,別落入圈套。

其實,愛動腦動手的男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DIY了,隻不過,那時沒有這個流行的詞罷了。我的第一次DIY,以前也曾提過,就是為一個女孩子設計生日賀卡,用的香煙包裝盒,裏麵是白的,好用來作畫,寫字。到小店裏找整條香煙的外包裝,送給女孩子時效果狂好。

初中的時候。家裏已經有了一些書,隻是自己沒有一個書架。後來看中了母親用來擺放舊衣服的櫥櫃。於是,把櫥櫃一左一右的兩個門弄下來,然後量尺寸,用鋸子變化成書櫥的支撐板,雖然,被母親罵了一頓,但是我的第一個書櫥,還是受到了父親的高度讚揚,一口氣給了我200元去買書,充當門麵。

後來愛上了CD,家裏所有的磁帶全部更新為CD,CD如果不好好擺放,隻是一味壓著,時間長了會變形,影響收聽效果。在老表子的幫助下,我們做起了木匠,家裏劈裏啪啦的,到處都是鋸木聲,最終打了8個CD架,樣子也非常好看。

新房裝修,其他房間我沒有多過問,但是對書房,我經過精心考慮,決定讓木匠把書架打到房頂,以免浪費空間。因為,外麵購買的書櫥,很少有到頂的,整個看起來就不協調。在我的授意下,木工也這樣做了,現在我在書房裏寫稿,是環繞在圖書的周圍,效果非常好。

設計新房時,在老表子的幫助下,我還DIY了幾個裝飾框。第一個,就是收藏的一套火花,水滸108將,不知道是哪個高手畫的。到畫廊買了幾個櫥框,再到文具店買了彩紙作為底部背景,到最後一顆釘弄好,已經花了15個小時。第二天,有買了套金陵十二釵的剪紙,如法炮製,裝裱在兩個房門的門框上部,也算是氣質非凡。

其實,對女人最有殺傷力的DIY,我還是覺得是男人的修理技能。韓國經典電影《求偶一支公》裏,主人公鳳壽是個銀行職員,他的表白很質樸,卻很感人,“我希望我也有個老婆。我知道我沒啥成就,但我很有用。如果你去購物,我會幫你拎很重的東西,或者燒了保險絲,我都能夠處理。”

在韓國學校裏,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都比較重視性別教育,在課程安排上都有針對男孩和女孩特征開設的課程,如對女孩子開烹飪、茶藝、美容課,對男孩開電器修理課。

不得不承認,中國男人的動手能力要稍微弱點。所以我們中國男人,總是感覺缺

乏創造力和樸實的生活氣息。中國影視作品中,隻有三類主人翁形象,一類是高大全的英雄,這些人生下來就是革命的,不是炸碉堡,就是胸膛堵槍眼;一類就是苦大仇深的農民,這些人生下來就是吃苦的,像《活著》裏的福貴,表達的思想似乎就是一個,家裏人即使死光了,但是還是感覺“活著”真好;一類就是富二代,反正生下來就是有錢,像《奮鬥》,看不出任何奮鬥的精神,那些小年輕談生意都是幾百萬的談,還牛皮哄哄得一塌糊塗。但是姑娘們還爭著搶著要跟他們上床。

而韓國這樣的一個小國家,無論創作什麽樣的影視作品,似乎都離不開生活的本質。中國女性集體喜歡韓劇,我覺得就是因為人家走的是生活氣息的路,像《求偶一支公》裏的那句表白,“燒了保險絲,我都能夠處理。”,是多麽的有生活氣息的DIY能力,哪個女人不會為之感動呢!

我之所以上麵例證了那麽多,其實就是想說明,動手能力的重要性。就如培養一個男人的堅強精神要從小做起一樣,要想保持男孩子的創造力,必須小時候培養它們從小的動手能力和好奇心,修理是培養這種特性的一個途徑。

記得小時候,父親不大管我,我就喜歡把家裏的鬧鍾、電筒、插座都拆下來,當然,一開始都沒那本領再組裝的起來。直到有一次,我企圖修電視機,造成短路,自己掛在電線上抖了半天,如果不是保險絲燒掉生命就被抖掉了。在母親的建議下,父親開始因噎廢食,對我的修理天賦開始橫加幹涉,發展到最後,我的修理範圍,最多是換換家裏電表上的保險絲,其他的不允許我多過問。漸漸的,我對什麽都懶得動了,一心隻讀聖賢書了。

學校根本也不可能像韓國一樣,開設所謂的修理課。印象較為深刻的就是小學的勞動課,扛個鋤頭到農田裏去薅草。高中有個勞技課,也是聽年輕的女老師吹牛,從來沒有拿個什麽電器修理修理。

我現在有了孩子,彌補自己以前的不足,我開始著手培養孩子“學會修理”的習慣。雖然自己童年時打下的此類基礎比較薄弱,但是家裏隻要可能自行修理的東西,都是自己幹。為了小家夥,一個父親要起到示範作用,家裏特別準備了一個大工具箱,盛滿各種修理工具和小零件。我開始學著自己給自行車補胎,自己釘鞋掌,甚至自己修理玩具,這些我都帶著孩子幹。我相信,男人的這種“修理”精神,會在孩子身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利於孩子創造力的開發。

這幾年隨著修理技術的不斷提高,我甚至能夠修理DVD,其他的一些小電器小毛病都能自己搞定。我樂在其中,也找到了童年夭折的樂趣,同樣,孩子的動手能力也很強,雖然年紀很小,但是凡事很獨立。妻在外麵跟閨蜜們吹的最多的,不是我老公多有錢,不是我老公多有才,而是我說我老公什麽都懂,家裏有問題的小件,我都能搞定。我想,男人的修理能力,不但是創造力的源泉,也能給女人帶來莫大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