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如果解縉僅僅做一個文人,不要太沉溺政治的旋渦中,也許,他會得以善終。但是,解縉終究還是一個貪心的文人。文人搞政治,一般有3個層次:第一個層次,那就是淺嚐輒止,見好就收。第二個層次,不能自拔,難以收場。第三個層次,自以為很聰明,其實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內外交困,最終搭上性命。雖然解縉死的時候隻有47歲,但是他一生中卻經曆了3個皇帝。朱元璋這個殺人魔王,就是喜歡他,也許這就是眼緣。明史專家吳晗曾經統計,朱元璋殺的功臣名將、勳戚親貴,一點也不亞於他南征北戰所消滅的敵人總數。雖然解縉屢有得罪朱元璋,但朱元璋從來沒打算對付他。解縉的第一次投機,是因為朱元璋把他當兒子看待,讓他有什麽意見直接跟他這個“老子”提,不要懼怕。解縉就當真上萬言書了。《明史·解縉傳》,保留著上述的部分章節,其中文章一開頭,就寫到老朱這殺人狂魔的痛處。臣聞令數改則民疑,刑太繁則民玩。國初至今,將二十載,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嚐聞陛下震怒,鋤根剪蔓,誅其奸逆矣。未聞褒一大善,賞延於世,複及其鄉,終始如一者也。臣見陛下好觀《說苑》、《韻府》雜書與所謂《道德經》、《心經》者,臣竊謂甚非所宜也。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解縉如此批評朱元璋,朱元璋卻沒有動他一根毫毛,看來是真的喜歡他,這一次算是解縉的第一次投機成功。如果這第一次投機還帶有文人的正直和敢於進諫的優良品質外,那麽,接下來的投機就有點不地道了。建文帝繼位後,解縉很快適應新的環境,他被召為翰林待詔。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年輕的建文帝會給他一生帶來平安。可這樣安逸的日子,也就持續了4年不到。自古少帝易被欺,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是大家都曉得的建文帝叔叔朱棣的搶班奪權。解縉的性格中有典型的“寧如有瑕玉,不作無瑕石”,用現在的話說,寧願做鳳尾,也不做雞頭。建文四年,即1402年6月,朱棣打進了南京城。作為舊臣,解縉本應該自殺效忠。而且他還組織了幾個朝中朋友,大家約好一起自殺。據《明史·王艮傳》記載:燕兵薄京城,艮與妻子訣曰:“食人之祿者,死人之事,吾不可複生矣!”解縉、吳溥與艮、(胡)靖比鄰居,城陷前一日,皆集溥舍。縉陳說大義,靖亦奮激慷慨。相約死殉。從這段文字我們看出,解縉主動找到這些朋友,當時還演講了一番,大概的意思,就是一臣不能侍奉二主,我們現在不死,什麽時候死呢?讓我們一起殉國吧。這裏麵軟弱的除了解縉,胡靖也是個膽小鬼。自殺的當晚,他對家人還大聲嚷嚷,“你們快出來看看,外麵亂糟糟的,趕緊把家裏豬圈的門關好,小心偷豬賊啊。”你想想看,連豬都舍不得的人,怎麽可能舍得去自殺呢。這裏麵最虧的就是王艮了,他當晚從吳溥家中回來,就獨自把自己關入書房。等到家人發現他時,他早已喝下事先準備好的毒酒。解縉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投機。他本來是想到文廟中上吊的,但是走著走著,覺得非常不劃算,居然直接跑去投靠燕王朱棣了。朱棣本來就為方孝孺的破事非常不爽,得知解縉來投靠他,當然求之不得。畢竟他奪取皇位的理由名不正言不順,這時候建文帝的解學士都來棄暗投明,正好可以充分利用。從前天晚上7點,到第二天早上7點,前後不足12小時,解縉學士的兩麵表演,確實讓人有點不齒。不過,好在他沒有拉別人做自己的墊腳石,姑且不認為他是小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