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這兩次的投機,讓他步步驚心,但終究還是有驚無險。到了34歲,他更是成為《永樂大典》的總編輯,春風不可謂不得意。地位穩固以後,解縉又開始下一個投機對象,這次是大明王朝的第四個皇帝朱高熾。在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手中,他沒有失手一次,這一次,他自然更要深謀遠慮。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當時朱棣的意思是想立次子高煦為太子,但解縉仍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曆代事可為前車之鑒。朱棣聽後麵有不悅,對此議猶豫不決。解縉為說服皇上,隻說了一句話:“好聖孫!”這話倒是說到朱棣的心坎上去了,兩人相視而笑,最後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從此,功高權重的朱高煦深恨解縉。他自以為有戰功,又深得朱棣寵愛,常存奪嫡之心。見此情形,解縉本來可以左右逢源,但是他卻急吼吼地向朱棣上書,說朱高煦苗頭不對,勸阻說:“啟爭也,不可。”這句話也給他埋下了禍根,雖然皇帝也明白自己的位置,多少兒子都想搶,但畢竟他心中有杆秤,大臣再親,畢竟都不是自己的親骨肉。朱棣自然也是一個護短的家長,認為這是離間他們的父子關係,對解縉很有意見。永樂四年,朱棣賜黃淮等人二品紗羅衣,而獨不給解縉。漠國公邱福將朝廷機密“傳達延外”,朱高煦卻嫁禍解縉“禁中語”。五年,解縉又被誣為“試閱卷不公”,被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臨行前,禮部郎中李至剛因與解縉有宿怨,又誣縉,故即改貶交趾(今越南),命督餉化州。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歸,故隻好覲謁太子朱高熾而返。搞了這麽多年政治的解縉,沒想到會如此失手,犯下如此的低級錯誤。皇帝還沒死,就開始朝太子那邊跑。朱高煦又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這時候想想解縉當時投奔自己的人品,於是發了一通火,詔令將解縉逮捕入獄。解縉在獄中受盡嚴刑拷打,並株連多人。永樂十三年正月十三日(1415年2月22日),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朱棣看到有解縉的名字,說了一句很意味深長的話:“縉猶在耶?”專門以殺人為職業的紀綱自然明白,皇帝是真不喜歡他,於是便趕回獄中,假意置酒祝賀。解縉以為是毒酒,不敢喝。紀綱自己先試喝了下,解縉以為自己將重獲自由,就多喝了幾口。紀綱正好將解縉灌醉,活埋於雪中而死。一代文士奇才,就這樣稀裏糊塗地死了。解縉被害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子、兒女、宗族都流放到遼東。寫到這裏,不禁感慨,解縉年少成名,剛20歲就春風得意。他若像他的老鄉歐陽修一樣,把為文放在為官之上,怕也會得一善終。然而,他終究不是大文人,政治上又急著站隊伍,最終淒慘死去。朱元璋對他有恩,建文帝對他有恩,朱棣來時,本打算殉國的他,最終夜裏卻跑到了朱棣的軍營裏。皇帝身邊從來都有小人,但卻一直不喜歡文人做小人。最終,混了半輩子,卻以一種文人的隨便把自家性命搭了進去。47歲的他被灌醉,埋在積雪當中。如此死法,不知是浪漫還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