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張打鐵

一摸官,二摸財,三摸四摸打起來。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泡茶葉。茶也香,酒也香,十個雞蛋甩過江。江那邊,放大炮,江這邊,放小炮。姑娘姑娘你莫哭,還有三天到你的屋,姑娘姑娘你莫笑,還有三天到你的廟。廟上有對大白鵝,一飛飛到楊家河。楊家河有個惡雞婆,惡雞婆的姑娘多,吃我的碗,躂我的鍋,還要摸我的後腦殼。

由謝秀英老人傳唱。此謠有多種版本,這是武漢傳唱最廣的一種。就字數篇幅而言,它是童謠中的大塊頭。過細研讀,裏麵藏有不少老武漢的風情信息。

“張打鐵”是中國最經典的傳統童謠之一,又名“打鐵歌”、“擊掌歌”等。張為綱《“張打鐵”的研究》:“張打鐵”,這是我國南方很流行的一首兒歌,屬於手的遊戲歌謠(詳見1937年4月3日《歌謠》第三卷第1期第15版)。

兩孩相對而坐,邊唱邊擊掌。擊掌之前,先互相摸手掌,喚作“一摸官,二摸財”,接著就是“三摸四摸打起來”。開頭一作“一摸光,二摸財”、“一摸金,二摸銀,三摸四摸打手心”。 打把剪子送姐姐:舊時漢陽、江漢一帶鄉俗,女兒出嫁,其兄或其弟“送嫁”時,要帶剪刀一把,寓意是希望其勤儉持家,心靈手巧。

十個雞蛋甩過江:坐船過江,十個雞蛋衝抵船資。

江那邊,放大炮,江這邊,放小炮:這個炮,不是打仗殺敵用的,而是報時用的。舊時武昌蛇山上有“子午跑“,專門用來報時。每日響三次,早上卯時叫“醒炮”,中午午時叫“亭午炮”,晚上酉時叫“關門炮”。漢陽這邊也放,隻是比武昌小一些,所以說“江這邊,放小炮”。 躂:dá,摔物,借字。

《張打鐵》最早見於明代李介立的《天香閣隨筆》:“天啟時,南直有童謠曰:‘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還要家去學打鐵。’皆連臂而歌,手作打鐵勢”([明]李介立編撰《天香閣隨筆》,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3年版)。“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號(公元1621-1627年),也就是說,此謠最早的版本距今快四百年了。

清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中也提到這首童謠,並介紹有人講過此謠具有讖緯性。“湘有童謠,傳自明季,其辭曰:‘張打鐵,李打鐵,打把翦刀送姊姊……或曰,張、李者,即獻忠、自成之讖。其打鐵一以下,均暗兆順治以後年號,然乎?”。([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迷信五·湘中童謠》,中華書局,2003年8月)1937年5月,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曾對廣泛征集的《張打鐵》作過統計:湖北9首,江蘇、安徽各7首,四川、雲南各6首,江西、湖南各4首,廣西、河南各2首,河北1首,地域不明1首,共49首(詳見《歌謠》第三卷第5號)。這隻是當年的搜集,事實上,由於傳唱時間長,流行地域廣,《張打鐵》的版本數量遠不止於此,僅武漢一地,就有多種不同。

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姐姐殺個雞我吃,我不吃;殺個鴨我吃,吃半邊,留半邊,留到姐姐床頭邊,貓子拖到踏板上,老鼠拖到樹椏裏,爹爹去趕,丟了一把傘,媽媽去趕,丟了鞋板。

選自朱介凡《中國兒歌》第182頁,這是武昌流傳的《張打鐵》,朱先生幼時習唱。最後幾句亦有唱作“爹爹去趕,掉腳板,婆婆去趕,掉手板,放牛伢去趕,掉鞭杆,學生伢去趕,掉筆杆”。

統觀目前傳留下來的眾多“張打鐵,李打鐵”(少數作“金打鐵,銀打鐵”),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開頭部分的四句基本一樣,從“我要回去”開始分岔,有“泡茶葉、割大麥、學打鐵、打毛鐵”等,然後各自順著往下唱,有的成了風物歌,有的成了節令歌,有的成了敘事歌,有的成了勸喻歌等,有的最後變成了出嫁女兒的哭訴曲。在傳唱中,各有發揮,各有添加,各有改變,各有自己的語言特色。

《歌謠》第三卷第5號(1937年5月1日出刊)為“張打鐵”歌謠匯錄專輯,共輯錄各地有代表性的“張打鐵”共22首。其中第6版,有周仲敏在漢陽搜集的另一首《張打鐵》:

張打鐵,李打鐵,打把花剪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姐姐殺個雞我吃,我不吃;殺個鴨我吃,吃半邊,留半邊,留到幺姑床頭間,貓子拖到踏板上,狗子銜到糞塘裏,老鴉夾到樹椏裏,爹爹趕,蹩倒爹爹的腳板,婆婆趕,蹩倒婆婆的雞眼。放牛伢,撿回來,喂牛吃,爹爹一碗,婆婆一碗,媳婦伢,刮缽碗;放牛伢,跳腳板。

與前首武昌傳唱的有歧異,特別是後半部分,岔出描寫更細致一些。童謠的每一個傳唱者,都有可能是一個改編者,有的因記不完全而重編,有的因另有心得而添加,有的欲錦上添花而完善,不一一而足。童謠之魅力,或許正在於此。

張為綱《“張打鐵”的研究》認為,“張打鐵”應源起自安徽安慶望江一帶,一支往東,流傳到江蘇江寧溧水溧陽宜興等地;一支往南,流傳到江西南昌臨川豐城等地,再由江西往西,流傳到湖南長沙鳳凰等地,再由湖南往南,又流傳到廣西興安桂林等地;一支往西,流傳到湖北羅田漢陽等地,再由湖北往西,流傳到四川梁山重慶南充等地,再由四川往南,又流傳到雲南昆明蒙化騰衝等地。“張打鐵”之發源地尚可討論,而張氏列舉的流傳線路圖,又似乎和曆史上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移民路線有某些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