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六月天氣熱
六月天氣熱,扇子借不得,雖然是朋友,你熱我也熱。有錢買一把,一天扇到黑,無錢看人扇,熱得一身汗。
選自彭翔華《大城小巷》第28頁。
六月,農曆六月,此處泛指夏天。武漢夏天的熱是有名的,也是有曆史的,早在宋代,陸遊在其《入蜀記》中就記載了他路過武昌時難耐暑熱的情景,名不虛傳的“火爐”熱浪滾滾,足以令外地人特別是北方人望而生畏。日本人內田佐和吉寫過一本名叫《武漢巷史》的書,裏麵較為詳細地介紹1885年至1944年日本租界時期武漢曆史文化、生活娛樂等,其中第二章“武漢的氣候”有如是駭人的描寫:“漢口的夏天很熱,落在屋頂上的一隻麻雀被瓦片燙死後,掉在地上,貓吃了這隻麻雀後,舌頭被燙傷了”。
武漢坊間也流傳著類似的笑話,說有個武漢人死後在閻王殿被罰下油鍋,誰知他卻在油鍋裏麵一邊玩耍一邊嬉鬧,好不自在,閻王爺大驚,後來一打聽,這才曉得武漢的夏天比油鍋熱多了,久經“烤驗”的武漢人是不怕下油鍋的。人們笑道:武漢人死後在閻王老子那裏什麽刑罰都可能承受,就是不會再下油鍋了。
外來的大學生也被武漢的熱度嚇懵了,有個女生說去寢室樓頂曬個被子居然曬糊了,有個男生說到外麵跑步結果弄個“三級燒傷”,還有甚者:我一出門就被烤糊了。這裏麵有的是事實,比如被子燒焦,相關專家稱很有可能,因為化纖材料遇高溫時極易燃燒,有些隻是誇張的玩笑話。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直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這是一首“夏至數九歌”,選自《蔡甸民間歌謠集成》第84頁,許禮森搜集。“冬至數九歌”在我國流傳甚廣,“夏至數九歌”則比較少見,明代張岱《夜航船》錄有《夏至數九歌》,詞句有所不同。
冠,帽子,脫冠,去掉帽子,武漢有“伏天無君子”之說,即便再講究的人,熱起來了,不可能還是衣冠楚楚。脫冠是小動作,不值一提,很多男人早早就打起赤膊來。
熱度高不說,時間還長。即便熬到了立秋,還有“秋老虎”張著血盆大口在那裏候著。立秋(8月8日前後)過後,武漢還有半個月到一個月的高溫,俗呼“二十四個秋老虎”。這時日射強烈,暑熱難當,如猛虎下山,讓人繼續飽受煎熬。
“大暑小暑,如蒸如煮”,盛夏的武漢人,就象熱鍋上的螞蟻,走到哪裏,鍋裏都“炕”人。太陽炙烤大地,連柏油馬路都發熱發燙,似乎隨時都會燃燒起來。街頭巷尾到處都是看得見的熱氣騰騰,難尋一塊清涼。密不透風的小巷,持續不斷的高溫,擰得出水的潤濕,經常讓人悶得喘不過氣來;汗水不停地流著,滲出的黏液、鹽漬緊粘著皮膚,“醡”得人十分難受。偶爾吹來一陣涼風,人們馬上歎道:真比喝湯還要舒服!
那時沒有空調、電扇,解涼完全靠扇子。扇子最早叫翣(shà),後來叫箑(武漢話讀如sà),叫它扇子是因為它像門扇一樣,來回開閉,扇動空氣借以降溫。用於消暑的扇子種類很多,年紀大的人和小伢們用的是“鵝毛扇”,這種扇子很柔和,不傷人;姑娘伢們喜歡用“團扇”,撒點香水,香風襲人;男青年喜歡用“撒扇”(折扇),時開時合,逍遙自在;坊間最常見的是那種大蒲扇,風大勁足,價廉物美。
人們喜歡扇子,少不了來點裝飾。一些小學生總喜歡在大蒲扇上用毛筆寫字,然後經煙子熏一熏,再擦去墨跡,扇子上的字就會象印上去一般,煞是好看。還有在自己的折扇上題有“清風一把扇”之類的字句,頗有意境,還有添加流蘇、扇墜等。
老武漢扇扇子也有講究,忌扇“頂門心(武漢話,即頭頂前麵部分,也叫囟門)”,忌兩把扇子左右同時扇,有“乘涼莫扇兩把扇,死後變雁踩扁擔”之說。
一把扇子就是一個土空調,借什麽都可以,唯有扇子不借人。關於拒借扇子的歌謠還有一些,版本亦有不同,以下三首選自彭翔華的《武漢民間童謠輯注》:
扇子扇涼風,騎馬到廣東;廣東走一道,回來困覺覺。
困覺覺:睡覺。困,kùn,想睡,睡。
扇子扇涼風,扇夏不扇冬,有人來借扇,待到八月中。
關於夏天借扇的童謠,除了“六月天氣熱”那首以外,這首也是比較流行的。言扇子借冬不借夏,八月十五以後,天氣轉涼,扇子才開不借之禁,這些都表現了武漢的氣候特征以及人們的幽默風趣。
扇子扇涼風,時時在手中,誰個來借扇,先問土地公。
土地公,土地神。土能生萬物,人非土不立,人們尊土地為社神,古例列為“五祀”之一。土地公雖官卑職小,卻佑護一方生靈,與小民百姓最為親切。既為神,定能預知天氣熱與不熱,要想借扇,先問土地,不熱,就借;熱,那就借它不成。
另外朱建頌輯注《武漢民間歌謠》第129頁還有 “扇子扇涼風,騎馬到廣東,有人來問我,我是大相公”的詞句。 夏夜,大人們給睡在竹**的孩子打扇子,輕輕搖,輕輕念,直到孩子進入睡鄉,場麵十分溫馨。
六月天氣熱,扇子借不得
莫見怪,我也來涼快一下!
熱天熱事,哪興借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