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我家裏的幺叔

我家裏的幺叔數不清白,冇得大事不來做客。雖說是、雖說是親戚又不認得,他們搳比親戚還要親熱。伯伯和大大齊聲喊稀客,這竇裏的下下我也能稍許懂得,他們和伯伯搳是一樣,都有一顆心啦還又紅又熱。

由徐明庭先生傳唱。

幺叔:武漢有把堂叔、表叔統稱為幺叔的,口語中一般不帶“堂”字、“表”字。幺,yāo,小,但不一定是排行最末的。數不清白:形容很多。搳:方言,都,全部,搳比,都比。搳,用於動詞讀hā,用於表範圍副詞讀hà。伯伯和大大:黃陂、紅安等一些地方稱父親為“伯伯”,祖母為“大大”。竇裏:裏麵。下下:道道,名堂;下,hà;武漢話有“下數”一詞。稍許:稍微;許,xū。

樣板戲《紅燈記》中李鐵梅的這個唱段,曾經廣為傳唱,其京劇原詞為“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雖說是,雖說是親眷又不相認,可他比親眷還要親。爹爹和奶奶齊聲喚親人,這裏的奧妙我也能猜出幾分。他們和爹爹都一樣,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當時,社會上有人將這段唱詞翻譯成黃陂話來說念,受到了大人孩童的私下歡迎。黃陂話中的“白,客、得、熱、說”等,都帶有入聲字的韻味,搞笑風趣,特色鮮明。除此以外,這個段子的流行還從一個側麵表達了人們對“樣板戲現象”的不滿,厭惡文學藝術政治化,反對剿殺其他作品,唯我獨尊的極端做法,渴望正常的、多樣性的藝術欣賞和精神享受。

樣板戲,也叫革命樣板戲,其原作產生於文革前夕,改編確定於文革中,1967年5月24日,《人民日報》報道了“八個革命樣板戲在京同時上演”的消息,“樣板戲”一詞從此流傳開來。樣板戲是一種特殊文化現象,被列入者共有八個,它們是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等。

那個年月,大街小巷“朔風吹”,男女老少“謝謝媽”,舉國上下鬥“鳩山”;大江南北唱“朝霞”……武漢坊間盛傳這樣的順口溜:

七六五四三二一,人人頭上插紅旗。八億人口八個戲,哆來咪發梭拉西。

由韓雨平提供。

此謠揭露和諷刺了文革時期,文藝舞台上百花凋零和“紅海洋”的不正常現象。

人人頭上插紅旗,即指“紅海洋”運動。文革初期,為了營造革命的氛圍,大造革命的輿論,幾乎在所有的地方都塗寫有革命口號、標語、偉人語錄、畫像等,同時,塑造領袖塑像,標語牌、印製圖書、畫像、像章等,謂之“紅海洋”。八億人口,當時全國人口為八億多。

哆來咪發梭拉西:音樂唱名,自然大調式中的七個基本音級。

八個樣板戲,外加一個“西遊記”。

由葛亮提供。

此處的“西遊記”,並非指中國傳統名著《西遊記》以及相關文藝作品。西,指諾羅敦·西哈努克(Norodom·Sihanouk)親王,1970年3月柬埔寨朗諾發動政變後,其來到中國並長期居住,且受到有關方麵的很高禮遇,但民間不少人對他的態度並不是很熱情很尊重,多有微詞。“西”遊記,戲指有關西哈努克到處遊玩的紀錄片。

諸如此類的還有:

八個戲,三個戰,西哈努克到處轉。

由葛亮提供。

三個戰,指當年能公開播映的三部戰爭片,即《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除此以外,普通百姓能看得到的電影就隻有《新聞簡報》了,《新聞簡報》上常有西哈努克在中國四處訪問遊玩的消息,故曰“西哈努克到處轉”。

後來又有《龍江頌》、《磐石灣》、《杜鵑山》、《平原作戰》等類似樣板戲出現,人們繼續諷刺道:

一個女書記,站在高坡上,手捧紅寶書,抬頭指方向。敵人搞破壞,隊長上了當,支書抓鬥爭,麵貌就變樣。群眾齊擁護,隊長淚汪汪,敵人揪出來,戲就收了場。

鋼琴伴唱《紅燈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