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武昌九座門

遠望湖廣高又高,九門俱用銅鐵包。窩風避浪文昌門,升鬥量米平湖門。迎賓接駕漢陽門,挑魚賣菜武勝門。推車抬轎忠孝門,遊山玩景賓陽門。推翻滿清起義門,姑姑燒香保安門。和尚騎馬望山門,這是武昌九座門。 選自羅時漢《白沙洲蘆家》第110頁。

這是一首排工謠,可吟可唱,豪放大氣,如銅錘鐵板,鏗鏘有力。它講述了老武昌各城門名稱、地理風貌、功能特點、傳說故事以及城內外狀況等,每座城門前冠以四字說明,實乃點睛之詞,不僅扼要簡明,而且生動有趣,易記好懂。

武昌有城,始於三國東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吳主孫權在黃鵠山北側築城,取名夏口。南朝時宋孝武帝於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在夏口城立郢州,擴建和修葺城牆,世稱古郢州城垣,遺址現存於黃鶴樓後。隋文帝於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江夏郡置鄂州。唐寶曆年間,武昌軍節度使牛僧孺對鄂州城進行整修,擴充範圍,更新材質,以陶甓為城,武昌有磚城自此始。宋仁宗皇佑初年,鄂州知州李堯俞重修城池。

明朱元璋第六子朱楨分封武昌,是為楚王。此後,楚王世代盤踞武昌達262年之久,與明始終,此亦佐證了武昌城的價值和地位。《湖廣通誌·城池》載:“本朝洪武四年,江夏侯周得興因舊城增築之,城周圍三千九十八丈,城垣東南高一丈,闊二丈五尺,西北高三丈九尺,闊九尺,壕塹周圍三千三百四十三丈,深一丈九尺,闊二丈六尺,朵眼四千一百六十八個,城鋪九十三座,城樓十三座,門曰大東、小東,新南、平湖,漢陽、望山、保安、竹牌、草埠。共九門”,此時的武昌城已經全部改成磚城,城高壕深,形製齊整,依山為城,帶江為池,九門雄峙,蔚為壯觀。

乾隆《江夏縣誌·卷二》又有關於武昌城門名稱更迭的情況記載:“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都禦史顧轔易大東曰賓陽、小東曰忠孝、竹牌曰文昌、新南曰中和、望澤曰望山、草埠曰武勝。”

清末張之洞督鄂,為修粵漢鐵路,建武昌車站,方便交通,新築通湘門。通湘門在中和門和賓陽門之間,故址即今之紫陽路東端,靠近武昌火車站。此門加原九門,合計十門。

窩風避浪文昌門 文昌門位於西南,在武昌造船廠內,西距紅廟磯防水牆約280米,今解放路南段以西尚存一段文昌門正街。舊名竹牌門(竹簰門),因這一帶是竹木集散之地而得名,後改文昌門,以附近有文昌帝君廟而改名。武昌鸚鵡洲在時,洲岸夾江處,大小船舶俱可在此避風。洲沒以後,城南船隻才去巡司河口(鯰魚口)內避風,用“窩風避浪”來解說“文昌門”是十分貼切的。

升鬥量米平湖門 平湖門位於正西,今平湖門水廠附近,即彭劉楊路西段,花堤街口至臨江大道之間,城門內的一段路原名平湖門正街。此處修有平湖閘,歌笛、彎把、西湖、都司、寧湖等湖水都從平湖閘與長江相連的,平湖閘起到了平抑水位的作用,故名平湖。舊時附近有“官倉”,“升鬥量米平湖門”,是因為進米糧船多在此處停靠,1794年《江夏縣誌圖》標明,平湖門外有“糧倉”;1869年《江夏縣誌圖》標明,平湖門外有“南糧倉”,此可作為文獻佐證。

迎賓接駕漢陽門 漢陽門位於西北,在臨江大道與民主路**匯處,民主路西段(城門內至解放路)原名漢陽門正街。門外至漢陽有直通碼頭,故名。漢陽門外為武昌城對外傳統的客運碼頭,舊有等駕坡(董家坡)等地名。光緒十年八月初九晚七時半黃鶴樓慘遭大火,報紙報道:漢陽門外街董家坡一張姓作坊內,一徒工上樓不慎傾落油燈引起大火,風助火勢,火仗風威,燒毀了黃鶴樓。舊時人們多在此處迎來送往,因而有“迎賓接駕漢陽門”之說。當年孫中山踏訪武漢,就是從漢陽門上岸登臨的。據《孫中山先生蒞臨武漢五日記》記載,1912年4月9日:“中山先生一行登岸後,換馬車由漢陽門入城經長街直達都督府。這時,武昌旗翻五色,萬人空巷,長街兩旁,夾道鮮花,歡呼之聲,如浪如潮,爭睹這位蜚聲國內外的革命偉人”。

挑魚賣菜武勝門 武勝門位於正北,在今積玉橋得勝橋街口,西城壕巷口南側,為雙城郭,城門內至火炬路口原名武勝門正街。原名草埠門,因門外沙湖浩瀚,草高丈許而得名,後以“都武而昌,得地之勝”而改名。武勝門外為長江泥砂堆積平地,沙湖時較大,直抵城北,有大片菜地,城內居民稠密,菜蔬需求量大,漁民菜農皆由此門進出,“挑魚賣菜,吆進喝出”,恰是武勝門獨有的風景。

推車抬轎忠孝門 忠孝門位於東北,即今之小東門,在忠孝門街20、22、23號處。城門內至棋盤街口的一段路原名忠孝門正街。關於忠孝兩字的來曆:忠,指嶽飛,忠臣嶽飛曾駐守武昌,追封為鄂國公;孝,指孟宗,傳城內有孝子孟宗哭竹處。城外之忠孝門外正街,後一直與舒家街相連。至清末時,城北人口更顯稠密,城門使用率愈發高漲,出城探親、訪友、燒香、踏青、上墳之人,有推車者,有抬轎者,有步行者,有挑擔者,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坐轎者不一定都是高官,有錢人、三寸金蓮的婦人、老翁老嫗都會乘轎出入。此外,小東門外原皆荒山,少有住家,唯祠廟眾多,死者棺木多用車經此運出城外,這樣,車也多了。 遊山玩景賓陽門 賓陽門位於正東,即今之大東門,在武珞路與中山路交匯處之今新宜大酒店(原大東門飯店)北側。在城門內的一段武珞路原名賓陽門正街,城門外為賓陽門外正街。當時城門內蛇山東端南坡有龍華寺、嶽飛廟等,城門外有長春觀,洪山等,風光殊異,人們多由此進出,遊山玩水,賞花觀景。

推翻滿清起義門 起義門在首義路南端與起義街北端連接處,城門內的一段路原名中和門正街,城門外為中和門外正街。最早叫新南門,後以“中正仁和”之義改名中和門,1912年,為紀念辛亥武昌首義,又改名為起義門。1981年在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時,地方政府對起義門進行了重建,因此現存的起義門與曆史上的起義門(中和門)之真跡有一定差別。

姑姑燒香保安門 保安門位於正南,在保安街複興路口東側與複興路集貿市場大門之間,城門內至望山門街原名保安門正街,城門外至起義街為十字街。因與城中楚王府遙相對應,起拱衛作用而得名。姑姑,指尼姑,川劇《秋江》(楚劇叫《陳姑趕潘》)裏麵,老艄公就把陳妙常叫作“姑姑”,燒香求福,當然也包括“保平安”,因此,“姑姑燒香保安門”,可從歇後語的角度去理解。

和尚騎馬望山門 望山門位於古城南麵,今解放路南端,即武昌造船廠東門附近,城門內至保安街段原名望山門正街。原名望澤門,據《輿地紀勝》稱,望澤門經廣平橋可達南草市,當時在此可觀南湖,故稱望澤門。南宋後至明初城擴至今址,但仍稱望澤門,後覺可遠望紙坊之八分山,故改望澤為望山。王汗吾先生認為,民間傳說舊時的寶通寺占地很廣,廟宇在洪山,山門遠在武泰閘,和尚關山門要騎馬而去。“和尚騎馬望山門”,可能與此傳說有關,僅供參考。

城門是一座城市的曆史顏麵,不管是記憶中的還是現存中的,不管其顏值是高是低,它都是一份值得研究,值得存留的地方文化珍品。

清末光緒三年圖加標注說明

大東門

撤除城牆前的武昌漢陽門渡船碼頭

中和門(起義門)

漢陽門

漢陽門

從蛇山上看忠孝門、曇華林,美國人Frederick G. Clapp攝於1913年~19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