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笑得像糧票

一下子哭,一下子笑,兩個眼睛換倒跳;哭起來像妖怪,笑起來像糧票。

兒時習唱。

前麵亦作“一個眼睛哭,一個眼睛笑”。一下子:下,hà,一會兒。 換倒跳:民間有“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說法,“哭”對“災”,“笑”對“財”,一哭一笑,自然是“兩個眼睛換倒跳”,很形象的描繪。妖怪、糧票句:形容哭的樣子像妖怪一樣令人恐怖,笑的樣子像糧票一樣逗人喜歡。多見男生以此謠來嘲弄女生。

笑得像糧票,是武漢新俗語,形容人笑得好,也含有挖苦、揶揄的意思。隨著糧票退出曆史舞台,這句話現在很少有人說了。

在計劃經濟時期,商品短缺,物質供應不足,中國社會經曆了長達三十多年的“票證時代”,各種商品皆需憑票購買,糧票是用來購買主食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票證,故武漢有此俗語。

其實憑票供應不是中國最早采用的,更不是唯一的。蘇聯在十月革命後,美國在二戰期間,因商品供應緊張,都曾發放過各種票證,其種類也不少,直到現在,個別國家仍然采用票證供應方式。

票證通常分為“吃、穿、用”這三大類。除了各種糧油票外,食品類還包括肉票、魚票、蛋票、糖票、豆製品票、糕點票,甚至蔬菜票等,日用品中的肥皂手紙、煤炭火柴、水瓶茶杯等,無一例外都要票;穿戴方麵,除了布票、棉絮票以外,汗衫背心、毛線手帕等,都有相應的票證。還有些隻印號碼的票,叫“機動票”,其用途臨時通知,比如過年時,3號票買二兩黃花菜,4號票買三兩木耳等。有資料說,1961 年,某城市憑票供應的商品達到了156 種。購買工業品,還有工業券,武漢人俗稱“工分”,有些大件、貴重商品以及非必需生活品,如“自行車、縫紉機、手表”等,需要的工業券很多,買上一件。要好多家、好多人才能湊齊。

老婆婆,賣麵窩,幾多錢,買一個?三分錢,買一個,還要一兩糧票哦。

由王瓊輝提供。

糧票是特殊經濟條件下的曆史產物,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背景。在那個年代,糧票堪比鈔票,有時沒有糧票,拿著鈔票也買不到食品。居民遷往他地時,除了轉戶口,還要轉“糧食關係”,這是關乎生存的大事。糧食定量因年齡、性別、工種等有所區別,糧票按月發放。每月總有那麽幾天,居民要到糧店領糧票,有時糧店人員也到居民點上門服務。城鎮居民買糧食,除了糧票,還要“購糧證”。

農村好,農村妙,農村吃飯不用票。

糧票主要是用於具有城鎮戶口的居民,所以說“農村吃飯不用票”。不過,這首童謠帶有玩笑性質,正話反說。那時候城鄉差別很大,政策積極鼓勵城裏人下鄉,嚴加管控“農轉非”,即農業人口轉為城鎮人口。嚴格的戶籍管理以及城鄉二元分割的製度,使農村人進城受到極大限製,其中糧油票就是最大的障礙。沒有城裏人的身份,就拿不到這些票證,就無法生存。

在一個以“一大二公”為特色的年代裏,武漢一些街道也出現過“城市人民公社”、“吃大食堂”等所謂“新生事物”,不過時間不長便啞炮了。三年困難時期,全社會進入了節糧度荒年代,城市居民的糧食定量被壓縮削減,副食品包括蔬菜等也是供應嚴重不足。以前曾經憑票供應的商品,有時也無貨供應。控製每天的食量,成了重中之重,很多家庭實行分餐製,各吃各的。當時社會上出現了不少諸如“瓜菜代、人造肉、雙蒸飯、粗糧細做”等各種應對糧油肉食嚴重不足的窮辦法。

傳統以米飯為主的武漢,那時細糧很少,大部分是粗糧,特別是有種紅高粱米最難吃,又糙又澀口,傳說是蘇聯人拿來喂馬的。就這數量也有限,不夠吃,人們就把它磨成粉子,攪成很稀的糊子,以水充量,坊間戲稱“紅糊子水”。還有蓮子殼、幹苕片等都曾用來當糧食,至於野藕帶、野蒿子、老包菜葉子,幹芋頭禾等都成了人們腹中的佳肴,隻要是能吃的,都是好東西。

有首“吃雜糧”的歌謠這樣唱道:

洪湖水呀長又長,男女老少吃雜糧,吃了雜糧肚子疼,打起屁來臭死人。

由羅時漢提供。

麵包成稀奇,蛋糕是補品,糧食不可能用來釀酒,喝酒也是一種奢望。凡事也有特例,困難時期中後期,市場也出現了一些不收票的副食品供應,坊間統稱為“高級食品”,實際上,所謂“高級食品”,隻不過是一些桃酥、喜餅、水果糖之類而已,不過那時的確很“高級”。雖不要票,但價格很貴,有些甚至是票證供應的十餘倍、幾十倍。一個雞蛋一元錢,一個喜餅五元錢,現在看來不貴,殊不知,那時一個普通工人每月的工資也就三、四十元,一個月賺的錢,隻能吃三、四十個雞蛋,七、八個“汪玉霞”。所以人們又歎道:“七級工,八級工,趕不上農民一擔蔥”。

這些高級食品,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可望不可及。針對那些吃得起高級食品的人,民間又傳出了諷刺歌謠:

高級點心高級糖,高級迷子進食堂,食堂冇得高級麵,高級迷子進醫院,醫院冇得高級藥,高級迷子過了腳。

由羅時漢提供。

迷,讀méi 2;迷子,俗呼癡迷於某事的人,比如棋迷子,書迷子,舞迷子等。高級迷子,此處指生活狀況較好,有條件經常跳舞、經常吃高級食品的人。過了腳:武漢話謔稱死亡。

這首童謠,那幾年各地普遍流傳,有很多版本,韋君宜《思痛錄》記錄了北京流傳另一個版本:“高級點心高級糖,高級老頭上食堂。食堂沒有高級飯,高級老頭上醫院。醫院沒有高級藥,氣得老頭要上吊。上吊沒有高級繩,氣得老頭肚子疼。”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993 年,全國糧油實現敞開供應,糧票等已無用武之地,悄然退出了曆史舞台。

八十年代的口糧標準

武漢市1962年職工副食品購買卡

樸素的生活

1955年,湖北省發行的第一套糧票

《武漢文藝》1960年第6期 [城市人民公社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