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男將女將”都是“將”

老漢口的市井文化,是周邊的鄉土文化、本地的碼頭文化、傳統的商埠文化和外來的殖民文化的融合,文明和愚昧相伴,高雅和粗俗摻雜,美好和醜陋並存,在漢口不同的區域環境中,有較大的區別。三皇街則顯得江湖味、鄉土味、世俗味、市民味更濃烈一些。

漢口把成年人都叫做“將”,男的叫“男將”,女的叫“女將”,這實際是“男人家、女人家”合音快讀的結果。三皇街的男將們大多喜歡抽煙、喝酒、品茶,還打點牌,但基本上還是蠻顧家的,肯做家務事,而且還會做家務事,這幾乎成了三皇街的街風。

一到星期天,天晴了,就會看到一些男將們一大盆一大盆地洗衣服,漿被褥,女將們則在旁邊幫忙。其實幫不幫忙不要緊,男將們有的是力氣。有的女人希望男的多做事,又怕他做不好,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喜歡在一旁作指導。而男將做事,最怕女將在一旁指手畫腳,不幫忙不說,做一下,她“叨嚼”一句。此種最易惹人“上火”,男將們在忍無可忍的時候,吵吵架是避免不了的,弄不好,還會拳腳相加,打了起來。

三皇街的男將們大多數都“舍得吃”,也會做飯,都有幾樣拿手好菜,平時的飯女的做得多一點,一旦來了客人或逢年過節,還是男將來掌勺做菜。有些男將“一末帶十雜”,燒火做飯帶“引伢”,比女的都還過細些。特別是在年輕一排的男將們中,真正的“甩手掌櫃”極少極少。三皇街的女人們說,“男做女工,到老不中,這裏的男將們已經不中,所以隻好做“女工”了。

在這裏,男將們狠,女將們也不“癱腔”(示弱),男女基本上是平等的。

三皇街的女人們嗓門大,男人們聲音粗,男的女的說話都愛“帶渣滓”,都喜歡“充老子”,最有代表性的是“三養的”(婊子養的、幺姑養的、鴇媽養的)。婊子養的不用解釋,幺姑指的是未出嫁的小姑娘,至於“鴇媽養的”,外地人聽不懂,學不會(我曾經聽過幾個外地人學這句話,怎麽學也不夠味),就是武漢人多半也隻曉得說,同樣弄不懂它的意思。“鴇媽”指的是妓院的老板娘,也就是現在管“小姐”的“媽咪”。武漢話還有“鴇娘養的、鴇大媽的”等俚語,意思相同。“鴇媽”本來是“管理幹部”,卻下海養了孩子,太醜了。

生爐子,煙燻火燎

這“三養的”都是罵人出身不好,在外地人看來粗俗不堪,其實它和北京人罵“他媽的”,江浙人罵“娘希匹”並沒有什麽高下之分。說它是“帶渣滓”自有道理,因為它在多數情況下並不是真正的罵人,可以說隻是一種語綴,前綴、中綴、後綴而已,有時不帶渣滓反而顯得不夠親熱,顯得有點生疏,甚至虛偽了。哪個男的如果說話文縐縐的,不帶渣滓,街上的人反而會說他屁裏屁氣,象個“姨娘”。

楚人說話多帶感歎語,一驚一炸的,《史記》裏麵就曾有過生動的描寫,三皇街的人說話,或許還有這個遺風。話語中多半帶有“耶呃,約哦,你嚇(he)我,是的撒”等語氣詞、口頭禪,它們的穿插使得一句話有高有低,、有停有頓、有腔有韻。幾句“漢罵”,幾聲牢騷,幾陣咋呼,驅散了煩惱,宣泄了不滿,有時還能趕走夏日的燥熱。當然,這裏的姑娘們如果說話不帶渣滓,嗓門小一點、聲音柔一點,再咬個腔,拿個調,那就會象漢戲一樣好聽,我們偶爾在小巷裏還可能有這種耳福。

《1876年湖北武漢全圖》中,有街名古三皇

日常生活不完全是粗俗,在三皇街平時見得最多的還是講禮性、講文明、謙讓客氣、親切和宜,也常有溫柔和情誼在小巷洋溢、彌漫。

比如說人們開口說話就“您家”長、“他您家”短,早上見麵必有問候、一時不見,則問長問短,借東西還的時候一定要說“勞慰您家”,自己吃飯旁邊有人的時候,一定要說“有偏您家”,做客時一定要感謝主人說“您家費力”。還講究行要讓路,坐要讓席。請客吃飯,一張桌子,誰上誰下,總要扯來讓去。

三皇街還保存著一種鄉村似的親情,一街人相互之間很少叫名字,姓張的就是張爹爹、姓王的就是王叔叔,還有三姨媽、二姑媽、張太婆、李家家、就象一家人,十分親熱。一家有喜,隔壁左右都沾光。就是平時哪家煨個湯,弄點好吃的,也要請對門對戶的嚐一嚐。偶爾遇上一個外來的,問路的,一定會十分熱情,客客氣氣,指指點點,就是把自己的事放下來也要幫人幫到底。人們陶醉在原始的質樸之中。

助人為樂,急人所難,在三皇街幾乎就是家常便飯,一家有事,全巷子的人都幫忙,誰個受人欺負,不用號召,就會有許多人挺身而出,大打抱不平,江湖上的義氣、豪氣此時就會油然而生,小巷也仿佛是條“正義巷”、“英雄巷”。當然,明哲保身的人也有,從不跟他人“來哉”(來往)的、從不管閑事的人也有,總體說來,這些人在三皇街沒有什麽市場,也沒有什麽影響。多數人性格豪爽,直來直去,風風火火,辦事幹脆爽快;心窟眼多,喜歡算計的人則是少數,所以,人們也不必時時提防他人,也不愁遇事無人幫忙,活得也還輕鬆、自在。

三皇街有些人也喜歡“抖狠、帶意思、玩味”,喜歡“看熱鬧、傳小話、沾點小便宜、挑點小事端”,也經常為點小事扯皮拉筋,相互爭鬥,甚至大打出手。這時候,總會有人出麵代和,調解,化除矛盾。幾十年的老街坊,幾代人的老感情,彼此知根知底,哪個人有幾斤幾兩,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三皇街的人似乎有個共識,那就是:有“板眼”(本事)的人不會住在三皇街,在三皇街抖不起好大的狠,要抖狠就到外麵去抖。

這樣一來,街坊們即使有點矛盾衝突,能帶的就帶過去,能圓的就打個圓場,最後大家求得你好我好,相安無事了。喜歡“打狗子架”,一鬧緊鬧、死不“下地”(結束)的人也有,不多。

幾十年,也可能是上百年,人們就這樣有爭有吵,有幫有助地過來了,直至各自完成各自的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