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激情教育中的純真歲月
兒時的教育是深刻的,深刻到決不會因為你的成長成熟而完全消失,它幾乎隨時隨地都在影響著你,盡管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知不覺的。
現在盛行“勵誌教育”。一根巨大的、無形的、亦不知源自何方的鞭子,在身後不斷地鞭策著學童們,告誡他們要學會競爭,要努力拚搏,起跑線上不能輸,任何時候都不能輸,否則就會落後,就會被淘汰……我們小時候接受的是一種“**教育”。彷佛一團熊熊烈火,在爐膛裏不斷地燃燒,燒得人心潮激**,燒得人熱血澎湃,燒得人相信一切理想和願望都會成為現實,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成堯為舜……純真歲月,社會學校家庭,特別是老師,總是強調“現在學好本領,長大好接革命的班”,反複叮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要學先進、學英雄、做好事,不做壞事”。
時勢造就英雄,榜樣人物一個接著一個,董存瑞、黃繼光、向秀麗、雷鋒、王傑、焦裕祿,還有劉文學等。武漢也出了個少年英雄叫呂錫三,1959年夏天,他在黃孝河為救落水小朋友而光榮犧牲,年僅13歲。他是我們崇拜的對象,學習的榜樣,現在,武漢青少年宮還有他的塑像,江岸區還有“呂錫三小學(原安靜街小學)”。
榜樣中居然還有一位現實生活裏未曾有過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小虎子”。小虎子是一個漫畫人物,是個小學生,“中國少年報”每期都有他做好事的漫畫,五幅畫組成一個故事,有趣,我們愛看。相比而言,小虎子更貼近學生生活,更容易學一些,在我們心中,他就是一個可以學到的真實人物。班上少先隊成立了小虎子小組,專門做好事,大家搶著做衛生,擦黑板,還很認真地幫同學削鉛筆、講作業。
少先隊員戴著紅領巾,光榮!少先隊幹部還興佩戴“標誌”,大隊長“三杠”,中隊長“二杠”,小隊長“一杠”,我戴的是“二杠”,光榮以外,還有自豪。
小虎子漫畫“大辦鋼鐵”
在學校做好事還不夠,有時還戴著紅領巾到外麵去做好事。
記得有個星期天,吃完午飯後,我帶著幾個同學步行到江漢橋幫別人推板車。那時,武漢三鎮大量物質運輸靠人力,靠人拉肩扛,街上的板車比汽車少不了多少。老江漢橋很陡,拖拉費力,需要人幫忙。我們象螞蟻一樣,人多力量大,幫人推車幹得很歡。拉板車的人連聲感謝,我說道,是雷鋒叔叔叫我們這樣做的。雖然個人沒有留名,但還是把六渡橋小學的名字告訴了他,老師說學校可以告訴別人。
有些職業,武漢人稱呼起來很有意思,比如把為汽車輪船拉客的叫“兔子”,把小買小賣的叫“販子”,把替人挑擔子的叫“扁擔”,把幫人拉車的叫“繩子”。
過了一會,一個“繩子”走了過來,我這才注意到,有幾個人拿著一頭帶有鐵鉤的繩子站在一旁,眼神不是很友善,原來幫人拉車上橋,一次可以掙五分錢,我們學雷鋒卻掐了別人的生意。“繩子”說,你們雷鋒也學了,現在,哪裏好玩哪裏玩去。
從五十年代末開始,教育反對讀死書,提倡學習和生產勞動相結合。即使是小學,政治思想教育也十分突出,讀報紙講時事每天是少不了的。學校課程開得很齊很足,除了語文、算術以外,還有珠算、手工勞動、音樂、美術、地理、體育、曆史、自然等。五年級,還開了門農業常識課,老師在黑板上教我們什麽叫水田,什麽叫麥子。小學高年級起,就有學工勞動,到工廠,到車間,我們就曾經到漢口電池廠勞動過,那時覺得勞動是一件愉快而光榮的事。
各種活動豐富多彩,讓人激動和傾心的時刻總是閃個不停,什麽“營火晚會、故事會、聯歡會、足球籃球賽、科技小製作”等,六渡橋小學的學生足球隊、乒乓球隊都有點小名氣。學校每年還要舉行文藝匯演,各年級各班都有節目。在大禮堂的舞台上,曾經演過《逛新城》、《筷子舞》、《美麗的哈瓦拉》、《黑孩子傑克》等歌舞和小話劇。我也在上麵露過臉,演過一個小節目,說的是一個小孩不愛惜樹木,亂搖亂晃,導致花兒凋謝,枝葉落光。我演一棵“小樹”,有幾句唱,幾個動作,演“大樹”的是一個姓朱的同學。
由學生組成的汽槍隊,是最引人矚目的。汽槍射擊比賽是一種體育競技項目,我曾是當年的汽槍隊隊員。一般同學隻能玩玩“麻雀槍”、玩具槍、噴水槍,而我們能玩“真槍”,汽槍隊隊員們真讓人羨慕極了。
汽槍隊是由一個名叫桂學森的老師負責,他把這支隊伍帶得有聲有色有名氣有影響。訓練場地主要在大禮堂,大操場,練臂力、練姿勢、練瞄準,“準星、照門、靶心三點成一線”,寒來暑往,很辛苦也很單調很乏味。我們參加過不少比賽,還到武昌那邊比過。汽槍比賽有臥、跪、立三種射姿,有位姓尹的同學,在臥姿無依托1×10比賽中,打了93環,破了省記錄,報紙都登了,學校給予了專門的表彰。後來我們還打過小口徑步槍。
過去,六渡橋小學的大門正對三民路,好門麵,很醒目。三民路連接著銅人像和六渡橋,這段路地處鬧市,曆來交通秩序混亂,人多車多,車行無序,人行無忌,人車相爭,互不相讓。每天中午放學,為了讓住在對麵的同學安全通過馬路,值班的老師一邊吹著“叫具”(哨子),叫來往的車輛停下,一邊組織學生拿著短木棒在馬路中間立起兩道人牆,這時,過馬路的同學便迅速而有秩序地從人牆中穿過,又安全又穩當。我參加過排人牆,排人牆的同學都是經過選拔的聽話的好學生,當時,覺得又刺激又榮耀。
實事求是地說,當時普及城市小學教育還是很盡力的,政策方麵極少功利色彩,對貧困學生比較關照,學雜費不貴,每學期2.5到3.5元,絕對是一費製,絕無亂收費概念。家庭特別困難的不但可以減免學雜費,還能申請學生助學金。助學金分為三等,最高的甲等每月可拿到九元錢,按當時的物價,九元錢憑購糧證可以買七八十斤大米,對於一個讀書的小學生來講,應該是很優厚的待遇了。當然,申請助學金最重要的是政治條件,首先要家庭成分好,祖宗幾代不能有任何問題。同時嚴格控製名額,真正能享受助學金的同學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