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漢腔與京腔

不管外地人怎麽評價武漢話,住在古三皇的老居民們都一直以說武漢話為榮。

老一輩從四麵八方走攏來,口音有點複雜,有變味的家鄉方言,有彎管子武漢話,也有比較純粹的漢腔,而年輕一排,則是一口清脆響亮的漢碟子。

大武漢話好聽,這是老街坊們從心底湧出來的共識,他們還有理論依據,還能舉出諸如“差一票成國語”之類的街傳巷議,其中,最強有力的支持則源自於我的老伯父。

老伯父在戲園子裏麵混了幾十年,他您家一生坎坷,這輩子別的福沒有享到,戲,是看夠了的。若論談戲,在三皇街可以掛頭牌,出了三皇街當然就另當別論了。

斜對門有個小青年叫圓子,有天無意中說了一句:“這漢劇聽起來怎麽象京劇吖?”被老伯父喝住:“不懂,就莫在這裏瞎款!”,圓子一頭霧水。

老伯父說:“隻能說京劇聽起來象漢劇”,那不是一回事嗎?還是不懂。繼續開導:“是兒子象老子,就不能說成老子象兒子,漢劇,是京劇的老子!”似懂非懂。

陳年故事開了鑼,老伯父打開了話匣子。

漢劇曆史悠久,往先叫“楚調”,徽班進京,其實裏麵有不少是楚調藝人,唱著唱著,紅了,火了,市井百姓,王公貴族都愛上了這一口,連皇帝太後老佛爺都離不開。於是,在天子腳下,一個新的劇種,汲取四方營養的京劇就發芽了。開始徽班稱雄,慢慢楚調占了鼇頭,特別是餘三勝、譚鑫培等湖北籍的藝人對京劇貢獻最大,所以,京劇的板式,腔調、韻白等都存有明顯的漢劇骨架。

有一年,陳伯華率人進京演出,連周總理都說“京劇是從漢劇來的”,陳伯華礙於梅蘭芳、王瑤卿等名家的麵子,講客氣,說“我們不敢這樣說”,周總理馬上說“我敢說”。

漢劇《哭祖廟》

繼續發問:過去老武漢人把京劇叫什麽?當然不曉得,叫“一鍋熬”,我們都笑了。一鍋熬是一鍋熬,不過主菜還是漢調。

想當年,京劇初到武漢,不為人們所熟悉,單挑單演,觀眾不多,沒有什麽人看,就隻好和漢劇搭班,搭漢劇的鑲邊,一出戲裏有京有漢,因為同宗同源,所以配合起來很容易,既自然又默契。大雜燴生命力強,後來,京劇的實力越來越雄厚,發展也日趨成熟,京漢同台就基本絕跡了。

高興起來就談戲,談起來就一套一套的,看見聽者有興趣,老伯父越談話越多。接著念了一句京劇台詞,《失空斬》中,諸葛亮:“我把你這膽大的馬謖啊”,像不像武漢話,像,圓子和我們直點頭。再用北京話念一念,那真叫不是一個味。京劇舞台上有沒有北京話,有,《失空斬》中那兩個白鼻子老軍就是說的北京話。

循循善誘,老伯父說,京劇的正角、要角都用湖廣韻,而那些醜公子、醜婆子、醜丫頭、醜地保、醜太監之類的配角、醜角,則是清一色的京片子。從過去,到現在,都如此。

小結設問:這又說明什麽?標準答案是“武漢話有味,好聽”。此刻,我們小一排的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武漢話竟有如此一份“光榮”。

京劇《徐策跑城》

老伯父的此番說教,也很快傳遍古三皇,街坊們過細一想,還真是那個事。於是,越發喜歡自己的方言。

記得小時候,經常聽老伯父哼戲,有漢劇,也有京劇,他喜歡泡壺釅茶,端個小杌子,坐在門口邊喝茶、邊哼戲、邊潤味。

漢劇唱的最多的是“小薛義在學中懶把書念,懷抱著聖賢書轉回家園……”,《三娘教子》中的一段。我聽多了,耳熟,雖不會唱,但這唱詞我至今還能默寫。

這多年來,小街上不斷有外出謀生之人,我就是其中一個。有位大姐早年去了新疆建設兵團,難得回一次,探親回來一口京腔,有些婆婆好奇,專門找她扯“野棉花”,為的是聽她說話的那個味。談完家常,則搖搖頭,癟癟嘴,不以為然,背後議到:山西驢子學馬叫。

我到宜昌工作38年了,鄉音未改,在老街坊眼裏,是熱愛家鄉的典型,一口漢腔,回去一次表揚一次。

其實,出了自身,還另有原因。

我工作生活的葛洲壩雖地處宜昌市,但自成一體,在所轄大約十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少見本地方言,流行的卻是一種“次武漢話”。當然,不能說是很地道,過細聽來,多少有點變味。

葛洲壩的人來自五湖四海,東北、山東、福建、安徽、四川等,還有湖北各地的,最終把武漢話作為通用語,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這種現象在湖北其他地方也有,比如十堰之二汽、潛江之江漢油田、遠安之066、均縣之丹江口等,還有青山的紅鋼城,武昌的武重,日常生活使用的均是“次武漢話”,其詞匯雖然有個別差異,但調值完全是模仿漢腔的。

這也許是我的口音基本無變化的一個外圍原因吧。

有個外地朋友對我說,武漢話像吵架,很衝,我糾正道,武漢話象唱戲,很亮。

武漢話平聲多,普通話裏麵不少仄聲字,在武漢人口裏都是平聲。平聲字有個特點,發音幹脆,響亮,象迸出槍膛的子彈。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部隊裏操練,教官們的口令“齊步走,向前看,向後轉”等,都是變音之聲。每字平行發出,一字一音,聽起來威武雄壯,粗狂有力,充滿陽剛之氣,用仄聲是絕不會有這樣的效果。

“向前看”,普通話是“去聲、陽平、去聲”,如果不變,完全按此聲調司令,定然了無精神,軟綿無力,再有本事的教官也調動不了積極性。“齊步走”,普通話為“陽平、去聲、上聲”,照此一喊,下麵的人準會跟著號令扭了起來。

有的武漢人說話聲音大,快,不注意場合,再加上平聲多,因而會產生一些誤會,讓外地人有吵架的喊覺。

過去沒有麥克風,唱戲完全靠真功夫,腹內乾坤,氣出丹田,湖廣韻亮亢激越,二黃調韻味醇厚,從中都可以窺見武漢方言,湖北聲腔的蛛絲馬跡,由此看來,說武漢話象唱戲,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