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我家就住六渡橋

六渡橋一帶的居民被公認為是最正宗的武漢人,古三皇的人最自豪的也就是這一點。

“你住在哪裏?”碰上有人這樣問,他們都會洋洋自得地說:“我屋裏就住在六渡橋”。但凡碰到初相識之人,即便別人不問,他們也會主動告知。

說三皇街,無人知曉,說六渡橋,八方皆聞。

其實,現在的六渡橋隻是一個大概的地理範圍,並無具體所指。有條六渡橋街,在銅人像旁邊,它隻是一條小巷,僅有5戶門牌,可能是武漢市最短的一條街,不是通常人們口中的六渡橋。

六渡橋曆史上肯定有座橋,且有“六度橋、綠豆橋、六道橋、六鬥橋、陸渡橋”等多種寫法,地名由來也諸說不一。

相關典籍上講,六渡橋因附近的六度庵而得名。葉調元在一首詩的自注中提到六度庵,“自上堤自在庵至下堤六度庵、會館約十餘所”。“六度”本是佛家語,即通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方麵修煉,到達彼岸。清道光二年(1822年)範鍇所著的《漢口叢談》中有首《漢口竹枝詞》寫到:“妾似垂絲牽不斷,郎如飛絮任斜飄,人都說是傷心樹,怕上春風六度橋”,這是它最早的文字記載,六度橋後傳為六渡橋。

關於六渡橋的來曆,三皇街的老人們則另有故事,他們說這一帶原來是湖淌子,臭水溝,有個遭業的太婆,兒子早年去世,剩下一個獨孫淌水時,不小心失足淹死。太婆傷痛欲絕,為了告慰亡靈,她將自己家裏僅存的六鬥米全部拿出,發誓要募捐修橋,以絕後患,人們很同情,也很感動,紛紛出錢出力,最後橋修成了,就取名“六鬥橋”,“六鬥橋”後傳成“六渡橋”。

古董爹爹卻堅持說,應該叫“綠豆橋”,因為當年修橋的太婆拿出的不是米,而是綠豆。“綠豆”、“六渡”,今天的武漢話讀音完全一樣,在老輩的口中,“豆”讀duò(跺),而不讀dòu。光頭俗呼“青皮豆”,有首漢味童謠:“青皮豆,豆青皮,青皮頭上插紅旗”,這兩個地方的“豆”發音都是duò,說的時候,嘴巴還要略微嘟起。古董爹爹的根據似乎要充分一些,街上的人都說“lóu duò 橋”,可能說的就是“綠豆”。孰是孰非,不得而知。

六渡橋不長的曆史,卻見證著老漢口的輝煌與風雨。

這一帶的建築和街衢完全可以和租界比美,顯示了華界民族資本的誌氣。南洋大樓曾是國民政府的辦公地、全國的革命中心,民眾樂園多年來都是武漢蜚聲海內的娛樂中心,這裏有紅色的“長江書店”,有日寇在漢最大的“慰安所”,有日軍的招待所和兵站,文革中,這一帶曾是武漢派性鬥爭的聚焦點……最使六渡橋聲名遠揚的還是它的百年繁華,在很長時間裏,它都是漢口的商業中心,沒有到過六渡橋,就等於沒有到過漢口,人們都這麽說。

家住六渡橋,這似乎不止是一種精神待遇,住在這裏,可以充分享受生活之便和購物之樂、享受都市文化的熏陶。

城市城市,有城就有市,或者說有市才有城。市,最原始的意思就是做買賣,搞交易。武漢是個大商埠,因商而興,生活在這個城市裏的人,仿佛天生就喜歡購物,喜歡逛街,喜歡買進賣出。有些人甚至買東西有癮,一天不買點什麽,一天不舒服,是真正的“市”民。

這裏是武漢的南京路,購物太方便了。六七十年代漢口有三大商場,“六渡橋百貨公司”,六渡橋占了一個,“中心百貨商店”和“友好商場”離此也隻有一站地,附近還有永安市場、工藝大樓等無數個各式各樣的大小店鋪。

六渡橋百貨大樓,是一座標誌性建築。最早叫“東安旅社”,和它對門的中南旅社一樣,曾是老武漢有名的大旅社,後改叫“遠東飯店”,其後一度被日軍漢奸霸占。解放後改為百貨商店後,生意興旺昌盛,遠近聞名,文革中叫“紅太陽”,街上的人卻一直叫它“六門”,“六百集團”曾是上市公司,創造過輝煌。

老“遠東飯店”,上世紀四十年代

用“人山人海、人頭攢動”來描寫六渡橋似乎永遠不過時,春夏秋冬,朝暮亭午,一刻也不見減少,一刻也沒有安寧。

外地人到六渡橋,大包小包,一次買個夠。三皇街的一些人,特別是些年輕人,卻把六渡橋當成自己的菜園子,隨時隨地去逛它幾逛。逛的時候,細細地掃描,靜靜地觀察,慢慢地等待,輕易不出手,隻有發現那些價廉物美的、稱心如意的、時髦緊俏的東西時,他們才會毫不猶豫,說買就買。

小巷裏也總有一些人換著充當義務情報員,一有消息,一有發現,飛速回報,然後大家結伴而至,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樣,購物不盲目,錢雖不多機會多,錢用得稱心如意。人們有時間有機會選擇比較,反過來也逐漸滋長了不俗的鑒賞力和評判力。

六渡橋是漢口的一個門麵,**後期為了宣傳“市場繁榮、物價穩定”的大好形勢,有時也會投放一些計劃外的物品,特別是逢年過節。有凡尼丁、的確良,氯綸毛線、錦綸絲襪、羊毛衣、膠領衫,還有上海產的出邊布鞋、拉絲杯子、“克勒米傘(一種鍍鉻遮陽傘)”、黃石的回力球鞋、武漢的兩眼皮鞋、沙市的鴛鴦床單等,都是精貴貨,平時難得一見,六渡橋偶爾有賣,街上的人都會在第一時間內發現,你呼我喊,一得為快。

街坊中不少人還喜歡義務幫人購物,有種過度的豪爽和熱情,甚至還有貼錢辦事的,代勞的結果雖然隻是一些口頭感謝,但精神愉悅最容易讓他們陶醉。

過去,計劃經濟,買東西不興還價,要買就買,不買請走,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現在興還價了,三皇街上的一些人,特別是些女人們,又個個成為講價錢的高手。“還價”如“鬥法”,“識貨、見多識廣、嘴巴子油、耐得煩、講求策略”,這五大“還價秘笈”她們一應俱全。女人們即使不買東西,也會把討價還價當成一種娛樂,很多人樂此不疲。

成功的還價,既讓她們少花了銀子,又平添了許多的樂趣和滿足。一個成功的還價案例,或許還會當作經典,在小街久久流傳……六渡橋也是漢口飲食的展覽館,有蔡林記、福慶和、老萬城、德華酒樓、老會賓、郭鎰泰、東來順等一大批老號名號;六渡橋還是漢口的娛樂中心,亦有民眾樂園、美成劇場、楚風劇院、新華電影院等一些久負盛名文化休閑場所。

新華電影院原名叫大華電影院,1946年修建,原址在花樓街,1953 年遷至六渡橋重建,1954年建成,是武漢市首家國立專業影院,因地處鬧市,生意一直十分紅火。多少年來,新華電影院門口總是堆滿了,幾乎成為一個堵點,過路行人不用力還擠不過去。

在文化蕭條時期,如同沙漠一般,幾乎就沒有什麽電影可供播放,看場電影實不簡單。

有個順口溜,形容當年的電影:“中國電影,新聞簡報”,那時國產故事片一律不讓放,隻有新聞加點科教片;“朝鮮電影,又哭又笑”,有《賣花姑娘》之類的苦情片,也有《蘋果熟了的時候》之類的喜劇片;“蘇聯電影,洋槍洋炮”,盡是些十月革命的電影,看到的都是打打殺殺;“阿爾巴尼亞電影,摟摟抱抱”,什麽《海岸風雷》、《廣闊的地平線》,有幾個男女青年擁抱親吻的鏡頭,被人們當稀奇傳。

老電影海報

也是一時時的風氣,來此看電影的年輕人居多,他們多半借看電影之名,找地方談戀愛。城市裏到處是房子是人,那時在大街之上,是不準男女勾肩搭背的,連手都不準挽,公園裏不到天黑就把人往外麵趕,難得找個花前月下,於是,電影院就成了戀人們的伊甸園,黑暗之中,樓摟腰,捏捏手,不易被人察覺。

那些有親吻鏡頭的外國電影,票肯定緊俏,好長時間,新華電影院就是放“新聞簡報”,也要排隊,特別是晚場。門口總少不了買“飛票”的人,加價倒票的現象有,不多見。

三皇街離這裏近,買票方便,街上的青年伢們喜歡起早床買票,留兩張票晚上“釣魚”。所謂釣魚,就是瞅機會把票賣給漂亮的,沒有同伴的姑娘伢,然後和她一起看,邊看電影邊展開攻勢,厚著臉皮談七說八,扯野棉花。奇跡當然不會發生,一無所獲也無所謂,起碼有人陪著看電影,這個夜晚不寂寞。

似這樣亂撒亂鉤,也不完全是大海撈針,也有特例,街上“何喜”的媳婦,就是從兩張電影票開始,一步一步走進古三皇的。一晃三十多年了,她的孫子,現在都會“打醬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