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年風年俗

家鄉的小集鎮於鄂豫接壤處,便集中沿襲了這兩地的風俗習慣。每年的臘月,人們便開始上街購置年貨,這個時候也是集市中最熱鬧、最紅火的時候。臨街的商店門口總會再擺上一個攤位,放滿色彩鮮豔、琳琅滿目的小商品。條件好的商家還會播放鑼鼓喧天、喜氣洋洋的音樂,把節日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店裏總是簇擁著從鄉下來趕集的人,他們不斷地挑選著自己需要的東西,不停地詢問著商品的價格,一時間,叫賣聲、討價還價聲充斥著耳膜。最後,人們總會大包小包地拎回自己需要的東西。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一過,人們便進入過年的備戰狀態。二十四、五打掃庭院,二十六、七漿洗衣被、二十八、九開始“下鍋”(把準備好的雞鴨魚肉等切成塊兒,拌上麵放在油鍋裏炸熟),三十兒便開始包餃子,貼春聯。一般情況下,這餃子要包足三天的用量,因為從初一到初三是不能動菜刀的。我一直弄不明白為何有這個規矩,後來母親解釋為“這是給家庭主婦定的規矩,讓這些一年到頭拿菜刀做飯的人歇歇。”兒時,我們最盼望的就是“下鍋”這一天。那天,從中午開始,大人們便開始忙碌了,有時會一直忙到晚上十點左右。他們會往鍋裏倒進大半鍋油,然後燒火至熱油翻滾,再把和好的麵揪上一小團兒,在手中按扁拉長,丟至熱油鍋中。不一會兒,一個個黃亮亮、噴香焦酥的油餅便在大人們巧手的嫻熟翻卷中惹紅了孩子們的眼。每到這時,我們兄妹幾個會魚貫進入廚房,爭搶剛出鍋的油餅。大人們還會炸出雞鴨魚肉、圓子、麻葉、五香蠶豆等讓人垂誕三尺的東西來,因為等不及這些好吃的,我們往往會流著口水進入夢鄉。

除夕之夜,大人們不忘把剪刀之類的東西藏起(因為初一這一天不能摸剪刀),一邊把第二天要招待客人的瓜子點心擺上桌,一邊讓孩子們把新衣物都拿出來放好,並不厭其煩地叮囑“零點一過不能開抽屜”、“初一的時候不能把垃圾掃到門外,不能把水潑到門外”之類的規矩。待到零點,遠遠近近便響起了“劈劈啪啪”的鞭炮聲。這個時候,似乎大人們也忘卻了一年的煩惱,和孩子們一道開心地大叫,點放鞭炮和煙花,吵醒了寂靜的時刻,點紅了半邊的夜空……盡管人們很晚才進入夢鄉,但初一一大早就開始互相走訪拜年了。孩子們穿上新衣服高高興興地和大人們一起走親訪友,學說著祝福吉祥的話語,還會把愛吃的點心等裝滿各自的口袋。當然這一天最開心的還是圍看民間組織的“舞龍燈”、“劃旱船”巡回表演了。舞龍燈的都是些身強力壯的小夥子,他們身穿黃色的衣服,頭係毛巾,腰纏紅帶,手持舞棒,在空曠的場地上左右舞弄,一條長長的飛龍便活靈活現了。龍燈舞完後,一位“老漁父”便會率領幾名“村姑漁民”粉墨登場了。旱船都是這些民間藝人們用彩紙、棍棒等紮起的,色彩異常鮮豔。上麵畫著精美的圖案,再配上村姑們的紅衣綠褲,成了小集鎮上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們載歌載舞,吸引了眾多的男女老少,特別是擺在船尾的醜角——“媒婆”更是把人們惹得捧腹大笑。“媒婆”總是最後一個出場,卻能穩穩地成為焦點人物。她會把一個紅紅的大鞭炮當成飾品掛在腦後高高梳起的發髻上,臉蛋兒上塗滿劣質的鰓紅,穿上一身古怪的衣服,手搖一把破爛的舊扇子,亂扭著腰身登場。那滑稽的穿戴、精湛的表演總能把節目推上一個個**,給鄉鎮上的人們帶來無限的樂趣。有時候,人們還能看到“踩高蹺”、“舞獅子”、某個豫劇團的演出等傳統節目。

待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一過,人們才在這圓滿、和諧、吉祥的湯圓中結束了真正意義上的“年”,又開始了新一年的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