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言乞討者

孩提時代,住在鄉下,常遇見兩類乞討者:流動型及暫住型。

流動型乞討者一般隻在某天出現在某村一次,他們一般背著一個小包袱,帶著一根拐杖,有的還領有一孩童。待走至農戶門前,會很卑微地掏出一個大瓷碗,向主人家道明來意。若是討來了飯食,無論稠稀,總會深深地對主人鞠上一躬以表謝意。鄉下的孩童大都頑皮無比,每見至這些衣衫襤褸的乞討者,會哄笑著揀起地上的小石塊向他們砸去,他們卻並不反抗,也不言論,隻是不斷地抬起胳膊遮擋著,表情悲戚地快速躲開哄鬧的孩子們。大人們若是瞧見,必定會嗬斥無知的孩童,並講明這些外鄉人行乞,定是家鄉又遇了大水或遭了火災,出來逃難的。他們的言語中總是充滿了同情。

暫住型乞討者,一般就是本村或附近人,多數是瘋癲病患者和被子女遺棄的孤苦老人。晚上,他們大多都有一個固定的落腳點,或是村口某家的柴垛,或是誰家的牆角。第二日,待主人發現,必定會拿出笤帚將他們哄趕至遠處,生怕他們身上的虱子跳到自家屋裏。盡管如此,村民們卻似約定好一般,不忘在飯熟之後,給他們端去一碗,看他們感激的麵容時,不免會搖頭歎息幾聲。有時,主人忘了將自家的碗端回,不久就能發現那碗已被洗得幹幹淨淨送回門前。有時,家中無人忘了鎖門,受過恩惠的乞討者會遠遠地照看家門,若是看見外人想進屋,他們便會大聲地叫喊,以示警告。

閑暇之餘,村婦們聚在一起納鞋底、聊天時也經常會提及這些乞討者,言談中不乏惋惜與關切。

多年來,每當看到有人抱著一個病孩子,或是一身肮髒孤獨無助的老人行乞時,我總忍不住掏出零錢來。在我以為,幾元零錢於自己是無所謂的事,但於這些行討的人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碳,可卻因此遇到不少麻煩事。

前兩年,我們這裏來了一討飯的人,身強力壯卻是衣冠不整,滿臉汙垢,整天在垃圾池裏揀東西吃,晚上隨便找一牆角過夜。一個冬日,天異常冷,學校已放寒假,我正在門口小餐館吃水餃,抬頭看見此人正站在對麵的圍牆邊瑟瑟發抖。當時由於下的水餃比較多,我便把鍋裏剩下的盛在塑料袋裏遞給了他。不想以後再見到我手中有食物時,他總是迅速走近,眼睛盯著食物。幾次之後,我覺得他有能力謀生,便不再給他東西。之後一段時間,他見到我時便做出怪異之舉,或是唱歌,或是故意發出聲響以引起我的注意。我愈是不理他,他愈是怪異,甚至開始嚇唬我家孩子。此屬好吃懶做之徒,並沒有感恩之心。

近一周,我又遇到了三個乞討者,有的甚至把手伸在行人麵前,不給錢就一直不走,儼然一副誓不罷休的樣子。雖然,我對此很反感,但還是極不情願地掏出零錢。

也有不少“行討”人為了討得更多的利益,不惜教唆一些不明事理的孩子行乞,實屬可惡。

一個冬日,我剛從廣場的肯德基店出來,就有一個周歲左右的女孩蹣跚著向我走來,手裏拿著一疊一元、五角麵值的鈔票,嘴裏不斷喊著“媽媽、媽媽……”這麽小的孩子,還不怎麽會說話和走路,竟然開始了行乞生涯,其家長真是利欲熏心,全然不顧給孩子帶來的負麵影響。大概是出於職業習慣,我對著孩子說:“你媽媽呢?她怎麽能讓你來做這種事?”正說著,一個十歲左右的女孩走過來,一聲不吭地帶走了她,大孩子的手裏也拿有一小疊鈔票。我追著說了句:“給你家大人講,小孩子不能做種事,要安心讀書,要懂得靠自己的勞動獲得報酬!”

幾天後,我再次途經這裏時,發現那個大點的孩子依然帶著小孩子把手伸向人群,公然行乞,臉上毫無靦腆與羞愧之色。我忽然痛惡起她的家長來,竟然唆使孩子出來,借助人們的同情心,好討來幾個錢。卻不想他們其實已把不勞而獲、扭曲的人生觀植入了孩子的心靈,給了她們一條不健康的人生之路。

時代變遷,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改善,基本上沒有背井離鄉逃難的乞討者,卻多了一些利欲熏心的“職業乞討者”。家中蓋著樓房,白天衣冠楚楚上著班,晚上卻披上“乞討服”者大有人在。他們對施舍者的態度由最初的感恩漸到漠然,甚至耍起賴皮,拉住行人的衣角,接到錢後才肯鬆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