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作文的選材問題

課代表:劉老師,這一次講課內容是什麽?

劉老師:上一次,我們講了作文就是寫話,寫自己心裏想說的話。那麽,一個人每天想說的話很多,是不是都可以寫進作文呢?不可以,必須有選擇,一定要選擇那些最有意義、最能表達自己思想的話來寫——這就是選材。作文選材很重要,它直接決定一篇文章的成敗與得失。

課代表:劉老師,你能不能給同學們講具體一點?

劉老師:好的。去年,浙江有一位同學給我QQ發來短信,說他要參加市裏的作文比賽,有三個作文題他都想寫:《綠葉的訴說》、《給楊利偉叔叔一封信》和《地理課上的風波》,而第三個作文題,是他親身經曆過的事:

……一次,地理老師講到中國版圖,先在黑板上畫出中國地圖輪廓,然後問大家,中國版圖的圖型大體像什麽?

同學們一時不知道像什麽。

老師啟發式地指著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地形和渤海灣上的大連,又問:“大家再仔細想想,這像什麽動物?”

腦筋來得快的同學馬上說:“像雞頭!”

老師很高興:“對!像雞頭!”老師又進一步問,“那麽,再聯想到海南、新疆這些地方,我們中國地圖整體形象像什麽呢?”

同學們一起說:“像雞!”

給我寫信的這位同學,他覺得中國地圖不一定像雞,也有些像羊呢。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地形和渤海灣上的大連,酷似一撮山羊胡。

他馬上別出心裁地說:“像羊!”

地理老師聽了有些不高興,同學們一致說像雞,你怎麽一個人說像羊?就批評這位同學故意搗亂。

劉老師:這位同學心裏覺得很委屈,他沒有搗亂。大家想想,這三個作文題,如果是你,你會先寫哪一個呢?我們用排除法來遴選一下好嗎?《綠葉的訴說》,他隻是看到一些小樹被人摘去樹葉,很可惜,心裏就產生一種想法,想告訴人們,樹葉不能摘。對他來說,這僅僅是一種感覺。《給楊利偉叔叔一封信》是夾敘夾議表態性的文章。而《地理課上的風波》是他深有感觸的題材,他說中國地圖像羊,老師批評他搗亂,實際上他並沒有搗亂。說中國地圖像雞,僅僅是一種象征意念而已。說中國地圖像羊,同樣是一種象征性的意念,為什麽說像雞就不是搗亂,而說像羊就是搗亂呢?

我能猜出來,這位同學心裏有好大不服,老師這麽不公正的批評,他一定會記在心裏。記到心裏去的東西,是一種感受,對他來說,《綠葉的訴說》是感覺,《地理課上的風波》是感受,感受一般要比感覺深刻。所以,我毫不猶豫地建議他寫《地理課上的風波》。他寫了,結尾幾句還挺精彩,我念給大家聽聽:

“……中國版圖像‘羊’,那是一隻美麗的藏羚羊,它從青藏高原跑到北京,成了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五個福娃的第四個,它將好運帶到全世界……”

很簡單的五句話,不但形象地描繪出祖國版圖,又與北京奧運會聯係起來,與世界聯係起來,作文的主題更加深刻。

這裏,我想重點說一個問題:為什麽對題材感知度不同,寫出來的作文就不一樣呢?說得通俗一點,有了感受的東西,說明它已深深地打動了你,已經觸及到你的靈魂深處,這樣的事,你想一時忘掉它,也已經是不可能的,隻能靠時間來慢慢磨滅。相比之下,感覺到的東西,還是一種初始的、掠影的,心靈對它不具備很深的記憶,早上發生的事,說不定,晚上就記不住了。

所以,作文取材,一定要挑選自己記憶深刻的寫,速記速忘,甚至模棱兩可的東西,最好不要選進來做作文材料。

課代表:劉老師,我也常常被題材所困擾,有時,幾個題材都想寫,這個寫一半,又想換另一個題材來寫,結果一個也寫不好,你說這該如何解決呢?

劉老師:這種情況比較普遍,提筆要寫作文時,幾個題材會冒出來,怎麽辦?好辦,當你麵臨兩個或兩個以上作文題材在一起打架時,你毫不猶豫地選擇你最熟悉、最順手的那一個來寫,由心靈感受來做評判,看心靈感受傾向哪一個,你就寫哪個。

課代表:謝謝劉老師!我來出兩道思考題,請同學們記一下。

1、感覺與感受有什麽不同?

2、麵對多種題材時,你應該選擇哪一個?

輕鬆時刻:趣味故事閱讀

思維陷阱

說,從前有個老國王,經常愛給大臣們出難題。

一天,老國王叫大臣們陪他到花園賞花,來到一個水池旁邊,老國王對水池看看,問:“你們給我說說,這水池裏,一共有幾桶水呀?”

大臣傻愣看了半天,沒人答出來。

老國王不高興:“哼!這點小問題,你們都答不上來,一群廢物!我給你們三天時間,答對者,重獎!答錯者,重打50大板!”

眼看三天時間很快就要過去了,大臣們急得團團轉,到了第三天上午,大臣們哭喪著臉,又一齊聚到池邊想辦法。

這時,水池那邊的花叢裏出來一個小男孩,往池子裏砸石子玩。

大臣們煩極了,就一起哄那小男孩。

小男孩見大臣們的臉色很難看,就問:“老先生們,今天何事這等不快?

大臣們更煩:“少廢話!趕快走遠點!”

小男孩不怕,又問:“什麽事?說出來,興許我也能幫幫你們哪。”

大臣們氣勢洶洶:“你這個小孩,人小說話不小!”

一個大臣指著水池說,“那好,我先問問你,這個池子裏有幾桶水?”

小男孩對池子裏看了看,說:“這不簡單極了?如果這個桶跟這個水池一樣大,池子裏就有一桶水。如果桶有這個池了一半大,池子裏就有兩桶水……”

大臣們一聽,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