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太華山日記 陝西西安府華陰縣

太華山即華山,遠望如花擎空,故此得名。因其西有少華山,故稱“太華山”。太華山地處陝西省華陰縣南,屬秦嶺東段,北臨渭河平原,高聳於眾山之上,壁立千仞,以險絕著稱。

主峰有三:東峰(即朝陽峰),南峰(即落雁峰),西峰(即蓮花峰)。有“自古華山一條道”的說法,形容其險狀。北峰(又稱雲台峰、白雲峰)、中峰(玉女峰)也很著名。西安府,為陝西布政司治所,即今陝西西安市。明代城牆、門樓、鍾樓、鼓樓等,至今保存完好,為明城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遊太華山日記》是天啟三年(1623)徐霞客遊太華山在陝西境內沿途的遊記。該記從入潼關寫起,對黃河在潼關的走向、東西大道的情況作了簡略的記敘,然後寫遠望華山之狀況。徐霞客經玉泉院、莎蘿宮、青柯坪,曆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蒼龍嶺等險道,遊遍華山頂上五峰,對華山的形勢和景物作了準確的描述。這是他首次逐日完整記述一個省的遊程,已不局限於旅遊名山,開始了係統觀察自然和描述自然。該篇記載了陝西東南部的山形地貌、水道源流、州縣轄境、水陸交通等,內容豐富,文字洗練。而初二所記“從西下,複上西峰……旁有玉井甚深”之句,中間可能有遺漏的文字,因玉井不在西峰,按今之實情,華山之頂玉女、蓮花、落雁峰間的山穀中有鎮嶽宮,玉井當在其宮前,此處讀者需留意辨別。

二月晦 入潼關,三十五裏,乃稅駕西嶽廟①。黃河從朔漠②南下,至潼關③,折而東。關正當河、山隘口,北瞰河流,南連華嶽,惟此一線為東西大道,以百雉④鎖之。舍此而北,必渡黃河,南必趨武關,而華嶽以南,峭壁層崖,無可度者。未入關,百裏外即見太華峴出雲表;及入關,反為岡隴所蔽。行二十裏,忽仰見芙蓉片片,已直造其下。不特三峰秀絕,而東西擁攢諸峰,俱片削層懸。惟北麵時有土岡,至此盡脫山骨,競發為極勝處。

【注釋】

①稅,通“脫”。西嶽廟,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區東約1.5公裏的嶽鎮東端,亦稱“華陰廟”,建築宏偉,廟內碑刻很多。

②朔(shuò)漠,北方沙漠之地。

③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

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

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因修三門峽水庫,潼關縣治遷至吳村。

④百雉(zhì),指長而高大的城牆。雉,古代計算城牆的單位,以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左傳》中有雲:“都城過百雉。”

【譯文】

二月底 進入潼關,走了三十五裏,就在西嶽廟停留住宿。

黃河從北方沙漠地帶奔流南下,到潼關後轉而向東流。潼關正好位於狹窄險要的黃河、華山口,北邊俯瞰黃河,南邊和華山相連接,隻有潼關這狹窄的通道橫貫東西,由長而高大的城牆封鎖著。如果不從潼關往北去,就必須橫渡黃河,往南則必須從武關走,而華山以南,崖壁層疊陡峭,沒有道路可以穿越。還沒進入潼關,百裏之外就能看見華山突兀高出雲上;等入了潼關,華山反而被山岡遮蔽了。走了二十裏,一抬頭,忽然看到一座座美如荷花的華山山峰,原來已經直達華山腳下。華山不僅落雁、朝陽、蓮花三峰秀美無比,而且東西兩邊簇擁的諸多山峰上,也都是刀削層懸的石片。隻有北麵不時出現土岡,到此時才完全露出岩石,爭相顯現出絕美的景色。

三月初一日 入謁西嶽神,登萬壽閣。向嶽南趨十五裏,入雲台觀。覓導於十方庵。由峪①口入,兩崖壁立,一溪中出,玉泉院②當其左。循溪隨峪行十裏,為莎蘿宮,路始峻。又十裏,為青柯坪③,路少坦。五裏,過寥陽橋,路遂絕。攀鎖上千尺幢④,再上百尺峽。從崖左轉,上老君犁溝⑤,過猢猻嶺⑥。去青柯五裏,有峰北懸深崖中,三麵絕壁,則白雲峰也。舍之南,上蒼龍嶺⑦,過日月岩。去犁溝又五裏,始上三峰足。望東峰側而上,謁玉女祠⑧,入迎陽洞。道士李姓者,留餘宿。乃以餘晷⑨上東峰,昏返洞。

【注釋】

①峪(yù),本意是指山穀,引申義是山穀或峽穀開始的地方,多用於北方地區。

②玉泉院,在華山北麓穀口,為登華山必經之路。

③青柯坪,在華山穀道盡頭,是上山途中唯一比較平坦的地方,有東道院和通仙觀可憩息食宿。

④鎖,鐵鏈。千尺幢(chuáng),為華山咽喉。兩邊均是峭壁,當中一條狹隘的石縫,中間鑿出三百七十餘級台階供人踏步,坡度極陡,每級台階的寬度不過三分之一的腳掌。兩邊掛著鐵鏈供遊人拉牽,接近幢頂處有鐵板可以啟閉。

⑤老君犁溝,此處東為絕壁,西為深壑,自上而下,共五百七十餘級。相傳老子修道時,見人們開山鑿道不易,便驅其乘牛一夜犁成此道,故名。

⑥猢猻嶺,即猢猻愁。該處崖壁陡峭,傳說以前從華山水簾洞出來的猿猴,每次到此即返回,連它們也難於通過,故此得名。

⑦蒼龍嶺,為登華山最險的地段。是一條狹而且長的山脊,南北長達一千五百米,踏步狹處僅尺許,兩旁為深穀,遊人必須牽住鐵鏈前進。

⑧玉女祠,在中峰玉女峰上。

⑨晷(guǐ),原意為日影。古人測日影以定時刻,故又引申為時間。

【譯文】

三月初一日 進廟拜西嶽華山之神,登上萬壽閣。朝華山南麵走十五裏,進雲台觀。在十方庵找到向導。從山穀口往裏走,兩邊山崖壁立,一股溪水在山穀中流淌,玉泉院位於溪水左岸。

跟著溪流沿山穀行走十裏,到莎蘿宮,道路開始陡峻。又走了十裏,到青柯坪,道路稍顯平坦。走五裏,過寥陽橋後,路就斷了。攀緣鐵鏈登上千尺幢,再上到百尺峽。順著崖往左轉,登上老君犁溝,越過猢猻嶺。距離青柯坪五裏處,有座山峰懸立在北麵的深穀中,三麵全是絕壁,這就是白雲峰。我放棄白雲峰而往南走,登上蒼龍嶺,經過日月岩。距離老君犁溝又五裏,開始登三峰足。看著東峰側邊往上走,到玉女祠謁拜,進入迎陽洞。一個姓李的道士留我住下來。於是用剩下的時間攀登東峰,天黑時才回到迎陽洞。

初二日 從南峰北麓上峰頂,懸南崖而下,觀避靜處。複上,直躋峰絕頂,上有小孔,道士指為仰天池①。旁有黑龍潭。從西下,複上西峰。峰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葉。旁有玉井甚深,以閣掩其上,不知何故。還飯於迎陽。上東峰,懸南崖而下,一小台峙絕壑中,是為棋盤台。既上,別道士,從舊徑下,觀白雲峰,聖母殿在焉。下至莎蘿坪,暮色逼人,急出穀,黑行三裏,宿十方庵。出青柯坪,左上有柸渡庵②、毛女洞;出莎蘿坪,右上有上方峰;皆華之支峰也。路俱峭削,以日暮不及登。

【注釋】

①“直躋”三句,南峰為華山絕頂,峰頂有老君洞,洞北有泉,冬夏不竭,稱“仰天池”。

②柸(bēi),古同“杯”,原意為盛酒、茶等的器皿。此處柸渡庵為地名。

【譯文】

初二日 從南峰北麓登上峰頂,順著南麵山崖懸空墜落而下,觀看避靜處。又上山,直登南峰絕頂,頂上有個小洞,道士指其名為仰天池。旁邊有黑龍潭。從西麵下山,又登上西峰。峰上岩石聳立,有石片覆蓋在岩石上,似荷葉一般。旁邊有很深的玉井,井上不知何故,建有閣樓。返回迎陽洞吃飯。而後登上東峰,南麵山崖懸空直墜,有一座小平台峙立在極陡的壑穀中,這就是棋盤台。登上峰頂後,和道士告別,從原路下山,觀覽白雲峰,聖母殿就建在那裏。下到莎蘿坪,天色已暗,急忙走出山穀,摸黑走了三裏,在十方庵住宿。出青柯坪往左上去,有柸渡庵、毛女洞;出莎蘿坪往右上去,有上方峰;全是華山的支峰。

道路都很陡峻,因天黑來不及攀登。

初三日 行十五裏,入嶽廟。西五裏,出華陰①西門,從小徑西南二十裏,入泓峪,即華山之西第三峪也。兩崖參天而起,夾立甚隘,水奔流其間。循澗南行,倏②而東折,倏而西轉。蓋山壁片削,俱犬牙錯入,行從牙罅中,宛轉如江行調艙然。二十裏,宿於木柸。自嶽廟來,四十五裏矣。

【注釋】

①華陰,明時為縣,隸屬西安府華州,即今陝西華陰市,在隴海鐵路線上。

②倏(shū),極快地。

【譯文】

初三日 行十五裏,到嶽廟。往西走五裏,從華陰縣城西門出去,順著小路往西南走二十裏,進入泓峪,這是華山西邊的第三座山穀。山穀兩邊的崖壁參天而起,夾穀而立,十分狹窄,溪水在穀中奔流。沿著山澗往南行,一會兒轉向東,一會兒轉向西。岩壁像石片般削立,犬牙交錯,道路在石片縫中穿行,轉來轉去,人像在彎曲的江上行船,要不斷調整航向。走了二十裏,在木柸宿下。從嶽廟出來,已經走了四十五裏路了。

初四日 行十裏,山峪既窮,遂上泓嶺。十裏,躡其巔。北望太華,兀立天表。東瞻一峰,嵯峨特異,土人雲賽華山。始悟西南三十裏有少華①,即此山矣。南下十裏,有溪從東南注西北,是為華陽川②。溯川東行十裏,南登秦嶺,為華陰、洛南界。上下共五裏。又十裏為黃螺鋪③。循溪東南下,三十裏,抵楊氏城④。

【注釋】

①少華,即少華山,在華縣城東南五公裏處,比太華山低矮。少華山有三峰,西為獨秀峰,中為玉女峰,東為半截山。

②華陽川,在華陰市西南隅。

③黃螺鋪,今又作“黃龍鋪”,在洛南縣西北隅。

④楊氏城,今作“楊詩城”,在洛南縣北境,石門河東岸。

【譯文】

初四日 行十裏,穿過山穀後,就登泓嶺。十裏後,上到泓嶺頂峰。往北望太華山,高高地聳入天際。往東看到一座山峰,山勢高峻特別突出,當地人說是賽華山。我才醒悟到西南三十裏有少華山,指的就是這座山了。往南下十裏,有條溪水從東南流向西北,這就是華陽川。沿著川流往東走十裏,往南攀登秦嶺,就進入華陰縣、洛南縣境。一上一下共五裏。又走十裏到黃螺鋪。順著溪水往東南方向走三十裏,到達楊氏城。

初五日 行二十裏,出石門①,山始開。又七裏,折而東南,入隔凡峪。西南二十裏,即洛南縣峪②;東南三裏,越嶺,行峪中。十裏出山,則洛水自西而東,即河南所渡之上流也。渡洛複上嶺,曰田家原。五裏,下峪中,有水自南來入洛。溯之入,十五裏,為景村③。山複開,始見稻畦。過此仍溯流入南峪,南行五裏,至草樹溝。山空日暮,借宿山家。

【注釋】

①石門,在洛南縣北境。

②洛南縣,隸西安府商州,即今陝西洛南縣。峪,山穀。

③景村,在洛南縣東南境。

【譯文】

初五日 行二十裏,出了石門,山勢重又開闊。又走了七裏,轉向東南,進入隔凡峪。從此往西南二十裏,就是洛南縣城所在的山穀;往東南三裏,越過山嶺,在山穀中行走。走了十裏路,方才出了山,而洛水從西向東流,就是在河南所渡河水的上遊。渡過洛水後又上嶺,名田家原。走五裏,下到山穀中,有水從南邊流來注入洛水。順著水流往裏走十五裏到了景村。山勢重又開闊起來,開始看見周圍的稻田。過了景村後仍然溯流而行,進入南峪,往南行五裏,到草樹溝。山上空****的,太陽又落山了,在山裏人家借宿。

自嶽廟至木柸,俱西南行,過華陽川則東南矣。華陽而南,溪漸大,山漸開,然對麵之峰崢崢①也。下秦嶺,至楊氏城,兩崖忽開忽合,一時互見,又不比木柸峪中,兩崖壁立,有回曲無開合也。

【注釋】

①崢崢,高峻的樣子。

【譯文】

從嶽廟到木柸,一直往西南走,過了華陽川則往東南走。

從華陽川往南,溪水漸漸變寬變急,山勢漸漸開闊,然而對麵的山峰卻十分高峻。下秦嶺,到楊氏城,沿路行走時,見兩旁的山崖忽分忽合,短時間內交錯出現。這裏的景致與木柸的山穀不一樣,那裏兩邊的山崖壁立,雖迂回曲折,卻沒有山勢時而分開、時而合攏的景觀。

初六日 越嶺兩重,凡二十五裏,飯塢底岔。其西行道,即向洛南者。又東南十裏,入商州①界,去洛南七十餘裏矣。又二十五裏,上倉龍嶺②。蜿蜒行嶺上,兩溪屈曲夾之。五裏,下嶺,兩溪適合。隨溪行老君峪中,十裏,暮雨忽至,投宿於峪口。

【注釋】

①商州,隸屬西安府,即今陝西商洛市商州區。

②倉龍嶺,即今蟒蛉。疑“倉龍”為“蒼龍”。

【譯文】

初六日 翻越兩重嶺,一共走了二十五裏,到塢底岔吃飯。

塢底岔往西去的路,是通向洛南縣的。又往東南走了十裏,進入商州境內,此處距離洛南縣有七十多裏。又走了二十五裏,登上倉龍嶺。在曲折蜿蜒的嶺上行走,兩邊是彎彎曲曲的溪流。走五裏,下嶺,兩條溪水恰巧匯合。順著溪流在老君峪中行走了十裏,天色已近黃昏,雨水忽然而至,遂在老君峪口投宿。

初七日 行五裏,出峪。大溪①自西注於東,循之行十裏,龍駒寨②。寨東去武關③九十裏,西向商州,即陝省間道④,馬騾商貨,不讓潼關道中。溪下板船,可勝五石舟。水自商州西至此,經武關之南,曆胡村,至小江口⑤入漢者也。遂趨覓舟。甫⑥定,雨大注,終日不休,舟不行。

【注釋】

①大溪,明代稱為“丹水”,即今丹江。

②龍駒寨,隸屬商州,為陝西丹鳳縣治。

③武關,在陝西丹鳳縣東隅,有公路經過。

④間(jiàn)道,偏僻的或抄近的小路。

⑤小江口,今稱“江口”,在湖北均縣丹江匯入漢水處。

⑥甫(fǔ),方才。

【譯文】

初七日 行五裏,走出山穀。一條大溪從西向東流,沿著溪走十裏,到了龍駒寨。寨東邊距離武關九十裏,西邊通向商州,就是去陝西的小路,路上往來的騾馬、商人、貨物,不比潼關大路上的少。溪流中的板船,可以承受五石重量。溪水從商州西邊流到這裏,經過武關後往南流,過胡村,到小江口匯入漢水。於是前去尋找船。剛剛定好船隻,卻下起大雨,一整天沒停,船隻未能啟程。

初八日 舟子以販鹽故,久乃行。雨後,怒溪如奔馬,兩山夾之,曲折縈回,轟雷入地之險,與建溪無異。已而雨複至。午抵影石灘①,雨大作,遂泊於小影石灘。

【注釋】

①影石灘,即今月日灘,在丹鳳縣稍南。

【譯文】

初八日 船夫因販鹽之故,許久才起航。大雨過後,溪流水勢大,如萬馬奔騰,夾在兩邊的山崖之中,曲折盤旋,響如雷鳴地流入險要地段,和建溪沒有什麽不同。不一會兒,天又下起了雨。下午到達影石灘,雨大起來,於是停泊在小影石灘。

初九日 行四十裏,過龍關①。五十裏,北一溪來注,則武關之流②也。其地北去武關四十裏,蓋商州南境矣。時浮雲已盡,麗日乘空,山嵐重疊競秀。怒流送舟,兩岸穠桃豔李,泛光欲舞,出坐船頭,不覺欲仙也。又八十裏,日才下午,榜人③以所帶鹽化遷柴竹,屢止不進。夜宿於山涯之下。

【注釋】

①龍關,即今竹林關,在丹鳳縣南境,銀花河匯入丹江處。

②武關之流,即今武關河。

③榜(bàng)人,搖船的人。榜,即棹,搖船的工具。

【譯文】

初九日 航行四十裏,經過龍關。又過了五十裏,一條溪水從北邊流入,是武關的河流。這裏往北距離武關四十裏,是商州的南部邊境。此時浮雲散盡,麗日當空,霧氣籠罩的山峰層巒疊嶂,爭相秀美。奔騰的水流推動航船,兩岸盛放的桃花、李花濃淡相宜,沐浴在陽光中似翩翩起舞般,走出船艙到船頭坐下,不覺飄飄欲仙。又航行了八十裏,時間才到下午,船家用所帶的鹽交換柴火、竹枝等物,多次停船,船行頗慢。當晚即住在船上,停靠在山崖下方。

初十日 五十裏,下蓮灘。大浪撲入舟中,傾囊倒篋,無不沾濡①。二十裏,過百姓灘,有峰突立溪右,崖為水所摧,岌岌欲墮②。出蜀西樓③,山峽少開,已入南陽淅川境④,為秦、豫⑤界。

三十裏,過胡村。四十裏,抵石廟灣⑥,登涯投店。東南去均州⑦,上太和,蓋一百三十裏雲。

【注釋】

①沾濡(zhān rú),被水沾濕,意思多指恩澤普及。

②岌岌(jí),山勢高峻危險的樣子。墮,倒下。

③蜀西樓,今作“梳洗樓”,在商南縣東南隅。

④南陽,明置南陽府,治南陽,即今河南南陽市。淅川,成化六年(1470)析內鄉縣地置淅川縣,隸屬南陽府,治所在今河南淅川縣西南境,丹江北岸的老城,今亦稱“淅川”。

⑤秦,陝西省的簡稱。豫,河南省的簡稱。

⑥石廟灣,在河南淅川縣西隅,丹江西岸。

⑦均州,即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城原址在丹江口市均縣鎮關門岩附近。不過,原有的千年古均州因為修建丹江口大壩而淹沒,永遠沉沒在漢江丹江口水庫河底。

【譯文】

初十日 航行五十裏,到蓮灘。大浪打進船艙,包袱、箱櫃翻倒,全都被水打濕了。航行二十裏,過了百姓灘,河右岸突立著山峰,峰崖被水流衝擊,一副岌岌欲墮的樣子。船出了蜀西樓,山穀稍稍開闊,不久便駛入南陽府的淅川縣境,為陝西、河南兩省的分界處。船行三十裏,過胡村。四十裏,到達石廟灣,上岸找旅店投宿。這裏距離東南方的均州,太和山,約一百三十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