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太和山日記 湖廣襄陽府均州

太和山即武當山,相傳真武曾修煉於此,為道教名山,亦以傳授武當派拳術著稱。明永樂中尊為太嶽,亦稱“玄嶽”。太和山在湖北丹江口市南境,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等自然風景。明初殿宇規模甚大,其建築體係現今依然保持,有太和、南岩、紫霄、遇真、玉虛、五龍等六宮,複真、元和二觀,銅鑄的金殿頗具特色。湖廣為明代十三布政司之一,轄境大體包括今湖北、湖南兩省地,布政司治所武昌府,即今湖北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襄陽府治今湖北襄陽市漢水南岸的襄城區,城牆今存。

《遊太和山日記》是天啟三年(1623)徐霞客遊太和山留下來的遊記。開篇即對太和山地區的行政區劃予以記敘,並對其風物景色給予了令人爽心悅目的描繪。從“第一山”之米芾書法寫起,尋找紫霄宮,對天柱峰、金頂之幽絕讚不絕口,對山中異品榔梅亦有所記載。描寫滴水、仙侶二岩時,已是遊蹤將止,但意興之濃,未減絲毫。

太和山因是道教名山,一方麵,徐霞客筆下透露出其仙觀玉宇的“規製宏整”,對各祠、殿的描繪也精練純粹;另一方麵,也隱約表示對統治者“需索香金,不啻禦奪”行為的不認同。同時,把嵩山、華山、太和山地區的植被和氣候進行對比,指出不同地域植被的水平差異、平原山地間植被的垂直差異及社會因素對森林保護的影響,從各方麵探討“山穀川原,候同氣異”的道理。結尾處更有對杏花美景、桃雨煙柳的再現,顯示出一種對名山仙道的美好情感。

十一日 登仙猿嶺。十餘裏,有枯溪小橋,為鄖縣①境,乃河南、湖廣界。東五裏,有池一泓,曰青泉,上源不見所自來,而下流淙淙,地又屬淅川。蓋二縣界址相錯,依山溪曲折,路經其間故也。五裏,越一小嶺,仍為鄖縣境。嶺下有玉皇觀、龍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東北,蓋自鄖中來者。渡溪,南上九裏岡,經其脊而下,為蟠桃嶺。溯溪行塢中十裏,為葛九溝。又十裏,登土地嶺,嶺南則均州境。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豔異常。山塢之中,居廬相望,沿流稻畦②,高下鱗次,不似山、陝間矣。但途中蹊徑狹,行人稀,且聞虎暴,日方下舂③,竟止塢中曹家店④。

【注釋】

①鄖(yún)縣,鄖本鄉名,置關於鄉,曰“鄖關”,即今湖北鄖縣。鄖縣以漢水“長利”有“鄖關”而得名。明統治者在殘酷鎮壓了規模巨大的荊襄流民起義後,於成化十二年(1476)設鄖陽府,轄鄖縣、房縣、竹山、竹溪、上津、鄖西、保康等七縣。

②畦(qí),田園中劃分的小區。

③舂(chōng),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裏搗,使破碎或去皮殼。此處意為太陽落山。

④曹家店,在丹江口市北隅。

【譯文】

十一日 攀登仙猿嶺。走了十多裏,見到枯溪小橋,已至鄖縣境內,是河南、湖廣布政司的分界處。往東走五裏,有一片澄澈的池水,池名青泉,不見水源從哪裏流來,卻見下遊淙淙流淌。這地方又屬於淅川縣了。原來是因為鄖縣、淅川兩縣邊界互相交錯,依照山勢、溪流曲折劃分,所以道路在兩縣之間穿行。

走五裏,翻過一道小嶺,仍然屬於鄖縣境。嶺下有玉皇觀、龍潭寺。一股溪水滔滔不絕地從西南往東北奔流,大概是鄖縣中部流過來的。渡過溪水,往南登九裏岡,越過山脊往下走,就到了蟠桃嶺。順著溪水沿山塢行十裏,為葛九溝。又走十裏,攀登土地嶺,嶺南邊屬於均州境內。從這裏接連不斷地翻山越嶺,沿途桃李繽紛,山花在道路兩旁盛開,景色異常幽靜豔麗。山塢之中,茅屋兩兩相望,溪流兩岸的一塊塊稻田,高低分布如魚鱗一般整齊,與山西、陝西一帶的稻田不一樣。隻是途中所走的小路很狹窄,行人稀少,而且聽說有老虎傷人,太陽快要落山,於是就在塢中的曹家店住宿。

十二日 行五裏,上火龍嶺。下嶺隨流出峽,四十裏,下行頭岡。十五裏,抵紅粉渡,漢水汪然①西來,涯下蒼壁懸空,清流繞麵。循漢東行,抵均州②。靜樂宮當州之中,踞城之半,規製宏整。停行李於南城外,定計明晨登山。

【注釋】

①汪然,水深廣的樣子。

②均州,隸屬襄陽府,因武當山而著明,原名武當縣。

【譯文】

十二日 行五裏,登上火龍嶺。下嶺後順著水流走出峽穀,四十裏,下到行頭岡。又走十五裏,抵達紅粉渡,漢水浩浩****地從西邊流來,懸崖下峭壁懸空,清流環繞。沿著漢水往東走,到達均州。靜樂宮位於州城正中,占據了一半城,規模宏大,建築莊嚴。我們將行李放在南城外,決定明天早晨登山。

十三日 騎而南趨,石道平敞。三十裏,越一石梁,有溪自西東注,即太和下流入漢者。越橋為迎恩宮,西向。前有碑大書“第一山”三字,乃米襄陽筆①,書法飛動,當亦第一。又十裏,過草店②,襄陽來道,亦至此合。路漸西向,過遇真宮③,越兩隘下,入塢中。從此西行數裏,為趨玉虛④道;南躋上嶺,則走紫霄間道也。登嶺。自草店至此,共十裏,為回龍觀⑤。望嶽頂青紫插天,然相去尚五十裏。滿山喬木夾道,密布上下,如行綠幕中。

【注釋】

①米襄陽,即米芾(fú),宋代著名畫家和書法家。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等。世居太原,後遷樊城,後叉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米芾的居地與襄陽城隔河相對,抬頭即可欣賞漢水的煙波和重疊的山巒,故世稱“米襄陽”。米公祠在樊城西隅,珍藏有數十塊米芾書法碑刻,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筆,筆跡。

②草店,在丹江口市西境,鐵路北側。

③遇真宮,在武當山北麓,武當山大門石製玄嶽坊南一公裏處,殿內供張三豐坐像。

④玉虛,即玉虛宮,是武當山建築群中最大的宮城之一。玉帶河瀠回,紅牆環繞,碑亭高聳。據說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曾在此紮營,至今仍稱“老營宮”。

⑤回龍觀,即今之元和觀,是由老路上山必經之地。

【譯文】

十三日 騎馬往南急行,石路平坦寬敞。走三十裏,越過一座石橋,河水從西向東流,就是從太和山流入漢水的溪流。過橋後就見到迎恩宮,宮門朝西。前麵有一塊書寫著“第一山”三個大字的石碑,是米芾的手筆,書法飛揚靈動,堪稱當世第一。又走十裏,經過草店,襄陽方向的來路,也在此處會合。道路漸漸轉向西,經過遇真宮,越過兩處險要的地方往下走,進入山塢。

從這裏往西行數裏,是去玉虛宮的路;往南登嶺,則是去紫霄宮的小路。登嶺。從草店到這裏共走了十裏,就到了回龍觀。遙望山頂,呈一片青紫色,插入雲天,但相距還有五十裏。滿山都是高大的樹木,夾在道路兩旁,行走猶如在綠幕中穿行。

從此沿山行,下而複上,共二十裏,過太子坡①。又下入塢中,有石梁跨溪,是為九渡澗②下流。上為平台十八盤,即走紫霄登太和大道;左入溪,即溯九渡澗,向瓊台觀及八仙羅公院諸路也。峻登十裏,則紫霄宮③在焉。紫霄前臨禹跡池,背倚展旗峰,層台傑殿,高敞特異。入殿瞻謁。由殿右上躋,直造④展旗峰之西。峰畔有太子洞、七星岩,俱不暇問。共五裏,過南岩之南天門。舍之西,度嶺,謁榔仙祠。祠與南岩對峙,前有榔樹特大,無寸膚,赤幹聳立,纖芽未發。旁多榔梅⑤樹,亦高聳,花色深淺如桃杏,蒂垂絲作海棠狀。梅與榔本山中兩種,相傳玄帝插梅寄榔,成此異種雲。

【注釋】

①太子坡,即複真觀,今存,為登金頂的孔道。

②九渡澗,又稱“劍河”。河上橋名“天津橋”,又稱“劍河橋”,是三孔石橋,建於明永樂年間。

③紫霄宮,背倚展旗峰,為武當山保存較完整的宮觀之一,有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殿、父母殿,兩側有東宮、西宮,崇台依山迭砌,殿宇雄,環境幽。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

④造,到,往。

⑤榔梅,果名。見《襄陽誌》:“榔梅在太和山。相傳真武折梅枝寄榔樹上,仰天誓曰:‘吾道若成,花開果結。’後竟如其言。今樹尚存。”

【譯文】

從這裏沿著山勢行走,下了又上,一共二十裏,經過太子坡。又下到塢中,有座石橋橫跨溪水,這裏是九渡澗的下遊。往上為平台十八盤,就是去紫霄宮、攀登太和山的大路;往左邊順著溪水往裏走,就是沿著九渡澗逆流而上,到瓊台觀和八仙羅公院等處的路。攀登了十裏陡峻的山路,就到了紫霄宮所在地。紫霄宮前麵正對著禹跡池,背後倚靠展旗峰,平台層疊,殿宇非凡,特別高大寬敞。進殿觀覽、祭拜。從殿右側往上攀,直接上到展旗峰的西麵。展旗峰附近有太子洞、七星岩,都沒有時間觀覽。一共走了五裏,經過南岩的南天門。放棄遊覽南天門而往西走,越過山嶺,到榔仙祠謁拜。榔仙祠和南岩相對峙,祠前有棵特別高大的榔樹,沒有樹皮,光滑地聳立著,也沒有萌生新芽。

旁邊有很多榔梅樹,也都高聳著,榔梅花的顏色與桃花杏花一般深淺,垂絲的花蒂和海棠花的形狀相似。梅樹和榔樹本來是山中的兩種樹,相傳真武帝折梅花寄生在榔樹上,形成了榔梅這奇異的樹種。

共五裏,過虎頭岩。又三裏,抵斜橋。突峰懸崖,屢屢而是,徑多循峰隙上。五裏,至一天門,過朝天宮,皆石級曲折上躋,兩旁以鐵柱懸索。由一天門而二天門、三天門,率取徑峰坳間,懸級直上。路雖陡峻,而石級既整,欄索鉤連,不似華山懸空飛度也。太和宮在三天門①內。日將晡②,竭力造金頂,所謂天柱峰也。山頂眾峰,皆如覆鍾峙鼎,離離③攢立;天柱中懸,獨出眾峰之表,四旁嶄絕④。峰頂平處,縱橫止及尋丈⑤。金殿⑥峙其上,中奉玄帝及四將,爐案俱具,悉以金為之。督以一千戶、一提點⑦,需索香金,不啻禦奪。餘入叩匆匆,而門已闔,遂下宿太和宮⑧。

【注釋】

①三天門,分別為古神道上的三座天門,均為明永樂十年在元代舊址上敕建,氣勢恢宏,依次屹立在數千級飾欄石階之間。

②晡(bū),申時,即午後三點至五點。通常指黃昏。

③離離,盛多貌。據《詩·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實離離。”

④嶄絕,亦作“嶃絕”,形容險峻陡峭。見宋陸遊《感懷》詩:“騫騰立奇石,嶄絕瞻危亭。”

⑤尋丈,泛指八尺到一丈之間的長度。見《管子·明法》:“有尋丈之數者,不可差以長短。”

⑥金殿,建在武當山主峰天柱峰上,俗稱“金頂”,建造於永樂十四年(1416),為我國古建築中的珍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神像、幾案、供器,全為銅鑄鎏金,仿木結構,分件鑄造裝配。殿前兩樓,一曰“金鍾”,一曰“玉磬”,均是銅鑄建造,鑄於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殿下山腰繞石城一周,名“紫金城”,長1.5公裏,開四門。

⑦千戶,金時初置,為世襲武官,元、明相沿。明代衛所兵製設有千戶所,駐守要地,下轄十個百戶所,統隸於衛。“千戶”為一所的長官。提點,宋、元以來所設的官名,有提舉、檢點之意。明代僅有神樂觀提點,管理道士。清代廢除。

⑧太和宮,在武當山天柱峰腰紫金城南天門外。殿內存元大德十一年(1307)鑄的銅殿一座,永樂十四年(1416)從天柱峰頂移至該處。

【譯文】

走了五裏,經過虎頭岩。又走了三裏,到達斜橋。陡峰懸崖,比比皆是,所走之路大多是沿著峰崖之間的縫隙而上。走了五裏,來到一處天門,經過朝天宮,都是曲折向上的石階路,兩旁有鐵柱懸索。從一天門到二天門,再到三天門,大多取道山峰間的坳地,陡梯直上。道路雖然陡峻,但石階很整齊,還有欄索牽引,不像攀登華山那般懸空飛越。太和宮在三天門內。臨近黃昏時,我竭盡全力登金頂,也就是所說的天柱峰。山頂上諸多山峰,都如同倒立的鍾、峙立的鼎一般,成行成列般匯聚在一起;天柱峰懸立在正中間,獨自突出於眾峰之上,四周險峻陡峭。峰頂上有塊平地,長寬均在八尺到一丈之間。金殿峙立在平地上,殿中供奉真武帝及其四員大將,香爐、幾案齊備,全都是用銅鑄造。朝廷設一個千戶、一個提點在此監督,索取香金,這無異於強取豪奪。我匆匆忙忙想進殿叩拜,無奈殿門已關,於是下到太和宮住宿。

十四日 更衣上金頂。瞻叩畢,天宇澄朗,下瞰諸峰,近者鵠峙①,遠者羅列,誠天真奧區②也!遂從三天門之右小徑下峽中。此徑無級無索,亂峰離立,路穿其間,迥覺幽勝。三裏餘,抵蠟燭峰右,泉涓涓溢出路旁,下為蠟燭澗。循澗右行三裏餘,峰隨山轉,下見平丘中開,為上瓊台觀。其旁榔梅數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絢爛岩際。地既幽絕,景複殊異。餘求榔梅實,觀中道士噤不敢答。既而曰:“此係禁物。前有人攜出三四枚,道流③株連破家者數人。”餘不信,求之益力,出數枚畀餘,皆已黝爛,且訂無令人知。及趨中瓊台,餘複求之,觀主仍辭謝弗有④。因念由下瓊台而出,可往玉虛岩,便失南岩、紫霄,奈何得一失二;不若仍由舊徑上,至路旁泉溢處,左越蠟燭峰,去南岩應較近。忽後有追呼者,則中瓊台小黃冠⑤以師命促餘返。觀主握手曰:“公渴求珍植,幸得兩枚,少慰公懷。但一泄於人,罪立至矣。”出而視之,形侔⑥金橘,漉⑦以蜂液,金相玉質,非凡品也。珍謝別去。複上三裏餘,直造蠟燭峰坳中。峰參差廉利⑧,人影中度,兀兀欲動。既度,循崖宛轉,連越數重。峰頭土石,往往隨地異色。既而聞梵頌聲,則仰見峰頂遙遙上懸,已出朝天宮右矣。仍上八裏,造南岩之南天門,趨謁正殿。右轉入殿後,崇崖嵌空,如懸廊複道,蜿蜒山半,下臨無際,是名南岩⑨,亦名紫霄岩,為三十六岩之最,天柱峰正當其麵。自岩還至殿左,曆級塢中,數抱鬆杉,連陰挺秀。層台孤懸,高峰四眺,是名飛升台。暮返宮,賄其小徒,複得榔梅六枚。明日再索之,不可得矣。

【注釋】

①鵠(hú)峙,形容周圍諸峰如天鵝引頸般屹立恭候。鵠,即為天鵝。

②天真,未受人世禮俗影響的大自然的原貌。奧區,即中心、腹地之意。

③道流,道士。

④觀(guàn),道教的廟宇,即道觀。大道觀稱“道宮”,比宮、觀小者稱“道院”。弗有,即沒有。

⑤黃冠,道士的別稱。因道士所戴束發的冠為黃色,故有此別稱。

⑥侔(móu),相同,齊等。

⑦漉(lù),滲出,潤濕。

⑧廉利,棱角鋒利。

⑨南岩,又名“紫霄岩”,因它朝向南方,故稱作南岩。其全稱是大聖南岩宮。南岩是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武當山中風景最美的一岩,其上是危崖,下臨深壑。現存元代建的天乙真慶宮,梁柱門窗全用石砌,仿木結構,故又稱“石殿”。明建南天門亦存。

【譯文】

十四日 換衣服登金頂。遊覽叩拜完畢時,天空澄碧晴朗,往下俯瞰眾峰,近處的好似天鵝引頸屹立,遠處的層層排列,著實可見大自然的幽深玄妙!於是沿著三天門右邊的小路下到峽穀中。這條小路沒有石階,也沒有攔索,山峰散亂無序地各自聳立,小路在山峰間穿行,令人覺得特別幽邃。走了三裏多,來到蠟燭峰右側,涓涓泉水從小路旁溢出,下麵是蠟燭澗。沿著澗右岸走了三裏多遠,峰隨著山轉,往下就看見平整的山丘中有一塊開闊地,是上瓊台觀。瓊台觀旁邊的幾株榔梅,都有一人圍抱那麽粗,滿樹榔梅花競相開放,花色映照山岡,使山岩邊顯得絢麗燦爛。這地方幽靜到了極點,景物又特別不同尋常。我懇求能否給予榔梅的果實,觀中的道士閉口不敢答應。過了一會兒才說:“這是禁物。從前有人帶出去三四枚,有數名道士因此受株連累及家人。”我不相信,益發索求,言辭懇切,道士取出幾枚送我,都已變黑腐壞,而且叮囑千萬不要讓別人知道。等走到中瓊台觀時,我又索要榔梅果實,觀主仍然辭謝,說沒有。因為考慮到要從下瓊台觀走,而玉虛岩,與南岩、紫霄宮便不可兼得,為何要得一失二;不如仍然從原路上走,走到路旁泉水溢出的地方,往左翻越蠟燭峰,距離南岩應當比較近。忽然後麵有人呼叫追趕,原來是中瓊台觀的小道士奉師傅命令,催我返回去。觀主握著我的手說:“您渴求的珍貴樹種,幸好有兩枚,可以稍稍滿足您的願望。隻是一旦泄露出去,就會立刻獲罪。”取出後仔細觀察,形狀和金橘相同,滲出蜂蜜一樣的液汁,金的外表、玉的質地,不是凡品。我真誠地道謝然後離去。又往上走三裏多,直達蠟燭峰山坳中。山峰高低不齊,棱角鋒利,人在峰間穿行,遠觀影影綽綽,仿佛山峰在晃動。穿越蠟燭峰後,沿著山崖轉來轉去,接連越過數重山崖。峰頂上的土石,皆隨地勢變換顏色。

不一會兒,聽見教徒誦讀經文的聲音,抬頭一看,見峰頂懸立在遙遠的上空,已經出到朝天宮右側了。仍舊往上走,走了八裏,到達南岩的南天門,趕忙去正殿祭拜。往右轉到正殿背後,高峻的崖石似鑲嵌在空中,如同長廊懸空、閣道淩空,彎彎曲曲地延伸至山腰,下臨無底深壑,這就是南岩,也叫紫霄岩,是武當山三十六岩中最美的,天柱峰正好就在其對麵屹立。從南岩返回到正殿左側,順著石階在塢中走,有棵幾人圍抱粗的鬆杉,枝葉遮天蔽日,挺拔秀麗。一座平台孤懸而立,向四周眺望高峰,這就是飛升台。傍晚回到宮中,用財物收買小道士,又得到六枚榔梅。第二天再去索要,就沒能要到了。

十五日 從南天門宮左趨雷公洞。洞在懸崖間。餘欲返紫霄,由太子岩曆不二庵,抵五龍。輿者謂迂曲不便①,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橋,可覽滴水岩、仙侶岩諸勝。乃從北天門下,一徑陰森,滴水、仙侶二岩,俱在路左,飛崖上突,泉滴瀝於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②。至竹笆橋,始有流泉聲,然不隨澗行。乃依山越嶺,一路多突石危岩,間錯於亂蒨③叢翠中,時時放榔梅花,映耀遠近。

【注釋】

①輿(yú)者,即轎夫。輿,肩輿,俗稱“轎子”。迂曲,迂回曲折。便,便利。

②真武,原稱“玄武”,為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形象為龜或龜蛇合體。後為道教所信奉,宣稱其是古淨樂國王的太子,在武當山修煉成仙。宋時因避諱,改“玄”為“真”,並尊為“鎮天真武靈應祐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

③蒨(qiàn),草木茂盛的樣子。

【譯文】

十五日 從南天門宮往左直奔雷公洞。雷公洞在懸崖中間。

我想返回紫霄岩,由太子岩經過不二庵,到達五龍宮。轎夫說那樣迂回繞路不方便,不如從南岩下竹笆橋,可以觀賞滴水岩、仙侶岩等勝景。於是從北天門往下走,小路略陰森,滴水岩、仙侶岩兩景都在小路左側,懸崖向上飛突,泉水滴瀝其中,懸崖中能容納靜室,供奉的都是真武帝。下到竹笆橋,開始聽到泉水流淌的聲音,但不能沿著山澗而行。於是靠著山走,翻越山嶺,一路上多是突起的石頭、高高的岩石,大都雜亂地分布在繁茂的草木叢中,不時有開放的榔梅花,絢麗的色彩映照遠近。

過白雲、仙龜諸岩,共二十餘裏,循級直下澗底,則青羊橋也。澗即竹笆橋下流,兩崖蓊蔥蔽日,清流延回,橋跨其上,不知流之所去。仰視碧落①,宛若甕口。度橋,直上攢天嶺。五裏,抵五龍宮②,規製與紫霄、南岩相伯仲。殿後登山裏許,轉入塢中,得自然庵。已還至殿右,折下塢中,二裏,得淩虛岩。岩倚重巒,臨絕壑,麵對桃源洞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圖畫,為希夷③習靜處。前有傳經台,孤瞰壑中,可與飛升作匹④。還過殿左,登榔梅台,即下山至草店。

【注釋】

①碧落,道家稱東方第一層天,碧霞滿空,叫作“碧落”。

這裏泛指天上。

②五龍宮,在武當山天柱峰以北。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稱“五龍祠”,曆代皆重建。近代已大部分被毀,現僅存宮門、紅牆、碑亭、古井、泉池。

③希夷,即陳摶(871—989),字圖南,自號扶搖子,亳州真源(今屬安徽)人。著名的道家學者、養生家,尊奉黃老之學。唐末舉進士不第,隱居於武當山。太平興國中出山,宋太宗對其很是看重,賜號“希夷先生”。

④作匹,相媲美。匹,即匹敵,媲美。

【譯文】

經過白雲岩、仙龜岩等處,一共走了二十多裏,順著石階一直下到澗底,就是青羊橋。澗水就是竹笆橋水的下遊,兩岸山崖上草木繁盛,幾乎能遮蔽陽光,清流蜿蜒曲折,一座橋橫跨其上,也不知澗水會流到什麽地方。抬頭仰望天空,形狀宛若甕口一般。過了橋,徑直登上攢天嶺。走了五裏,抵達五龍宮,宮殿的規模和格式與紫霄宮、南岩相仿。從宮殿背後登山,走了一裏多,轉進山塢,到達自然庵。不久返回五龍宮殿右麵,轉下塢中,走二裏,到淩虛岩。淩虛岩背倚重重山巒,直麵極深的溝壑,正對著桃源洞眾山峰,滿山樹木生長得特別茂密,紫色翠色互相輝映,猶如圖畫般,此處正是希夷先生修煉的地方。前麵有傳經台,孤零零地俯視深壑,可以和飛升台相媲美。返回時經過五龍宮殿左麵,攀登榔梅台,然後就下山到達草店。

華山四麵皆石壁,故峰麓無喬枝異幹;直至峰頂,則鬆柏多合三人圍者;鬆悉五鬣①,實大如蓮,間有未墮者,采食之,鮮香殊絕。太和則四山環抱,百裏內密樹森羅,蔽日參天;至近山數十裏內,則異杉老柏合三人抱者,連絡山塢,蓋國禁也。嵩、少之間,平麓上至絕頂,樵伐無遺,獨三將軍樹巍然傑出耳。山穀川原,候同氣異。餘出嵩、少,始見麥畦青;至陝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關,則驛路既平,垂楊夾道,梨李參差矣;及轉入泓峪,而層冰積雪,猶滿澗穀,真春風所不度也。過塢底岔,複見杏花;出龍駒寨,桃雨柳煙,所在都有。忽憶日已清明,不勝景物悴②情。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③後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為老母壽④。

【注釋】

①五鬣(liè),即五粒鬆,鬆的一種,多年生木本植物,植株高70厘米以上,整體形態成放射狀,植株較矮,但在其他地區變種植株較高大,因一叢五葉如釵形而得名。

②悴(cuì),憂傷。

③浴佛,即浴佛日,相傳中曆四月初八日為釋迦牟尼生日,佛寺常於此日設會誦經,並洗浴佛像,故稱這一天為“浴佛節”。

④壽,用物獻給長者祝壽。

【譯文】

華山四周都是石壁,所以山腳沒有高大奇特的樹木;一直上到峰頂,生長在此間的鬆柏大多有三人圍抱粗;鬆樹全是五粒鬆,果實和蓮子一般大,間或遇到沒掉落的鬆果,采下來吃,很新鮮,有異香。太和山四麵群山環抱,百裏內皆是茂盛的森林叢密,大樹遮天蔽日、高聳入雲;靠近太和山的數十裏範圍內,三人圍抱粗的奇異杉樹和老柏樹,長滿山塢,是因為朝廷禁止砍伐才長得如此茂盛。嵩山、少室山之間,從平緩的山腳上到絕頂,樹木被砍伐得所剩無幾,隻有三棵將軍樹巍然聳立著。山峰、峽穀、河川、平原各種地勢,季節相同而氣候殊異。我從嵩山、少室山出來時,才看到田裏麥苗青青;到了陝州,杏樹剛剛開花,嫩綠的柳枝隨風搖擺,十分可人;進入潼關,大路平坦,高大的楊樹立在道路兩旁,梨樹、李樹高低不齊;等走到泓峪,發現山穀溝澗依然滿是層層的冰凍積雪,真是春風都無法到達的地方啊。經過塢底岔時,重又看到杏花開放;出了龍駒寨,看到桃紅柳綠彌漫在煙雨中,所到之處一片春色。忽然想起已到清明時節,不由得觸景生情。於是從草店啟程,經過二十四天,在浴佛節後第二天到家。用太和山的榔梅為老母親祝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