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武彝山日記 福建建寧府崇安縣

武彝山亦作“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縣城南十五公裏處,為海拔六百米左右的一片低山,方圓六十公裏,有三十六峰布列在武彝溪兩岸,是我國著名風景區和重點自然保護區。紅色砂岩構成奇特的丹霞地貌。碧水丹山,交相輝映,溪水清碧,灣環九曲。乘竹筏遊武彝溪,可兼山水之勝。《遊武彝山日記》是萬曆四十四年(1616)徐霞客遊武彝山的遊記。

武彝山為福建著名風景區,雖無特別的高峰,但山中奇景甚多,特別是武彝溪兩岸,除了有天然的石峰澗水外,還有“懸棺”這一人文景觀。徐霞客此行以舟行為主,夾雜陸上探玩,巧妙安排,水陸兼顧。其記以溪水回曲為線索,幾乎每曲都有不同景觀,然後登陸從山中行,對山中寺廟以及飛瀑林木一一盡數,遊記語言徐緩自然,行文正如慢水行舟,舒暢自如。但本記似乎並無特別濃墨重彩之處,大概因其景色難分高下,難以取舍所致。

二月二十一日① 出崇安②南門,覓舟。西北一溪自分水關,東北一溪自溫嶺關,合注於縣南,通郡、省而入海。順流三十裏,見溪邊一峰橫欹,一峰獨聳。餘吒而矚目,則欹者幔亭峰,聳者大王峰③也。峰南一溪,東向而入大溪④者,即武彝溪⑤也。

衝祐宮傍峰臨溪。餘欲先抵九曲,然後順流探曆,遂舍宮不登,逆流而進。流甚駛⑥,舟子跣行溪間以挽舟⑦。第一曲,右為幔亭峰、大王峰,左為獅子峰、觀音岩。而溪右之瀕水者曰水光石,上題刻殆遍。二曲之右為鐵板嶂、翰墨岩,左為兜鍪峰、玉女峰。而板嶂之旁,崖壁峭立,間有三孔作“品”字狀。三曲右為會仙岩,左為小藏峰、大藏峰。大藏壁立千仞,崖端穴數孔,亂插木板如機杼⑧。一小舟斜架穴口木末,號曰“架壑舟”⑨。四曲右為釣魚台、希真岩,左為雞棲岩、晏仙岩。雞棲岩半有洞,外隘中宏,橫插木板,宛然塒榤⑩。下一潭深碧,為臥龍潭。其右大隱屏、接筍峰,左更衣台、天柱峰者,五曲也。文公書院正在大隱屏下。抵六曲,右為仙掌岩、天遊峰,左為晚對峰、響聲岩。

回望隱屏、天遊之間,危梯飛閣懸其上,不勝神往。而舟亦以溜?

急不得進,還泊曹家石。

【注釋】

①二月二十一日,即在萬曆四十四年(1616)。此次入閩路線,《江右遊日記》曾說“兩過廣信”,於鉛山縣又追敘:“此餘昔年假道分水關趨幔亭處。”徐霞客遊黃山後,即經江西東部,取道廣信、鉛山,過分水關入福建崇安。

②崇安,隸屬建寧府,即今福建武夷山市。

③大王峰,又名“天柱峰”,雄踞在武彝溪口,是進入武彝山的第一峰。

④大溪,明代又稱“崇溪”,即今崇陽溪。

⑤武彝溪,明代又稱“九曲溪”“清溪”,發源於三保山,經星村入武彝山,盤折九曲,在武彝宮前匯入崇溪。

⑥駛,原意為馬快跑。此處意為水流速度快。

⑦舟子,即船夫。跣(xiǎn),光著腳。

⑨機杼(zhù),織布機。

⑨架壑舟,又稱“架壑船”“船棺”“仙船”,是古代當地的一種葬具,俗稱“船棺葬”“崖墓”。葬具似船,用整木鑿成,存放於懸崖隙洞、人跡罕至處。1978年福建省博物館在北山白岩距穀底五十一米的洞內取下船棺一具,經C14測定,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⑩塒(shí),牆壁上挖洞做成的雞巢。榤(jié),雞棲息的小木樁。

?溜(liù),急流。

【譯文】

二月二十一日 走出崇安縣南城門,尋覓乘坐的船。西北麵一條溪水從分水關流來,東北麵一條溪水從溫嶺關流來,匯合後流注於縣南,通過郡、省而流入大海。船順流而下三十裏,見溪邊一座山峰橫斜,一座山峰獨立高聳。我驚訝地注視著,那橫斜的就是幔亭峰,高聳的就是大王峰了。山峰南麵有一條溪流,向東而流入大溪的,就是武彝溪了。衝祐宮背麵依傍山峰,前臨溪水。我想先抵達九曲,然後順溪流探險曆奇,於是舍棄衝祐宮,逆流而進。水流很急,纖夫們赤腳行走於溪流間以曳船前進。第一曲,右邊是幔亭峰、大王峰,左邊是獅子峰、觀音岩。而溪流右邊瀕臨溪水名為水光石的,上麵幾乎滿是題詩、刻字。二曲的右邊是鐵板嶂、翰墨岩,左邊是兜鍪峰、玉女峰。而鐵板嶂旁邊的崖壁陡峭直立,上麵有三個孔穴,作“品”字形排列。三曲的右邊是會仙岩,左邊是小藏峰、大藏峰。大藏峰壁立千仞,崖頂端有數個孔穴,中間胡亂插著許多木板,像織布機的機杼一般。

一隻小船斜架在孔穴口木板的末端,名為“架壑舟”。四曲的右邊是釣魚台、希真岩,左邊是雞棲岩、晏仙岩。雞棲岩半腰處有石洞,外麵狹隘而內中寬宏,橫插著的木板像是雞巢中雞棲息的木樁。岩下有一潭水頗深,色呈碧藍,是臥龍潭。它的右邊有大隱屏、接筍峰,左邊有更衣台、天柱峰,就是五曲了。文公書院正好在大隱屏峰下麵。抵達六曲時,見右邊有仙掌岩、天遊峰,左邊是晚對峰、響聲岩。回頭眺望大隱屏、天遊峰之間,隻見高峻的石梯、飛簷鬥閣懸掛山峰上,不由十分神往。而我所乘遊的船也因為急流洶湧而不能駛進去,隻好返還曹家石停泊。

登陸入雲窩①,排雲穿石,俱從亂崖中宛轉得路。窩後即接筍峰。峰駢②附於大隱屏,其腰橫兩截痕,故曰“接筍”。循其側石隘,躋磴數層,四山環翠,中留隙地如掌者,為茶洞。洞口由西入,口南為接筍峰,口北為仙掌岩。仙掌之東為天遊,天遊之南為大隱屏。諸峰上皆峭絕,而下複攢③湊,外無磴道,獨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為奇矯也。從其中攀躋登隱屏,至絕壁處,懸大木為梯,貼壁直豎雲間。梯凡三接,級共八十一。級盡,有鐵索橫係山腰,下鑿坎受足。攀索轉峰而西,夾壁中有岡④介其間,若垂尾,鑿磴以登,即隱屏頂也。有亭有竹,四麵懸崖,憑空下眺,真仙凡夐⑤隔。仍懸梯下,至茶洞。仰視所登之處,嶄然在雲漢⑥。

【注釋】

①雲窩,在五曲接筍峰和六曲仙掌峰間,新建有八亭散布岡頭或溪邊,還有盤山石徑往來諸勝境。

②駢(pián),並列的,對偶的。

③攢(cuán)湊,湊集。

④岡,山脊。

⑤夐(xiòng),遠。

⑥嶄(zhǎn)然,高峻。書中有些地方作“嶄嶄”。雲漢,銀河,此處指遙天仙境。

【譯文】

登上陸地進入雲窩,撥開雲彩穿過石岩,都是從散亂的岩崖中間輾轉尋覓才找到路。雲窩的後麵就是接筍峰。接筍峰並列且依附於大隱屏,它的峰腰橫向顯出分為兩截的痕跡,所以被稱為“接筍峰”。順著它側麵的石岩隘口,攀登上好幾級石磴,四麵被翠綠的山巒環繞,中間留有空隙,那如手掌一樣的地方,就是茶洞。茶洞口從西麵進入,洞口南麵是接筍峰,北麵是仙掌岩。

仙掌岩的東麵是天遊峰,天遊峰的南麵是大隱屏。各座山峰的上部都極其陡峭,而下部又緊湊,外麵沒有石磴路,唯獨西部有一道縫隙相通,比之天台山的明岩更為奇特雄偉。從山峰中間攀登,登上大隱屏,到極陡峭的山崖處,懸大木做梯子,緊貼著岩壁直達雲間。木梯用三根大木相接,共八十一級。木梯窮盡處,有鐵鏈索橫係於山腰處,下麵鑿有小石洞供腳踩踏。攀緣著鐵鏈索順著山峰向西走,兩邊岩壁中夾有山脊,像是下垂的尾巴,鑿石磴用以登高,就到了大隱屏的峰頂。峰頂有亭子,有翠竹,四麵都是懸崖峭壁,憑空向下看,真正能體會到仙境和凡界相隔之遙遠。仍舊從懸梯下來,到達茶洞。仰望所攀登上去的地方,高峻得仿佛在遙天仙境。

隘口北崖即仙掌岩。岩壁屹立雄展,中有斑痕如人掌,長盈丈者數十行。循崖北上,至嶺,落照侵鬆,山光水曲,交加入覽。南轉,行夾穀中。穀盡,忽透出峰頭,三麵壁立,有亭踞其首,即天遊峰①矣。是峰處九曲之中,不臨溪,而九曲之溪三麵環之。東望為大王峰,而一曲至三曲之溪環之。南望為更衣台,南之近者,則大隱屏諸峰也,四曲至六曲之溪環之。西望為三教峰,西之近者,則天壺諸峰也,七曲至九曲之溪環之。惟北向無溪,而山從水簾諸山層疊而來,至此中懸。其前之俯而瞰者,即茶洞也。自茶洞仰眺,但見絕壁幹霄,泉從側間瀉下,初不知其上有峰可憩。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立台上,望落日半規②,遠近峰巒,青紫萬狀。台後為天遊觀。亟③辭去,抵舟已入暝矣。

【注釋】

①天遊峰,在五曲隱屏峰後,絕頂有覽亭可供憑眺。分上天遊和下天遊,天遊觀在下天遊。

②規,圓形。

③亟(Jí),急迫。

【譯文】

隘口北麵的石崖就是仙掌岩。岩壁屹立溪邊,顯得雄壯偉岸,岩壁中間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長度超過一丈的有數十行。順著山崖從北麵攀登而上,到達嶺上,夕陽浸染著鬆林,山光秀麗,溪水曲折,交相輝映,確是美不勝收。向南轉,在狹窄的山穀中行走。山穀盡頭,忽然顯出一座峰頂,三麵都是陡壁峭立,峰頂上建有亭台,那就是天遊峰了。天遊峰位處九曲溪的中央,不臨溪水,而九曲的溪流從三麵環繞著它。向東眺望是大王峰,有一曲至三曲的溪流環繞它。向南眺望是更衣台,南邊最接近的,就是大隱屏等各座山峰,四曲至六曲的溪流環繞著它們。向西眺望是三教峰,西邊最接近的,則是天壺峰等各座山峰,七曲至九曲的溪流於周環繞。僅北麵沒有溪流,而山巒從水簾峰等各座山嶺層層疊疊延伸而來,在此處顯得懸於半空之間。此前我所俯身鳥瞰的地方,就是茶洞了。從茶洞抬頭遠眺,隻見陡峭的岩壁直插雲霄,泉水從側麵岩石間傾瀉而下,起初還不知道上麵有山峰可以遊覽歇憩。不臨九曲溪而能夠盡覽九曲溪的優美勝景,這座山峰理當稱作是第一峰。站立峰台上,遠望落日西沉過半,遠近的無數峰巒,顯出繽紛色彩,景象萬千。峰台後麵是天遊觀。我急忙辭別而去,回到遊船時已經是黃昏了。

二十二日 登涯①,辭仙掌而西。餘所循者,乃溪之右涯,其隔溪則左涯也。第七曲右為三仰峰、天壺峰,左為城高岩。三仰之下為小桃源,崩崖堆錯,外成石門。由門傴僂而入,有地一區,四山環繞,中有平畦②曲澗,圍以蒼鬆翠竹,雞聲人語,俱在翠微中。出門而西,即為北廊岩,岩頂即為天壺峰。其對岸之城高岩矗然獨上,四旁峭削如城。岩頂有庵,亦懸梯可登,以隔溪不及也。第八曲右為鼓樓岩、鼓子岩,左為大廩石、海蚱石。

餘過鼓樓岩之西,折而北行塢中,攀緣上峰頂,兩石兀立如鼓,鼓子岩也。岩高亙亦如城,岩下深坳一帶如廊,架屋橫欄其內,曰鼓子庵。仰望岩上,亂穴中多木板橫插。轉岩之後,壁間一洞更深敞,曰吳公洞。洞下梯已毀,不能登。望三教峰而趨,緣山越磴,深木蓊蓯其上。抵峰,有亭綴其旁,可東眺鼓樓、鼓子諸勝。山頭三峰,石骨挺然並矗。從石罅間躡③磴而升,傍崖得一亭。穿亭入石門,兩崖夾峙,壁立參天,中通一線,上下尺餘,人行其間,毛骨陰悚。蓋三峰攢立,此其兩峰之罅;其側尚有兩罅,無此整削。

【注釋】

①涯,水邊。

②平畦(píng qí),低平的田畦。畦,田園中分成的小區。

古代稱田五十畝為一畦。

③躡(niè),踩;插進。

【譯文】

二十二日 登岸,離開別仙掌岩向西走。我乃順著溪流的右岸走,隔溪則是左岩。第七曲的右邊是三仰峰、天壺峰,左邊是城高岩。三仰峰下是小桃源,崩裂的山崖和錯落的岩堆,在外邊形成一道石門。從石門弓著背進入,發現內裏有一片區域,四周山巒環繞,中間有平坦的田畦和彎曲的澗水,蒼鬆翠竹圍護著庭院,雞鳴聲、人語聲,都在青山中回**。走出石門向西行,就是北廊岩,岩頂就是天壺峰。它對岸的城高岩卓然聳立著,四旁的峭壁有如刀削的城牆般。城高岩頂上有座廟宇,也是懸架木梯攀登而上的,因為隔著溪水而沒有去。第八曲的右邊是鼓樓岩、鼓子岩,左邊是大廩石、海蚱石。我經過鼓樓岩的西麵,踅轉而向北,行走於山塢之中,攀緣登上峰頂,有兩塊岩石直立著,像鼓一樣,這就是鼓子岩了。鼓子岩的高度和橫寬也像城高岩一般,岩下的深山坳就像一條長廊,山坳裏橫建有房屋,名為鼓子庵。

仰望岩上方,散亂的洞穴中有許多木板橫插著。轉到岩後,岩壁間有一洞穴更是深闊寬敞,該洞名為吳公洞。吳公洞下麵的木梯已經毀壞,不能攀登。望著三教峰而奔去,沿著山翻越石磴,山野上深深的樹林生長很茂盛。抵達三教峰,山峰旁建有亭子點綴其間,向東可以眺望鼓樓峰、鼓子岩各處勝景。山頂有三座山峰,岩架高挺,並排聳立。從石岩的縫隙間踏石磴攀登,石崖旁有一座亭子。穿過亭子進入石門,兩邊崖壁對峙,中間很狹窄,崖壁高聳參天,中間僅有一線通道,上下僅一尺多寬,人在其間行走,不禁覺得毛骨悚然。應是三座山峰簇攢而立,這是其中兩座山峰間的縫隙;側邊還有兩道縫隙,但沒有這樣整齊削整。

已下山,轉至山後,一峰與貓兒石相對峙,盤亙①亦如鼓子,為靈峰之白雲洞。至峰頭,從石罅中累級而上,兩壁夾立,頗似黃山之天門。級窮,迤至岩下,因岩架屋,亦如鼓子。登樓南望,九曲上遊,一洲中峙,溪自西來,分而環之,至曲複合為一。洲外兩山漸開,九曲已盡。是岩在九曲盡處,重岩回疊,地甚幽爽。岩北盡處,更有一岩尤奇:上下皆絕壁,壁間橫坳僅一線,須伏身蛇行,盤壁而度,乃可入。餘即從壁坳行;已而坳漸低,壁漸危,則就而傴僂;愈低愈狹,則膝行蛇伏,至坳轉處,上下僅懸七寸,闊止尺五。坳外壁深萬仞。餘匍匐以進,胸背相摩,盤旋久之,得度其險。岩果軒敞層疊,有斧鑿置於中,欲開道而未就也。半晌,返前岩。更至後岩,方構新室,亦幽敞可愛。出向九曲溪,則獅子岩在焉。

【注釋】

①盤亙(gèn),指群山相互連接。

【譯文】

隨後下山,轉到山後麵,看見一座山峰與貓兒石相對峙,盤旋綿延也像鼓子岩一樣,那就是靈峰的白雲洞。到達峰頂,從石岩縫隙中沿著石級往上攀登,兩邊峙立的崖壁相夾,與黃山的天門很相似。走完石級,順著曲折連綿的山道到達石岩下麵。這裏也像鼓子岩一樣,同樣也利用岩石架設房屋。登上高樓向南眺望,九曲的上遊,有片小洲屹立於溪水中央,溪水自西而來,至此分流環繞小洲,到九曲處重新合流。小洲外有兩座山,遠看山勢逐漸開闊,至此九曲已到盡頭。這座岩就在九曲的盡頭處,岩壁重疊回環,周遭很是幽靜清爽。岩北麵的盡頭處,更有一岩很是奇異:上下都是很陡峭的石壁,石壁間橫凹的地方僅一線寬,必須低伏身體像蛇一樣爬行,盤繞著石壁翻越,才可以進入。我就從壁凹處爬行;沒多遠凹處漸漸低矮,石壁更加險要,於是就勢而彎腰弓背而行;岩壁凹處越來越低矮狹窄,於是像蛇一樣貼伏著用膝蓋爬行,到壁坳轉彎的地方,上下懸隔僅有七寸,寬度隻有一尺五。壁凹外麵,就是深達萬仞的峭壁。我匍匐前進,胸部背部與岩石相摩擦,在石壁間盤旋了很長時間,才得以越過那險要之處。上到石岩,發現其果然高大寬敞,層層疊疊,中間有斧鑿的痕跡,像是想要開鑿道路而沒有完成。過了半晌,返回前岩。然後再去到後岩,那裏有剛剛建成的新屋,也很幽靜寬敞,令人喜愛。出來向九曲溪方向走,就看見獅子岩。

循溪而返,隔溪觀八曲之“人麵石”、七曲之城高岩,蔚然奇麗,種種神飛。複泊舟,由雲窩入茶洞,穹隆窈窕①,再至矣,再不能去!已由雲窩左轉,入伏羲洞,洞頗陰森。左出大隱屏之陽,即紫陽書院②,謁先生廟像。順流鼓棹,兩崖蒼翠紛飛,翻恨舟行之速。已過天柱峰、更衣台,泊舟四曲之南涯。自禦茶園③登岸,欲繞出金雞岩之上,迷荊叢棘,不得路。乃從岩後大道東行,冀有旁路可登大藏、小藏諸峰,複不得。透出溪旁,已在玉女峰下。欲從此尋一線天,徬徨無可問,而舟泊金雞洞下,迥不相聞。乃沿溪覓路,迤大藏、小藏之麓。一帶峭壁高騫④,砂磧崩壅⑤,土人多植茶其上。從茗柯⑥中行,下瞰深溪,上仰危崖,所謂“仙學堂”“藏仙窟”,俱不暇辨。

【注釋】

①穹隆(qióng lóng),長曲。窈窕(yǎo tiǎo),深遠。

②紫陽,山名,在安徽歙縣南,宋代朱鬆在該處讀書。其子朱熹長期在崇安讀書講學之地,稱為“紫陽書屋”,後人建紫陽書院,即前述“文公書院”。朱熹諡號“文”,人稱“朱文公”。

③禦茶園,在武彝山四曲溪南,為元代官府督製貢茶處,大德六年(1302)創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罷廢。武彝山向以產茶著稱,烏龍茶亦產於此。今盛產岩茶,尤以“大紅袍”最名貴。

④高騫(qiān),高昂著頭。騫,高舉,飛騰。

⑤砂磧(shā qì),沙灘。壅(yōng),堵塞。

⑥茗(míng),茶的通稱。柯,樹枝。

【譯文】

順著溪流返回,隔溪觀賞八曲的“人麵石”、七曲的城高岩,草木茂盛奇異美麗,種種美景令人心曠神怡。再次停泊遊船,從雲窩進入茶洞,內裏深遠曲折,第二次到這裏,仍是幾乎不忍離去!隨後又由雲窩向左轉,進入伏羲洞,洞內頗有些陰森。從左邊出來,到達大隱屏峰的南麵,就是紫陽書院,入內拜謁朱熹先生的塑像。順著溪流劃船,兩岸蒼翠的山崖紛紛飛掠過船,不由得怨念船行太過迅速。隨後過天柱峰、更衣岩,在四曲南岸水邊停泊好遊船。從禦茶園上岸,想繞道出去,登金雞岩頂,叢生的荊棘漫山遍野,讓人迷惑找不到路。於是從金雞岩後麵的大道向東走,希望有岔路可以攀登大藏、小藏各座山峰,可是依舊找不到路。穿過山岩來到溪邊時,已置身於玉女峰之下了。想從這裏尋找一線天,徘徊再三,無人可以問路,而遊船又停泊在金雞洞下麵,相距太遠,喊聲互不相聞。於是沿著溪岸尋覓道路,在大藏峰、小藏峰麓迤邐而行。這一帶峭壁高聳,沙石崩塌壅塞,當地人在上麵種植了許多茶樹。從茶樹枝葉中前行,從岩壁往下俯瞰深溪水,往上仰視陡峭的高崖,那些“仙學堂”“藏仙窟”等景致,都沒有閑暇加以辨別觀賞。

已至架壑舟①,仰見虛舟宛然,較前溪中所見更悉。大藏之西,其路漸窮。向荊棘中捫②壁而上,還瞰大藏西岩,亦架一舟,但兩崖對峙,不能至其地也。忽一舟自二曲逆流而至,急下山招之。其人以舟來受,亦遊客初至者,約餘返更衣台,同覽一線天、虎嘯岩諸勝。過餘泊舟處,並棹順流而下,欲上幔亭,問大王峰。抵一曲之水光石,約舟待溪口,餘複登涯,少入,至止止庵。望庵後有路可上,遂趨之,得一岩,僧誦經其中,乃禪岩也。登峰之路,尚在止止庵西。仍下庵前西轉,登山二裏許,抵峰下,從亂箐③中尋登仙石。石旁峰突起,作仰企狀,鶴模石在峰壁罅間,霜翎朱頂,裂紋如繪。旁路窮,有梯懸絕壁間,躡而上,搖搖欲墮。梯窮得一岩,則張仙遺蛻④也。岩在峰半,覓徐仙岩,皆石壁不可通;下梯尋別道,又不可得;躡石則峭壁無階,投莽則深密莫辨。傭夫在前,得斷磴,大呼得路。餘裂衣不顧,趨就之,複不能前。日已西薄,遂以手懸棘,亂墜而下,得道已在萬年宮⑤右。趨入宮,宮甚森敞。羽士迎言:“大王峰頂久不能到,惟張岩梯在。峰頂六梯及徐岩梯俱已朽壞。徐仙蛻已移入會真廟矣。”出宮右轉,過會真廟。廟前大楓扶疏⑥,蔭數畝,圍數十抱。別羽士,歸舟。

【注釋】

①架壑舟,即船形懸棺。同前文注。

②捫(mén),執持,撫摸。

③箐(qìng),山間。

④遺蛻(tuì),即屍體。道家稱“屍解”為“蛻質”,後以“蛻”為“死”的諱稱。蛻,蟲類脫下來的皮。

⑤萬年宮,前稱“衝祐宮”,此稱“萬年宮”,俗稱“武夷宮”,在武彝山武彝溪口,是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現存道院一座。

⑥扶疏,枝葉茂盛、高低疏密有致的樣子。

【譯文】

隨後走到有架壑舟的地方,仰望著懸於半空中的架壑舟,十分真切,較之前乘遊船於溪水中看見的更為完全。大藏峰西邊的路,漸漸到了盡頭。走向荊棘叢中,攀附著岩壁朝上攀登,回頭俯瞰大藏峰西邊岩壁上,亦有一架壑舟,但是兩崖相對而立,無法到達那裏。忽見一條遊船從二曲逆流到達,急忙下山招呼船過來。乘舟人把船劃靠岸接我上船,他也是剛來此地的遊客,邀約我返回更衣岩後,一同遊覽一線天、虎嘯岩各處勝景。經過我停泊遊船的地方,兩艘船一同順溪流而下,計劃攀登幔亭峰,探尋大王峰。抵達一曲的水光石,約定遊船在溪口等待,我再登上岸邊,稍向前行,到了止止庵。看見庵後有路,於是快步上路,到一石岩,見有僧人在此念誦佛經,此處應是禪岩了。攀登大王峰的路,還在止止庵的西麵。仍然下到止止庵前,往西走,登上山走了二裏多路,抵達大王峰下,從亂箐溝中尋覓登仙石。登仙石旁山峰突兀而起,呈仰首企盼的形狀;仙鶴模樣的石頭在峰壁的縫隙間,顯出霜一樣的白色翎羽,紅色的腦袋,裂開的自然紋路像是繪畫而成。旁邊的路已經窮盡,有木梯懸架在陡峭的崖壁之間,踩著梯子向上,梯子搖搖欲墜。梯子盡頭是一座山岩,乃是張仙遺體存放處。山岩在半山腰上,尋覓徐仙岩,四麵都是石壁,無法通過;走下梯子重新尋找其他道路,又沒有找到;要攀涉石岩則都是峭壁,沒有石階可以落腳;想從荊棘中探路,可草莽深密,無從辨別方向。雇來的挑夫走在前麵,找到中斷的石磴,大喊找到了路。我不顧衣服被荊棘亂石撕裂,急跑過去,結果又不能往前走。太陽已經西沉,於是用手攀著荊棘,胡亂懸空而下,找到道路時發現自己已在萬年宮右邊了。快步走入萬年宮,宮內很是森嚴寬敞。道士迎著我說:“大王峰頂很久以前就不能上去了,隻有去到張仙岩的梯子還在。上峰頂的六級梯子及上徐仙岩的梯子,都已腐朽毀損。徐仙的遺體已經移入會真廟裏了。”走出萬年宮向右轉,經過會真廟。廟前的大楓樹生長十分繁茂,濃蔭足有數畝地寬,樹圍有數十抱粗。辭別道士,回到遊船中。

二十三日 登陸,覓換骨岩、水簾洞諸勝。命移舟十裏,候於赤石街,餘乃入會真觀,謁武彝君①及徐仙遺蛻。出廟,循幔亭東麓北行二裏,見幔亭峰後三峰駢立,異而問之,三姑峰也。換骨岩即在其旁,望之趨。登山裏許,飛流汩然下瀉。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業已上登,不及返顧,遂從三姑又上半裏,抵換骨岩,岩即幔亭峰後崖也。

岩前有庵。從岩後懸梯兩層,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環繞山巔如疊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為室,曲直高下,隨岩宛轉。循岩隙攀躋而上,幾至幔亭之頂,以路塞而止。返至三姑峰麓,繞出其後,複從舊路下,至前所瞰突泉處。從此越嶺,即水簾洞路;從此而下,即突泉壁也。餘前從上瞰,未盡其妙,至是複造其下。

仰望突泉又在半壁之上,旁引水為碓②,有梯架之,鑿壁為溝以引泉。餘循梯攀壁,至突泉下。其坳僅二丈,上下俱危壁,泉從上壁墮坳中,複從坳中溢而下墮。坳之上下四旁,無處非水,而中有一石突起可坐。坐久之,下壁循竹間路,越嶺三重,從山腰約行七裏,乃下塢。穿石門而上,半裏,即水簾洞。危崖千仞,上突下嵌,泉從岩頂墮下。岩既雄擴,泉亦高散,千條萬縷,懸空傾瀉,亦大觀也!其岩高矗上突,故岩下構室數重,而飛泉猶落檻外。

【注釋】

①武彝君,《史記》中曾有記載,是上古神話中的一位神祗。武彝山因為神人武彝君所居而得名。相傳武彝君於八月十五日上山,置幔亭,化虹橋,大會鄉人宴飲。

②碓(duì),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裝一塊圓形的石頭,用腳連續踏另一端,石頭就連續起落,去掉下麵石臼中的糙米的皮。簡單的碓隻是一個石臼,用杵搗米。

【譯文】

二十三日 上岸後,尋覓換骨岩、水簾洞各處勝景。命遊船移動十裏,在赤石街等候,我於是進入會真觀,拜謁武彝君神像及徐仙遺體。走出會真廟,順著幔亭峰東麓向北走了二裏,看見幔亭峰後有三座山峰並排屹立,見其形狀特異而詢問他人,原來是三姑峰。換骨岩就在三姑峰旁邊,我望著換骨岩而急走。登上山走了一裏多路,就見飛流汩汩地往下傾瀉。俯身鳥瞰下麵,也有高聳的岩壁,清泉從岩壁的半腰處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景致頗為不俗。然而已經登上三姑峰,來不及返回觀覽,於是從三姑峰又再往上走半裏路,抵達換骨岩,換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後崖。換骨岩前麵有座廟宇。順著換骨岩後麵架設的兩層懸梯,又登上另外一座懸岩。懸岩不是很深,但環繞著山巔有如疊嶂。當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築房屋,有的彎曲,有的筆直,有高有矮,都是順著宛轉的岩壁修築。沿著岩壁縫隙攀登而上,幾乎要到幔亭峰頂了,因為道路阻塞而被迫停下。返回三姑峰麓,從峰後繞出來,再從舊路下山,到達先前俯瞰奔突的流泉處。從這裏越過山嶺,就是通向水簾洞的路;從這裏下去,就是先前泉水流出的岩壁。我先前在上麵俯瞰,未能觀賞盡它的妙處,現在在下麵仰望在半壁間奔突的流泉,旁邊有農夫引泉水為碓,用梯子架設在岩壁上,鑿開岩壁形成一道溝,用來引泉水。

我順著梯子攀登上岩壁,來到奔突的泉水下。那坳凹僅二丈寬,上下都是高聳的岩壁,泉水從上麵的岩壁墜落坳凹中,滿溢後再從坳凹向下墜落。坳凹的周遭都是水,而中間有一塊石頭突起,人可以坐在上麵。在石頭上坐了很久,才爬下岩壁,順著竹林間的小路,翻越三重山嶺,在山腰處走了大約七裏路,才下到山塢中。然後穿過石門向上,走了半裏路後,就到了水簾洞。千仞山崖高聳,上部外突,下部凹陷,泉水從山崖頂上傾瀉而下。山岩雄偉寬闊,泉水向下傾瀉散落成千絲萬縷的細小水柱,也是美景嗬!那山岩高聳而上部外突,所以山岩下方尚能構築數間房屋,而那飛流直下的泉水,還落在房屋欄杆之外。

先在途聞睹閣寨頗奇,道流指餘仍舊路,越山可至。餘出石門,愛塢溪之勝,誤走赤石街道。途人指從此度小橋而南,亦可往。從之,登山入一隘,兩山夾之,內有岩有室,題額乃“杜轄岩”,土人訛為睹閣耳。再入,又得一岩,有曲檻懸樓,望赤石街甚近。遂從舊道,三裏,渡一溪,又一裏,則赤石街①大溪也。

下舟,掛帆二十裏,返崇安。

【注釋】

①赤石街,今仍作“赤石”,在武夷山市南境,崇溪與武彝溪的匯合處。

【譯文】

先前在路途中聽說睹閣寨很奇險,道士指點我仍然從舊路走,越過山嶺就可以到達。我走出石門,因為喜愛山塢、溪流之景,誤走了去赤石街的路。路人指點說,從這裏跨過小橋向南走,也可以到達。我聽從他的話,上山進入一處山隘,旁邊有兩山相夾,裏麵既有山岩又有房屋,題額是“杜轄岩”,想來是當地人誤認為是睹閣寨了。再往裏走,又遇到一處山岩,有曲檻和高懸的樓房,望見離赤石街很近。於是從舊路走三裏路,渡過一溪,再走一裏路,就是赤石街大溪了。坐上船,掛帆行船二十裏,返回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