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技
村中來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攜一藥囊,售其醫〔1〕。有問病者,女不能自為方,俟暮夜請諸神。晚潔鬥室,閉置其中。眾繞門窗,傾耳寂聽;但竊竊語,莫敢欶〔2〕。內外動息俱冥〔3〕。至半更許〔4〕,忽聞簾聲。女在內曰:“九姑來耶?”一女子答雲:“來矣。”又曰:“臘梅從九姑來耶?”似一婢答雲:“來矣。”三人絮語間雜,刺刺不休〔5〕。俄聞簾鉤複動,女曰:“六姑至矣。”亂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來耶?”一女曰:“拗哥子〔6〕!嗚之不睡〔7〕,定要從娘子來。身如百鈞重〔8〕,負累煞人〔9〕!”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二婢慰勞聲,小兒喜笑聲,貓子聲,一齊嘈雜。即聞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遠迢迢抱貓兒來。”既而聲漸疏,簾又響,滿室俱嘩,曰:“四姑來何遲也?”有一小女子細聲答曰:“路有千裏且溢〔10〕,與阿姑走爾許時始至。阿姑行且緩。”遂各各道溫涼〔11〕,並移坐聲,喚添坐聲,參差並作,喧繁滿室,食頃始定〔12〕。即聞女子問病。九姑以為宜得參〔13〕,六姑以為宜得芪〔14〕,四姑以為宜得術〔15〕。參酌移時〔16〕,即聞九姑喚筆硯。無何,折紙戢戢然,拔筆擲帽丁丁然〔17〕,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筆觸幾,震震作響,便聞撮藥包裹蘇蘇然。頃之,女子推簾呼病者,授藥並方。反身入室,即聞三姑作別,三婢作別,小兒啞啞,貓兒唔唔,又一時並起。九姑之聲清以越〔18〕,六姑之聲緩以蒼〔19〕,四姑之聲嬌以婉〔20〕,以及三婢之聲,各有態響,聽之了了可辨。群訝以為真神,而試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謂口技,特借之以售其術耳。然亦奇矣!
王心逸嚐言〔21〕:“在都偶過市廛〔22〕,聞弦歌聲〔23〕,觀者如堵。近窺之,則一少年曼聲度曲〔24〕。並無樂器,惟以一指捺頰際,且捺且謳,聽之鏗鏗,與弦索無異〔25〕。”亦口技之苗裔也〔26〕。
【注釋】
〔1〕售,施展。
〔2〕欶(sòu),通“嗽”,咳嗽。
〔3〕冥,沉默不語。
〔4〕半更,相當於現在的晚上八點。
〔5〕刺刺不休,連續不斷地說話。
〔6〕拗哥子,性格固執的小男孩。哥子,對男孩的稱呼,猶稱公子。
〔7〕嗚之,發出聲音來撫慰或親吻孩子。
〔8〕百鈞,三千斤,這裏是形容非常重的誇張說法。鈞,古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9〕負累,連累。煞,助詞,用在動詞後,表示程度深。
〔10〕千裏且溢,超過一千裏。益,超過,超出。
〔11〕道溫涼,噓寒問暖。溫涼,寒暖,多指生活狀況。
〔12〕食頃,吃頓飯的時間,形容時間不長。
〔13〕宜得參,指應用人參一類的中藥治療。以下句式和此句式相同。
〔14〕芪(qí),即“黃芪”,中藥草名。
〔15〕術(zhú),中藥草名,秋天開白色或淡紅色的花,嫩苗可以吃,可入藥。
〔16〕參酌,商討。移時,過了一會兒。
〔17〕丁丁(zhēng),象聲詞,原指伐木聲,這裏是銅筆帽擲落於桌案發出的聲音。
〔18〕清以越,清脆而悠揚。
〔19〕緩以蒼,和緩而蒼老。
〔20〕嬌以婉,嬌嫩而婉轉。
〔21〕王心逸,即王居正,字心逸,號懷庵,為蒲鬆齡好友王觀正的哥哥。
〔22〕市廛(chán),指店鋪集中的市區。
〔23〕弦歌,依琴瑟而詠歌。
〔24〕曼聲,舒緩的長聲。度曲,按曲譜歌唱。
〔25〕弦索,弦樂器上的弦,這裏即指弦樂器。
〔26〕苗裔,子孫後代。
【簡評】
口技,即運用口腔發音技巧(有時也借用口中所含葦哨)來模仿各種聲音。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封台》中雲:“像聲即口技,能學百鳥音,並能作南腔北調,嬉笑怒罵,以一人而兼之,聽之曆曆也。”《史記》卷七五《孟嚐君列傳》記述孟嚐君逃秦夜出函穀關的故事,其一擅長口技的門客模仿雞鳴而令守關吏早早打開關門,終於令孟嚐君脫險回到故裏。這大約是口技應用於實踐的最早記錄,並留下了“雞鳴狗盜”的成語。
有關口技的表演,明清多有記述,不乏繪聲繪色的生動描寫。清翟灝《通俗編·俳優》:“絳樹一聲能歌兩曲,二人細聽,各聞一曲,一字不亂。按:今有相聲伎,以一人作十餘人,捷辨而音不少雜,亦其類也。”絳樹是漢末至三國時期的著名歌女,所謂“絳樹兩歌”,大約是將口技運用於表演藝術的最早記錄。金聖歎在其評點《水滸傳》第六十五回回前總評中,記述了友人王斫山所誇“京中口技”,描摹有聲有色、淋漓盡致。與蒲鬆齡同時代的褚人獲在其《堅瓠集》廣集卷二也記有“口戲”一則,可見在明末清初這一技藝在民間的廣泛流行。而蒲鬆齡此作將口技表演蒙上一層求醫賣藥的麵紗,更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