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相公

張老相公,晉人。適將嫁女,攜眷至江南〔1〕,躬市奩妝〔2〕。舟抵金山〔3〕,張先渡江,囑家人在舟勿煿膻腥〔4〕。蓋江中有黿怪〔5〕,聞香輒出,壞舟吞行人,為害已久。張去,家人忘之,炙肉舟中。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沒。張回棹〔6〕,悼恨欲死。因登金山謁寺僧,詢黿之異,將以仇黿。僧聞之,駭言:“吾儕日與習近〔7〕,懼為禍殃,惟神明奉之;祈勿怒,時斬牲牢〔8〕,投以半體,則躍吞而去。誰複能相仇哉!”張聞,頓思得計。便招鐵工,起爐山半,治赤鐵,重百餘斤。審知所常伏處〔9〕,使二三健男子以大鉗舉投之,黿躍出,疾吞而下。少時波湧如山;頃之,浪息,則黿死已浮水上矣。行旅、寺僧並快之,建張老相公祠,肖像其中,以為水神。禱之輒應。

【注釋】

〔1〕江南,即“江南省”,清順治二年改明南直隸置,治所在江寧府城。康熙六年分為江蘇、安徽兩省,但此後很長一段時期仍稱此兩省為江南。

〔2〕躬市奩(lián)妝,親自為女兒采辦嫁妝。奩,古代盛梳妝用品的器具,這裏指陪嫁的衣物等。

〔3〕金山,又名浮玉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方向。

〔4〕煿(bó),烘烤。膻腥,泛指魚肉類食物。

〔5〕黿(yuán),大鱉,俗稱癩頭黿。

〔6〕回棹(zhào),駕船返回。

〔7〕吾儕(chái),我輩。習近,接近。

〔8〕牲牢,牲畜。

〔9〕審知,審察後得知。

【簡評】

張老相公為複私仇而除公害,一舉而兩得,並因此被奉為水神,建祠奉祀。小說之精彩處並不在於皆大歡喜的結局,而是張老相公為除害而運用的智慧與果斷堅毅、勇敢無畏的精神。中國古代兵法有“三十六計”之說,其中“瞞天過海”與“偷梁換柱”二計,似與張老相公的伏黿之術暗合。小說敘事文字簡潔,邏輯清晰,三言兩語即神采具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