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第五

方正,指人的行為、品行正直無邪。魏晉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形成一定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這需要相應的禮節來配合。隻有這樣,才合乎禮,算得上方正。士大夫階層對此尤為在意。譬如太尉王夷甫反對用“卿”字來稱呼自己,堅持要用尊稱。和嶠寧可違背晉武帝的意願,也要堅持自己的觀點。

同時,魏晉等級製度森嚴,士大夫階層恃貴而驕,看不起庶族寒門,在交友方麵也很慎重,婚姻等更被視為政治的籌碼,始終嚴正地維護門閥製度,因而有不少矜傲蔑視庶族寒士之言。

(1)陳太丘①與友期行,期②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元方③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④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注釋

①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人。東漢時期官員、名士。

②期,約定時間。

③元方,即陳元方,名紀,陳寔之子,享年七十一歲。與弟陳諶俱以至德稱,兄弟孝養,閨門雍和。與父親陳寔和弟弟陳諶並稱為“三君”。遭父喪,哀痛嘔血,繪像百城,以勵風俗。遭黨錮後,累辟不就。

④委,拋棄。

◎譯文

太丘長陳寔和朋友相約外出,約定中午出發。過了中午,朋友還沒來,陳寔就不太等他,自己走了。走了以後,那位朋友才到。當時陳寔之子元方才七歲,在門外玩耍。來客問元方:“令尊在嗎?”元方回答:“家父等了您很久,見您不來,已經走了。”那位朋友生氣道:“真不是人呀!和人相約而行,卻丟下別人自己先走了!”元方說:“您跟家父約的是中午。到了中午還不來,是不守信用。當著兒子的麵罵父親,這是沒有禮貌。”那位朋友很慚愧,下車招呼他。元方掉頭回家,不理他。

(2)南陽宗世林①,魏武同時,而甚薄其為人,不與之交。及魏武作司空,總朝政,從容問宗曰:“可以交未?”答曰:“鬆柏之誌②猶存。”世林既以忤旨見疏③,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門,皆獨拜床下。其見禮如此。

◎注釋

①宗世林,即宗承,字世林,以德行為世所重。

②鬆柏之誌,清高自守、堅貞不屈的誌節。此處指不因為他人權勢而交往。

③見疏,被疏遠。

◎譯文

南陽郡人宗世林,和魏武帝曹操同時代,他很瞧不起曹操,不肯和曹操結交。曹操做了司空,總攬朝廷大權,曾問宗世林:“現在可以結交嗎?”宗世林回答:“我的鬆柏之誌猶存。”宗世林因為違逆意旨而被疏遠,官職很低,和他的德行頗不相稱。但曹丕兄弟每次登門拜訪,都以晚輩的身份拜於坐榻之下。他受到尊敬禮遇如斯之高。

(3)魏文帝受禪①,陳群②有戚容。帝問曰:“朕應天受命,卿何以不樂?”群曰:“臣與華歆③服膺④先朝,今雖欣聖化⑤,猶義形於色。”

◎注釋

①受禪,接受禪讓帝位,指曹丕登位稱帝,建立魏朝。

②陳群,字長文,陳寔之孫。曹丕即帝位後,遷尚書令。

③華歆,字子魚,漢族。平原高唐人(今山東聊城高唐縣)。漢末魏初時名士,曹魏重臣。

④服膺,忠心信服。

⑤聖化,聖王教化。這是恭維帝王的諛詞。

◎譯文

魏文帝稱帝,陳群麵帶愁容。文帝問他:“朕順應天命即帝位,你為何不高興?”陳群回答說:“臣和華歆銘記先朝,雖然欣逢盛世,但懷念故主之情,不免仍會流露出來。”

(4)郭淮①作關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屢有戰庸②。淮妻,太尉王淩之妹,坐淩事③,當並誅。使者征攝甚急,淮使戒裝④,克日⑤當發。州府文武及百姓勸淮舉兵,淮不許。至期遣妻,百姓號泣追呼者數萬人。行數十裏,淮乃命左右追夫人還,於是文武奔馳,如徇身首之急。既至,淮與宣帝⑥書曰:“五子哀戀,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則無五子。五子若殞,亦複無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注釋

①郭淮,字伯濟,時任雍州刺史,在關中三十多年,功績卓著。

②戰庸,戰功。

③坐淩事,因王淩事獲罪。坐,坐罪,因……獲罪。

④戒裝,準備行裝。

⑤克日,限定日期。

⑥宣帝,指司馬懿,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諡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譯文

郭淮任關中都督期間,很得民心,多次建立戰功。郭淮的妻子是太尉王淩的妹妹,因為王淩謀反受株連,應一起處死。派來逮捕她的官吏緝拿急迫,郭淮讓妻子準備行裝,依照限定日期上路。州府的文武官員和百姓都勸說郭淮起兵反抗,郭淮不同意。到期送妻子上路,百姓號啕痛哭,跟著呼喚不舍足有幾萬人。走了幾十裏後,郭淮才令手下把夫人追回來,文武官員飛跑傳命,如救自家性命般急迫。夫人追回後,郭淮寫了封信給宣帝司馬懿說:“五個孩子哀痛欲絕,戀戀不舍,思念母親。如果母親死了,我會失去五個孩子。孩子死了,也就不再有我郭淮了。”司馬懿於是上表魏帝,特赦了郭淮的妻子。

(5)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①,乃遣辛毗②為軍司馬。宣王既與亮對渭而陳③,亮設誘譎萬方,宣王果大忿,將欲應之以重兵。亮遣間諜覘④之,還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黃鉞⑤,當軍門立,軍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注釋

①魏明帝,即曹睿,魏文帝曹丕的兒子。晉宣王,即司馬懿。

②辛毗,字佐治,任行軍司馬,作戰時負參謀之責。

③陳,同“陣”,列陣,布陣。

④覘(chān),窺視、刺探。

⑤黃鉞(yuè),用黃金裝飾的大斧,帝王所賜。表明辛毗奉皇命監軍。鉞,一種古代的兵器,雖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權力象征物是權杖,中國是鉞。

◎譯文

諸葛亮屯兵渭水南岸,關中震動。魏明帝生怕司馬懿出戰,便派辛毗去擔任軍司馬。司馬懿和諸葛亮隔著渭水列出陣勢,諸葛亮想盡辦法誘司馬懿出戰,司馬懿果然大怒,打算用重兵去攻打諸葛亮。諸葛亮派間諜偵察,回報說:“有一老人拿著金斧,麵對軍營門口站著,軍隊都出不來。”諸葛亮說:“那一定是辛佐治。”

(6)夏侯玄①既被桎梏,時鍾毓為廷尉②,鍾會先不與玄相知,因便狎之。玄曰:“雖複刑餘之人③,未敢聞命④。”考掠初無一言,臨刑東市⑤,顏色不異。

◎注釋

①夏侯玄,字太初,魏齊王曹芳時任太常,主管禮儀祭祀。

②廷尉,官名,掌管訴訟刑獄之事。

③刑餘之人,受過刑的人。

④未敢聞命,意即不願與之交往。

⑤東市,行刑的地方,法場。

◎譯文

夏侯玄被逮捕,當時鍾毓任廷尉,其弟鍾會與夏侯玄不和,就趁此機會羞辱他。夏侯玄說:“我雖然是受刑之人,也不會任你擺布。”雖然經受刑訊拷打,夏侯玄始終不出一聲,押赴法場臨刑,依然麵不改色。

(7)夏侯泰初①與廣陵陳本善。本與玄在本母前宴飲,本弟騫行還,徑入,至堂戶。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雜②。”

◎注釋

①夏侯泰初,即夏侯玄。泰,同“太”。

②“可得同”兩句,按陳本弟與夏侯玄並無深交,而徑至堂戶相見,是為違禮行為,故有此言。

◎譯文

夏侯泰初和廣陵郡陳本是好友。陳本和夏侯玄在陳本母親麵前宴飲時,陳本的弟弟陳騫從外麵回來,直入堂屋。於是泰初站起來說:“可以以禮相交,不能違禮相見,與人雜處。”

(8)高貴鄉公①薨,內外喧嘩。司馬文王問侍中陳泰曰:“何以靜之?”泰雲:“唯殺賈充以謝天下。”文王曰:“可複下此不?”對曰:“但見其上,未見其下。”

◎注釋

①高貴鄉公,即曹髦,魏文帝曹丕的孫子。司馬昭廢齊王後立為帝。欲除司馬氏,事敗,為司馬照手下所殺。

◎譯文

高貴鄉公被殺,朝廷內外群情激憤,議論紛紛。文王司馬昭問侍中陳泰:“怎樣才能平息輿論?”陳泰說:“隻能殺賈充以謝天下。”司馬昭說:“有比這輕一些的辦法嗎?”陳泰回答說:“隻知有比這更重的,沒有比這更輕的了。”

(9)和嶠①為武帝所親重,語峙曰:“東宮②頃似更成進,卿試往看。”還,問何如,答雲:“皇太子聖質如初。”

◎注釋

①和嶠,字長輿,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人。和嶠少有風格,常仰慕舅舅夏侯玄的為人,珍重自愛,有盛名於世,後任給事黃門侍郎,遷中書令,晉武帝十分器重。後和嶠在任上病死,諡號簡。

②東宮,太子居住的宮室,指太子。

◎譯文

和嶠為武帝所親近器重,一次武帝對他說:“太子近來精進不少,你去看看。”和嶠去了,武帝問他怎樣,和嶠回答說:“皇太子資質和以前一樣。”

(10)諸葛靚①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以與晉室有仇,常背洛水而坐。與武帝有舊,帝欲見之而無由,乃請諸葛妃②呼靚。既來,帝就太妃間相見。禮畢,酒酣,帝曰:“卿故複憶竹馬之好不?”靚曰:“臣不能吞炭漆身③,今日複睹聖顏。”因涕泗百行,帝於是慚悔而出。

◎注釋

①諸葛靚,字仲思,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西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曹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少子。諸葛誕叛亂後入仕東吳。吳亡後投降晉朝,但因父仇而終身不仕,時人稱許他至孝。

②諸葛妃,司馬懿的兒子,琅邪王的王妃,晉武帝的嬸母,諸葛靚的姐姐,又稱諸葛太妃。

③吞炭漆身,指為父報仇。典出《史記·刺客列傳》,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殺智伯,智伯的家臣豫讓為了報仇,用漆塗身,吞炭,毀容變音,使人不識,矢誌複仇,事敗而死。比喻舍身酬報知己或雪恥複仇。

◎譯文

諸葛靚後來到晉朝首都洛陽,被任命為大司馬,不肯應召赴任。因為和晉室有仇,常背對洛河的方向坐著。他和晉武帝有交情,武帝很想見他,卻找不到理由,就請諸葛靚的姐姐諸葛太妃召喚他。來了之後,武帝到太妃那裏和他見麵。行禮後喝酒,喝到痛快時,武帝問:“你還記得我們小時的情誼嗎?”諸葛靚說:“臣不能吞炭漆身,所以今天才又看到聖上。”說完涕淚交流,武帝既慚又悔,退了出去。

(11)武帝語和嶠曰:“我欲先痛罵王武子①,然後爵之。”嶠曰:“武子俊爽,恐不可屈。”帝遂召武子,苦責之,因曰:“知愧不?”武子曰:“尺布鬥粟②之謠,常為陛下恥之。它人能令疏親,臣不能使親疏。以此愧陛下。”

◎注釋

①王武子,即王濟,字武子,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司徒王渾次子,官至驍騎將軍、侍中。被晉武帝司馬炎選為女婿,配常山公主。文詞俊茂,名於當世,與姐夫和嶠及裴楷齊名。

②尺布鬥粟,比喻兄弟不和。據《漢書》載,劉氏兄弟因爭奪王位而互相殘害,民間作歌謠來諷剌他們,後遂用“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來諷喻兄弟間因利害衝突而不能相容。王武子以此暗指晉武帝放逐兄弟王攸之事。

◎譯文

晉武帝告訴和嶠說:“我想痛罵王武子一頓,然後封給他爵位。”和嶠說:“武子才智出眾,性情直爽,恐怕不能使他屈服。”武帝於是召見武子,狠狠責罵了他,然後問:“你知道羞愧了嗎?”王武子說:“想起尺布鬥粟的民謠,經常替陛下感到羞愧。別人能讓關係疏遠的人親近起來,臣卻不能讓親近的人變得疏遠。因為這一點覺得對陛下有愧。”

(12)杜預①之荊州,頓七裏橋②,朝士悉祖③。預少賤,好豪俠,不為物所許。楊濟④既名氏雄俊,不堪,不坐而去。須臾,和長輿來,問:“楊右衛何在?”客曰:“向來,不坐而去。”長輿曰:“必大夏門下盤馬。”往大夏門,果大閱騎。長輿抱內⑤車,共載歸,坐如初。

◎注釋

①杜預,字元凱,累遷河南尹,為鎮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②頓,停留、止息。七裏橋,在河南洛陽城東。

③祖,本是祭名,出門前祭祀路神。引申為餞別,送行。

④楊濟,字文通,累遷太子太傅、右衛將軍。

⑤內,同“納”,納入,放入。

◎譯文

杜預到荊州去任職,出七裏橋,朝廷官員都來餞行。杜預年輕時家境貧賤,卻喜歡豪俠之士,不為世人所讚許。楊濟是名門中人,忍受不了這種場麵,不落座就走了。一會兒,和長輿來了,問:“楊右衛在哪裏?”有人說:“剛才來了,沒坐就走了。”和長輿說:“一定是到大夏門下騎馬遊樂去了。”便到大夏門去,果然是在那裏觀看大規模的軍士操演。長輿便把他拉到車上,一起坐車回七裏橋,好像剛來那樣入座。

(13)杜預拜鎮南將軍,朝士悉至,皆在連榻①坐。時亦有裴叔則。羊稚舒②後至,曰:“杜元凱乃複連榻坐客!”不坐便去。杜請裴追之,羊去數裏住馬,既而俱還杜許。

◎注釋

①連榻,榻分獨榻和連榻,坐獨榻為尊,坐連榻則不尊。

②羊稚舒,羊琇之子,晉室的外戚。

◎譯文

杜預被任為鎮南將軍,官員都來慶賀,大家都坐在連榻上。裴叔則也在座。羊稚舒後來才到,說:“杜元凱竟用連榻待客!”不待落座就走了。杜預請裴叔則去追他回來,羊稚舒已走出幾裏,才被追上,於是和裴叔則一起回到杜預家。

(14)晉武帝時,荀勖為中書監,和嶠為令。故事①:監、令②由來共車。嶠性雅正,常疾勖諂諛。後公車來,嶠便登,正向前坐,不複容勖。勖方更覓車,然後得去。監、令各給車,自此始。

◎注釋

①故事,先例,舊日的典章製度。

②監、令,晉代設中書監和中書令,為中書省長官,掌管機要。監和令是同等的,不過監在令之前。

◎譯文

晉武帝時,荀勖任中書監,和嶠任中書令。依舊例,監、令向來同坐一輛車上朝。和嶠本性正直,一向憎惡荀勖的阿諛逢迎。後來官車接他們上朝,和嶠便上車,在正中間麵朝前坐定,不給荀勖留位置。荀勖還要另找車子,然後才能離開。此後,監、令分別派車,便是從這時開始。

(15)山公大兒著短帢①,車中倚。武帝欲見之,山公不敢辭,問兒,兒不肯行②。時論乃雲勝山公。

◎注釋

①短帢(qià),一種絲織的便帽,以不同顏色區別貴賤。戴短帢見客,指不講究禮節。

②兒不肯行,據《晉書·山濤傳》,濤有五子:山該、山淳、山允、山謨、山簡。拒見武帝的應是山允,而非山該。

◎譯文

山公的大兒子戴著便帽,在車裏靠著。晉武帝(司馬炎)想見他,山公不敢推辭,就問兒子能否去,兒子不答應。當時人們就認為山該勝過山公。

(16)向雄為河內①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劉淮橫怒,遂與杖遣之。雄後為黃門郎,劉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聞之,敕雄複君臣之好。雄不得已,詣劉,再拜曰:“向受詔而來,而君臣之義②絕,何如?”於是即去。武帝聞尚不和,乃怒問雄曰:“我令卿複君臣之好,何以猶絕?”雄曰:“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今之君子,進入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臣於劉河內不為戎首③,亦已幸甚,安複為君臣之好!”武帝從之。

◎注釋

①河內,指的是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一帶。

②君臣之義,君臣的情誼。諸郡中以內史掌太守之職,以郡國與主簿的關係,故稱君臣。

③戎首,發動戰爭的人。此處指挑起爭端的人。

◎譯文

向雄任河內郡的主簿,有件公事本來和他沒關係,可是郡守劉淮為此震怒,對他動了杖刑,並將他革職遣退。向雄後來調任黃門郎,劉淮任侍中,兩人雖在同一衙門,卻從不交談。晉武帝聽說這事,便命向雄恢複兩人的和睦關係。向雄不得已,就到劉淮那裏,行再拜禮後說:“剛才奉皇上的命令而來,可我們之間的恩義已經斷絕了,怎麽辦?”說完,馬上就走了。武帝聽說兩人還是不和,就很生氣,問向雄:“我命你恢複往日的和睦關係,為何還要絕交?”向雄說:“古之君子,按禮法舉薦官員,貶黜官員。現在的君子,提拔重用人的時候,恨不得像抱到膝上那麽親近,貶黜人的時候,簡直像想把他推下深淵那樣狠。臣與劉河內如果不做敵人,那就不錯了,怎麽還能修複原有的關係呢!”晉武帝聽後,不再勉強。

(17)齊王冏①為大司馬,輔政,嵇紹為侍中,詣冏谘事。冏設宰會②,召葛旟、董艾③等共論時宜。旟等白冏:“嵇侍中善於絲竹,公可令操之。”遂送樂器,紹推卻不受,冏曰:“今日共為歡,卿何卻邪?”紹曰:“公協輔皇室,令作事可法。紹雖官卑,職備常伯,操絲比竹④,蓋樂官之事,不可以先王法服為伶人之業。今逼高命,不敢苟辭,當釋冠冕,襲私服。此紹之心也。”旟等不自得而退。

◎注釋

①齊王冏,即司馬冏,字景冶,晉武帝次子,受封為齊王。

②宰會,招待僚屬的宴會。

③董艾,原為縣令,齊王起兵時兼任右將軍。

④操絲比竹,指演奏絲竹樂器。

◎譯文

齊王司馬冏任大司馬,輔理國政,嵇紹時任侍中,到司馬冏那裏請示。司馬冏安排了一個僚屬的宴會,召來葛旟、董艾等人討論政務。葛旟等人告訴司馬冏說:“嵇侍中擅長樂器,可以叫他演奏一曲。”於是送來樂器,嵇紹推辭不肯接受。司馬冏說:“今天大家飲酒同樂,為何推辭?”嵇紹說:“公輔助皇室,應該做事有個榜樣。我官職雖然卑下,畢竟也忝居常伯之位,吹彈演奏,本是樂官的事,不能穿著官服來做。我迫於命令,不敢隨便推辭,可是應該脫下官服,穿上便服。這是我的想法。”葛旟等人覺得沒趣,就退了出去。

(18)盧誌①於眾坐問陸士衡②:“陸遜、陸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於盧毓盧珽。”士龍③失色,既出戶,謂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內,寧有不知,鬼子④敢爾!”議者疑二陸優劣,謝公以此定之。

◎注釋

①盧誌,字子道,曆任成都王左長史、中書監。

②陸士衡,即陸機,字士衡,吳郡吳縣人。與弟陸雲俱為西晉著名文學家,被譽為“太康之英”。太安二年,任後將軍、河北大都督,率軍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卻大敗於七裏澗,最終遭讒遇害,被夷三族。

③士龍,即陸雲,字士龍,陸機之弟。官至清河內史。

④鬼子,對人的憎稱。

◎譯文

盧誌在大庭廣眾之下問陸士衡:“陸遜、陸抗是你的什麽人?”陸士衡回答說:“同你和盧毓、盧珽的關係一樣。”陸士龍聽了大驚。出門後,士龍對哥哥說:“何至於弄到這種地步呢!他或許真是不知道呀。”士衡嚴厲地說:“我們父親、祖父海內知名,豈有不知道的,他竟敢這樣無禮!”輿論對陸家兄弟的優劣一向難於確定,謝安就據這事做了評定。

(19)羊忱①性甚貞烈。趙王倫為相國,忱為太傅長史,乃版②以參相國軍事③。使者卒至,忱深懼豫禍,不暇被馬,於是帖騎而避。使者追之,忱善射,矢左右發,使者不敢進,遂得免。

◎注釋

①羊忱,一名羊陶,字長如,東晉泰山郡南城縣(今平邑南武城)人。曆任太傅長史,徐州刺史,遷侍中,著名書法家。

②版,即版詔、版授。此處指王封拜官職。

③參相國軍事,官名,即參軍,在相府中任事者多稱此名。

◎譯文

羊忱的性格非常正直剛烈。趙王司馬倫自任相國時,羊忱任太傅府長史,司馬倫便授予他參相國軍事之職。傳達任命的使者突然來到,羊忱深恐牽連受禍,匆忙間來不及備馬,於是騎著沒有備鞍韉的馬逃避。使者去追他,羊忱擅長射箭,不斷向使者左右開弓。使者不敢再追趕,這才得以脫身。

(20)王太尉不與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①。王曰:“君不得為爾。”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

◎注釋

①卿之不至,稱卿不止。卿,本為官爵。魏晉時代,成為對官爵、輩分低於自己的人或同輩之間的親熱、不拘禮節的稱呼。

◎譯文

太尉王衍不和庾子嵩結交,可庾子嵩卻不管這些,用卿來稱呼他。王夷甫說:“君不能用這種稱呼。”庾子嵩回答說:“卿盡管稱我為君,我盡管稱卿為卿。我自己用我的叫法,卿自己用卿的稱呼。”

(21)阮宣子伐社①樹,有人止之。宣子曰:“社而為樹②,伐樹則社亡。樹而為社,伐樹則社移矣。”

◎注釋

①社,土地神和祭土地神的社廟、社壇。

②社而為樹,建社廟是為了種樹。

◎譯文

阮宣子要砍掉土地廟的樹,有人阻止他。宣子說:“如果修建社廟是為了種樹,那麽砍了樹,社壇就不存在了。如果種樹是為了立社廟,那麽砍了樹,社神也就遷走了。”

(22)阮宣子論鬼神有無者。或以人死有鬼,宣子獨以為無,曰:“今見鬼者雲著生時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複有鬼邪?”

◎譯文

院宣子談論有無鬼神的問題。有人認為有鬼,唯獨宣子認為沒有,他說:“自稱看見過鬼的人說鬼穿著活著時候所穿的衣服,如果人死有鬼,衣服難道也可變成鬼嗎?”

(23)元皇帝既登阼,以鄭後之寵,欲舍明帝而立簡文①。時議者鹹謂舍長立少,既於理非倫,且明帝以聰亮英斷,益宜為儲副。周、王諸公並苦爭懇切,唯刁玄亮②獨欲奉少主以阿帝旨。元帝便欲施行,慮諸公不奉詔,於是先喚周侯、丞相入,然後欲出詔付刁。周、王既入。始至階頭,帝逆遣傳詔遏使就東廂。周侯未悟,即卻略下階。丞相披撥傳詔,徑至禦床前,曰:“不審陛下何以見臣?”帝默然無言,乃探懷中黃紙詔裂擲之。由此皇儲始定。周侯方慨然愧歎曰:“我常自言勝茂弘,今始知不如也!”

◎注釋

①“元皇”句,指晉元帝司馬睿,東晉第一個皇帝,立司馬紹為皇太子。登阼,登上帝位。

②刁玄亮,即刁協,字玄亮,累遷尚書令。

◎譯文

晉元帝登位,鄭後得寵,想廢明帝司馬紹而改立後來的簡文帝為儲君。當時朝廷眾人都認為棄長而立幼,不但在道義上不合,而且明帝聰明誠實,英明果斷,更適合做太子。周顗、王導諸大臣竭力爭辯,情辭懇切,隻有刁玄亮一人想尊奉少主來迎合元帝的意旨。元帝想付諸實施,又擔心大臣不認同,於是先召武城侯周顗和丞相王導入朝,然後把詔令交給刁玄亮去發布。周、王兩人進來後,才上台階,元帝已派傳詔官迎著他們,引他們到東廂配殿。周顗還沒明白是怎麽回事,就退下台階。王導撥開傳詔官,一直走到元帝座前,說道:“不明白陛下為何召見臣?”元帝啞口無言,就從懷裏摸出黃紙詔書來撕碎扔掉。從此太子才算確定下來。周顗慨然歎道:“我自以為勝過茂弘,現在才知道比不上他!”

(24)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結援吳人,請婚陸太尉①。對曰:“培無鬆柏,薰蕕不同器。玩雖不才,義不為**之始。”

◎注釋

①陸太尉,即陸玩,亦作陸琉,字士瑤,吳郡吳縣人。東晉時期士族重臣、書法家,出身吳郡陸氏,為東吳丞相陸遜侄孫。獲贈太尉,諡號康,故稱“陸太尉”。

◎譯文

丞相王導到江南,想結交吳地人士,就想和太尉陸玩結親。陸玩回複說:“小土丘上沒有高大的鬆柏,香草和臭草不可同儲一個容器。我雖然無才,卻也堅決不能做破壞人倫的先例。”

(25)諸葛恢大女適①太尉庾亮兒,次女適徐州刺史羊忱兒。亮子被蘇峻害②,改適江虨③。恢兒娶鄧攸女。於時謝尚書求其小女婚,恢乃雲:“羊、鄧是世婚④,江家我顧伊,庾家伊顧我,不能複與謝裒兒婚。”及恢亡,遂婚。於是王右軍往謝家看新婦,猶有恢之遺法,威儀端詳,容服光整。王歎曰:“我在遣女,裁得爾耳!”

◎注釋

①適,女子出嫁。

②亮子被蘇峻害,晉明帝崩,庾亮掌朝政,蘇峻疑庾亮欲加害,故以討亮為名起兵反,攻陷京城。晉成帝鹹和六年,庾亮之子庾會被殺。

③江虨,(一作霖)字思玄,西晉陳留圉人,江統之子。博學知名,兼善弈,為中興之冠。本州辟舉秀才,累官國子祭酒。其妻諸葛文彪是諸葛恢的長女,庾會被蘇峻殺害後改嫁江虨。

④世婚,幾代聯姻的人家。

◎譯文

諸葛恢的大女兒嫁給太尉庾亮的兒子,二女兒嫁給徐州刺史羊忱的兒子。庾亮的兒子被蘇峻殺害了,大女兒又改嫁江虨。諸葛恢的兒子娶了鄧攸的女兒為妻。當時尚書謝裒為兒子謝石向諸葛恢求娶他的小女兒,諸葛恢就說:“羊、鄧和我世代姻親,江家是我顧念他,庾家是他顧念我,我不能再和謝家結親。”諸葛恢死了以後,兩家終於結親。結婚時,右軍將軍王羲之到謝家去看新娘,看到新娘仍留有諸葛恢的風範,容貌舉止端莊安詳,風采服飾華美整齊。王羲之歎道:“我活著時嫁女兒,也隻能做到這一步啊!”

(26)周叔治①作晉陵太守,周侯、仲智往別。叔治以將別,涕泗不止。仲智恚②之,曰:“斯人乃婦女,與人別,唯啼泣。”便舍去。周侯獨留與飲酒言話,臨別流涕,撫其背曰:“奴③好自愛!”

◎注釋

①周叔治,即周謨,字叔治,周侯和周嵩的弟弟。

②恚(huì),生氣,發怒。

③奴,即阿奴,是尊對卑、兄對弟的愛稱。

◎譯文

周叔治要出任晉陵太守,哥哥武城侯周伯仁和仲智去話別。叔治因為兄弟離別,哭個不停。仲智生氣說:“這人像是婦女,和人告別,隻會哭哭啼啼。”就丟下他走了。伯仁留下和他飲酒聊天,臨別時流淚,拍著他的背說:“你要好好珍重!”

(27)周伯仁為吏部尚書,在省內夜疾危急。時刁玄亮為尚書令,營救備親好之至,良久小損。明旦,報仲智,仲智狼狽來。始入戶,刁下床對之大泣,說伯仁昨危急之狀。仲智手批①之,刁為辟易②於戶側。既前,都不問病,直雲:“君在中朝③,與和長輿齊名,那與佞④人刁協有情!”徑便出。

◎注釋

①批,用手掌打。

②辟易,退避,驚退。

③中朝,晉室南渡後稱渡江前的西晉為中朝。

④佞,用花言巧語奉承他人。

◎譯文

周伯仁任吏部尚書時,有一晚在官署裏病得很嚴重。當時刁玄亮任尚書令,多方搶救,照顧很周到,表現得熱情備至,過了很長時間,病情稍有好轉。第二天早晨,通知了周伯仁的弟弟仲智,仲智急忙趕來。剛進門,刁玄亮就離座,對著他大哭,述說伯仁夜裏病危之事。仲智揚手給他一耳光,刁玄亮被打得驚退到門邊。仲智走到伯仁床前,一點也不問病況,直接說:“你在西晉時,和長輿齊名,怎麽會跟善於花言巧語迎奉的刁協有交情!”說完徑直出去了。

(28)王含①作廬江郡,貪濁狼籍②。王敦護其兄,故於眾坐稱:“家兄在郡定佳,廬江人士鹹稱之。”時何充③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廬江人,所聞異於此。”敦默然。旁人為之反側④,充晏然⑤,神意自若。

◎注釋

①王含,字處弘,王敦的哥哥。

②狼籍,即“狼藉”,縱橫散亂,行為不法。

③何充,字次道,廬江郡灊縣(今屬安徽霍山)人。晉朝重臣。何充亦提出讓桓溫代替庾氏家族鎮守荊州,是譙國桓氏在東晉堀起的重要起點。永和二年去世,贈司空,諡曰文穆。

④反側,惶恐不安。

⑤晏然,心情平靜,沒有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