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第四02

◎譯文

康僧淵剛到江南,還沒人知道他,常在街市徘徊,靠乞討為生。一次,突然到殷淵源家去,碰上很多賓客在座,殷淵源讓他坐下,和他寒暄了幾句,就談及義理。康僧淵談起義理,毫無愧色,不管是深刻領會的,還是粗略提出的,都曾深入鑽研過。通過這次清談,大家知道了他。

(48)殷、謝諸人共集。謝因問殷:“眼往屬①萬形,萬形來入眼不?”

◎注釋

①屬,同“矚”,看。

◎譯文

殷浩、謝安等人聚會。謝安問殷浩:“眼睛去追隨看一切物象,還是一切物象進入人們眼中呢?”

(49)人有問殷中軍:“何以將得位①而夢棺器,將得財而夢矢穢②?”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將得而夢棺屍。財本是糞土,所以將得而夢穢汙。”時人以為名通。

◎注釋

①位,官位,爵位。

②矢穢,糞汙。矢,同“屎”。

◎譯文

有人問中軍將軍殷浩:“為何夢見棺材就能得到官爵,將要得到錢財就會夢到糞汙?”殷浩回答道:“官爵本是腐臭之物,因此將要得到官位會夢見棺材屍體。錢財本是糞土,因此將要得到錢財會夢見肮髒的東西。”被認為是至理名言。

(50)殷中軍被廢東陽①,始看佛經。初視《維摩詰》,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後見《小品》,恨此語少。

◎注釋

①“殷中軍”句,晉穆帝永和九年,殷浩以中軍將軍率師北伐,失敗而回。次年,桓溫廢殷浩為庶人,殷浩便遷往東陽郡。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被免職,遷到東陽郡,才開始看佛經。初次看《維摩詰經》,懷疑“般若波羅密”太過繁複。後來看《小品》,了解了這句話的意旨,又恨這樣的話太少了。

(51)支道林、殷淵源俱在相王①許。相王謂二人:“可試一交言,而才性殆是淵源崤、函②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轍遠之;數四交,不覺入其玄中。相王撫肩笑曰:“此自是其勝場,安可爭鋒!”

◎注釋

①相王,指晉簡文帝,未登帝位時,任丞相,所以稱相王。

②崤、函,崤山和函穀關,今陝西潼關以東至河南新安縣境一帶。

◎譯文

支道林、殷淵源都在相王府,相王對二人說道:“你們試著辯論一下,然而才性之學恐怕有淵源之深,兼有關河之固,可要謹慎啊!”支道林論述問題時,便改變方向,遠遠避開才性問題;可論辯了幾個回合,便不覺進入玄理之中。相王拍著支道林的肩膀笑道:“這本是他的特長,你怎可以和他爭勝呢!”

(52)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①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注釋

①毛詩,即毛亨作傳的《詩經》,又稱毛詩。

◎譯文

謝安趁著子侄們聚會,問大家:“《詩經》哪句最好?”謝玄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謝安說:“‘謨定命,遠猷辰告’。”認為這一句最有雅士的深遠意趣。

(53)張憑舉孝廉①,出都,負其才氣,謂必參時彥。欲詣劉尹,鄉裏及同舉者共笑之。張遂詣劉,劉洗濯料事,處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張欲自發,無端。頃之,長史諸賢來清言,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於未坐判之,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真長延之上坐,清言彌日,因留宿。至曉,張退,劉曰:“卿且去,正當取卿共詣撫軍。”張還船,同侶問何處宿,張笑而不答。須臾,真長遣傳教覓張孝廉船,同侶惋愕。即同載詣撫軍。至門,劉前進謂撫軍曰:“下官今日為公得一太常博士②妙選。”既前③,撫軍與之話言,谘嗟稱善曰:“張憑勃窣為理窟④。”即用為太常博士。

◎注釋

①孝廉,指孝順父母、品行端莊的人。漢代選拔人才的科目,魏晉也有此製。

②太常博士,古官職名。三國魏文帝初置太常博士,掌引導乘輿,撰定五禮(吉、嘉、賓、軍、凶)儀注,監視儀物,議定王公大臣諡法等事。

③既前,見麵以後。

④勃窣,詞采豐富繽紛的樣子。理窟,頭腦中義理豐富。

◎譯文

張憑察舉為孝廉後,到京都去,仗著自己有才氣,認為必能躋身名流。他想去拜訪丹陽尹劉真長,同行的人都笑話他。張憑還是去了,這時劉真長正在處理一些事務,把他安排到下座,和他寒暄了一下,也沒怎麽在意。張憑想自己主動發表見解,又找不到話題。不久,長史王濛等名流來清談,主客間有不能溝通的地方,張憑便在末座上分析評判,言辭精煉而內容深刻,把彼此的心意都表述清楚,滿座驚奇。劉真長請他到上座,和他清談了一整天,並留他住了一夜。第二天,張憑告辭,劉真長說:“你先回去,我將邀你同去謁見撫軍。”張憑回到船上,同伴問他在哪裏過夜,張憑笑笑,沒有回答。不一會兒,劉真長派郡吏來找張孝廉坐的船,同伴都很驚愕。劉真長當即和他坐車謁見撫軍。到了門口,劉真長先進去對撫軍說:“下官給您找到一個太常博士的最佳人選。”張憑進見後,撫軍和他談話,不住讚歎,連聲說好,並說:“張憑才華橫溢,是義理匯集之所。”於是任用他做太常博士。

(54)汰法師雲:“六通①、三明②同歸,正異名耳。”

◎注釋

①六通,指天眼通、天耳通、身通、它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②三明,指心得到解脫,能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譯文

汰法師說:“六通和三明旨意同歸,隻是名稱不同罷了。”

(55)支道林、許、謝盛德,共集王家。謝顧謂諸人:“今日可謂彥會,時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難常,當共言詠,以寫其懷。”許便問主人有《莊子》不,正得《漁父》一篇。謝看題,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敘致精麗,才藻奇拔,眾鹹稱善。於是四坐各言懷畢。謝問曰:“卿等盡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謝後粗難,因自敘其意,作萬餘語,才峰秀逸①,既自難幹②,加意氣擬托③,蕭然自得,四坐莫不厭心。支謂謝曰:“君一往奔詣④,故複自佳耳!”

◎注釋

①才峰,才能突出。秀逸,特異超俗。

②幹,觸犯,這裏指趕上。

③擬托,比擬寄托。

④一往奔詣,直向高深境界。

◎譯文

支道林、許詢、謝安諸位高德,到王濛家聚會。謝安環顧左右說:“今天是賢士雅會,時光既不可留,這樣的聚會也難常有,我們應談論吟詠,來抒**懷。”許詢便問主人有《莊子》否,找到《漁父》這一篇。謝安看了題目,令大家講其義理。支道林先講,說了七百來句,義理精妙優美,辭藻新奇拔俗,引來一致讚歎。在座各人談完了自己的體會。謝安問:“你們說完了沒有?”大家都說今天的談論,很少有保留,沒有不盡興的了。謝安然後提出一些疑問,暢談自己的意見,洋洋萬餘言,才思敏銳高妙,特異超俗,旁人難以企及,加上情意有寄托,瀟灑自如,滿座無不心悅誠服。支道林對謝安說:“您的論述徑往高深境界,確實是高妙啊!”

(56)殷中軍、孫安國、王、謝能言諸賢,悉在會稽王許。殷與孫共論《易象妙於見形》:孫語道合①,意氣幹雲②。一坐鹹不安孫理,而辭不能屈。會稽王慨然歎曰:“使真長來,故應有以製彼。”即迎真長,孫意己不如。真長既至,先令孫自敘本理。孫粗說己語,亦覺殊不及向。劉便作二百許語,辭難簡切,孫理遂屈。一坐同時拊掌而笑,稱美良久。

◎注釋

①孫語道合,孫盛將自己的論點闡發得很周到圓通。

②意氣幹雲,誌趣高入雲霄。形容誌趣或氣勢淩人的樣子。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孫安國、王濛、謝尚等擅長清談的名士,在會稽王官邸聚會。殷浩和孫安國兩人辯論《易象妙於見形論》一文,孫安國把它和道家思想結合起來談論,意氣高昂。滿座都覺得孫安國的道理不妥,可又不能駁倒。會稽王深有感慨,歎息道:“如果劉真長來了,自然會有辦法說服他。”派人去接劉真長,這時孫安國料到自己會辯不過。劉真長來後,先叫孫安國談剛才的道理。孫安國大致複述了一下,也覺得不如剛才所講的。劉真長於是論述了二百來句話,言詞簡明切要,孫安國的道理被駁倒。滿座拍手歡笑,讚美不已。

(57)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來,與共語,便使其唱理①。意謂王曰:“聖人有情不?”王曰:“無。”重問曰:“聖人如柱邪?”王曰:“如籌算②,雖無情,運之者有情。”僧意雲:“誰運聖人邪?”苟子不得答而去。

◎注釋

①唱理,領頭提出義理。

②籌算,籌碼,計算的用具。

◎譯文

僧意住在瓦官寺,王苟子來,和他談玄理,讓他先開個頭。僧意問王苟子:“佛有感情沒有?”王說:“沒有。”僧意又問:“那麽佛像柱子一樣嗎?”王說:“好比籌算。籌算雖然沒有感情,可是使用它的人有感情。”僧意又問:“誰來使用佛呢?”王苟子回答不了就走了。

(58)司馬太傅問謝車騎:“惠子其書五車,何以無一言玄①?”謝曰:“故當是其妙處不傳。”

◎注釋

①“惠子”句,《莊子·天下》說,惠施所著的書可以裝滿五車,可是講的道理很雜亂,言辭也不當。

◎譯文

太傅司馬道子問車騎將軍謝玄:“惠子所著的書有五車之多,為何沒有一句涉及玄言?”謝玄回答說:“這大概是因為玄言的精妙之處難以言傳。”

(59)殷中軍被廢,徙東陽,大讀佛經,皆精解,唯至事數①處不解。遇見一道人,問所簽,便釋然。

◎注釋

①事數,佛教用語,指一切事物的名相。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被罷官後,遷居東陽,大讀佛經,能精通義理,隻有讀到事數處理解不了。碰見一個和尚,把書中標出的問題拿來請教,疑問便一下子消除了。

(60)殷仲堪精核玄論①,人謂莫不研究。殷乃歎曰:“使我解《四本》,談不翅②爾!”

◎注釋

①玄論,指道家學說。

②不翅,同“不啻”,不隻。

◎譯文

殷仲堪精研道家學說,沒有哪方麵他不研究的。殷仲堪卻歎息說:“如果我能解說《四本論》,談起來就不隻是現在這樣了!”

(61)殷荊州曾問遠公:“《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殷曰:“銅山西崩,靈鍾東應①,便是《易》耶?”遠公笑而不答。

◎注釋

①“銅山”二句,漢武帝時,未央宮前殿的銅鍾無故而鳴,東方朔說會有山崩。他說,銅是山之子,山是銅之母,母子相感,所以鍾鳴。後來南郡太守上書說山崩。

◎譯文

荊州刺史殷仲堪問惠遠和尚:“《周易》以何為本?”惠遠回答說:“《周易》用感應做本體。”殷又問:“西邊的銅山崩塌了,東邊的靈鍾就有感應,就是《周易》嗎?”惠遠笑著沒有回答。

(62)羊孚弟娶王永言女,及王家見婿,孚送弟俱往。時永言父東陽尚在,殷仲堪是東陽女婿,亦在坐。孚雅善理義,乃與仲堪道《齊物》①。殷難之,羊雲:“君四番後當得見同。”殷笑曰:“乃可得盡,何必相同!”乃至四番後一通,殷谘嗟曰:“仆便無以相異!”歎為新拔者久之。

◎注釋

①齊物,春秋、戰國時老莊學派的一種哲學思想。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如生死壽夭,是非得失,物我有無,都應當同等看待。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莊子的《齊物論》中。

◎譯文

羊孚的弟弟羊輔娶王永言的女兒為妻,王家接待女婿時,羊孚送弟弟到王家。這時王永言的父親王臨之還活著,殷仲堪是王臨之的女婿,也在座。羊孚擅談義理,便和殷仲堪談《齊物論》。殷仲堪反駁了羊孚的見解,羊孚說:“經過四個回合才能看到彼此的見解相同。”殷仲堪笑道:“隻要把道理說清楚就好,為何一定要相同!”四個回合後,兩人的見解竟然相通了,殷仲堪感歎說:“我已經沒有不同意見了!”後來很長時間都讚歎羊孚是後起之秀。

(63)殷仲堪雲:“三日不讀《道德經》,便覺舌本間強①。”

◎注釋

①間強,生硬。

◎譯文

殷仲堪說:“三天不讀《道德經》,就覺得舌根發硬,言談不暢。”

(64)提婆①初至,為東亭第講《阿毗曇》。始發講,坐裁半,僧彌便雲:“都已曉。”即於坐分數四有意道人,更就餘屋自講。提婆講竟,東亭問法岡道人曰:“弟子都未解,阿彌那得已解?所得雲何?”曰:“大略全是,故當小未精核耳。”

◎注釋

①提婆,外國和尚的名字。

◎譯文

提婆剛到京都,就被請到東亭侯王家講《阿毗曇經》。第一次開講,僧彌坐到中途說:“我已經全懂了。”在座中分出幾個有見解的和尚,到別的房間裏講解。提婆講完,王珣問法岡和尚:“弟子都還沒有理解,阿彌哪能已經理解了呢?理解得怎麽樣?”法岡說:“大體上都領會得對,隻是還沒有深入研究罷了。”

(65)桓南郡與殷荊州共談,每相攻難,年餘後,但一兩番。桓自歎才思轉退,殷雲:“此乃是君轉解①。”

◎注釋

①“此乃”句,言桓玄更加了解殷氏所談玄理,所以攻難就少了。

◎譯文

南郡公桓玄和荊州刺史殷仲堪談玄,每每互相辯駁,一年多後,辯駁少了,隻有一兩次。桓玄慨歎才思越來越倒退了,殷仲堪說:“這是你領悟得更透徹了。”

(66)文帝嚐令東阿王①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②。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其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注釋

①東阿王,即曹植,字子建,曹丕之弟,後封東阿王。

②大法,大刑、重刑,這裏指死刑。

◎譯文

魏文帝曹丕曾命東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內作成一首詩,作不出的話,就要動死刑。曹植應聲而成:“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聽後,深感愧疚。

(67)魏朝封晉文王①為公,備禮九錫②。文王固讓不受。公卿將校當詣府敦喻③,司空鄭衝④馳遣信就阮籍⑤求文。籍時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書劄為之,無所點定,乃寫付使。時人以為神筆。

◎注釋

①晉文王,即司馬昭,三國時魏國人,任大將軍。

②九錫,古代天子對有功的諸侯大臣賜予九錫,即賞賜車馬、衣物、弓矢之類。漢末獻帝賜曹操九錫,采用《禮緯》說,曆代相襲沿用。王莽篡漢,也是先加九錫,這是篡位前的一種做法。

③公卿將校,三公九卿和高級武官。泛指朝中文武大臣。詣府,登門拜訪。敦喻,敦促勸說。

④鄧衝,字文和,開封人,博涉儒家和百家之言。晉朝建立,官至太傅。

⑤阮籍,字嗣宗,陳留人,性格闊達,不拘禮教,好老莊,嗜酒。有《詠懷詩》八十餘首,為竹林七賢之一,與嵇康齊名。

◎譯文

魏封晉文王司馬昭為晉公,準備好了加九錫的禮物,司馬昭堅決推辭,不肯受命。公卿將校文武官員前往司馬昭府恭請接受,司空鄭衝派人到阮籍那裏寫勸進文。阮籍當時在袁孝尼家,宿醉未醒,被扶起來,在書劄上下筆成章,一字不改,抄好交給來人。當時人認為他是神筆。

(68)左太衝①作《三都賦》初成,時人互有譏訾,思意不愜。後示張公②,張曰:“此二京可三③。然君文未重於世,宜以經高名之士。”思乃詢求於皇甫謐。謐見之嗟歎,遂為作敘。於是先相非貳者,莫不斂衽讚述焉。

◎注釋

①左太衝,即左思,字太衝,晉代詩人,用十年寫成《三都賦》。

②張公,即張華,字茂先,官至司空。博學多聞,著《博物誌》。

③二京可三,二京指漢代張衡所作《西京賦》和《東京賦》,是文學名篇。張華認為,左思的《三都賦》可以和他們並列為三。

◎譯文

左思寫《三都賦》,剛寫完,當時人交相譏笑非難,左思很不高興。後來把文章給張華看,張說:“這可以和《兩都》《二京》鼎足而三。可是你的文章還沒受到世人重視,應讓名士推薦。”左思便去懇求皇甫謐。皇甫謐看了之後,很是讚賞,給賦寫了一篇敘文。於是先前非難、懷疑這篇賦的人,沒有不斂襟示、讚歎誇獎它了。

(69)劉伶①著《酒德頌》,意氣所寄。

◎注釋

①劉伶,字伯倫,竹林七賢之一,**不羈,嗜酒,主張無為。曾作建威參軍。

◎譯文

劉伶寫了一篇《酒德頌》,寄托了他一生的誌趣。

(70)樂令善於清言,而不長於手筆。將讓河南尹,請潘嶽為表①。潘雲:“可作耳,要當得君意。”樂為述己所以為讓,標位②二百許語。潘直取錯綜,便成名筆③。時人鹹雲:“若樂不假潘之文,潘不取樂之旨,則無以成斯矣。”

◎注釋

①“將讓”句,樂廣時任河南尹,想辭去官位,便請潘嶽寫表。

②標位,揭示,闡述。

③名筆,名篇,出名的文章。

◎譯文

尚書令樂廣擅長清談,卻不擅寫文章。他想辭去河南尹職務,便請潘嶽替他寫奏章。潘嶽說:“我可以寫,不過要知道您的意圖。”樂廣便陳述了自己辭讓的原因,闡述了二百來句。潘嶽徑取其意,交錯綜合落筆成章,便成了一篇名作。當時的人都說:“如果樂廣不借重潘嶽的文辭,潘嶽不取樂廣的意思,就無法成就這樣優美的文章。”

(71)夏侯湛作《周詩》①成,示潘安仁②,安仁曰:“此非徒溫雅③,乃別見孝悌④之性。”潘因此遂作《家風詩》。

◎注釋

①周詩,《詩經》有《南陔》《白華》等六篇,失傳,隻存篇名。

②潘安仁,即潘嶽,字安仁。

③溫雅,溫文爾雅。

④孝悌(tì),孝順父母,敬愛兄長。

◎譯文

夏侯湛寫成《周詩》,拿去給潘安仁看,潘安仁說:“這些詩不但溫文爾雅,也能看出孝悌之本性。”潘安仁因此寫了《家風詩》。

(72)孫子荊①除婦服②,作詩以示王武子。王曰:“未知文生於情,情生於文!覽之淒然,增伉儷之重。”

◎注釋

①孫子荊,即孫楚,太原人,曹魏驃騎將軍孫資之孫。有才氣,孤傲不群,與王武子友善,官至太守。

②除婦服,按照禮俗為妻子服喪期(一年)滿,脫去喪服。

◎譯文

孫子荊為妻子服喪期滿,作了一首悼亡詩,拿給王武子看。王武子看後說:“真不知是文由情生,還是情由文生!看了你的詩感到悲傷,也增加了我對夫妻情意的珍重。”

(73)太叔廣甚辯給,而摯仲治長於翰墨,俱為列卿①。每至公坐,廣談,仲治不能對。退著筆②難廣,廣又不能答。

◎注釋

①列卿,諸卿,眾禦。卿是古代高級官名。

②著筆,寫文章。筆指散文,即不講究韻律的文章。

◎譯文

太叔廣很有口才,而摯仲治擅長寫作,兩人都在九卿之列。每到官府聚會,太叔廣談論,仲治不能對。仲治回去寫文章詰難太叔廣,太叔廣也不能答。

(74)江左①殷太常父子②並能言理,亦有辯訥③之異。揚州口談至劇。太常輒雲:“汝更思吾論。”

◎注釋

①江左,江南,這裏指東晉。

②父子,叔侄。六朝時叔侄通稱為父子。

③辯訥,指口才地善辯與遲鈍。辯,有口才。訥,言語遲鈍。

◎譯文

東晉太常殷融和侄兒殷浩都擅長談玄,但兩人也有能言善辯和不善辯論之別。殷浩的辯論厲害時,殷融辯不過的時候總說:“你再想想我的道理。”

(75)庾子嵩①作《意賦》成。從子文康②見,問曰:“若有意邪,非賦之所盡。若無意邪,複何所賦?”答曰:“正在有意無意之間。”

◎注釋

①庾子嵩,即庾敳(ái),字子嵩。潁川鄢陵人。諫議大夫庾峻之子,西晉時期名士,出身於魏晉名門潁川庾氏,官至豫州長史。

②從子,侄兒。文康,即庾亮,諡號是文康。

◎譯文

庾子嵩寫成《意賦》。侄兒庾亮看到,問:“如果有意,那不是賦體能說盡的。如果無意,又寫賦做什麽?”庾子嵩回答:“正在有意和無意之間。”

(76)郭景純詩雲:“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阮孚①雲:“泓崢蕭瑟②,實不可言。每讀此文,輒覺神超形越。”

◎注釋

①阮孚,字遙集,晉代阮鹹次子。曆經數帝,官至廣州刺史。

②泓崢,喧鬧,形容流水聲。蕭瑟,形容風吹落葉聲。

◎譯文

郭景純有詩:“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阮孚評說:“水流喧喧,秋風蕭瑟,意境的確不可言傳。每讀此文,總覺得超塵脫俗。”

(77)庾闡始作《揚都賦》①,道溫、庾雲:“溫挺義之標,庾作民之望。方響則金聲,比德則玉亮。”庾公聞賦成,求看,兼贈貺②之。闡更改“望”為“俊”,以“亮”為“潤”雲。

◎注釋

①《揚都賦》,東晉庾闡作。此賦歌頌揚州城的宏偉壯麗,被譽為可同張衡《二京賦》、左思《三都賦》相媲美。揚都,即建康,揚州的首府,晉元帝建都於此。

②贈貺(kuàng),即饋贈、加惠。

◎譯文

庾闡寫《揚都賦》,稱讚溫嶠和庾亮道:“溫氏是道義的標杆,庾氏是人們仰慕的對象。比擬其聲,就像銅鍾的音響那樣鏗鏘;若論其品,就像寶玉一樣晶瑩剔透。”庾亮聽說賦寫好了,要求看看,並給予獎賞惠賜。於是庾闡就把其中的“望”字改為“俊”字,把“亮”字改為“潤”字。

(78)孫興公作《庾公誄》①,袁羊曰:“見此張緩②。”於時以為名賞。

◎注釋

①《庾公誄》,敘述庾亮生平並表示哀悼之文。誄(lěi),是哀悼死者的一種文體。

②張緩,緊張與鬆弛。此處一說為指文章跌宕起伏,張弛有道;又有一說為對庾亮一生功過褒貶有度;再有一說為能看出治國之道。

◎譯文

孫興公寫了《庾公誄》,袁羊看了以後說:“從文章中能看出一張一弛的治國之道。”在當時,人們認為這是鑒賞妙論。

(79)庾仲初①作《揚都賦》成,以呈庾亮,亮以親族之懷,大為其名價,雲可三《二京》,四《三都》。於此人人竟寫,都下紙為之貴。謝太傅雲:“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②耳,事事擬學,而不免儉狹。”

◎注釋

①庾仲初,即庾闡,字仲初,和太尉庾亮同宗族。

②屋下架屋,比喻結構、內容重複。

◎譯文

庾仲初寫完《揚都賦》,把它呈送給庾亮,庾亮出於同宗的情分,盡力為這篇賦宣傳,說它可以和《兩都賦》《二京賦》並列為三,和《三都賦》等並列為四。人人爭著傳抄,京都的紙張也因此漲價。太傅謝安說:“這樣不好,這文章不過是在屋下架屋罷了。寫文章處處模仿,就免不了內容貧乏眼界狹窄。”

(80)習鑿齒①史才不常,宣武②甚器之,未三十,便用為荊州治中③。鑿齒謝箋亦雲:“不遇明公④,荊州老從事耳!”後至都見簡文,返命,宣武問:“見相王何如?”答雲:“一生不曾見此人。”從此忤旨⑤,出為衡陽郡,性理遂錯。於病中猶作《漢晉春秋》,品評卓逸。

◎注釋

①習鑿齒,字彥威,晉襄陽人。有史才,為桓溫所重,官至太守。

②宣武,桓溫的諡號。

③治中,官名,州郡的佐官,掌管文書案卷等。

④明公,對尊貴者的敬稱,這裏指桓溫。

⑤忤旨,違背旨意。桓溫有不軌之心,習鑿齒稱頌簡文,故忤旨。

◎譯文

習鑿齒有史學之才,很不尋常,桓溫很看重他,年齡不到三十,就任他為荊州治中。鑿齒在給桓溫的信裏說:“如果不是受到您的賞識,我隻是荊州的一個老從事罷了!”後來桓溫派他到京都去見丞相,返回之後,桓溫問:“你見了相王,覺得怎麽樣?”鑿齒回答說:“這輩子沒見過這樣的人。”由此觸犯了桓溫,被降職作衡陽郡太守,從此神誌錯亂。在病中堅持寫《漢晉春秋》,品評人物事件,見解卓越出眾。

(81)孫興公①雲:“《三都》《二京》,五經鼓吹②。”

◎注釋

①孫興公,即孫綽,字興公,晉文學家。曆官太學博士、散騎常侍,襲爵長樂侯。

②鼓吹,原意指鼓蕭等樂器的合奏,這裏指宣揚、吹捧。

◎譯文

孫興公說:“《三都賦》和《二京賦》是五經的附帶。”

(82)謝太傅問主簿陸退①:“張憑何以作母誄,而不作父誄?”退答曰:“故當是丈夫之德,表於事行。婦人之美,非誄不顯。”

◎注釋

①陸退,張憑的女婿。

◎譯文

太傅謝安問主簿陸退:“張憑為何作悼念母親的誄文,而不作悼念父親的?”陸返回答說:“這是因為男子的品德已在他的事跡中表現出來。而婦女的美德,那就非誄文不能顯揚了。”

(83)王敬仁①年十三作《賢人論》,長史②送示真長,真長答雲:“見敬仁所作論,便足參微言。”

◎注釋

①王敬仁,即王修,字敬仁,王濛的兒子。擅書法,官著作郎。

②長史,官名,這裏指王濛。

◎譯文

王敬仁十三歲寫了《賢人論》,父親王濛送去給劉真長看。劉真長看後答複:“看了敬仁所寫之文,就知道他能參悟玄言。”

(84)孫興公雲:“潘文爛若披錦①,無處不善。陸②文若排沙簡金③,往往見寶。”

◎注釋

①爛若披錦,光彩燦爛如披錦繡。

②陸,指陸機,字士衡,西晉文學家,詩文都很有名。曾任平原內史、河北大都督。

③排沙簡金,披沙揀金,比喻從大量的事物中挑選精華。簡,選擇。

◎譯文

孫興公說:“潘嶽的文章好比攤開錦繡一樣文采斑斕,沒有一處不好。陸機的文章好像披沙揀金,常常能發現瑰寶。”

(85)簡文稱許掾①雲:“玄度五言詩,可謂妙絕時人。”

◎注釋

①許掾,即許詢,字玄度,才學甚高,善文。他模仿郭璞,以玄言入詩,又雜入佛家語,詩作不問世情,成為一時風尚。

◎譯文

簡文帝稱讚司徒掾許玄度:“玄度的五言詩,可謂精妙過人。”

(86)孫興公作《天台賦》成,以示範榮期,雲:“卿試擲地,要作金石①聲。”範曰:“恐子之金石,非宮商②中聲。”然每至佳句,輒雲:“應③是我輩語。”

◎注釋

①金石,指金屬和玉石製成的鍾磬之類樂器。

②宮商,五音(宮、商、角、徽、羽)中的兩音,指音樂、音律。

③應,的確、確實。

◎譯文

孫興公寫成《天台賦》,給範榮期看,說:“你把它扔到地上,也會發出金石之聲。”範榮期說:“恐怕您的金石聲,不是宮商那樣的曲調。”每看到優美的句子,總說:“的確是我輩所言。”

(87)桓公見謝安石作簡文諡議,看竟,擲與坐上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①。”

◎注釋

①碎金,零碎的金子,這裏比喻文學的緒餘,優美的短文。

◎譯文

桓溫看見謝安石作的簡文帝諡號奏議,看完,扔給座上的賓客說:“這不過是安石的零碎傑作。”

(88)袁虎①少貧,嚐為人傭載運租。謝鎮西②經船行,其夜清風朗月,聞江渚間估客船上有詠詩聲,甚有情致。所誦五言,又其所未嚐聞,歎美不能已。即遣委曲③訊問,乃是袁自詠其所作《詠史詩》,因此相要④,大相賞得⑤。

◎注釋

①袁虎,即袁宏,字彥伯,小名叫虎。

②謝鎮西,即謝尚,字仁祖。官曆鎮西將軍、豫州刺史。

③委曲,詳盡。

④要,同“邀”,邀請。

⑤賞得,賞識、親近。

◎譯文

袁虎年輕時家窮,曾替人運送租糧。這時,鎮西將軍謝尚坐船出遊。是夜風清月明,忽聽江邊商船上有人吟詩,很有情致。所吟五言詩,又是聞所未聞,讚歎不絕。派人去打聽,原來是袁虎吟詠自作的《詠史詩》,因此邀袁虎過來,大加讚賞親近。

(89)孫興公雲:“潘文淺而淨,陸文深而蕪。”

◎譯文

孫興公說:“潘嶽的文章淺顯,可是純淨;陸機的文章深刻,可是蕪雜。”

(90)裴郎作《語林》①,始出,大為遠近所傳。時流年少,無不傳寫,各有一通。載王東亭作《經王公酒護下賦》,甚有才情。

◎注釋

①裴郎,即裴啟,字榮期,撰漢魏以來言語應對之可稱述者為《語林》。記述西漢、三國、晉時的人物事跡、言行,是古代一種筆記小說。

◎譯文

裴啟寫了《語林》一書,剛問世,遠近廣為傳看。當時名流和後生年少,沒有誰不傳抄,人手一卷。其中記載東亭侯王珣作《經王公酒護下賦》一事,很有才情。

(91)謝萬作《八賢論》①,與孫興公往反,小有利鈍。謝後出以示顧君齊,顧曰:“我亦作,知卿當無所名。”

◎注釋

①“謝萬”句,《八賢論》評述屈原、賈誼等八人,認為隱處者較優,出仕者為劣。孫興公反駁此論,認為不能以此分出優劣。謝萬,字萬勢,太傅謝安的弟弟。晉穆帝時,受命北征,致豫州大部淪陷,最終被廢為庶人。

◎譯文

謝萬寫《八賢論》,和孫興公來回辯論,稍有些滯鈍。謝萬後來把文章給顧君齊看,顧君齊說:“如果我也寫這幾個人,你一定沒有辦法命名。”

(92)桓宣武命袁彥伯作《北征賦》,既成,公與時賢共看,鹹嗟歎之。時王珣在坐,雲:“恨少一句。得‘寫’字足韻①當佳。”袁即於坐攬筆益雲:“感不絕於餘心,溯流風而獨寫。”公謂王曰:“當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注釋

①足韻,賦體是韻文,敘述完一件事轉敘另一件事時會換韻。如果某一韻中所敘之事未盡,就加幾句來補足,叫足韻。

◎譯文

桓溫叫袁彥伯作一篇《北征賦》,寫好以後,桓溫和在座的賢士一起閱讀,都稱讚寫得好。當時王珣也在座,說:“遺憾的是少了一句。如果用“寫”字足韻,就會更好。”袁彥伯立刻拿筆增加了一句:“感不絕於餘心,溯流風而獨寫。”桓溫對王珣說:“從這件事看,當今賦作高手,不能不推重袁氏。”

(93)孫興公道曹輔佐①:“才如白地明光錦,裁為負版絝②,非無文采,酷無裁製。”

◎注釋

①曹輔佐,即曹毗,字輔佐,累遷太學博士、光祿勳,喜典籍,擅文辭。

②負版,背著國家圖籍的人,指差役、勞役之類的苦工。絝,同“褲”。

◎譯文

孫興公談論曹輔佐時說:“他的才華就像白底的明光錦,裁成了差役穿的褲子,不是沒有文采,隻是剪裁不得法。”

(94)袁彥伯作《名士傳》①成,見謝公,公笑曰:“我嚐與諸人道江北事②,特作狡獪耳,彥伯遂以著書!”

①《名士傳》,收錄的多為三國、西晉時的一些名人。

②江北事,指晉室南渡以前的事。南渡以前,國都在江北。

◎譯文

袁彥伯寫成《名士傳》,帶去見謝安,謝安笑著說:“我曾和大家講過江北時的事,不過是說著好玩罷了,彥伯竟用來寫成書了!”

(95)王東亭①到桓公吏,既伏閣下②,桓令人竊取其白事③。東亭即於閣下更作,無複向一字。

◎注釋

①王東亭,即王珣,封為東亭侯,曾在大司馬桓溫手下任主簿。

②伏閣下,在官署裏。

③白事,即給上級的報告,是文書的一種。

◎譯文

東亭侯王珣就任桓溫的屬官,已在官署大廳等候時,桓溫叫人偷偷拿走他的報告。王珣立即在官署重寫,沒有一個字和前一報告重複。

(96)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①,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東亭在側,極歎其才。袁虎雲:“當令齒舌間得利②。”

◎注釋

①露布文,軍中不封口的文書,讓四方速聞。多指征討的檄文或捷報。

②“當今”句,意思是說有才而官不利,文才得到東亭口頭讚賞。

◎譯文

桓溫率師北伐,袁虎也隨從出征,因事受到責備,被罷了官。正好需要寫一份告捷公文,桓溫便叫袁虎起草,袁虎靠在馬旁,手下不停,一會兒就寫了七張,寫得很好。當時東亭侯在旁邊,極力讚賞他的才華。袁虎說:“應當讓我從得到齒牙餘論的實惠。”

(97)袁宏始作《東征賦》,都不道陶公①。胡奴②誘之狹室中,臨以白刃,曰:“先公勳業如是,君作《東征賦》,雲何相忽略?”宏窘蹙無計,便答:“我大道公,何以雲無?”因誦曰:“精金百煉,在割能斷。功則治人,職思靖亂。長沙之勳,為史所讚。”

◎注釋

①陶公,即陶侃。因平蘇峻亂有功,封長沙郡公。後文“長沙”即指陶公。

②胡奴,即陶侃的兒子陶範,小字胡奴。官至光祿勳。

◎譯文

袁宏起初寫《東征賦》的時候,沒有一句話提及陶侃。陶侃的兒子胡奴把他騙到密室,拔刀指著他,問:“先父的功勳這樣大,您寫《東征賦》,為何忽略了他?”袁宏窘急,無計可施,便說:“我大大地稱道了陶公一番,怎說沒寫呢?”於是朗誦道:“精金百煉,在割能斷。功則治人,職思靖亂。長沙之勳,為史所讚。”

(98)或問顧長康:“君《箏賦》何如嵇康《琴賦》?”顧曰:“不賞者作後出相遺①,深識者亦以高奇見貴。”

◎注釋

①相遺,拋棄。見貴,推崇。

◎譯文

有人問顧長康:“您的《箏賦》和嵇康的《琴賦》相比,哪一篇更好?”顧長康回答:“不會鑒賞的人認為我的是後出作品就遺棄它,有見識的人就會因為高妙絕奇而推許它。”

◎注釋

①宏贍,宏大而充裕。

②亮,即傅亮,曾任尚書令、左光祿大夫。

③袁豹,字士蔚,曾任著作佐郎,主要職責是修撰國史。

◎譯文

殷仲文天賦甚高,可是讀書不甚廣博。傅亮感歎說:“如果殷仲文讀的書能有袁豹的一半,才華不比班固差。”

(100)羊孚作《雪讚》雲:“資清以化,乘氣以靠。遇象能鮮,即潔成輝①。”桓胤②遂以書扇。

◎注釋

①四句中“清、氣、象、潔”大多是當時的玄學概念,詩人通過描寫雪的形態特點,寄予了魏晉時期天地萬物之質說,又寄托了士人清高的風度。

②桓胤,字茂遠,官至中書令,德行高潔,以恬淡見稱。

◎譯文

羊孚寫了一篇《雪讚》,說:“資清以比,乘氣以霏。遇象能鮮,即潔成輝。”桓胤於是把這兩句寫在扇子上。

(101)王孝伯①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②戶前,問古詩中何句為最。睹思未答。孝伯詠:“‘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為佳。”

◎注釋

①王孝伯,即王恭,曆官秘書丞、中書令等,後為太傅司馬道子所殺。

②王睹,即王爽,字季明,小名睹,官至侍中,贈太常。

◎譯文

王孝伯在京時,一次行散到其弟王睹門前,問王睹古詩裏哪一句最好。王睹考慮了一下,還沒回答。孝伯就吟道:“‘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這句最好。”

(102)桓玄嚐登江陵城南樓,雲:“我今欲為王孝伯作誄。”因吟嘯①良久,隨而下筆。一坐②之間,誄以之成。

◎注釋

①吟嘯,吟詠和吹口哨。

②一坐,坐一下,表示時間短暫。

◎譯文

桓玄有次登上江陵城牆南樓,說:“我現在想給王孝伯寫一篇誄文。”於是吟詠歌嘯,接著動筆。大家座談之間,誄文便已寫成。

(103)桓玄初並西夏,領荊、江二州,二府,一國①。於時始雪,五處俱賀,五版並入。玄在聽事上,版至,即答版後,皆粲然②成章,不相揉雜。

◎注釋

①“桓玄”句,指桓玄打敗殷仲堪,朝廷命其都督江、荊八州及揚、豫八郡,加將軍,並開府。西夏,六朝時多指荊楚地區。

②粲然,綺麗華美的樣子。

◎譯文

桓玄剛管轄西部一帶,兼任荊、江兩州刺史,任兩府長官,還襲封南郡國公。這年初次下雪,五處官府都來祝賀,五封賀信一起送到。桓玄在官廳上,賀信一到,就在信後起草複信,每封信都下筆成章,文采斑斕,而且絲毫不混。

(104)桓玄下都,羊孚時為兗州別駕,從京來詣門,箋雲:“自頃世故睽離,心事淪蕰①。明公啟晨光於積晦,澄百流以一源。”桓見箋,馳喚前,雲:“子道,子道,來何遲!”即用為記室參軍。孟昶②為劉牢之主簿,詣門謝,見雲:“羊侯,羊侯,百口賴卿。”

①淪蕰,消沉鬱結。

②孟昶(chǎng),下邳人,晉朝尚書仆射,其和二劉、何無忌等配合武陵王、毛璩平息桓玄篡位,官至尚書仆射。劉裕北伐後,京城受叛軍威脅,他上書請罪,稱自己對京城陷入危機和朝廷危難負責,自盡殉職。

◎譯文

桓玄東下京都,當時羊孚任兗州別駕,從京口來登門拜訪,拜箋上說:“不久前因為戰亂分別,我意誌消沉,心情鬱結,明公給漫漫長夜帶來晨光,澄清百流使之歸於一源。”桓玄見到信,趕緊把他請上前來,對他說:“子道,子道,你怎麽來得這麽晚啊!”立即任命他作記室參軍。當時孟昶在劉牢之手下任主簿,登門向羊孚告辭,見麵就說:“羊侯,羊侯,我全家人的性命就托付於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