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第四

文學,原指的是精通禮樂製度、熟悉經傳典籍、學問淵博,也泛指有學問,有文才的人。而魏晉時期學風轉變,儒學衰微,玄學昌盛。土大夫階層不僅喜談老莊玄學,還留心佛教經義,他們認為善談名理就是博學多能。本篇所記,大多是以清談形式進行的文學活動。

本篇記述了魏晉文人、士大夫在著述文章和清談方麵的故事,對當時辨析義理、品評文章的盛況進行了正麵或側麵描寫,尤其是一些人在探討中所體現出的卓越才情及修養,也令我們可看出魏晉時期士大夫階層的生活誌趣及信仰。

(1)鄭玄在馬融門下①,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嚐算渾天不合,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轉便決,眾鹹駭服。及玄業成辭歸,既而融有“禮樂皆東”之歎,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融果轉式②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據木,此必死矣。”遂罷追,玄竟以得免。

◎注釋

①鄭玄,字康成,山東高密人,經學家,遍注群經,精通曆算。終生未仕,以教授、著書為業。馬融,字季長,東漢經學家。曾作校書郎,南郡太守。

②轉式,旋轉式盤推演吉凶,一種占卜的方法。式,同“栻”,占卜用的盤。上圓下方,效法天地。

◎譯文

鄭玄在馬融門下求學,過了三年也沒見著馬融,隻能由他的高足弟子講授。馬融曾用渾天算法演算,結果不符,沒誰能解釋原因。有人說鄭玄能算,馬融便叫他來,鄭玄轉動渾天儀很快就解決了,大家都很驚歎佩服。鄭玄學成回家,馬融遂感歎禮樂的中心要隨之東移,擔心鄭玄會獨享盛名,內心嫉恨。鄭玄也猜測馬融會來追趕,便走到橋下,抓著木屐浮在水上。馬融果然旋轉栻盤占卜鄭玄蹤跡,然後告訴左右說:“鄭玄在土下、水上,靠著木頭,一定是死了。”便不再去追趕,鄭玄因此得免一死。

(2)鄭玄欲注《春秋傳》,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①遇,宿客舍,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聽君向言,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遂為《服氏注》。

◎注釋

①服子慎,即服虔,字子慎,任九江太守,作《春秋左氏傳解誼》。

◎譯文

鄭玄想為《左傳》作注,還沒完成。有事到外地去,在路上和服子慎相遇,住在同一個客店,兩人並不相識。服子慎在店外的車上,和別人談到自己注《左傳》的想法。鄭玄聽了很久,聽他的見解多和自己相同,就走到車前說道:“我早就想注《左傳》,還沒完成。聽了您的談論,大多和我相同,現在把我作的注全部送給您。”於是就成了《春秋左氏服氏注》。

(3)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嚐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須臾,複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①?”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②。”

◎注釋

①“胡為”句,引自《詩經》,意思是為何會在泥水中。

②“薄言”句,引自《詩經》,意思是近前訴說,正巧碰上他發怒。薄,靠近。愬,同“訴”,訴說,申訴。

◎譯文

鄭玄家裏奴婢都讀書。一次使喚一個婢女,不稱心,鄭玄要打她。她要分辯,鄭玄生氣了,叫人把她拉到泥裏。一會兒,又有一個婢女走來,問她:“為什麽會在泥水中?”她回答說:“如果我去訴說,反而會惹他發火。”

(4)服虔既善《春秋》,將為注,欲參考同異。聞崔烈①集門生講傳,遂匿姓名,為烈門人賃作食。每當至講時,輒竊聽戶壁間。既知不能逾己,稍②共諸生敘其短長。烈聞,不測何人,然素聞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覺驚應,遂相與友善。

◎注釋

①崔烈,字成考,漢靈帝時官至司徒、太尉,封陽平亭侯。

②稍,漸漸。

◎譯文

服虔對《左傳》有研究,將給它做注釋,想參考各家不同見解。聽說崔烈召集學生講授《左傳》,便隱姓埋名,給崔烈的學生當傭人做飯。講授的時候,就躲在門外偷聽。等他了解崔烈超不過自己後,才漸漸和那些學生談論崔烈的得失。崔烈聽說後,猜不出是什麽人,可是聽到過服虔的名聲,猜想是他。一大早去拜訪,趁服虔還沒睡醒時,突然叫:“子慎!子慎!”服虔不覺驚醒答應,從此兩人結為好友。

(5)鍾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既定①,畏其難,懷不敢出,於戶外遙擲,便回急走。

◎注釋

①定,指完成。

◎譯文

鍾會撰《四本論》剛完成,很想讓嵇康看看,便揣在懷裏,已經到了那裏,又怕嵇康質疑問難,不敢拿出,走到門外遠遠扔了進去,轉身急忙跑了。

(6)何晏①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弼②未弱冠,往見之。晏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極,可得複難不?”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於是弼自為客主③數番,皆一坐所不及。

◎注釋

①何晏,字平叔,好玄學,擅長清談,喜歡談名理。

②王弼,字輔嗣,能言善辯,魏晉玄學的主要開創者,著《老子注》《周易注》、《論語釋疑》等書。

③客主,指辯難的客方、主方。自為客主,即自問自答。

◎譯文

何晏任吏部尚書時,很有聲望,當時清談的賓客常常滿座,王弼年齡不到二十,去拜會他。何晏聽過王弼的名聲,便分條列出精妙的玄理來告訴王弼:“這些道理我談得最透徹的了,還能再反駁嗎?”王弼提出反駁,滿座的人都覺得何晏理屈。於是王弼反複自問自答,所談玄理沒有誰能趕得上。

(7)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見王注精奇①,乃神伏,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

◎注釋

①精奇,精微獨到。

◎譯文

何平叔注釋《老子》才完成,就去拜會王輔嗣。看到王的《老子注》見解精微獨到,非常佩服,說:“像這個人,可以和他討論天人之間的關係了!”於是把自己所作的注改寫成《道論》、《德論》兩篇。

(8)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於有,恒訓其所不足。”①

◎注釋

①“無”和”有”,道家的哲學範疇。無就是道,沒有任何物質的內容和屬性;從無生出始初的物質,這就是有。

◎譯文

王弼年輕時去拜訪裴徽,裴徽問:“無,確實是萬物之源,聖人不肯發表意見,老子卻反複陳述,這是為何?”王弼說:“聖人體悟到萬物始於無,可是又不能解釋清楚,所以言談間必定涉及有。老、莊不能超脫世間之有,所以經常去解釋那個還掌握得不充分的無。”

(9)傅嘏善言虛勝,荀粲談尚玄遠①。每至共語,有爭而不相喻。裴冀州釋二家之義,通彼我之懷,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

◎注釋

①虛勝、玄遠,二者均指玄學義理。虛勝指虛無的境界。玄遠指深遠微妙的哲理。

◎譯文

傅嘏擅談玄虛,荀粲崇尚玄遠。兩人一起談論的時候,產生爭論,卻又互不理解。冀州刺史裴徽能夠解釋兩人的道理,溝通彼此的心意,常常使雙方都感滿意,彼此都能通曉。

(10)何晏注《老子》未畢,見王弼自說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複得作聲,但應諾諾①。遂不複注,因作《道德論》。

◎注釋

①諾諾,連聲答應,表示同意。

◎譯文

何晏注釋《老子》還沒完成,聽王弼談起自己注釋《老子》的意旨,對比之下,何晏感到自己的見解多有不足,不敢再開口,隻是連聲答應。於是不再作注,另寫《道德論》。

(11)中朝①時有懷道之流②,有詣王夷甫谘疑者,值王昨已語多,小極,不複相酬答,乃謂客曰:“身今少惡,裴逸民③亦近在此,君可往問。”

◎注釋

①中朝,晉南渡以後,稱渡江前為中朝。

②懷道之流,指推崇老莊、傾慕道家學說的一類人。

③王夷甫,即王衍,字夷甫。琅邪郡臨沂縣(今山東臨沂北)人。西晉時期著名清談家,西晉末年重臣,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孫、平北將軍王乂之子、司徒王戎堂弟。

◎譯文

西晉時,有些傾慕道家學說的人,登門向王夷甫請教疑難,碰上王夷甫前一天談了很久,有點疲乏,不再和客人應對,便對客人說:“我有點不舒服,裴逸民也在附近住,您可以去問他。”

(12)裴成公①作《崇有論》,時人攻難之,莫能折。唯王夷甫來,如小屈。時人即以王理難裴,理還複申。

◎注釋

①裴成公,即裴頠,字逸民,死後諡為成。

◎譯文

裴逸民作《崇有論》,時人攻詰責難他,可沒誰能駁倒他。隻有王夷甫和他辯論,他才有點理虧。時人就用王夷甫的理論來駁他,可然而最後裴仍然辯駁勝利,理論得以深入闡釋。

(13)諸葛厷①年少不肯學問,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詣。王歎曰:“卿天才卓出,若複小加研尋,一無所愧。”厷後看莊老,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

◎注釋

①諸葛厷,一作宏,字茂遠,琅邪陽都人,諸葛緒之子,諸葛衝的弟弟,諸葛厷才能出眾,在西晉官至司空主薄。

◎譯文

諸葛厷少年時不肯學習,一開始和王夷甫清談,便顯示出高超卓越。王夷甫感歎說:“你才智出眾,如果稍加研討,就不比當代名流差了。”諸葛厷後來閱讀了《莊子》《老子》,再和王夷甫清談,就可以和他旗鼓相當。

(14)衛玠總角時,問樂令夢,樂雲:“是想。”衛曰:“形神所不接而夢,豈是想邪?”樂雲:“因也。未嚐夢乘車人鼠穴,搗虀①啖鐵杵,皆無想無因故也。”衛思因經日不得,遂成病。樂聞,故命駕為剖析之。衛既小差,樂歎曰:“此兒胸中當必無膏肓②之疾!”

◎注釋

①搗虀(jī),把蔥、蒜、薑等搗碎醃鹹菜。

②膏,心尖脂肪。肓,心髒和隔膜之間部分。

◎譯文

衛玠幼時,問尚書令樂廣為何會做夢,樂廣說:“是因為心有所想。”衛玠說:“身體和精神都不曾接觸過的卻在夢裏出現,這是心有所想嗎?”樂廣說:“有因緣關係。人們不曾夢見坐車進老鼠洞,或者搗碎薑蒜吃鐵杵,這都是因為沒有這些想法,沒有這樣的因緣而已。”衛玠思索這個問題,得不出答案,竟然癡想成疾。樂廣聽說,特意坐車去給他分析這個問題。衛玠的病才有了起色,樂廣感慨說:“這孩子一定不會得無法醫治的病!”

(15)庾子嵩讀《莊子》,開卷一尺許①便放去。曰:“了不異人意。”

◎注釋

①魏晉時代,因帛書昂貴,書籍多為簡書。簡牘多用絲麻繩編成冊,所以開卷多少可以用長短尺來計算。帛書是可以卷起來的,也可以用尺寸來說明展卷多少。

◎譯文

庾子嵩讀《莊子》,打開書讀了一尺左右就放下了,說:“和我的想法完全相同。”

(16)客問樂令“旨不至①”者,樂亦不複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確幾②曰:“至不?”客曰:“至。”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於是客乃悟服。樂辭約而旨達,皆此類。

◎注釋

①旨不至,出自《莊子·天下篇》,指不能達到事物的實質,就算達到了也不能窮盡。

②確幾,敲著小桌子。

◎譯文

有人問尚書令樂廣,“旨不至”這句話是什麽意思,樂廣也不分析文辭句意,用麈尾柄敲著小桌子說:“達到了沒有?”客人回答說:“達到了。”樂廣於是舉起麈尾說:“如果達到了,又怎麽能向前發展下去呢?”這時客人才醒悟過來,表示信服。樂廣解釋問題言辭簡明扼要,意思很透徹,都與此類似。

(17)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於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別本。郭象①者,為人薄行,有俊才。見秀義不傳於世,遂竊以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眾篇,或定點文句而已。後秀義別本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

◎注釋

①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陽人。西晉玄學家。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常閑居。辟司徒掾,稍遷黃門侍郎。

◎譯文

起初注《莊子》的有幾十家,可沒有一家能探索到要旨。向秀在舊注外另求新解,分析精到,意趣巧妙非凡,意旨大為暢達。隻是《秋水》《至樂》兩篇還沒完成,向秀就死了。向秀的兒子很小,不能完成父業,這兩篇的注釋便四散零落了,然而還留有一個副本。郭象這個人,品行不好,才智卻頗出眾。他看到向秀所釋新義還沒流傳,便剽竊來當作自己的注。於是注釋了《秋水》《至樂》兩篇,又改換了《馬蹄》一篇,其餘各篇隻是改正一下文字罷了。後來向秀釋義的副本出現,所以向秀、郭象兩本《莊子》注本,解釋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

(18)阮宣子①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椽。世謂“三語椽”。衛懿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於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無言而辟,複何假一!”遂相與為友。

◎注釋

①阮宣子,即阮脩,字宣子,喜歡《老子》《周易》,能談玄理。

◎譯文

阮宣子很有名望,太尉王夷甫問他:“老莊學說和儒家學說有何異同?”阮宣子回答說:“恐怕相同吧。”太尉讚賞他的回答,調他來做下屬。世人稱他為“三語椽”。衛玠嘲諷說:“隻說一個字就可以征召,何必要借助三個字!”宣子說:“如果是天下所仰望,也可以不說話就能調用,又何必要借助一個字呢!”於是兩人結為朋友。

(19)裴散騎①娶王太尉女。婚後三日,諸婿大會,當時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與裴談。子玄才甚豐贍,始數交,未快。郭陳張甚盛,裴徐理前語,理致甚微,四坐谘嗟稱快。王亦以為奇,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②女婿。”

◎注釋

①裴散騎,即裴遐,字叔道,任散騎郎。善談名理,談吐風雅。

②寡人,本意是王侯自稱。六朝時有地位的士大夫也自稱寡人。

◎譯文

散騎郎裴遐娶太尉王夷甫的女兒為妻。婚後三天,幾個女婿都來聚會,當時的名士和王、裴兩家子弟齊集王家。郭子玄也在座,他領頭和裴遐談玄。子玄才識很淵博,剛交鋒幾個回合,還覺得不痛快。郭子玄鋪陳玄理,裴遐回複前言,理趣都很精微,滿座讚歎不已,表示痛快。王夷甫也以為新奇,於是對大家說:“不要再辯論了,不然就要被我女婿困住了。”

(20)衛玠始度江,見王大將軍①。因夜坐,大將軍命謝幼輿②。玠見謝,甚說之,都不複顧王,遂達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玠體素羸,恒為母所禁。爾夕忽極,於此病篤,遂不起。

◎注釋

①王大將軍,即王敦,字處仲,善談名理,曆任侍中、大將軍、揚州牧。

②謝幼輿,謝鯤,字幼輿,在王敦手下任長史,好玄學,擅音樂。

◎譯文

衛玠避亂渡江,去拜見大將軍王敦。夜坐清談,大將軍邀來謝幼輿。衛玠見到謝幼輿,非常喜歡,就也不再理王敦,兩人一直談到第二天早晨,王敦整夜插不上話。衛玠向來體弱,常被母親管束,不讓多談論。這一夜更加疲累,從此病情加重,終於去世。

(21)舊雲,王丞相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①、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然宛轉關生,無所不入。

◎注釋

①聲無哀樂,嵇康著有《聲無哀樂論》,認為音聲無常,隨人的感情而變化,本身並不具有哀樂之情。

◎譯文

過去有種說法,說丞相王導到江南後,隻是談論聲無哀樂、養生和言盡意這三方麵的道理而已,然而輾轉派生出很多觀點,萬事萬物無不囊括其中。

(22)殷中軍為庾公長史,下都,王丞相為之集,桓公、王長史、王藍田、謝鎮西並在。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既共清言,遂達三更。丞相與殷共相往反,其餘諸賢略無所關。既彼我相盡,丞相乃歎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至於辭喻不相負①,正始之音②,正當爾耳!”明旦,桓宣武語人曰:“昨夜聽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時複造心③。顧看兩王椽,輒翣如生母狗馨。”

◎注釋

①辭喻不相負,言辭、譬喻不相悖。指清談時所用辭喻妙趣橫生,且縱橫其間,豐富達意。

②正始之音,正始年間談玄的風尚。

③造心,進到心裏,指有所得。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任長史時,有一次進京,丞相王導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溫、左長史王濛、藍田侯王述、鎮西將軍謝尚都在座。丞相親自起來解下掛在帳帶上的拂塵,對殷浩說:“我今天和您一起談玄析理。”兩人清談完後,已到三更時分。丞相和殷浩來回辯難,其他人完全參與不進去。彼此辯難已盡興,丞相歎道:“一向談玄論理,竟然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麽地方。至於旨趣和比喻不相違背,正始年間的清談,大概也不過如此呀!”第二天早上,桓溫告訴別人說:“昨夜聽殷、王兩人清談,非常美妙。仁祖也不感到寂寞,我也心有所得。回頭看兩位王屬官,都呆住了,就像插著羽毛扇的母狗一樣。”

(23)殷中軍見佛經,雲:“理亦應阿堵①上。”

◎注釋

①阿堵,這個。指佛經和玄學義理相符。東晉以後,玄學和佛學趨於合流。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看了佛經,說:“玄理也應在其中。”

(24)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①道《白馬論》②,為論以示謝。於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谘盡。阮乃歎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注釋

①阮光祿,即阮裕,字思曠,河南陳留人,東晉尚書郎,哲學家,曆官臨海太守、東陽太守、散騎常侍、國子祭酒、金紫光祿大夫、侍中。阮籍的族弟。

②《白馬論》,戰國公孫龍子所著,提出“白馬非馬”這一命題,認為“馬”是指形體,“白”是指顏色,因此“白馬非馬”。從內涵和外延上,對於種屬進行了分析。

◎譯文

謝安年輕時,請光祿大夫阮裕講《白馬論》,阮裕寫了一篇論給謝安看。當時謝安不能理解阮裕的話,就反複請教以求理解。阮裕於是讚歎道:“不但能談《白馬論》的人難得,就是尋求透徹了解的人也是不可多得!”

(25)褚季野語孫安國雲:“北人學問,淵綜①廣博。”孫答曰:“南人學問,清通②簡要。”支道林聞之,曰:“聖賢固所忘言。自中人以還,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③。南人學問,如牖中窺日④。”

◎注釋

①淵綜,深厚而且融通。

②清通,清新通達。

③顯處視月,比喻所見麵廣,但中心不突出。

④牖中窺日,比喻所見麵窄,但中心突出。牖(yǒu),窗戶。

◎譯文

褚季野對孫安國說:“北方人做學問,基礎深厚,知識廣博融通。”孫安國回答說:“南方人做學問,專一精通,簡明扼要。”支道林聽到後,說:“對聖賢來說,自然是到了‘得意忘言’的境界。從中等才質的人來說,北方人讀書,像是在視野開闊處看月亮;南方人做學問,像是從窗戶裏看太陽。”

(26)劉真長與殷淵源談,劉理如小屈,殷曰:“惡!卿不欲作將①善雲梯仰攻?”

◎注釋

①作將,做。

◎譯文

劉真長和殷淵源談玄,劉真長有點理虧,殷淵源便說:“嗯,怎麽你沒想要造一架好的雲梯來仰攻呢?”

(27)殷中軍雲:“康伯未得我牙後慧①。”

◎注釋

①牙後慧,口頭上的讚美。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說:“康伯未曾得到我口頭上的褒獎讚美。”

(28)謝鎮西少時,聞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過有所通,為謝標榜諸義,作數百語,既有佳致①,兼辭條豐蔚,甚足以動心駭聽。謝注神傾意,不覺流汗交麵。殷徐語左右:“取手巾與謝郎拭麵。”

◎注釋

①佳致,即風致,指談吐舉止風雅。

◎譯文

鎮西將軍謝尚年輕時,聽說殷浩擅長清談,於是前去拜訪。殷浩未做過多闡發,隻是給謝尚標榜諸家義理,說了數百句,不但談吐舉止有風致,而且辭藻豐富,動人心弦,令人驚豔。謝尚全神貫注,傾心向往,不覺汗流滿麵。殷浩從容地吩咐下人:“拿手巾給謝郎擦臉。”

(29)宣武集諸名勝①講《易》,日說一卦。簡文欲聽,聞此便還,曰:“義自當有難易,其以一卦為限邪!”

◎注釋

①名勝,名流,名士。

◎譯文

桓溫聚集名士講解《周易》,每天講一卦。簡文帝本想去聽,一聽說是這樣就回來了,說:“卦的內容自然有難有易,怎麽能限定每天講一卦呢!”

(30)有北來道人好才理①,與林公相遇於瓦官寺,講《小品》②。於時竺法深、孫興公悉共聽。此道人語,屢設疑難,林公辯答清析,辭氣俱爽。此道人每輒摧屈。孫問深公:“上人當是逆風家,向來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林公曰:“白旃檀③非不馥,焉能逆風!”深公得此義,夷然不屑。

◎注釋

①才理,才氣和文思。

②《小品》,指佛教經典《小品般若波羅密經》。

③白旃檀,白檀香樹。這一句說,這種樹隻能順風聞香味,指深公也不是自己的對手。

◎譯文

有位北來的僧人有才思,與林公在瓦官寺相遇,兩人研討《小品》。當時竺法深、孫興公等人都去聽。這位僧人的談論,屢次設難,支道林的答辯透徹,言辭清爽,僧人屢被駁倒。孫興公問竺法深道:“上人一貫是逆風而上的辯難大家,剛才為何一句話也不說?”竺法深笑笑,沒有回答。支道林接口說:“白檀香並非不芬芳,但逆風怎能聞到香呢!”竺法深知道這話的含義,卻坦然自若,置之不理。

(31)孫安國往殷中軍許共論,往反精苦①,客主無間②。左右進食,冷而複暖者數四。彼我奮擲麈尾,悉脫落滿餐飯中。賓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語孫曰:“卿莫作強口馬,我當穿卿鼻!”孫曰:“卿不見決鼻牛,人當穿卿頰!”

◎注釋

①精苦,精心竭力。

②無間,沒有空隙。

◎譯文

孫安國到中軍將軍殷浩處清談,兩人來回辯駁,精心竭力,賓主都無懈可擊。侍從端上飯菜也顧不得吃,涼了又熱,熱了又涼,來回四次。兩人奮力甩動塵尾,以致塵尾的毛全部脫落,落在飯菜上。賓主雙方竟然到傍晚也沒想起吃飯。殷浩對孫安國說:“你不要做強嘴馬,我要穿你的鼻子!”孫安國接口說:“你沒見掙破鼻子的牛嗎,當心會有人穿你的腮幫子!”

(32)《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可鑽味,而不能拔理於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理於二家之表,立異義於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後遂用支理。

◎譯文

《莊子·逍遙遊》長久以來是個難題,名流鑽研玩味,對它的義理闡述都超不出郭象和向秀所闡發的義理之外。一次,支道林在白馬寺裏,和太常馮懷談到《逍遙遊》。支道林在郭、向兩家的見解之外,揭示出新穎的義理,提出特異的見解,都是諸名流探求、玩味時未能體會到的。後來解釋《逍遙遊》,便采用支道林闡明的義理。

(33)殷中軍嚐至劉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遊辭①不已,劉亦不複答。殷去後,乃雲:“田舍兒,強學人作爾馨②語!”

◎注釋

①遊辭,不切實際、遊移閃爍的言語。

②爾馨,這般。這一句是譏笑殷浩強學談玄。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到丹陽尹劉惔那裏去清談,談了很久,殷浩有點理虧,就不住地用些浮辭來應對,劉淡也不再答辯。殷浩走了以後,劉惔就說:“鄉巴佬,還學別人這般談玄!”

(34)殷中軍雖思慮通長,然於才性①偏精。忽言及《四本》②,便若湯池鐵城③,無可攻之勢。

◎注釋

①才性,才能和本性,指才、性的含義及其關係。

②《四本》,即鍾會撰《四本論》,是魏晉才性之學的代表作之一。討論才能與品質的關係,有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四本”。簡單的說,就是談才性相離還是相合的問題。

③湯池鐵城,流著沸水的護城河,鐵造的城牆,喻非常堅固。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才思精深廣闊,然而對於才性問題最為精通。他談到《四本論》,便像湯池鐵城,有堅不可摧之勢。

(35)支道林造《即色論》,論成,示王中郎,中郎都無言。支曰:“默而識之①乎?”王曰:“既無文殊②,誰能見賞!”

◎注釋

①默而識之,把它默記在心,語出《論語·述而》。

②文殊,指文殊菩薩。《維摩詰經》中說:維摩詰問眾位菩薩,如何入不二法門,文殊談論完之後反問維摩詰,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歎道:“奇哉奇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王坦之的意思,是維摩詰雖然沉默不語,但文殊菩薩還是領悟到了他的意思;如今既然已經沒有文殊菩薩了,又有誰能明白他的沉默呢。王坦之的沉默,實際上表示他並不欣賞支道林的著作。

◎譯文

支道林和尚寫了《即色論》,寫成之後,拿給中郎將王坦之看。王坦之一句話也沒說。支道林說:“你是默記在心吧?”王坦之說:“既然文殊菩薩不在這裏,誰能明白我的用意呢!”

(36)王逸少作會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孫興公謂王曰:“支道林拔新領異①,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王本自有一往雋氣②,殊自輕之。後孫與支共載往王許,王都領域,不與交言。須臾支退。後正值王當行,車已在門,支語王曰:“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因論《莊子·逍遙遊》。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

◎注釋

①拔新領異,標新立異。拔,提出。領,領會。

②往雋氣,指一向有超人的氣質。雋,通“俊”。

◎譯文

王逸少出任會稽內史,初到任,支道林也在郡裏。孫興公對王逸少說:“支道林見解新穎,對問題體會獨到,思慮很美妙,你想見見他嗎?”王逸少本就氣質超人,輕視支道林,後來孫興公和支道林坐車到王逸少那裏,王總是著意矜持,不和他交談。不一會兒,支道林就告退了。一次,正碰上王逸少外出,車子已在門外,支道林對王逸少說:“您還不能走,我想和您稍微談論一下。”於是談到《莊子·逍遙遊》,支道林談起來,洋洋數千言,才氣不凡,辭藻新奇,像繁花燦爛,交映生輝。王逸少於是解開衣帶,敞開衣襟,沉迷其中,留連不已。

(37)三乘佛家滯義①,支道林分判②,使三乘炳然③。諸人在下坐聽,皆雲可通。支下坐,自共說,正當得兩,入三便亂。今義弟子雖傳,猶不盡得。

◎注釋

①滯義,不易解釋的內容。

②分判,辨別剖析。

③炳然,顯明清楚的樣子。

◎譯文

三乘的教義佛教中很難講解,支道林登座宣講,詳加辨析,使三乘內容顯豁。大家聽講,都說能夠理解。支道林離開後,人互相說解,隻能解通兩乘,進入三乘便混亂了。現在的三乘教義,弟子雖然傳習,仍然不能全部理解。

(38)許掾①年少時,人以比王苟子②,許大不平。時諸人士及放法師並在會稽西寺講,王亦在焉。許意甚忿,便往西寺與王論理,共決優劣。苦相折挫,王遂大屈。許複執王理,王執許理,更相覆疏,王複屈。許謂支法師曰:“弟子向語何似?”支從容曰:“君語佳則佳矣,何至相苦邪?豈是求理中之談哉!”

◎注釋

①許掾,即許詢,曾被召為司徒掾。

②王苟子,即王脩,字敬仁,小名苟子。

◎譯文

司徒掾許詢年輕時,人們拿他和王苟子並列,許詢非常不服氣。當時許多名士和支道林法師一起在會稽西寺論玄,王苟子也在那裏。許詢心裏不平,便到西寺去和王苟子辯論玄理,一決優劣。許詢極力要挫敗對方,結果王苟子被徹底駁倒。接著許詢又反過來用王苟子的義理,王苟子用許詢的義理,再度反複陳說,王苟子又被駁倒。許詢就問支法師說:“弟子剛才的談論怎樣?”支道林從容回答:“你的談論是好,但何必苦纏不休呢?這豈是探求真理的談法!”

(39)林道人詣謝公。東陽①時始總角,新病起,體未堪勞,與林公講論,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後聽之,再遣信令還,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雲:“新婦少遭家難,一生所寄,唯在此兒。”因流涕抱兒以歸。謝公語同坐曰:“家嫂辭情慷慨,致可傳述,恨不使朝士見!”

◎注釋

①東陽,即謝朗,官至東陽郡太守,謝安的侄兒。

◎譯文

支道林拜訪謝安。東陽太守謝朗年幼,病剛好,身體還經不起勞累,和支道林辯論玄理,終於弄到苦纏不休的地步。他母親王夫人在隔壁聽著,一再派人叫他回去,可是太傅謝安卻把他留住。王夫人隻好出來,說:“我早年寡居,一輩子的寄托都在這孩子身上。”於是流著淚把兒子抱回去了。謝安告訴同座的人說:“家嫂情意和言語都很慷慨,實在值得稱頌,可惜朝官沒見到她!”

(40)支道林、許掾諸人共在會稽王齋頭①,支為法師,許為都講②。支通③一義,四坐莫不厭心④。許送一難⑤,眾人莫不抃舞⑥。但共嗟詠二家之美,不辯其理之所在。

◎注釋

①齋頭,書房。

②魏晉以後,佛家開講佛經,一人唱經,一人解釋。唱經者稱都講,解釋者稱法師。

③通,闡述,疏通。

④厭心,滿足,心悅誠服。

⑤送難,傳達一個詰難。指唱經者唱誦一段經文,請法師講解。

⑥(biàn)舞,鼓掌跳躍,比喻非常高興。

◎譯文

支道林和司徒椽、許詢等人在會稽王的書房裏講解佛經,支道林為主講法師,許詢做都講唱經。支道林每闡明一個義理,滿座沒有不滿意的;許詢每提出一個疑難,大家也都高興得手舞足蹈。他們隻是詠歎兩家辭采的精妙,並不去辨別清楚義理所在。

(41)謝車騎在安西艱中①,林道人往就語,將夕乃退。有人道上見者,問雲:“公何處來?”答雲:“今日與謝孝劇談一出來②。”

◎注釋

①謝車騎,即謝玄,謝奕的兒子。安西,即謝奕。艱,父母之喪。

②謝孝,謝玄在服喪期間的代稱。劇談,暢談。

◎譯文

車騎將軍謝玄服父喪期間,支道林去他家和他談玄,太陽快下山了才告辭。有人在路上碰見支道林,問:“林公從何處來?”支道林回答:“今天和謝孝子暢談了一番。”

(42)支道林初從東出,住東安寺中。王長史宿構①精理,並撰其才藻,往與支語,不大當對。王敘致②作數百語,自謂是名理奇藻。支徐徐謂曰:“身與君別多年,君義言了不長進。”王大慚而退。

◎注釋

①宿構,事先構思。

②敘致,陳述道理。

◎譯文

支道林剛從會稽來到建康時,住在東安寺裏。左長史王濛預先構思好精妙的義理,富有才情的言辭,前去和支道林清談,然而和支道林水平不太相當。王濛長篇大論,自以為講的是至理名言,辭藻奇麗。支道林聽後,卻徐徐說道:“和您分別多年,看來您在義理、言辭方麵都沒長進。”王濛非常慚愧,告辭而去。

◎注釋

①簽,簽注。讀書有疑難處,夾上字條做標記。

②幽滯,深奧難解。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讀佛經《小品》,加了二百張書簽做標記,都是書中精深奧妙之處,而世人往往覺得隱晦難明的地方。殷浩曾想和支道林辯明這些問題,終究不能如願。至今《小品》還留存。

(44)佛經以為祛練神明①,則聖人②可致。簡文雲:“不知便可登峰造極不?然陶練③之功,尚不可誣。”

◎注釋

①祛練,佛教用語,指擺脫煩惱、修習智慧。神明,人的精神。

②聖人,佛家指德智慈悲的人,即佛。

③陶練,陶冶習練。陶,燒製陶器。練,煮生絲使之柔白韌練。

◎譯文

佛經認為去除雜念、修習身心,就可成佛。簡文帝說:“不知是否可以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然而,道家陶冶性情的功效,還是不可以抹殺的。”

(45)於法開①始與支公爭名,後情漸歸支,意甚不分,遂遁跡剡下②。遣弟子出都,語使過會稽,於時支公正講《小品》。開戒弟子:“道林講,比汝至,當在某品中。”因示語攻難數十番,雲:“舊此中不可複通。”弟子如言詣支公,正值講,因謹述開意。往反多時,林公遂屈,厲聲曰:“君何足複受人寄載③來!”

◎注釋

①於法開,東晉高僧、醫家,剡縣(今浙江嵊縣)人,精於醫術及佛釋之道。據《紹興府誌》載,於氏曾於旅途中以羊肉羹及針術治難產,須臾胎兒娩出,範行準氏認為此為我國羊膜之最早記錄。《隋誌》載有於氏所著《議論備豫方》一卷,已佚。

②剡下,剡縣,屬會稽郡。

③寄載,本意為搭乘車船。引申為授意傳言。

◎譯文

於法開和尚初和支道林爭名,後來眾人都傾向於支道林,他很不服氣,便到剡縣隱居起來。有一次,於法開派弟子到京都,吩咐弟子經過會稽山陰縣去拜訪支公。那時支道林正在宣講佛經《小品》,於法開告訴弟子說:“道林開講《小品》,等你到時,就該講某品了。”還給弟子示範,告訴他來回數十次的攻詰辯難,並說:“過去這些地方他一直講不明白。”弟子照他的囑咐拜訪支道林,正好碰上支道林宣講,正好講到那一品,於是便謹慎陳述於法開的見解,兩人往複辯論了很久,支道林終於理屈,厲聲說:“你何苦傳達他人之論呢!”

(46)殷中軍問:“自然無心於稟受①,何以正善人少,惡人多?”諸人莫有言者。劉尹答曰:“譬如寫水著地,正自縱橫流漫,略無正方圓者。”一時絕歎,以為名通②。

①自然無心於稟受,這是古代一種自然無為的哲學觀點,認為萬物都是自然生產,不受他物支配。稟受,指先天稟性。一說為承受。

②名通,精妙通達的解釋。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問:“既然宇宙萬物的存在發展都是自然而然,不受他物支配,那為何世上好人少,壞人多?”在座的人沒有人能回答得了。隻有丹陽尹劉遵祖回答說:“這好比水在地上流淌,隻是四處縱橫無約束,沒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圓形的。”滿座讚歎,均認為是精妙之言。

(47)康僧淵①初過江,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營。忽往殷淵源許,值盛有賓客,殷使坐,粗與寒溫②,遂及義理③。語言辭旨,曾無愧色,領略粗舉,一往參詣。由是知之。

◎注釋

①康僧淵,西域僧人。生於長安,晉成帝時過江。後遇陳郡殷浩,由是改觀,於豫章山立寺講說,卒於寺中。

②寒溫,寒暄。

③義理,經義和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