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第二

言語,乃“孔門四科”之一。而隨著時局發展,舌辯之士受到空前重視。思想敏捷,善於辭令,應對機智,逐漸成為士大夫和文人們必不可少的才能修養。魏晉時期儒學衰微而玄風大暢,煩冗的經典章句受到輕視,而談玄析理、微言大義之風盛行。因而士大夫階層往往悉心揣測,不僅要求言談寓意深刻,還要言辭簡潔,舉止灑脫,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因而,有關言語的故事頗為豐富。

本篇所記,大多是一兩句話,簡潔機巧,論說雙方都很巧妙。或哲理深思,或含而不露,或意境高遠,或機警多鋒,或氣勢磅礴,或一語中的。在論辯中,往往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來反駁對方的論點,借以說服對方。

篇中也有部分內容是賣弄口才,乘機吹捧的,甚或是借以詭辯來自我解嘲,這也從側麵反映了清談之風的盛行。

(1)邊文禮見袁奉高①,失次序②。奉高曰:“昔堯聘③許由,麵無怍④色。先生何為顛倒衣裳⑤?”文禮答曰:“明府⑥初臨,堯德未彰,是以賤民顛倒衣裳耳!”

◎注釋

①邊文禮,即邊讓,漢末陳留郡人,有才名。任九江太守,被曹操殺害。袁奉高,即袁閬,漢末汝南(今河南上蔡)人,官太尉掾。

②失次序,即舉止失措,不合禮節。次序,即秩序、程序。

③聘,訪,探問。

④怍(zuò),慚愧。

⑤顛倒衣裳,把衣和裳掉過來穿,比喻舉動失常。衣,上衣。裳,下衣,裙的一種,古代男女都穿裳。

⑥明府,指高明的府君。吏民也稱太守為明府。

◎譯文

邊文禮謁見袁奉高,舉止失措。袁奉高說:“古時堯探訪許由,許由臉上沒有愧色。先生為何如何慌亂失序?”文禮回答說:“明府剛到,聖德尚未表現出來,所以賤民才顛倒失序!”

(2)徐孺子年九歲,嚐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①,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注釋

①若令,如果。月中物,古代傳說月中的黑影為蟾蜍,是後裔妻嫦娥奔入月中的化身。

◎譯文

徐孺子九歲時,有一次在月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裏什麽也沒有,會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說:“不對。好比人的眼睛裏有瞳仁,要是沒有它,一定看不見。”

(3)孔文舉①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②。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③。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④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⑤。”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⑥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⑦。

◎注釋

①孔文舉,即孔融,字文舉,漢末名士,曾任北海相、太中大夫等職。據《後漢書》雲是孔子二十代孫。後為曹操所殺。

②司隸校尉,官名,掌管監察京師和所屬各郡百官的職權。

③清稱,指有名望的人。中表,指與姑母、姨舅子女之間的親戚關係。

④府君,漢代人稱太守為府君。李府君,指李元禮。

⑤奕世,累世。通好,通家之好。漢魏以師友為通家。

⑥太中大夫,官名,負責皇帝的顧問應對。

⑦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樣子。

◎譯文

孔文舉十歲時,跟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望很高,任司隸校尉。當時到他家登門拜訪的必須是才子名流、內外親屬,才能通報。孔文舉來到門前,對差役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通報後,入門就坐。元禮問:“我們是何親戚?”孔融答道:“我的祖先仲尼曾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這樣看來,我和您是世交了。”李元禮和門人無不讚賞他的聰明。太中大夫陳韙來得晚,別人把孔融的應對告訴他,陳韙說:“小時聰明,長大了未必出眾。”文舉應聲說:“您小時候,想必很聰明。”陳韙聽了,非常尷尬。

(4)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禮①!”

◎注釋

①偷,那得行禮,做違禮的事怎麽還能行禮。酒是禮儀所備,所以說飲酒前要行禮。小兒以為偷東西就不合乎禮,而拜是一種表敬意的禮節,所以不能拜。

◎譯文

孔文舉有兩個兒子,大的六歲,小的五歲。一次趁父親白天睡覺,小兒子就偷酒來喝,大兒子對他說:“喝酒為何不先行禮?”小兒子回答:“偷來的,哪能行禮!”

(5)孔融被收,中外惶怖①。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②,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注釋

①“孔融被收”二句,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以“謗訕朝廷”等罪名,逮捕孔融,下獄棄市。中外,指朝廷內外。

②琢釘戲,一種小孩玩的遊戲。清周亮工《因樹屋書影》中有雲:“金陵童子有琢釘戲:畫地為界,琢釘其中,先以小釘琢地,名曰簽;以簽之所在為主,出界者負;彼此不中者負,中而觸所主簽亦負。按孔北海被收時,兩郎方為琢釘戲,乃知此戲相傳久矣。”此又名剟刀子,以小刀為之。

◎譯文

孔融被捕,朝廷上下惶恐不安。當時,孔融的兒子大的九歲,小的八歲,兩人在玩琢釘戲,毫無畏懼之色。孔融對差使說:“希望隻加罪於我個人,保全孩子的性命。”這時,兒子從容進言道:“父親可曾見過覆巢之下,還有完卵嗎?”不久,兩個孩子也被抓了起來。

(6)潁川太守髡陳仲弓①。客有問元方②:“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③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④,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⑤,尹吉甫放孝子伯奇⑥,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

◎注釋

①潁川,魏晉郡名,相當於今河南中部地區。髡(kūn),古代剃去男子頭發的刑罰。陳仲弓,即陳寔(shí),東漢潁川人。曾作太丘長,人稱陳太丘。

②元方,即陳紀。乃陳寔之子。

③家君,尊稱別人父親。

④因傴(yǔ)為恭,意思是駝背的人假作恭敬之狀以掩其病態。傴,曲背。

⑤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兒子,侍奉父母最孝,後來高宗受後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

⑥伯奇,周代的卿士、尹吉甫的兒子,侍奉後母孝順,卻受到後母誣陷,被父親放逐。

◎譯文

潁川太守對陳仲弓施了髡刑。有人問元方:“太守這人怎麽樣?”元方說:“高明之君。”又問:“您父親怎麽樣?”元方說:“是忠臣孝子。”客人說:“《易經》上說:‘兩人同心,就會像一把鋼刀,能斬斷金屬。同心之言,氣味像蘭花一樣芳香。’那麽,高尚之君怎會施刑於忠臣孝子呢?”元方說:“您的話太荒謬了!我不予回答。”客人說:“您不過是把駝背之軀假作謙恭之態,其實是不能回答。”元方說:“從前高宗放逐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孝子符起。這三個做父親的,恰恰都是高明之君。這三個做兒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羞愧地退走了。

(7)荀慈明①與汝南袁閬相見,問潁川人士,慈明先及諸兄。閬笑曰:“士但可因親舊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難,依據者何經?”閬曰:“方問國士,而及諸兄,是以尤之耳②!”慈明曰:“昔者祁奚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以為至公。公旦③《文王》之詩,不論堯、舜之德而頌文、武者,親親之義也。《春秋》之義,內其國而外諸夏。且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不為悖德乎?”

◎注釋

①荀慈明,即荀爽,東漢潁川人。荀淑子,當世大儒。漢獻帝時,官至司空。

②國士,全國推崇的才德之士。尤,責怪,歸咎。

③公旦,周公旦,姓姬,周武王的弟弟,輔助周成王。

◎譯文

苟慈明和汝南郡袁閬相見,袁閬問潁川郡有哪些賢達之士。慈明先提到自己的幾位兄長。袁閬譏笑說:“難道因為是自己的親戚朋友,所以就誇他們是才德之士嗎?”慈明說:“您責難我,依據什麽?”袁閬說:“我剛才問國士,而你提到的卻是自己的諸位兄長,因此才責怪你呀!”慈明說:“從前祁奚告老還鄉前舉薦人才,對內不忽略其子,對外也不避忌仇人,世人認為他公正無私。周公旦作《文王》詩時,不論述堯舜的德政,卻歌頌周文王、周武王的功業,這是符合愛親人這一大義的。《春秋》記事的原則是:以本國為內親,其他諸侯國為外疏。況且,不愛自己的親人而愛外人,豈不是背離了道德準則?”

(8)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①。正月半試鼓,衡揚枹為《漁陽摻撾》②,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孔融曰:“稱衡罪同胥靡③,不能發明王之夢。”魏武慚而赦之。

◎注釋

①禰衡,少有才華,長於筆劄。因性剛傲物,不容於世,僅與孔融、楊修友善。融舉薦其於曹操,用作鼓吏。後歸劉表,被黃祖所殺。魏武,即曹操。

②枹(fú),同“桴”,鼓槌。漁陽摻撾(càn zhuā),鼓曲名,也作漁陽參撾。摻,通“叁”,即三。三撾,指鼓曲的曲式為三段體,猶如古曲中有三弄、三疊之類。

③胥靡(xū mí),輕刑名,指服勞役的囚徒。此處指殷相傅說(yuè),傳說他曾築於傅岩之野,武丁訪得,舉以為相,出現殷中興的局麵。

◎譯文

禰衡被曹操罰做鼓吏。正值八月十五大會賓客,要試鼓,禰衡揮動鼓槌奏《漁陽摻撾》,鼓聲深沉,有金石之音,滿座為之動容。孔融說:“禰衡之罪與古代刑徒傅說相同,卻沒能引發明君思賢之夢。”曹操聽了很慚愧,就赦免了禰衡。

(9)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①,故二千裏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②,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③,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④;原憲桑樞⑤,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歎⑥。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仆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鍾、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⑦”

◎注釋

①龐士元,即龐統,號鳳雛,東漢南郡襄陽人。輔佐劉備入川,進圍雒縣,中流矢而死。司馬德操,即司馬徽,字德操。

②帶金佩紫,帶金印佩紫綬帶,指做大官。

③適,隻。邪,同“斜”。

④“昔伯成”二句,從前伯成寧願自己種田,不羨慕做諸侯的榮耀。伯成,指伯成子高,堯時賢者。禹治天下,辭諸侯而耕於野。耦耕,一種耕作方法,兩人各扶一張犁,並肩而耕。這裏指務農。

⑤桑樞,用桑樹條編製的門,喻貧寒之家。

⑥許、父,指許由、巢父。傳說為堯舜時代的兩位隱士。堯想把君位讓給許由,由逃隱箕山。夷、齊,指伯夷、叔齊。周滅商,二人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

⑦“扣洪鍾”二句,此為龐統的感慨,其認為不親自拜訪請教就不能真正認識司馬徽的高深見解和博大胸懷。

◎譯文

南郡龐士元聽說司馬德操在潁川,就特意走了兩千裏路前去拜訪。到了那裏,德操正在采桑葉,士元就在車中對他說:“聽說大丈夫處世,應該做大官,辦大事,哪有壓抑長江大河的器量,去操持蠶婦之事!”德操說:“請您暫且下車。您隻知走斜徑小路快,卻不擔心有迷路的危險。從前伯成寧願回家種地,也不羨慕做諸侯的榮耀。原憲寧願住在破屋裏,也不願住達官的宅院。哪裏有居住則在豪華的宮室,出門必須肥馬輕車,數十個婢妾侍候左右,才能闖下基業呢!這正是隱士許由、巢父慷慨辭讓,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齊長歎國家滅亡而餓死首陽山的來由。所以即便有呂不韋那樣的官爵,齊景公那樣的富有,也不值得尊敬。”士元說:“我出生在邊遠偏僻的地方,很少聽聞大道理。如果不叩擊一下大鍾、雷鼓,真不知道它的音響啊。”

(10)劉公幹以失敬罹罪①。文帝問曰:“卿何以不謹於文憲②?”楨答曰:“臣誠庸短,亦由陛下網目不疏。”

◎注釋

①劉公幹,即劉楨,字公幹,詩人,建安七子之一。此句意為劉楨因失敬於世子夫人而獲罪。罹(lí),遭受。

②文憲,法律、法紀。

◎譯文

劉楨因對世子夫人失敬而獲罪。魏文帝問他:“為何不謹慎而觸犯法紀呢?”劉楨說:“臣固然平庸淺陋,但也是由於陛下的法網不疏。”

(11)鍾毓、鍾會少有令譽①。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②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③。毓麵有汗,帝曰:“卿麵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複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注釋

①鍾毓,字稚叔,官至廷尉、青州刺史。鍾會,字士季,官司隸校尉。與鄧艾伐蜀,後官司徒,以謀反罪被殺。

②鍾繇,字元常,經魏武、文帝、明帝三代,官至太傅。

③敕見,下命令召見。

◎譯文

鍾毓、鍾會兄弟年少時就有好名聲,鍾毓十三歲時,魏文帝聽說他們倆,便對其父鍾繇說:“可以讓你的兩個孩子來見我!”於是下令召見。鍾毓臉上有汗,文帝問道:“你臉上為何出汗?”鍾毓回答說:“戰戰惶惶,汗出如漿。”文帝又問鍾會:“你為何不出汗?”鍾會回答說:“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12)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①。其父時覺,且托寐②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③,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④

◎注釋

①藥酒,一作“散酒”,即加入了五石散的酒。

②寐(mèi),假裝睡覺。

③酒以成禮,飲酒要遵守禮儀。儒家的酒禮是封建禮製之一。

④本則與本篇第四則孔融二子盜酒事同,應是同一事而傳聞有異。

◎譯文

鍾毓兄弟小時候,碰上父親白天睡覺,就去偷酒喝。父親當時已經醒了,就暫且裝睡來觀察他們,看他們怎麽做。鍾毓行禮揖拜後才喝,鍾會隻顧喝,不行禮。後來,父親問鍾毓為何行禮,鍾毓說:“飲酒要遵守禮儀,不敢不拜。”又問鍾會為何不行禮,鍾會說:“偷酒喝本來就不合於禮,因此不拜”。

(13)魏明帝為外祖母築館於甄氏①。既成,自行視,謂左右曰:“館當以何為名?”侍中繆襲曰:“陛下聖思齊於哲王,罔極過於曾、閔③。此館之興,情鍾舅氏,宜以渭陽為名。”

◎注釋

①魏明帝,即曹叡,文帝曹丕的兒子。在位十餘年,嘶吼諡號為明皇帝。甄氏,明帝的母親姓甄,這裏指甄家。

②哲王,賢明的君主。

③罔極,指父母之恩或子女大孝。曾、閔,曾參和閔子騫,孔子的兩個弟子,均以孝著稱。

◎譯文

魏明帝給外祖母在甄府建造館舍。建成後,前去察看,問隨從:“館舍應當叫什麽名字?”侍中繆襲說:“陛下的思慮和賢明的君主一樣周到,報恩的孝心超過了曾參、閔子騫。此館的興建,寄托了對舅家的感情,應以‘渭陽’為名。”

(14)何平叔①雲:“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注釋

①何平叔,即何晏,字平叔,曹操的女婿,後被司馬懿所殺。其人好老莊,倡導玄學,崇尚清談,開魏晉之風氣。

◎譯文

何平叔說:“服食五石散,不僅能治病,也令人神清氣爽。”

(15)嵇中散語趙景真①:“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②之風,恨量小狹。”趙雲:“尺表能審璣衡之度③,寸管能測往複之氣④。何必在大,但問識如何耳⑤。”

◎注釋

①嵇中散,即嵇康,字叔夜,生於魏文帝黃初五年,譙郡人,曾任中散大夫。趙景真,即趙至,晉代郡(今河北)人。與嵇康相識,為太康時良吏。

②白起,戰國時秦國名將,封武安君。據說他瞳子白黑分明。

③表,用來觀測天象的一種標杆。璣衡,古代測量天象的儀器,即渾天儀。《魏書·律曆誌》中有雲:“而伺察晷度,要在冬夏二至前後各五日,然後乃可取驗。”夏至、冬至二日,於日中樹表,則無影。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表可以審查璣衡所觀四時天象的準確性。

④管,黃鍾之管,古代十二律之一。《禮記·月令》中注雲:“黃鍾者,律之始也。九寸,仲冬氣至則黃鍾之律應。”其測氣之法,十有二月,每月為管,置於地中。氣之來至,有淺有深,而管之入地者,有短有長。十二月之氣至,各驗其當月之管,氣至則灰飛也。其為管之長短,與其氣至之淺深,或不相當則不驗。上古之聖人製為十二管,以候十二辰之氣,而十二辰之音亦由之而出焉。

⑤“何必”二句,嵇康說瞳仁黑白分明表現人才華橫溢。趙的回答表示自己才氣大,不受器量的局限。

◎譯文

中散大夫嵇康對趙景真說:“你的眼睛黑白分明,有白起那樣的風度,遺憾的是狹小了一點。”趙景真說:“幾尺長的表尺就能審定渾天儀的準確度,幾寸長的竹管就能測出出入之氣而定律呂。何必在乎大小呢,隻看個人的見識如何就行了。”

(16)司馬景王①東征,取上黨李喜以為從事中郎②。因問喜曰:“昔先公辟君③,不就,今孤召君,何以來?”喜對曰:“先公以禮見待,故得以禮進退④。明公以法見繩⑤,喜畏法而至耳。”

◎注釋

①司馬景王,司馬師,三國時魏人,司馬懿的兒子。

②上黨,郡名。轄境在今山西東南黎城、長治、壺關一帶地區。從事中郎,官名,大將軍府的屬官,參與謀議等事。

③先公,稱死去的父親。此處指宣王司馬懿。辟(bì),征召。

④進退,指出來做官或辭官。

⑤明公,對尊貴者的敬稱。繩,約束、整治。

◎譯文

司馬景王東征,讓上黨的李喜來當從事中郎。李喜到任時他問李喜:“從前先父征召,您不肯到任。現在我召您來,為何肯來呢?”李喜回答:“當年令尊以禮相待,所以我能按禮節來決定進退。現在明公用法令來限製我,我是畏懼法律才來就任的。”

(17)鄧艾①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②戲之曰:“卿雲‘艾艾’,定③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

◎注釋

①鄧艾,三國時魏人,司馬懿召為屬官,伐蜀有功,封關內侯。

②晉文王,指司馬昭。昭封晉王,死後諡文王。

③定,到底,究竟。

◎譯文

鄧艾說話結巴,自稱時常說“艾艾”。晉文王和他開玩笑:“你說‘艾艾’,到底是幾個艾?”鄧艾回答:“‘鳳兮鳳兮’,本來就隻是一隻鳳。”

(18)嵇中散既被誅,向子期舉郡計入洛①,文王引進,問曰:“聞君有箕山之誌②,何以在此?”對曰:“巢、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谘嗟③。

◎注釋

①向子期,即向秀,字子期,嵇康的朋友,標榜清高,為竹林七賢之一。公元236年,嵇康遭鍾會誣陷,被司馬昭所殺。秀懼於威壓,改圖入仕。郡計,郡中計吏。計,即計吏,掌計簿的小吏,每年年終需持計簿呈送京城。

②箕山,山名,在河南登封東南。堯時許由因不願接受堯禪讓天下,遁潁川之陽,箕山之下,後以箕山之誌為隱居不仕的典故。

③谘嗟,讚歎,讚賞。

◎譯文

中散大夫嵇康被殺後,向子期應舉郡中計吏到京都洛陽,晉文王接見他,問道:“聽說您有退隱山林之誌,怎麽會在這裏呢?”向子期回答說:“巢父、許由乃孤傲自守之士,不值得稱羨。”文王聽了,大為歎賞。

(19)晉武帝始登阼①,探策②得一。王者世數③,係此多少。帝既不說,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④進曰:“臣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帝說,群臣歎服。

◎注釋

①晉武帝,司馬炎,字安世,司馬昭長子。公元265年,奪魏國政權而稱帝,建立晉朝。之後滅蜀伐吳,統一全國,結束了漢末以來的分裂局麵。在位26年,死後諡號武皇帝。登阼,登上帝位。阼,大堂前東邊的台階。

②探策,指占卜事。策,占卜用的籌碼。

③世數,帝王傳代之數。

④裴楷,字叔則,河東聞喜(今山西人),博學,通《周易》。曆任吏部郎、河南尹、中書令等職。

◎譯文

晉武帝剛登基的時候,卜筮問得了個“一”字。推斷帝位傳代長短,與占卜得出的數目有關。武帝很不高興,群臣惶恐失色,沒人敢出聲。這時,侍中裴楷進言道:“臣聽說,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安寧,侯王得一而天下恢宏正道。”武帝一聽,這才高興起來,群臣歎服裴楷。

(20)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①。”

◎注釋

①吳牛,吳地的牛,即江淮一帶的水牛。據說水牛怕熱,看見月亮,誤以為是太陽,就喘起來。後來用“吳牛喘月”來比喻見到曾經備受其苦的類似事物而心生疑懼。

◎譯文

滿奮怕風。一次在晉武帝旁侍坐,北窗是琉璃窗,實際很嚴實,看起來卻像透風,滿奮麵有難色。武帝笑他,滿奮回答:“臣好比是吳地的牛,看見月亮就喘起來了。”

(21)諸葛靚在吳①,於朝堂大會,孫皓②問:“卿字仲思,為何所思?”對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注釋

①諸葛靚,字仲思,其父為諸葛誕。《三國誌·吳書·孫亮傳》中載,太平二年,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以淮南之眾保壽春,稱臣於吳,又遣子靚為質。之後,諸葛誕反司馬氏,被司馬昭殺害。

②孫浩,字元宗,孫權之孫。孫亮死,立為吳主,在位十七年。吳亡降晉,敕封為歸命侯。

◎譯文

諸葛靚在吳國時,一次朝堂大會,孫皓問他:“你字仲思,所思的什麽?”諸葛靚回答:“在家思孝,侍奉君主思忠,和朋友交往思信。如此而已!”

(22)蔡洪①赴洛,洛中人問曰:“幕府初開,群公辟命,求英奇於仄陋,采賢俊於岩穴②。君吳楚③之士,亡國之餘,有何異才而應斯舉?”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於孟津之河;盈握之壁,不必采於昆侖之山④。大禹生於東夷,文王主於西羌,聖賢所出,何必常處!昔武王伐紂,遷頑民於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

◎注釋

①蔡洪,字叔開,吳郡人,原在吳國做官,吳亡後入晉。頗有才名,著《孤奮論》。

②仄陋,指出身卑微。岩穴,山洞。古代隱士多山居,此處用以指隱士所居住的地方。

③吳楚,吳國和楚國。這裏泛指南方。

④孟津,渡口名,在今河南省盂縣南。昆侖,古代盛產美玉的山。

◎譯文

蔡洪來到洛陽,洛陽城有人問他:“官府衙署設置不久,眾公卿都在征召人才,在出身卑微者中尋求英才之士,在山林隱者中尋求有德之士。先生是吳楚的讀書人,亡國遺民,有什麽才能,敢來接受這一選拔?”蔡洪回答:“夜光珠不一定都出在孟津一帶的河中,滿握的玉璧,不一定采自昆侖。大禹出於東夷,周文王出於西羌,聖賢的出生地,為何非要在某個固定的地方呢!從前周武王打敗了殷紂,把殷代的頑民遷移到洛邑,莫非諸位先生就是那些人的後代嗎?”

(23)諸名士共至洛水戲,還,樂令①問王夷甫曰:“今日戲,樂乎?”王曰:“裴仆射善談名理②,混混有雅致③。張茂先論《史》《漢》,靡靡可聽。我與王安豐說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④。”

◎注釋

①樂令,指樂廣,曾作尚書令。

②名理,名實義理,是魏晉清談的主要內容。

③混混(gǔn gǔn),水奔流的樣子。用以形容說話滔滔不絕。雅致,高雅的意趣。

④超超玄著,形容議論高妙玄遠,深刻透徹。

◎譯文

很多名士一起到洛水遊玩,回來後,尚書令樂廣問王夷甫:“今天玩得高興嗎?”王夷甫說:“裴仆射擅談名理,滔滔不絕,意趣高雅。張茂先談《史記》、《漢書》,娓娓動聽。我和王安豐談論延陵、子房,也很玄妙透徹。”

(24)王武子、孫子荊①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雲:“其地坦而平,其水淡②而清,其人廉且貞。”孫雲:“其山巍以嵯峨,其水渫而揚波,其人磊砢而英多③。”

◎注釋

①王武子,即王濟,字武子,太原晉陽人。孫子荊,即孫楚,字子荊,太原中都人,仕至馮詡太守。

②淡,指水質好,甘甜。

③巍(zuì wěi),山高峻的樣子。渫(yā xiè),水波重疊的樣子。磊砢,樹木多節,比喻人有奇才。

◎譯文

王武子和孫子荊談論家鄉的土地、人物之美。王武子說:“我們那裏土地寬廣平坦,水甘美清澈,人們廉潔而又公正。”孫子荊說:“我們那裏山險峻巍峨,水勢波瀾疊**,人才磊落而英傑眾多。”

(25)樂令女適大將軍成都王穎①。王兄長沙王②執權於洛,遂構兵③相圖。長沙王親近小人,遠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懷危懼。樂令既允朝望,加有婚親,群小讒於長沙。長沙嚐問樂令,樂令神色自若,徐答曰:“豈以五男易一女④?”由是釋然,無複疑慮。

◎注釋

①適,女子出嫁。成都王穎,司馬穎,晉武帝第十六子,封成都王,後進位大將軍。

②長沙王,即司馬乂,字士度,晉武帝第六子。拜撫軍大將軍,於洛執掌大權。後與成都王等興兵相圖,兵敗被殺。

③構兵,交戰。

④豈以五男易一女,意為絕不會因為女兒而附會,致使全家男人被誅。

◎譯文

尚書令樂廣的女兒嫁給大將軍成都王司馬穎。成都王的哥哥長沙王在京都洛陽掌管朝政,成都王起兵圖謀征伐。長沙王親近小人,疏遠君子,在朝為官者都感到不安、疑懼。樂廣在朝廷中既有威望,又和成都王有姻親關係,一些小人就在長沙王麵前說他的壞話。長沙王為這事責問樂廣,樂廣神色自若,從容答道:“我難道會用五個兒子去換一個女兒?”長沙王這才釋然,不再疑心他。

(26)陸機①詣王武子,武子前置數斛②羊酪,指以示陸曰:“卿江東何以敵此?”陸雲:“有千裏蓴羹③,但未下鹽豉耳!”

◎注釋

①陸機,字士衡,江蘇吳縣一帶人,西晉文學家。王武子,即王濟。好弓馬,善清談,西晉名士。

②斛,古代量器名,一斛是十鬥。

③蓴羹,用蓴菜、鯉魚做主料,煮熟後加上鹽豉製成的一種名菜。蓴,一種水草,嫩葉可以做湯。奶酪是北方特產,用鮮奶製成,價格昂貴。王濟在席間擺了好幾斛,可見其豪奢之氣。而陸機未放鹽豉之蓴羹回應,足見機智。

◎譯文

陸機拜訪王武子,王武子在席前擺了幾斛羊奶酪,指給陸機看,問:“你們江南有什麽名菜能和這個相比嗎?”陸機說:“我們那裏有千裏湖出產的蓴羹可以相比,致使還沒放鹽豉罷了!”

(27)中朝①有小兒,父病,行乞藥。主人問病,曰:“患瘧也。”主人曰:“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瘧?”答曰:“來病君子,所以為瘧耳!”

◎注釋

①中朝,即西晉,晉帝室南渡,稱渡江前的西晉為中朝。

◎譯文

晉渡江前,有個小孩,父親病了,他外出求醫討藥。主人問他病情,他說:“是患瘧子。”主人問:“令尊德行高潔,是謙謙君子,為何會患瘧子呢?”小孩兒回答:“正因為它來禍害君子,所以才叫作瘧啊!”

(28)崔正熊①詣都郡,都郡將②姓陳,問正熊:“君去崔抒幾世③?”答曰:“民去崔杼,如明府之去陳恒④。”

◎注釋

①崔正熊,即崔豹,字正熊,晉惠帝時官至太傅丞。

②都郡將,指郡守。

③去,距離。崔杼,春秋時齊國大夫,殺國君齊莊公。郡守是在用姓氏開玩笑,意指崔正雄是弑君逆臣之後。

④陳恒,春秋時齊國大夫,殺國君齊簡公。此處崔正雄針鋒相對地回複郡守。

◎譯文

崔正熊拜訪郡守,郡將姓陳,他問正熊:“您距離崔杼有多少代?”崔正熊回答:“小民距離崔杼的世代,和府君距離陳恒的世代一樣。”

(29)元帝①始過江,謂顧驃騎②曰:“寄人國土,心常懷慚③。”榮跪對曰:“臣聞王者以天下為家,是以耿、亳無定處④,九鼎遷洛邑⑤。願陛下勿以遷都為念。”

◎注釋

①元帝,晉元帝司馬睿,原為琅邪王、安東將軍。在位七年,廟號中宗。

②顧驃騎,即顧榮,字彥先,吳人,元帝時鎮守江東。死後賜驃騎將軍。

③寄人國土,西晉原先建都洛陽,為中原腹地;過江後建都建業,乃吳郡屬地,有客居之感。懷慚,抱有慚愧之情,覺得對不起先人。

④耿,商王祖乙繼位後國力衰微,任巫賢為相,遷都於耿(今河南溫縣),其後商朝複興。亳,盤庚因王室喪亂,曾遷都於亳(今河南商丘)。顧榮以“帝王以天下為家”來化解司馬睿的寄人籬下之感,表明經過司馬睿、王導的努力彌合,南遷的士族與江南大族之間的矛盾有了一定的緩和,司馬睿得到了南方士族的認同,才能在南方站穩腳跟並建立東晉政權。

⑤九鼎,夏禹鑄九鼎,是傳國之寶,也象征著權力。

◎譯文

晉元帝剛到江南時,對驃騎將軍顧榮說:“寄居他國,心裏常常感到慚愧。”顧榮跪著回答道:“臣聽說帝王把天下看成家,因此商代的君主或遷都耿邑,或遷都亳邑,沒有固定之地,周武王也把九鼎搬到洛邑。希望陛下不要惦念遷都的事。”

(30)庾公造周伯仁①,伯仁曰:“君何所欣說而忽肥?”庾曰:“君複何所憂慘而忽瘦?”伯仁曰:“吾無所憂,直是清虛日來,滓穢日去耳②!”

◎注釋

①庾公,即庾亮,字元規,成帝朝輔政,任給事中、中書令。周伯仁,即周顗,字伯仁,曾作荊州刺史,其官至尚書左仆射。襲父爵武城侯,世稱周侯。

②清虛,清淨虛無。滓穢,汙濁,指世俗的意念。

◎譯文

庾亮去拜訪周伯仁,伯仁說:“你最近有喜事嗎,怎麽忽然胖了?”庾亮說:“你最近憂傷什麽,怎麽忽然瘦了?”伯仁說:“我沒什麽可憂傷的,隻是清心寡欲,世俗的汙濁思慮不斷去掉罷了!”

(31)過江諸人①,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借卉飲宴。周侯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②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③!”

◎注釋

①過江諸人,西晉末年,戰亂不斷,士大夫們紛紛渡江避難。諸人,這裏指東晉朝廷中南渡的士族達官貴人。

②愀然,臉色變得難看。

③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國人。詳見《左傳·成公九年》,後用以借指處境窘迫的人。

◎譯文

南渡過江的士大夫們,每逢風和日麗,總是相約到新亭,坐在草地上喝酒作樂。一次,武城侯周顗在飲宴中歎道:“這裏的風景和中原沒什麽不同,隻是山河不一樣!”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淒然淚下。隻有丞相王導臉一沉,厲聲道:“大家應該同心協力報效朝廷,收複中原,何至於像楚囚那樣相對流淚,一籌莫展呢!”

(32)衛洗馬①初欲渡江,形神慘顇②,語左右雲:“見此茫茫,不覺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複誰能遣此!”

◎注釋

①衛洗馬,即衛玠,字叔寶,任太子洗馬,後移家渡江到豫章郡。

②慘顇(cuì),憂傷憔悴的樣子。顇,同“悴”。

◎譯文

太子洗馬衛玠當初將渡江時,麵容憔悴,神情淒惶,對隨從說:“看見這茫茫大江,不禁百感交集。隻要有點感情,誰又能排遣這種難言的憂愁呢!”

(33)顧司空①未知名,詣王丞相。丞相小極②,對之疲睡。顧思所以叩會之,因謂同坐曰:“昔每聞元公③道公協讚中宗,保全江表。體小不安,令人喘息。”丞相因覺。謂顧曰:“此子珪璋特達,機警有鋒。”

①顧司空,即顧和,字君孝。王導任揚州刺史時,召為從事。累遷尚書令。

②小極,身體疲乏不適。

③元公,即顧榮,顧和的族叔。晉元帝鎮江東時,榮為軍司馬,死後追贈驃騎將軍,諡為元公。

◎譯文

司空顧和還沒出名時,拜訪丞相王導。王導有點疲累,對著他打起瞌睡來。顧和考慮著怎樣才能向王導請教,便對同座之人說:“過去常聽元公談論王公輔佐中宗,保全了江南。現在王公貴體不太舒適,真叫人焦急不安。”王導聽到,便醒了過來。其評論顧和說:“這人才德可貴,很是機敏,詞鋒犀利。”

(34)會稽賀生①,體識清遠②,言行以禮。不徒東南之美,實為海內之秀。

◎注釋

①賀生,即賀循,字彥先,會稽山陰人。曾任吳國內史、太子太傅,死後贈司空。

②體識,見解、見識。清遠,高明廣遠。

◎譯文

會稽賀循,見識高深廣遠,言語行動都合乎禮儀。他不隻是東南地區的傑出人物,也是國內的優秀人才。

(35)劉琨雖隔閡寇戎①,誌存本朝。謂溫嶠②曰:“班彪識劉氏之複興,馬援知漢光之可輔。今晉祚③雖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於河北,使卿延譽於江南,子其行乎?”溫曰:“嶠雖不敏,才非昔人,明公以桓、文之姿④,建匡立之功,豈敢辭命!”

◎注釋

①劉琨,字趙石,封廣武侯,西晉末年,出任並州刺史,都督並、冀、幽三州軍事,有誌輔佐帝室,平定北方。後因孤軍無緣,兵敗被殺。寇戎,指入侵的外族。

②溫嶠,字太真,時為劉琨手下的右司馬,軍府的官職,管理一府之事。其奉命前往江左,擁晉元帝繼承大統,建立東晉,受到重用,後官至中書令,為一代名臣。

③晉祚,晉王朝的帝位。

④桓、文之姿,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才幹。二人為春秋五霸中有名的霸主。姿,才幹、才能。

◎譯文

劉琨雖被阻隔在黃河以北,心中依然不忘朝廷。他對溫嶠說:“班彪知道劉氏王室必將複興,馬援知道漢光武帝是值得輔佐的帝王。現在晉室雖然國運衰微,可是天命沒有改變。我想在黃河以北建功立業,讓你去江南播揚名譽,不知你是否願意去呢?”溫嶠說:“我雖然不聰敏,才能也比不上前輩,可是明公想用齊桓、晉文那樣的才智,建立匡扶天下、輔助中興的功業,我怎敢推辭呢!”

(36)溫嶠初為劉琨使來過江。於時,江左營建始爾①,綱紀未舉。溫新至,深有諸慮。既詣王丞相,陳主上幽越②、社稷焚滅、山陵夷毀之酷,有《黍離》之痛③。溫忠慨深烈,言與泗俱,丞相亦與之對泣。敘情既畢,便深自陳結,丞相亦厚相酬納。既出,歡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④,此複何憂!”

①始爾,開始,“爾”是語氣副詞。

②主上,皇帝,這裏指晉湣帝司馬鄴。公元316年,劉曜圍攻長安,晉湣帝被俘遇害。幽越,幽囚顛越,即流亡監禁。

③《黍離》之痛,即亡國之痛。當初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平王被迫東遷。周大夫行役到鎬京,見到宗廟宮殿均已毀壞,長滿禾黍,感慨萬千,作《黍離》之詩。

④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時齊國人,齊桓公的宰相,輔助齊桓公稱霸。

◎譯文

溫嶠當初被劉琨派遣過江。當時,江南的政權剛剛建立,綱常法紀還沒完全確立。溫嶠初到,很是擔憂,便去拜訪丞相王導,訴說晉帝被囚禁流放、社稷宗廟被焚燒、先帝陵墓被毀壞之事,大有哀傷亡國之痛。溫嶠忠誠憤慨,壯懷激烈,聲淚俱下,王導也相對流淚。溫嶠說完以後,就訴說結好之意,王丞相也深情接納。出來以後,溫嶠高興地說:“江左已經有了管夷吾那樣的人,還有什麽可擔心的呢!”

(37)王敦兄含為光祿勳①。敦既逆謀②,屯據南州,含委職奔姑孰③。王丞相詣闕謝④。司徒、丞相、揚州官僚問訊,倉卒不知何辭。顧司空時為揚州別駕⑤,援翰⑥曰:“王光祿遠避流言,明公蒙塵路次⑦,群下⑧不寧,不審尊體起居何如?”

◎注釋

①王敦,字處仲,小字阿黑。晉室東遷,王敦與從弟王導共同輔佐晉元帝,任大將軍、荊州刺史,鎮守武昌。他的兄長王含也在朝,任要職。光祿勳,官名,掌管皇帝宿衛侍從。

②敦既逆謀,指王敦掌兵權後,以沈充、錢鳳為謀主,欲脅製朝廷。元帝永昌年間,敦以誅劉隗為名起兵,攻陷石頭城,殺戮大臣,自為丞相。

③委職,丟棄官職。姑孰,東晉軍事重鎮,京師建康的西南門戶。

④王丞相,王導時為司徒、丞相,又兼揚州刺史。王導為王敦、王含從弟,因謀逆之事,詣闕請罪。闕,宮闕,原指皇宮門前兩邊的建築物,後用以指代朝廷。

⑤顧司空,顧和死後贈司空。別駕,官名,總管眾務,是州刺史的重要佐吏。

⑥援翰,拿起筆。

⑦明公,指王導。蒙塵,本指帝王或大臣逃難在外,蒙受艱辛。這裏借用來指王導詣闕請罪事。路次,路上。

⑧群下,指僚佐屬官。

◎譯文

王敦的哥哥王含任光祿勳。王敦謀反後,屯據在南州。王含棄職投奔姑蘇。丞相王導為此上朝謝罪。這時,司徒、丞相、揚州府中的官員都來打聽,匆忙間不知應該如何措辭。司空顧和當時任揚州別駕,拿起筆寫道:“王光祿為避流言而遠遁,明公在路上風塵仆仆,下屬心裏不安,不知貴體是否康健,飲食起居如何?”

(38)郗太尉①拜司空,語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紛紜,遂至台鼎②。朱博翰音③,實愧於懷。”

①郗太尉,即郗鑒,字道徽,晉高平(今山東)人。晉成帝成和四年任司空,後又進位太尉。

②台鼎,古代稱三公為台鼎,如星有三台,鼎有三足。

③朱博翰音,漢代朱博出任丞相,授職時,忽然有一種像鍾聲的聲音響起。這裏喻指名不副實,不應處此高位。

◎譯文

太尉郗鑒就任司空一職,他和同座的人說:“我平生誌向不高,遇上世事紛亂,便升任三公。想起朱博徒有虛名,內心實在有愧。”

(39)高坐道人①不作漢語。或問此意,簡文曰:“以簡應對之煩。”

◎注釋

①高坐,西域和尚名,即屍黎密,西晉永嘉年間來到中原。道人,六朝時稱僧人為道人。僧人亦自稱貧道。言語篇第四十八則亦是如此。

◎譯文

高坐和尚不學漢語。有人問這是為什麽,晉簡文帝說:“這是為了免去應酬答對的煩擾。”

(40)周仆射雍容①好儀形。詣王公,初下車,隱②數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嘯詠③。王公曰:“卿欲希④嵇、阮邪?”答曰:“何敢近舍明公,遠希嵇阮!”

◎注釋

①雍容,舉止大方,溫和從容。

②隱,依靠。當時出入要人攙扶,是貴族的習慣。

③嘯詠,吹口哨,歌詠。這是當時文士的一種姿態。嘯詠多在深山幽穀之間,登高臨遠之際,心境曠放之時,是一種自我陶冶;而於大庭廣眾前放聲長嘯,則是一種旁若無人的傲慢行為。

④希,原意為仰慕、企羨,引申為效仿。

◎譯文

尚書仆射周顗舉止雍容,儀表堂堂。他去拜訪王導,剛下車,就要幾個人攙扶,王導含笑看著他。他坐下後,旁若無人地吹奏口哨。王導說:“你想學習嵇康、阮籍嗎?”周顗回答:“怎麽敢舍棄眼前的明公,去效仿前代的嵇康、阮籍!”

(41)庾公嚐入佛圖①,見臥佛,曰:“此子疲於津梁②。”於時以為名言。

◎注釋

①佛圖,即佛寺。

②津梁,即橋梁,喻指接引眾生。

◎譯文

庾亮曾去佛寺,看見臥佛,就說:“這人因普度眾生而太過疲累了。”時人把這句話看成是名言。

(42)摯瞻曾作四郡太守、大將軍戶曹參軍,複出作內史,年始二十九。嚐別王敦,敦謂瞻曰:“卿年未三十,已為萬石①,亦太蚤。”瞻曰:“方於將軍,少為太蚤。比之甘羅②,已為太老。”

◎注釋

①萬石,表示官職等級,由俸穀多少來定。漢製,丞相、太尉、禦史大夫號稱萬石。

②甘羅,戰國時期秦國名臣甘茂之孫,著名的少年政治家。十二歲時,甘羅事秦國相國、文信侯呂不韋,任少庶子之職。

◎譯文

摯瞻曾做過四郡的太守和大將軍王敦的戶曹參軍,又將出任內史,年方二十九。行前他向王敦告別,王敦對他說:“你還沒到三十,已成為高官顯貴,也太早了吧。”摯瞻說:“同將軍您相比,是稍早了些。同甘羅相比,卻是太老了。”

◎注釋

①孔君平,即孔坦,字君平,任世子文學,後補為太子舍人,遷尚書郎,任吳郡太守,後遷尚書,疾篤未任。累遷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稱孔廷尉。

◎譯文

梁國有家楊姓人氏,兒子才九歲,很聰明。一次孔君平去拜訪他父親,其父不在,兒子出來,擺上果品招待孔君平。果品裏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說道:“這是你家的果子。”孩子應聲回答:“沒聽說過孔雀是孔夫子家的鳥。”

(44)孔廷尉以裘與從弟沈,沈辭不受。廷尉曰:“晏平仲①之儉,祠其先人,豚肩②不掩豆,猶狐裘數十年,卿複何辭此!”於是受而服之。

◎注釋

①晏平仲,即晏嬰,諡平,字仲,春秋時齊國大夫,主張節儉。

②豚肩,即豬肘。豚,小豬。豆,盛食物的器具,形似高腳盤。

◎譯文

廷尉孔君平把一件皮衣送給堂弟孔沈,孔沈辭謝不收。孔君平說:“晏平仲那麽儉省,祭祀祖先時用的豬肘很小,蓋不住盤子,還穿了幾十年的狐皮袍子。你為何不肯收下呢!”孔沈這才把皮衣收下穿上。

(45)佛圖澄①與諸石②遊,林公曰:“澄以石虎為海鷗鳥③。”

◎注釋

①佛圖澄,和尚名,晉代永嘉年間到洛陽。

②諸石,指石勒、石虎等人,羯族人。十六國時代在北方建立後趙,建都鄴城。

③海鷗鳥,據《列子·黃帝篇》雲,有人喜歡海鷗,整天去跟海鷗玩,其父要他捉一隻海鷗回來,結果他到海上,海鷗都不飛過來。林公的意思是說佛圖澄好似海上喜好海鷗的人,真誠坦**、清淨無利欲之心。而石虎卻並非海鷗鳥。石勒死後,石虎殺了石勒兒子,登上帝位。

◎譯文

佛圖澄和尚同石氏諸人有交往,支道林說:“他把石虎當成了海鷗鳥。”

(46)謝仁祖①年八歲,謝豫章將送客。爾時語已神悟,自參上流②。諸人鹹共歎之,曰:“年少,一坐之顏回③。”仁祖曰:“坐無尼父④,焉別顏回!”

◎注釋

①謝仁祖,即謝尚,字仁祖,謝鯤的兒子,後任鎮西將軍、豫州刺史。

②自參上流,可算作是上等人物。自,副詞,意為已然。上流,上等。

③顏回,字子淵,孔子弟子。好學樂道,以德行著稱,不幸早亡。

④尼父,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父”是古代男子的美稱。

◎譯文

謝仁祖八歲時,父親豫章太守謝鯤領著他送客。那時他對言語言已有極高的悟性,可算是上等人物。大家都很讚許,說:“年紀雖小,也是座中的顏回。”謝仁祖說:“座中沒有孔夫子,怎能識別顏回!”

◎注釋

①陶公,即陶侃,字士行(一作士衡)。少貧寒,積功任荊州刺史。成帝時,平亂有功,封長沙郡公。

②都無,全無。獻替,即“獻可替否”,對君主勸善規過,建議興革,諍言進諫之意。替,廢棄、除去。

◎譯文

陶侃病勢沉重,對於朝廷興利除弊、官吏進退等事,沒有一句遺言,朝中官員都覺得很遺憾。謝仁祖聽到後,就說:“當今沒有像豎刁那樣的人,所以陶公不用留下遺訓。”時人認為這是有德者的話。

(48)竺法深①在簡文坐,劉尹②問:“道人何以遊朱門③?”答曰:“君自見其朱門,貧道如遊蓬戶④。”或雲卞令⑤。

◎注釋

①竺法深,即竺道潛,字法僧,晉代名僧。永嘉亂後渡江,居京邑。與元、明、簡文諸帝及王導、庾亮等名士交遊。其後隱居剡縣,人稱深公。

②劉尹,即劉惔,字真長,曾作丹陽尹,故稱劉尹。

③朱門,紅漆的大門,指達官貴人之家。

④蓬戶,用草、樹枝等做成的門戶。形容窮苦人家所住的簡陋房屋。

⑤卞令,即卞壺,字望之,曾任尚書令。

◎譯文

竺法深是簡文帝的座上客,丹陽尹劉惔問:“和尚為何出入朱門?”竺法深回答:“你自見朱門,我卻看作蓬戶。”也有人說,發問的是卞壺。

(49)孫盛為庾公記室參軍①,從獵,將其二兒俱行。庾公不知,忽於獵場見齊莊,時年七八歲,庾謂曰:“君亦複來邪?”應聲答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於邁②。’”

◎注釋

①孫盛,東晉名士。博學,善言名理,長於史學,著有《魏氏春秋》、《晉陽春秋》等。記室參軍,官名,諸王、三公、將軍幕府設的屬官,掌表章、文書等。

②“無大無小”二句,引自《詩經·魯頌·泮水》,魯僖公征伐淮夷取得勝利,群臣慶功,淮夷朝貢。該詩著力歌頌了僖公的才略和美德。此處意指無論大小臣子,都跟著魯公出遊。

◎譯文

孫盛任庾亮的記室參軍,一次跟隨庾亮去打獵,帶上了兩個兒子。庾亮本不知道,忽然在獵場看見他的次子齊莊,這孩子隻有七八歲,庾亮問他說:“你怎麽也來了?”齊莊接口說:“正如古詩所說,‘無小無大,從公於邁。’”

(50)孫齊由、齊莊二人小時詣庾公。公問齊由何字,答曰:“字齊由。”公曰:“欲何齊邪①?”曰:“齊許由。”齊莊何字,答曰:“字齊莊。”公曰:“欲何齊?”曰:“齊莊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莊周?”對曰:“聖人生知②,故難企慕。”庾公大喜小兒對。

①齊,同等。邪,同“耶”,表疑問。

②聖人生知,出自《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生知,即不學而知。這裏是說孔子是聖人,是生而知之者,故難企及。

◎譯文

孫齊由、齊莊兄弟二人,小時去拜見庾亮。庾亮問齊由的字是什麽,齊由回答說:“字齊由。”又問:“想向誰看齊呢?”齊由說:“向許由看齊。”接著又問齊莊的字是什麽。齊莊回答說:“字齊莊。”問他:“想向誰看齊?”齊莊說:“向莊周看齊。”庾亮問:“為何不仰慕仲尼而仰慕莊周?”齊莊回答說:“聖人是生而知之者,所以很難仰慕。”庾亮對小兒子的回答非常滿意。

(51)張玄之、顧敷是顧和中外孫①,皆少而聰惠。和並知之,而常謂顧勝,親重偏至。張頗不懕②。於時,張年九歲,顧年七歲。和與俱至寺中,見佛般泥洹像③,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問二孫。玄謂:“被親故泣,不被親故不泣。”敷曰:“不然,當由忘情④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注釋

①顧敷,字祖根,司空顧和之孫。少有才氣,官至著作郎,早卒。顧和,字君孝,顧榮族子。其少有才名,為王導賞識,官至尚書令。死後贈司空。中外孫,孫子和外孫。兒子所生曰中,女兒所生曰外。

②懕(yān),同“懨”。

③般泥洹像,臥佛像。般泥洹,即洹槃,佛教用語,指修行的最高境界,也即佛教所謂脫離一切煩惱,進入自由無障的境界。後來高僧過世,也稱為涅槃。

④忘情,忘卻世俗之情,指修煉到較高境界後對喜怒哀樂之事不動感情。

◎譯文

張玄之和顧敷是顧和的外孫和孫子,兩人小時都很聰明,顧和對他們都很賞識,常說顧敷略勝一籌,就特別偏愛他。張玄之相當不滿。這時玄之九歲,顧敷六歲。一次顧和帶他們到廟裏去,看見臥佛像,旁邊的弟子有的哭,有的不哭。顧和就問為何會這樣。玄之解釋說:“得到佛的寵愛,所以哭。沒有得到寵愛,所以不哭。”顧敷說:“不對,應是因為忘卻世俗之情,所以不哭。不能忘情,所以哭。”

(52)庾法暢造庾太尉,握麈尾①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故得在耳。”

◎注釋

①麈尾,拂塵。談話時用來指畫。魏晉清談之士多用此物,並籍此塑名士之風,有領袖群倫之義。麈,一種大鹿,麈尾搖動,可以指揮鹿群的行動。

◎譯文

庾法暢拜訪太尉庾亮,手裏拿的麈尾極好。庾亮問道:“這東西這麽好,怎能留得住?”法暢說:“廉潔的人不會向我要,貪心的人我也不會給,所以能留下。”

◎注釋

①柏梁,漢武帝所建樓台,故址在陝西西安城內。帝嚐置酒其上,詔群臣和詩,和者則得其上。雲構,形容屋宇樓台高大壯美。

②鍾、夔,泛指精通音樂的人。鍾,指鍾子期,春秋時人,精於音律。夔,傳說中舜時的樂官。

◎譯文

庾穉恭任荊州刺史時,曾向晉武帝進獻羽毛扇,武帝懷疑是用過的。侍中劉劭說:“柏梁台那樣的高台,工匠先在裏麵。管弦齊奏,也是樂師先聽其音。穉恭進獻扇子,是因為它好,不是因為它新。”庾穉恭後來聽說了這件事,便道:“這人適合在皇帝身邊。”

(54)何驃騎①亡後,征褚公人。既至石頭,王長史②、劉尹同詣褚。褚曰:“真長,何以處我?”真長顧王曰:“此子能言。”褚因視王,王曰:“國自有周公③。”

◎注釋

①何驃騎,即何充,字次道,廬江人。曆任會內史、驃騎將軍、揚州刺史、侍中。輔佐晉穆帝,為一朝宰相。

②王長史,即王濛,字仲祖,官至司徒左長史。

③周公,周文王之子姬旦。其輔佐武王滅商,建立周朝。武王死,又輔幼主成王,代掌朝政,平定叛亂。其後用於指地位、作用類似於周公的國家重臣。本句意為國家已有輔佐大臣。

◎譯文

驃騎將軍何充逝世,征召褚裒入朝。褚裒到了石頭城後,左長史王濛和丹陽尹劉真長前去拜訪。褚裒問:“真長,朝廷怎麽安置我?”真長看著王濛說:“這一位善談。”褚裒於是望著王濛,王濛說:“朝中已有周公了。”

(55)桓公北征,經金城①,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②流淚。

◎注釋

①金城,地名,在今江蘇句容縣北,桓溫曾鎮守此處。

②泫然,流淚悲傷。

◎譯文

桓溫北伐,途經金城,看見從前任琅邪內史時所種的柳樹,已經有十圍粗了,感慨道:“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手攀扶著柳樹枝條,淚流不止。

(56)簡文作撫軍時,嚐與桓宣武①俱入朝,更相讓在前。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執殳,為王前驅②。”簡文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於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