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第九

共三十一則

(主要記錄孔子言論,重點為孔子的行事風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9·1 子罕①言利與命與仁。

◎譯文

孔子很少(主動)談到功利、命運和仁德。

◎注釋

①罕,副詞,少。《論語》一書中,講“利”的六次,講“命”的八九次,若以孔子全部語言比較起來,可能算少的。子貢也說過:“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而關於“仁”,在《論語》中講得最多,為什麽還說“孔子罕言”呢?各家也有很多解釋。金人王若虛(《誤謬雜辨》)中認為這句應為:“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意思是“孔子很少談到利,卻讚成命,讚成仁”。黃式三《論語後案》中則認為“罕”讀為“軒”,顯也。意思是“孔子很明顯地談到利、命和仁”。遇夫先生的《論語疏證》則認為“所謂罕言仁者,乃不輕許人以仁之意,與罕言利命之義似不同。試以聖人評論仲弓、子路、冉有、公西華、令尹子文、陳文子之為人及克伐怨欲不行之德,皆雲不知其仁,更參之以《儒行》之說,可以證明矣”。楊伯俊《論語譯注》中認為講“仁”雖多,但是一方麵多半是和別人問答之詞,另一方麵,“仁”又是孔門的最高道德標準,正因為少談,孔子偶一談到,便有記載。不能因此便認為記載得多便推論孔子談得也多。此說更能解釋恰當。

9·2 達巷黨①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譯文

達街的一個人說:“孔子真偉大!學問廣博,可惜沒有足以樹立名聲的專長。”孔子聽了這話,就對學生們說:“我幹什麽呢?趕馬車,還是做射手呢?我還是趕馬車好了。”

◎注釋

①達巷黨,達街的人。《禮記·雜記》有“餘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可見“巷黨”,即為“裏巷”之意。

9·3 子曰:“麻冕①,禮也;今也純②,儉③,吾從眾。拜下④,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譯文

孔子說:“禮帽用麻料來織,這是合乎傳統禮儀的;今天大家都用絲料,這樣儉省些,我同意大家的做法。臣見君,先在堂下磕頭,然後升堂又磕頭,這是合於傳統禮儀的。今天大家都免除了堂下的磕頭,隻升堂後磕頭,這是倨傲的表現。雖然違反眾人意願,我仍然主張要先在堂下磕頭。”

◎注釋

①麻冕,一種禮帽,有人說就是緇布冠(古人一到二十歲,便舉行加帽子的儀式,叫“冠禮”,第一次加的便是緇布冠),未必可信。

②純,黑色的絲。

③儉,省儉。績麻做禮帽,照規定要用二千四百縷經線。麻質較粗,必須織得非常細密,這很花工夫。若用絲,質地纖細易織成,因而節省些。

④拜下,指臣子對君主的行禮,先在堂下磕頭,然後升堂再磕頭。《國語·齊語》記述齊桓公不聽從周襄王的辭讓,終於下拜的事。到孔子時,下拜的禮儀似乎廢棄了。

9·4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

孔子沒有四種毛病:不憑空揣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唯我獨是。

9·5 子畏於匡①,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②不得與③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④?”

◎譯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們圍困時,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麽匡人又能把我怎麽樣呢?”

◎注釋

①子畏於匡,孔子被匡地的人們圍困。畏,意為拘囚。《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離開衛國,準備到陳國去,途經匡。匡人曾經遭受過魯國陽貨的掠奪和殘殺,孔子與陽貨相貌相似,誤認其為陽貨,便囚禁了孔子。《荀子·賦篇》雲:“比幹見刳,孔子拘匡。”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十五裏有匡城,可能就是當日孔子被囚之地。

②後死者,孔子自稱。

③與,yù,掌握。

④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麽樣。

9·6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①。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譯文

太宰問子貢道:“孔老先生是位聖人嗎?為什麽這麽多才多藝呢?”子貢回答說:“這是上天要讓他成為聖人,又使他多才多藝。”

孔子聽到,便道:“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時候窮苦,所以學會了不少鄙賤的技藝。真正的君子需要有這麽多的技藝嗎?不需要這麽多。”

◎注釋

①多能鄙事,此乃孔子自謙之詞。謂因少時賤,必執事為生,而所能又皆鄙事,非因己之聖而無所不能。

9·7 牢①曰:“子雲,‘吾不試②,故藝。’”

◎譯文

牢說:“孔子說過,我不曾被國家所用,所以學得一些技藝。”

◎注釋

①牢,鄭玄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無此人。王肅偽撰之《孔子家語》說“琴張,一名牢,字子開,亦字子張,衛人也”,不可信。

②試,意為用。《論衡·正說篇》中雲:“堯曰:‘我其試哉!’說《尚書》曰:‘試者用也。’”這裏也當作“用”解。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譯文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也會有沒有知識的時候啊,曾經有個莊稼漢向我提問,我對他的問題無以應答,隻有盡可能拉近與他的距離,站在兩個人對於事件問題的共同立場上而做到能夠完全理解,然後盡量地告訴他。”

9·9 子曰:“鳳鳥①不至,河不出圖②,吾已矣夫!”

◎譯文

孔子說:“鳳凰不出現,沒有河圖(聖明的君王),我(我們)已經沒有希望了!”

◎注釋

①鳳鳥,指鳳凰,帝舜時和周文王時都曾出現,預示著時代的興盛、大業的成功。

②河圖,據記載,伏羲氏時曾在黃河中出現一條龍馬,背上有一張圖,就是後來伏羲氏畫八卦時所根據的“河圖”,人們把這樣的事看作是聖明君王即將出現的一種吉兆。

③孔子說這幾句話,不過借此比喻當時天下無清明之望罷了。

9·10 子見齊衰①者、冕衣裳者②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③。

◎譯文

孔子看見穿喪服的人、穿戴著禮帽禮服的人以及盲人,看見他們,即便對方年紀很輕,孔子也一定會站起來;走過的時候,一定快走幾步。

◎注釋

①齊衰,zī cuī,古代喪服,用熟麻布做的,其下邊縫齊。齊衰又有齊衰三年、齊衰期(一年)、齊衰五月、齊衰三月幾等;看死者何種關係,便著多長時間的孝服。這裏講齊衰,也包括斬衰。斬衰是最重的孝服,用粗的生麻布做成,左右及下邊也都不縫線。兒子對父親,臣下對君主才斬衰三年。

②冕衣裳者,即衣冠整齊的貴族。冕原先指高等貴族所戴的禮帽,後來隻有皇帝戴的才稱冕。衣是上衣,裳是下衣。

③作,起。趨,疾行。二者都是一種敬意的表示。

9·11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

顏淵感歎著說:“(老師之道)越抬頭看,越覺得高;越用力鑽研,越覺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麵,忽然又到後麵去了。(雖然這樣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一定的禮儀來約束我的行為,讓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已經用盡我的才智,似乎能夠獨立工作。但要想再向前邁進一步,又不知該怎樣著手了。”

9·12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①。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②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譯文

孔子病得很厲害,子路於是安排孔子的門生按照諸侯王的規格準備後事。孔子病情好轉後,生氣地說:“子路這想法不是一朝一夕了,為什麽如此不切實際!我孔某隻是一介書生,從來沒有過家臣,為什麽要在為我辦喪事的時候來安排家臣呢?這是要我欺騙誰呢?這不是要欺騙老天嗎?我現在就告訴你們,要我這般虛幻地死去,不如就死在你們這些學生的懷裏啊。難道你們是認為如果我得不到這樣高規格的葬禮,我就會淒涼地死在路邊無人過問了嗎?”

◎注釋

①為臣,和今天的組織治喪處有相似之處,但死者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才給他組織治喪處。古代,諸侯之死才能有“臣”;當時可能有許多卿大夫也“僭”行此禮。不同之處是治喪處人死以後才組織,才開始工作。“臣”卻不然,死者的衣衾手足的安排以及剪須諸事都提前處理。所以孔子這裏也說“死於臣之手”的話。

②無寧,即安寧。“無”為發語詞,無實際意義。《左傳》隱公十一年雲:“無寧茲許公複奉其社稷。”

9·13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①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譯文

子貢道:“這裏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放在櫃子裏藏起來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道:“賣掉!賣掉!我是在等待識貨者哩。”

◎注釋

①賈,gǔ,商人。又有一說同“價”,“待賈”便是“代賣,等好價錢”。不過與其說孔子是等高價,不如說他是等識貨者。

9·14 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②?”

◎譯文

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說:“那地方非常簡陋,怎麽好住?”孔子道:“有君子在的地方,就不簡陋了。”

◎注釋

①九夷,先秦時對居於今山東東部、淮河中下遊江蘇、安徽一帶的部族的泛稱,古時謂東夷有九種。疏:“東有九夷:一玄菟、二樂浪、三高驪、四滿飾、五鳧更、六索家、七東屠、八倭人、九天鄙。”《韓非子·說林上篇》雲:“周公旦攻九夷而商蓋伏。”商蓋就是商奄,則九夷本居魯國之地,周公曾用武力降服他們。春秋以後,蓋臣屬楚、吳、越三國,戰國時又專屬楚。以《說苑·君道篇》、《淮南子·齊俗訓》、《戰國策·秦策》與《魏策》、李斯《上秦始皇書》諸說九夷者考之,九夷實散居於淮、泗之間,北與齊、魯接壤(說本孫詒讓《墨子間詁·非攻篇》)。郭璞《爾雅注》雲:“九夷在東”,泛指中國東部夷人。“九”並非具體數目,隻表示眾多之義。

②何陋之有,有什麽簡陋呢。此處為意譯。

9·15 子曰:“吾自衛反魯①,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②。”

◎譯文

孔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才把音樂(的篇章)整理出來,讓《雅》歸《雅》,《頌》歸《頌》,各有適當的安置。”

◎注釋

①自衛反魯,根據《左傳》,事情發生在魯哀公十一年冬。

②《雅》、《頌》各得其所,“雅”和“頌”既是《詩經》內容分類的類名,也是樂曲分類的類名。篇章內容的分類,可由今日的《詩經》考證;因為古樂早已失傳,樂曲的分類便無可考證了。

9·16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①,喪事不敢不勉②,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③?”

◎譯文

孔子說:“出外便事奉公卿,入門便敬事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禮,不被酒所困擾,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注釋

①父兄,孔子父親早死,說這話時,他的兄長孟皮應該還在世,“父兄”二字,隻“兄”字意。“父兄”在此可引申為長者之意。

②喪事不敢不勉,辦喪事是慎終追遠,勉力而為是盡心為孝。

③有注家將“何有”看為“不難之詞”,那這一句便當譯為“這些事對我有什麽困難呢”。全文便由自謙之詞變為自述之詞了。故不可作此種譯法。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①晝夜。”

◎譯文

孔子在河邊,歎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注釋

①舍,shè,此處作動詞用,意為居住,停留。孔子這話不過感歎光陰之奔駛而不複返罷了,未必有其他深刻的意義。《孟子·離婁下》、《荀子·宥坐篇》等對此都各有闡發,但孔子本意不可確指。

9·18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從沒見過這樣的人,喜愛道德勝過喜愛美貌。”

9·19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①

◎譯文

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隻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這時候停下來,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縱然隻是剛剛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努力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堅持的!”

◎注釋

①子曰……往也,此句有注家解為:“好比堆土成山,隻差一筐土了,如果(應該)停止,我便停止。好比平地堆土成山,縱是剛剛倒下一筐土,如果(應該)前進,我便前進。”有“唯義與比”之意。譯文中是“為仁由己”的意思。

9·20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譯文

孔子說:“聽我說話始終不懈怠的,大概隻有顏回一個人吧!”

9·21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

孔子談到顏淵,說道:“可惜呀(他死了)!我隻看見他不斷地進步,從沒看見他停留。”

9·22 子曰:“苗而不秀①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②

◎譯文

孔子說:“莊稼出了苗,卻不吐穗開花的,是有的!吐穗開花了,卻不凝漿結實的,也是有的!”

◎注釋

①秀,指禾黍的吐花。《詩經·大雅·生民》雲:“實發實秀,實堅實好。”“發”和“秀”是指莊稼的生長和吐穗開花;“堅”和“好”是指穀粒的堅實和壯大。這都是“秀”的本義。現在還把莊稼的吐穗開花叫做“秀穗”,因此譯文點明是指莊稼。

②這是孔子以莊稼的生長、開花到結果來比喻一個人從求學到做官的過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堅持始終,最終達不到目的。孔子還是希望他的學生既能勤奮學習,最終又能出仕。

9·23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

孔子說:“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什麽名望,也就不值得懼怕了。”

9·24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

孔子說:“嚴肅而合乎原則的話,能夠不接受嗎?但是要改正過錯才可貴。聽到委婉順耳的話,能不高興嗎?但是要想通含義才可貴。盲目高興,不加分析;表麵接受,實際不改,我對這樣的人是沒什麽辦法的。”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①

◎注釋

①見《學而篇》。

9·26 子曰:“三軍①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譯文

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使它喪失主帥;一個男子漢,卻不能強迫他放棄主張。”

◎注釋

①三軍,周朝的製度,諸侯中的大國可以擁有三支軍隊。因此便用“三軍”作軍隊的通稱。

9·27 子曰:“衣①敝縕②袍,與衣①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③?’”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譯文

孔子說道:“穿著破爛的舊絲綿袍子和穿著狐貉裘的人一起站著,而不覺得慚愧的,恐怕隻有仲由罷!《詩經》上說:‘不嫉妒,不貪求,什麽行為能不好呢?’”子路聽了,便老念著這兩句詩。孔子又道:“隻是這個樣子,怎樣能夠好得起來?”

◎注釋

①衣,動詞,當“穿”字解。

②縕,yùn,舊絮。古代沒有草棉,所有“絮”字都是指絲綿。另有一說為亂麻。

③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此兩句見於《詩經·邶風·雄雉篇》。

9·28 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①也。”

◎譯文

孔子說:“天冷了,才知道鬆柏是最後落葉的。”

◎注釋

①凋,凋零,零落。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聰明的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經常樂觀,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9·30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①;可與立,未可與權。”

◎譯文

孔子說:“可以和他一起學習的人,未必能和他一起取得某種成就;可以和他一起取得某種成就的人,未必能和他一起事事依禮而行;可以和他一起事事依禮而行的人,未必能和他一起通權達變。”

◎注釋

①立,立於禮,此處意譯為“事事依禮而行”。

9·31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①

◎譯文

古代有幾句這樣的詩:“唐棣樹的花,翩翩地搖擺。難道我不想念你?因為家住得太遙遠。”孔子道:“他是不去想念嗬。真的想念的話,又有什麽遙遠呢?”

◎注釋

①唐棣,植物名,又稱“枎栘”、“紅栒子”,屬薔薇科,葉小喬木。“唐棣之華,偏其反而”似是捉摸不定的意思。“夫何遠之有”可能是“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意思。或者當時有人引此詩,意在證明道之遠而不可捉摸。孔子則認為,那是你不曾努力罷了,若是努力,其實轉瞬即到。